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测)(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测)(含解析)

专题 08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时间:80 分钟,分值:12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18 届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 2017 年 2 月 1 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 动了艺坛。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 97 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 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 12 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 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 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 年 7 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 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 则传法乳陈匪石。”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 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 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 70 多年。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在文 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20 世 纪 50 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 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 1953 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 26 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 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2014 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 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 100 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 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直到 2015 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 20 多名硕士和 70 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 军”。 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 自 1958 年开始,霍先生就因他曾经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文革”之初,又因曾发表《试 论形象思维》一文,抄家、游街、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然而,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 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 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等,主编《中国古代 文论名篇详注》等。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 雄。” 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 1982 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今天用 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 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开,行文简练自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 国传统儒士形像。 B. 霍松林先生幼年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经历,给他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为他以后专业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C. 2014 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 100 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D. 如果没有霍松林先生的《文艺学概论》,我国第一本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会延迟出现,这将是我国文 艺理论研究的一大遗憾。 【答案】C 【解析】原文是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 奖”。 (2)霍松林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请简单概 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5 分) 【答案】(1)、霍松林先生 七十多年专注于文学研究和教书,笔耕不辍,这样的一辈子简单而专注 。(2)、 霍松林 12 岁前在父亲的教育下苦读,苦学,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后来进入中央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 他这一生都在跟文学和书本打交道。(3)、他被称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培养了无数人才,七十多 年的教师生涯是他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4)、霍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中著述颇丰,完成了我国最早的 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文艺学概论》,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等。 (3)在霍松林先生身上具备哪些中国传统文人所具备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答案】(1)、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平淡,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读书人。霍松林先生一生研究古典文学, 他的教书生涯有七十余年。(2)、研究领域广泛。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等均有涉猎 ,而且 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3)、淡泊自然,清于名利。 不仅培养了无数人才,更乐于奖掖后辈,将自己的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4)、有自己的 一身傲骨。 “文革”时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又写了《再 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5)、在学术研究上有自己的见解,有雄厚文艺理论 基础,注重创新。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盛唐 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18 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调研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 分)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 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 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 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 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 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 《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 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 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 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 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 《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 道:“生我者父母,长我音母校也。” 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 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 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 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 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 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 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 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 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 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 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 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 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 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 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 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 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 因为家贫,又加上 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 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 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 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D. 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以红学、西 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答案】B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缟!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 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 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 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 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 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面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能通过书画创作涵养、 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炼。 E. 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 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答案】 BD (3)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 分) 【答案】①少年之时艰难求学,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②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③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国学研究广涉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 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推广国学教育,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解析】题干问的是“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是 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 阶段”,可以到文中找出这几个阶段,然后进行概括。文章第二段最后说“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 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文章第三段说“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 的国学教育”等。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 成跃的阶段”,“几个阶段”,说明应与人生的经历联系起来,可以找出人物的经历,且是与国学相关的 经历,如第二段“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第三段“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倒数第二段 “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 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等,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18 届广东六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 1935 年,成思危出生于北平。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岁的成思危随全家到达香港。面对破碎的 山河,父亲成舍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之余经常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幼年的成思危言传身教。 聪颖好学的少年成思危从小饱读诗书。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进步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对他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里觉慧的形象成为少年成思危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他曾 写下“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广州解放后,满怀报国理想的 成思危毅然决然地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 1951 年 7 月的一天,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 内地。 成思危到广州以后,进了叶剑英当校长的南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总工会,后又在民船业工作一 年。船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深深震撼着成思危年轻的心。