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下期)高二年级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文科综合部分共300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各三部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历史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情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2.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图1、图2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 图1 战国燕“平阴都司徒”印 图2 战国齐“东武城攻师鈢”鉨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 B.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 C.战国时期集权体制逐渐形成 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4.《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5.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史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影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6.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7.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 A.孔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治国思想 C.孟子的义利主张 D.墨子的兼爱思想 8.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B.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D.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9. 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皇帝励精图治 B.士族品行高洁 C.皇权相对孱弱 D.选官制度先进 10.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而永昌却是东晋元帝的年号。类似情况在该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反映。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民族融合开始出现 B.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 C.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 D.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 11. 表1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所辖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据表1可以推知,西晋时期 A.统治疆域得到扩大 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12.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 B.门阀世族政治强化 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 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题~第1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秦朝 西汉 东汉 西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咸阳 长安 洛阳 长安 长安 长安 开封 杭州 北京 初为南京,后移北京 北京 依据表2内容,围绕“定都”这一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15、1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9分)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有关毕昇的历史记载仅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宋仁宗)庆历(1041—1048)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共274字。毕异的生平如籍贯、家世、经历、生卒等均无记述,而其他荐官野史也未发现任何线索。1990年,湖北英山发现一古墓碑,刻有“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和“皇祐四年二月初七日”(1049年宋仁宗改元为“皇祐”)等字样。根据墓碑的形制、花纹、结构,专家确认其为宋碑。在墓碑出土地附近至今存有毕家坳、毕家铺、毕家畈等地名,相传为毕、李、肖三姓聚居地。这一带还保存着一些宋元以前的毕姓坟墓。如今,该墓碑被认定为毕昇墓碑,成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摘编自孙启康《毕昇墓碑鉴定及相关问题考证》等 (1)根据材料,归纳英山古墓碑被认定为毕昇墓碑的证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籍中对毕昇记述很少的原因,并说明毕昇墓碑被定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理由。(8分)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C D B A B C C D D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3.(25 分) (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6分) 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9分) (2)意义: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10分) 14.(12 分) 示例1:(从全局着眼) 问题:为何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 解释:其一,历史传承。秦朝继承秦国都城,西汉长安与秦朝咸阳隔渭河相望,东汉洛阳的都;城史可追溯至东周,唐朝继承隋朝旧都,明清继承元朝旧都。其二,经济因素。 宋代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定都北方的经济条件充足。其三,国防因素。古代王朝的主要威胁,前期主要来自于西北边疆,后期主要来自于东北边疆,定都北方有利于巩固国防。其四,政治根据地。秦汉以关中取天下,隋唐以关陇集团得天下,元朝兴于蒙古高原,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靖难”而夺得政权,清朝兴起于东北,定都时一定程度上顾及了自己的政治根据地。 综上,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示例2:(从某城市着眼) 问题:北京为何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都城? 解释:其一,地理位置。北京处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点上,北靠燕山,西依太行,易守难攻(战略位置突出.拥有居高临下、坐北镇南的政治地理形势)。其二,历史积淀。辽朝、金朝定北京为陪都、首都,为元明清相继承。其三,版图变化。元朝、清朝入主中原,带来了北方、东北的辽阔版图,使传统的“天下之中”位置向北京转移。其四,政治根据地。元朝兴起于蒙古高原,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靖难”而夺得政权,清朝兴起于东北,定都北京既能控驭天下,又能靠近自己的政治根据地。其五,交通运输。北京交通路线发达京杭大运河漕运便捷。 综上,北京成为都城.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示例3:(从某朝代着眼) 问题:明初为什么会定都南京? (3 分) 解释:第一,经济地理。自南宋以来,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南京坐拥长江与大运河航运之便,处于东南富庶之地的中心地带。第二,军事地理。南京依山带江,坐拥长江天险,易守难攻。第三,风水学说。南京符合传统风水学说的“四象”要求,古人认为龙盘 虎踞.颇具王者气象。第四,政治根据地。朱元璋夺取天下的主要支持力量来自东南地区,南京是他夺取天下的重要根据地。 综上,南京具有建都的若干优越条件,即使朱棣定都北京之后,南京依然拥有“留都”的地位。 请考生在第15、1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15 分) (1)借鉴前代(或汉族)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答3点6分) (2)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由无成文法典到不断修律,使司法有法可依);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或汉化)进程;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答3点6分,答4点9分) 16.(15 分) (1)碑文标明墓主为毕昇;碑文与《梦溪笔谈》记载相印证;墓碑的形制、花纹、结构为宋代样式;周边有毕家坳等地名;当地有毕姓家族的坟墓。(7分) (2)原因: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毕昇社会地位低。 理由:毕昇墓碑的史料价值高;毕昇的发明影响深远。(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