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 - 七校联盟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高一语文 2019.11 命题教师:郑淑敏(城峰中学) 审题教师: 张平(三门二高) 本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6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籍来麻 痹.(bì)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sū)骨的都会,没有静谧.(mì)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 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溶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C.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qǐ)的 篱墙,走尽这雨巷。 D.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nián)合的一段 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chà)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小题。 (甲)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 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乙)就如 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 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 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丙)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 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 - 2 - 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 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 凉。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时无刻 B.然而 C.养育 D.体味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作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 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 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C. 工会组织一方面向政府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政府也积极改进工作的方式 方法,积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D. PM2.5 俨然已成为中国当下最敏感的话题之一,1月 30 日全国雾霾面积已达到 143 万 平方公里,社会各界呼吁尽快出台治理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各城市和地区开始探索治霾之 道。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 等。 B. 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茶馆》《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 C.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 等。它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 3 - D. 赫尔曼·黑塞是瑞士籍德国人,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 狼》。 6. 下列句子正确的语序是( ) ①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②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③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④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⑤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⑥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A.④②③⑤①⑥ B.②④①③⑤⑥ C.②④③⑤①⑥ D.④②③①⑤⑥ 7.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竹露滴清响”这一诗句的优美意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 少于 60 个字。(3 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 分) 材料一:又到一年开学季,2010 年出生的适龄孩子报到,老师又要开始记每个学生的名 字了。有人编了这么个段子:一年级的梓轩和子轩打架,撞伤了梓萱和子瑄,可馨、可欣和 可歆跑过来劝架,撞到了若曦、若溪和若熙,梓睿和子睿告诉了班干部浩然和昊然,大家一 起拉开了梓轩和子轩,扶起了梓萱和子瑄,最后子轩、梓轩、梓萱、子瑄在大家的帮助下握 手言和。 材料二:最近一些新闻报道很火。一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叫做王者荣耀,居然 - 4 - 还是一个女孩;新一届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出现了刘小灵童、李锁铛然、程门立雪等名字; 一年级老师在新生报到当天懵了——希璿、墨汧到底该怎么念? (1)材料一反映了这一代家长给孩子取名时的一种什么现象?(不得超过 25 字)(2分)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试从家长心理角度分析一下出现以上取名现象的原因。(3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9—11 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①“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来源于巫与优,“优” 即以“谐”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 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 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②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 性。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 象去欣赏。 ③“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 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 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 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你我。 ④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 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 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 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沦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 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 分脱皮露骨。除这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 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 5 - ⑤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 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⑥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首先,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来说,谐是恶 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结果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 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 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其次,就谐趣 情感本身来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 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独立自足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 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 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感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能带来一时 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 所以同时伴有不快的感觉。 (选自朱光 潜《诗与谐隐》,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谐”是喜剧的雏形,它讥刺的对象虽然多少有些缺陷,但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人们的深 恶痛绝。 B.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谐”极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 也喜欢“谐”。 C.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等都会成为“谐”的对象。其中,容貌的丑 拙最为常见。 D.“谐”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 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点明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谐”,并且从“谐”和“优”的关系入手, 论述了“谐”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 - 6 - B.第四段引用《后汉书·刘玄传》中的民谣是为了论证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 C.第六段采用总分式结构:先说明“谐”都具有两面性,然后从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 情、谐趣情感本身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D.全文首先阐述“谐”和“谐趣”的内涵,再论述“谐”的社会性,然后论述“谐”的对象 及“谐”和“讥刺”的异同,最后说明“谐”的两面性。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是“谐”,就总有讥刺的意味,但是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了。 B.“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 因此“谐”不尽是美感的。 C.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 弄。 D.“谐”在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又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不 免引起惋惜情绪。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5 题(18 分) 趟过小河是故乡 宋长征 (1)你坐下来,时光在眼前静静地流淌。你想抓住些什么,时光却在指缝中溜走。阳台上 的雏菊花开了,黄的白的和粉的交错在一起。你想起了故乡,小河畔的野雏菊开得正浓。可 阻断你的到底是什么,总也说不清,你只知道那满坡的春天啊,还有母亲的羊群都在小河里 流动。而你,说不清的距离像横亘在生命里的一场雾霭,和故乡遥遥相望,任脸颊清泪两行。 (2)梦里,母亲的捣衣声孤单地响起,溅起的水雾打湿了她的发髻。浣衣的石板在水流里 青着,泛起一些岁月凝集的韶华。青石板有泪么?那淙淙的河水不回答,也不怎么匆忙。静静 地流淌。 (3)一个背影和一头金色皮毛的老牛在下游的岸边伫立,影子被清澈的河流带走,只留下 - 7 - 一些湿淋淋的回忆,在今夜或者某夜的月光中上岸。父亲的那头老牛,金黄色皮毛的光泽在 夜色中闪耀,照亮了潺潺的流水。 (4)岸上的野雏菊兀自开着,母亲的羊群只剩下小小的一朵,在天上飘,随风,随着时光, 再也来不及在明净的水面上打量一下自己的模样。 (5)你为什么忧伤?你的远行不过是从此岸跨越到彼岸的距离。尽管你走时,母亲撩起衣 襟在门板后擦了擦眼睛,然后让你踏着她的目光上路,涉水而过。那一天,风正紧,雨斜织 在小河的上空,如烟,如雾,网织着故乡的模样。 (6)季节啊,有时也像一条小河,先是用绿色把你的思念串起,就成了一挂风铃,叮当着 童年的时光。河水像母亲的温柔,从腋间,从脚趾缝里,从甜蜜的心窝子里轻轻流淌。你快 要醉了。母亲的气息有春天的香甜,舌尖上,睡梦中,咂了又咂;眼眸里,摇篮中,要了还 要。——你是喂不饱的小花狗呢!母亲眉眼弯弯,用嗔怪戳着你的额头。 (7)叛逆的河水总在夏天暴涨,你不用再牵谁的手就能轻松跨过漫水的小桥。你自信长了 青蛙的蹼掌,扎个猛子就能从此岸泅到彼岸。父亲的眼里是坏坏的笑,专门倚在老牛的身上 等你,看你呛水的样子。 (8)秋天了,谁在岸上等你?野雏菊向着太阳,擎出盛满了子实的托盘。可是一个又一个 秋天啊,你让等待的人花白了鬓发,直到那头有金色皮毛的老牛牵着父亲走进了夕阳,你还 在彼岸徘徊。 (9)流泪的母亲啊,在河边捣衣,遥远的布谷声声,再也不能惊醒她的鼓膜。她浑浊的双 眼痴痴地望着清水柔波,每一条游鱼的自由自在都值得这样每天为之祈祷。河岸上的野雏菊 开了,河岸上的野雏菊败了;那个和她一起耕耘岁月的人被一头金色毛皮的老牛牵走了…… (10)她的青石板没有了棱角,每一缕流水轻轻走过,再也打不出旋涡。 (11)布谷鸟停止了歌唱。在青石板上敲打岁月的母亲不得不这样认为,然后依然用力。 希望“嗵嗵”的捣衣声可以传得更远。——从此岸到彼岸。 (12)故乡那条弯弯的小河,玉带般缠绕着一些熟悉的身影。你定定地凝望今晚夜空里的 月亮,月亮那么明媚又充满哀伤。你知道今夜月光如水,就如流年似水一样不能紧紧把握。 还不如那条小河,轻轻一掬,就捧起一汪晶莹。可是你的渡口呢?即便是“野渡无人”不是也 - 8 - 希望有一艘能载动清愁的小船么?好让你从此岸到彼岸,再看那野雏菊花开的模样。 (13)“快回、快回”,布谷鸟的叫声比任何时侯都要嘹亮,能穿透夜色,也能穿透心房。 你还要踟躇么?母亲的鬓发在窗外飘过他乡的夜空,带一片野雏菊花开的美丽,来看你。你的 心开始跳跃了吗?一些失落或忧伤在那个等待的怀抱里可以无所顾忌地释放。她会嗫嚅着嘴 唇,哽咽着喉咙,为你擦去思念的泪光;她会揽你入怀,就像小时候,端详着你的脸颊,读 出一生的幸福。 (14)从此岸到彼岸,每一处都是渡口。 每一个渡口都停泊着一艘写着故乡的小船,在等 你,趟过小河是故乡…… 12.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母亲的?(4分) 13.文中多处写到野雏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4.赏析文中第(12)段划线句子。(5 分) 1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小河”在文中的丰富意蕴,并探究文章的深刻 思想内涵。(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1 题。(共 23 分,选择题每题 3 分) 甲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 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 矣。 - 9 -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 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 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 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选 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师说》) 16.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士大夫之族. 族:类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1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 B.是怀腐而.欲香也 择师而.教之 C.欲名之显、身之.安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10 - D.在右则.右重 则.耻师焉 18.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9.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 成为圣人。 B.甲文写“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与韩愈《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所讲的道理是一致的。 C.乙文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 从而表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赞扬。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 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故 师 之 教 也 不 争 轻 重 尊 卑 贫 富 而 争 于 道 其 人 苟 可 其 事 无 不 可 所 求 尽 得 所 欲 尽 成 此 生 于 得 圣 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 分)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分) - 11 -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22—23 题。