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1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作业
课练 1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小题狂练⑪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个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A 解析:由示意图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可知此时期为1954年第一届人大会议召开之前,故A项正确;1956~1966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时第一届人大会议已召开,与示意图中政权组织结构不同,故B项错误;1966~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与示意图中政权组织结构不同,故C项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全国人大为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与示意图中政权组织结构不同,故D项错误。 2.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答案:B 解析:基层民主制度是指村级民主,不是人民代表会议,故A项错误;建国初期,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权建设,故B项正确;民主统一战线是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人民代表会议,故C项错误;建国初期的人民代表会议是为了保障国家政权建设,不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故D项错误。 3.[2019·乐山市联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爱国统一战线聚人心 B.形成了联合执政局面 C.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 D.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可知,中共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入新政府,体现了中共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故D项正确。 4.[2019·四川资阳模拟]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讨论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新政权建立于1949年,与材料“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97年中共十五大,我国才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讨论宪法草案初稿……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都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能体现广泛的代表性,故A项错误;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是苏联首创的,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就有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 6.1953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8个农民等于1个工人。1982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41,直至11。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 B.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 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工农政治联盟逐渐巩固 答案:A 解析:农民代表比例不断上升,说明农民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材料论述的是农民代表问题,非全体国人,故B项错误;全国人大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C项错误;人大代表涉及社会各阶层,不仅指工人与农民,故D项错误。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答案:C 解析:人大代表是由“普选”产生的,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是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1954年宪法,故C项正确;“唯一”两字不对,还有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政协会议、特别行政区等等,故D项错误。 8.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央—地方关系”排除B、C两项;由“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等信息可知“它”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项正确,D项错误。 9.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 A.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C.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 D.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治决定婚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故C项错误;据材料“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可知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故D项正确。 10.[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C对: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A错: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B错: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D错: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 11.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 ) A.逐步完善民主制度 B.人大制度得以恢复 C.健全各项法律制度 D.确立依法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和法制建设在逐步完善,故A项正确。 12.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 )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答案:C 解析:拥护邓小平只体现了第一件大事,故A项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故B项错误;“文革”动乱刚结束,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人心,使社会迅速安定,胡耀邦所说的三件大事都是围绕拨乱反正、安定人心,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故D项错误。 1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这种转变( ) 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 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 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 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 答案:D 解析:生产大队并不是农村党支部,故A项错误;村干部不一定是人大代表,故B项错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公社体制都已经解散,故C项错误;这种由村民直接选举基层干部的做法,是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它必然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和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故D项正确。 1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出台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颁布法律法规,不能体现出人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了法律法规增多,只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体现不出修订宪法,出台《刑法》《民法》《行政法》的特点,故B项错误;从国家修订宪法,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可知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备,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故D项错误。 15.[2019·怀化市模拟]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分别呈现的是政协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由此可知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故C项正确。 16.[2019·石家庄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 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反分裂国家法只是诸多法律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从表格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居多,故D项正确。 17.1985年11月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国( ) 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 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 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 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答案:A 解析:民主法制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有利于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人大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故B项错误;根据“普及法律常识”可知主要解决人民的法律常识问题,而不是焦点问题,故C项错误;规划是阶段性的,并不能说明建构了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故D项错误。 18.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答案:A 解析:题干是说在1961年时,毛泽东已经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可以保留社会制度不变,这就说明此时“一国两制”这一思想已经萌芽,雏形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是在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故B项错误;说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建国后两岸曾经长期军事对抗,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是在80年代初,故D项错误。 19.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和平统一”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解析:“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B项正确;“政治协商” 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的响应,故D项错误。 20.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的内涵很明确,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中央对香港有所管、有所不管,为防止香港出现混乱,中央要适度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 21.邓小平曾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 ) 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 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 答案:C 解析:由“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可知,邓小平强调香港特别行政区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必须服从中央统一管理,也即强调“一个中国”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前提,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其他人的态度,故也谈不上“一国两制”理论遭到质疑,B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22.[2019·天津市红桥区模拟]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答案:D 解析: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故A项错误;香港有高度的自治权,但需要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管辖,故B项错误;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题干中“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体现了“一国两制” 原则,故D项正确。 23.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 A.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健康发展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两岸坚冰的局面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20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故A项错误;1979年随着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关系开始缓和,故B项正确;邓小平出访时的言论,只是和平统一的设想,故C项错误;和平统一当时只是大陆单方面的设想,故D项错误。 24.1990年10月7日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在1991年2月23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中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国家统一纲领”阐明:“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台湾( ) A.认同“九二共识” B.承认“一国两制” C.坚持“一个中国” D.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可知,这一时期台湾当局也是坚持和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故C项正确。 课时测评⑪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南分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 )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答案:A 解析:“1949年11月”处于建国初期,材料中电报的主要内容是联合各界代表以团结各界人民共同完成当前主要工作,这是统战的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态度,排除B项;人大制度初步形成于1954年,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也不是民族区域自治,排除D项。 2.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 A.村民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村民自治制度不是精英参政,故A项错误;参加政协的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是精英参政,故D项错误。 3.[2019·菏泽市模拟]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 )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 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 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说明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故D项正确。 4.[2019·山东济宁模拟]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 5.[2019·齐齐哈尔市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说的是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的具体体现,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故A项错误;中共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听取各基层的意见,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故B项正确;政协制度正式确立是通过1954年宪法,故C项错误;我国政权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故D项错误。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B.1978年宪法经修改已臻完善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答案:C 解析:根据宪法修订内容可知,受“文革”影响,中国思想解放受到较大阻碍,社会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在法律方面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C项正确。 7.[2019·株洲质检]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被修改为1:1。这表明( ) A.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 B.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C.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 D.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 答案:C 解析:启蒙思想家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中国开始实践这一思想是在近代,故A项错误;无记名投票取代举手表决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材料主旨的全面体现,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被修改为1: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城乡平等,但不是以此为民主建设的根本,故D项错误。 8.[2019·陕西榆林模拟]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表述过于笼统,体现不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反映不出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单行法的发展历程,也涉及了民法典的发展,故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9.[2019·湖北重点高中联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光次郎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什么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共和解 B.希望大陆统一台湾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蒋介石对国家统一的态度。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共和解,故A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 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大陆统一台湾,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10.“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一国两制”的实行 B.“台独”势力的阻挠 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 答案:C 解析:本题易错选的原因是对台湾问题的由来理解不清。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内战,而不是“冷战”格局等国际因素。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海峡两岸分离后,诗人的离愁别绪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正确理解是( )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答案:B 解析: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意味着海峡两岸会极力推动统一,改变相持状态,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台湾的自治”“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等可知B项正确;中共的期盼会推动两岸的统一,而不会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对台湾的干涉,D项错误。 12.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答案:C 解析:“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发生于9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于70年代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由材料中的“ 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客观上说明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故C项正确;“香港回归祖国”主要是中英之间的关系,与美国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10分) 答案:(1)特点: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体现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制宪的过程充满曲折。(6分) 原因: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9分) (2)评价: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但是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10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得出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由“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得出体现救亡图存;由“以孙中山为代表……初具规模”得出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由“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得出过程充满曲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近代中国受西方侵略、社会性质的变化、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宪政建设。“评价”依据材料二中“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制宪工作推动了法制本身的现代化,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由材料中“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惨痛教训”可以看出,制宪工作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 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 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答案:示例: 例1: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2分)。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对观点有简单说明2分)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革”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8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总分不超过8分) 例2: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2分)。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2分)(或答出以下趋势,并有简单说明,也可给3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 原因: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革”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定;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情况,所以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整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