(8分) 春尽 宋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22.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2 分) 23.颔联“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被《宋诗纪事》标为名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 赏析。(6分) (三)古代诗文默写。(6 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小题)(6 分) (1)_______ ,非利足也,_______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蟹六跪而二螯, , 。 (3) , ,谁主沉浮? (4)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 已。 四、作文(60 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 12 - 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困境。面对困境,有时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有时我们又 要沉着冷静,学会等待……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七校联盟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 13 -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6 分) 1.D 2.A 3.B 4. D(A 项,搭配不当,对“事件”进行“批评教育”搭配不当,可删 去“批评教育和”;B项,结构混乱,“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艺术效果产生出来”结构混乱,可把“产生出来”删去;C项,语序不当,主语和关联词位置 不对,应将“工会组织”放到“一方面”之后。故选 D。)5.B (《茶馆》是话剧) 6.B 7. (示例)夏日的夜晚,微风轻拂,窗外的竹林在月光下袅娜着身姿,那竹叶如裙裾般 轻轻摇曳,点点露水从竹叶上滑落,发出滴滴嗒嗒的脆响,那声音,虽不大,宛如银铃般清 脆,笛子般悠扬,更显出夜的幽深宁静。 (扩展语句一定要找出扩写的重点,重点描写的对 象有“竹子”“露珠”“发出的响声”,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2 分,意境优美 1分) 8. (1)家长给孩子取的名字在用字和发音上非常集中。(2 分)(意对即可) (2)①如“萱”“馨”“睿”“刘小灵童”“王者荣耀”等,或含蓄或直接,寄寓了家长美 好的期待。②如材料 2 中的名字,不易出现雷同现象,这体现出家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 心理。③新时代流行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对这一代家长的浸润,造就了特有 的审美趣味。 (答 1 点得 1分,2 点得 3分) 9. D (偷换概念,把“谐趣”当作“谐”了) 10. A (“论述了‘谐’对于一个诗人的重 要性”,第一段没有论述这一内容) 11. C (“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无中生 有,原文只是举了一首民歌的例子而已。) 12.(1)母亲勤劳、温柔、慈爱,爱儿子爱得热切,思念儿子思念得深沉;(2 分)(2)通 过想象,多次描写捣衣的动作和声音,及简洁而传神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母亲。(2 分) 13.引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为线索,串联起思乡的相关内容;使行文结构更加严谨(1 点 1分,共 3分) 14.(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 分),表达时光流逝,却无法归家的感伤及对故乡的 思念和赞美之情(意对即可)(1分) (2)以第二人称的称呼行文,亲切自然(1),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美丽家乡的思念和赞美之 情。(1 分) - 14 - 15.“小河”一语双关(1 分),既实指家乡的小河(1 分),也指“我”与家乡在时空上的距 离,时空上的阻隔(1分)文章告诉我们,故乡和异乡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你 用心感悟,只要你心中装着亲情、乡情,你就能飞越鸿沟,拥抱故乡。(意对即可,3 分) 16.D(众人:一般人。) 17.C(C 项 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其: 代词,他,他们/副词,表猜测语气;B 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目的;D 则:连词,那 么/连词,表转折)18.B(状语后置句) 19.C(作者对比的目的不在赞扬底层劳动者,而在 批判“士大夫之族”。) 20. 故 师 之 教 也 /不 争 轻 重 尊 卑 贫 富 /而 争 于 道 /其 人 苟 可/ 其 事 无 不 可 / 所 求 尽 得 /所 欲 尽 成 /此 生 于 得 圣 人(断对两处(或三处)给 1 分,断 对四处(或五处)给 2 分,断对六处以上给 3 分;在得分的基础上,断错一处不扣分,断错 两处(或三处)扣 1 分,断错四处(或五处)扣 2 分,断错六处以上扣 3 分。) 21.(1) 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这种情况。(“疾”1 分,“而”1 分, “未之尝有”倒装句 1 分,句意准确 1 分,共 4 分)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 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若”1 分,省略句 1 分,“谀”1 分,句意准确 1 分,共 4 分) 22.清泉、白沙(2分) 23.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1 分)上句从听觉角度写过山岭时突然遇雨,写出了夜晚翻越山岭 的艰难。(2 分)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天明之后山溪里飘满了夜间风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诗人 淡淡的惆怅。(2 分)承接上联,照应题目,写出春天即将逝去。(1 分)(答借景抒情的也可 酌情给分) 24. 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 15 - 25. 此考题是一个完整材料式作文,这则材料先说“困境“是生活的常态,然后指出人面对 “困境”的态度。既然困难不可避免,那我们就不该逃避、不该抱怨,就应该以坦然、积极 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面对困难还应该树立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面对长期的困难, 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抓住材料关键词:困境、勇往直前、学会等待。 基准分:42 分 【参考立意】(1)面对人生的困境,需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2)面对人生的困境,可以沉着冷静,学会等待; (3)或两者结合,辩证对待。 【参考译文】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教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 为圣人的。圣人所在的地方,天下就会治理得平平安安。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 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 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 受所传之道。他们倘若能够,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 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教诲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的学习中产生的。 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杰出人物的,从来就没有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他的理论也就会被人 论述阐明。所以,亲自登门去教人,学生是不会接受他的教育的;招呼老师来教,学生也不 会接受他的教诲;自卑的老师,学生不会听他的教导;卑视老师的学生,也不会听老师的话。 老师如果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勉强去教育人,想到推行自己的道,想要 使自己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学习的人,处在不接受教化,不听教诲的地位,自行其是, 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 一样。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