他深切感到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饱受战 争创伤的祖国是多么重要。结束在民船业的工作后,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华东化工 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1960 年,年仅 25 岁的成思危就担任了研究室的副主任,主 持研究工作。当时,广泛应用于核能、火箭、冶金、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化学元素硼和硼化物被西方国家 列入对新中国的禁运名单。刚刚进入科技领域的成思危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潜心于对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之中。 他担任过专题组组长等职务,翻译了大量有关资料和论著。到了上世纪 60 年代初期,中国的硼砂产量已达 数万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除了进行硼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思危还主持 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指导了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别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文革”期间,由于有海外关系,成思危被免掉了研究室主任的职务,从事一般科研工作,还当了几 个月的锅炉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不愿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期间,他继续攻读数学、化学、锅炉 学等书籍,自学了法、德、日 3 门外语,还巩固和温习了英语和俄语。 “文革”结束后,1981 年,成思危做出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重大抉择,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 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管理学。这一年他 46 岁。一些好朋友劝他:资本主义的 管理玩意学了也没用,不如趁着在化工界已有的名气去海外镀个金。成思危却认为,中国的科技固然落后, 但管理更加落后,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科技人员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管理学。 刚到美国时,连股票都没有见过的他,上美国的资本市场课时,常常听得满头雾水。美国学生用两个 小时看完的资料,他得抱着字典花几天功夫。虽然困难重重,成思危还是坚持着。留学第一年他就发表了 十几篇论文,并赢得美国经济研究及教育基金会奖学金。他用一年三个学季再加上两个假期,念完了六个 学季的课。凭着一股韧劲和勇气,成思危两年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他从 台湾赶来已八十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 A 一个 A+。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 喜不自禁:“没想到你 50 岁的人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 1984 年成思危学成归国后,做了大量的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报告和讲座,向国人推介西方的市场 经济理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年底,已近 60 岁的成思危准备退休去教书。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孙起孟动员无党无派的成思危加入民 建。孙对陈说:“你在全国政协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最高层根本听不到,你想,一年中有多 少政协委员在发言,领导不可能都看到都听到。但是,你如果作为一个党派发言,那就有机会把你的意见 传达到最高层,你不是想报效祖国吗?这是最好的方式。”这一番话成功地打动了成思危,让他成为民建一 员,后来又成为民建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8 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 案》,这就是后来被认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成思危为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奔 走呼号,尽心竭力。如今,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已拥有 360 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超过 1206 亿元,成 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获得风投资本的国家。他本人也被媒体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对此,成思 危表示过誉了,他只愿意说他是中国风险投资的积极推动者。 在自己的众多头衔里,成思危说只有学者是永远的。不改学者本色的成思危更寄望科技工作者抱着实 事求是的态度,更多地从国家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去选择研究课题,成思危说:“不说空话、套话,更不能说 大话、假话,一定要讲真话、实话。” (摘编自龙巧玲、丁丹《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 【相关链接】 ①2011 年,71 岁的成思危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每天凌晨 6 时许起床,午夜方寝,节假日和晚间都在学习。 “我从不懈怠,做了十年的副委员长,从未去北戴河度过一次假。” ②成思危对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吴小莉说:“我觉得我能扮演的角色,就是能够用我的知识,用我的思想, 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他还援引了孟德斯鸠说过的那句话:“如果我的思想能够影响 到很多人的话,我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 ③领导民建中央的 11 年中,成思危作出了许多决策。他说:“尽管这些决策还有一些不够完善之处, 甚至可能影响到个别地方组织和某些同志的利益。但我敢向大家保证,这些决策都是出自公心,都是为了 民建事业的大局而作出的。” (以上均摘选自杨瑞春、张立《解读成思危政治人生:治学从政摸着良心过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 成思危 16 岁时毅然抛弃家庭,从香港回到内地,这时的他就像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慧一样,热情冲 动,为了理想义无反顾。 B. 民船业的一年工作让成思危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使他在身心得到洗礼的同时,对祖国的发展命运 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C. 46 岁时,在化工业颇有建树的成思危到美国学习管理学,其中有兴趣变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出于 对国家发展全局的考虑。 D. 成思危临退休时从学者步入政坛,担任民建中央主席,他发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希望自己的建议和 意见能够达至国家高层。 【答案】C 【解析】文中没有提到成思危的兴趣发生了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展现了成思危心怀天下、立志济世的形象,增强了文 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B. 成思危是我国化工工业的科研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为我国化工业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C. 文中不惜笔墨写吝于情感表达的成父对成思危管理学成绩的肯定,从侧面表现了成思危在美国学习 时期的韧性和勇气。 D. 治学与从政在成思危的身上并不冲突,但是他显然更看重自己的学者身份,因此始终不改自己的学 者本色与学人风骨。 E. 成思危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和转折,在时代洪流和个人理想抱负的共同作用下,他最终完成了一次又 一次的自我超越。 【答案】BD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标题中“皓首穷经情满腔”的理解。(5 分) 【答案】“皓首穷经”指成思危一直到老都坚持不懈地搞学问做研究:年近半百,依然去到美国重新开始学 习管理学;到了晚年,仍然保持“每天凌晨 6 时许起床,午夜方寝,节假日和晚间都在学习”,从不懈 怠。“情满腔”是指成思危在选择人生的每一步时,都怀着满腔热情,这份浓情即是对祖国、对人民始 终不渝的爱。 【解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 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 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 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和足以观 点明确,分析透彻。此题探究标题的含义,实际也是探究传主的品质。 4、【18 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吴春燕 季轩 (一)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论·论文》时一 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 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 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 后任教于暨南大学。黄德鸿曾以黄远之、黄乙平等笔名,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 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 更有意义”。 1948 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那都是我人生转折的 好机会。但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 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二)把脉工业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着如梦似幻的经济风云,黄德鸿挥手拨开迷雾,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 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对我国和广东省的 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 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 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 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 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 业精神”。 黄德鸿十分重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 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20 世纪 40 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 50 年代起,他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与企 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 年,他参加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 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 经济部分的编写。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 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 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 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三)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 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 70 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 1992 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的成为商界巨子, 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 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 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 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思想 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20 世纪 40 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社会事业与 社会行政》出版。 B. 黄德鸿自幼便有报国之志,在广雅中学读书时,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很深,从某种程度上说, 梁同寅是黄德鸿的学术启蒙老师。 C. 改革开放初期,黄德鸿就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四 大因素,又具体提出了提高工业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解决了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D. 中学毕业后,黄德鸿带着对学术的憧憬,对“社会学”的清醒认识,怀着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报考 了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E. 新中国成立前,黄德鸿主要从事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学校,先后在中 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答案】 BE (2)黄德鸿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分条概括。(5 分) 【答案】①注重工业投资效果研究,从影响因素、解决途径、对应措施进行分析,首次提出“要倡导工业 精神”的理念。②重视对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活力的研究,并提出战略措施。③注重对珠江三角洲和 南中国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学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沿海地区经济长龙”的主张,为东南沿海经 济发展指明思路。④建立产业经济博士点,为广东经济发展培养了很多精兵强将。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筛选的要求,如“为我国工业发展”“哪些贡献”“分条”;然后 分析文本,本文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学者报国、把脉工业、教书育人,由此可以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 主要在第二个部分,第二部分第二段开头说到“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 问题”,这就说明“为工业把脉”的内容在下文,顺着这个思路圈出相关的语句,最后分点概括即可。 (3)黄德鸿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5 分) 【答案】①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有追求)②满怀热忱的报国情怀(爱国)。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社会 发展和建设解决实际问题并作出长远规划的执着精神。④以身作则,甘当人梯。⑤为人谦虚,严谨治 学的态度。⑥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的人生态度。 【解析】题干问的是“黄德鸿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回答此题,要结合文本,搜索全文,从黄德鸿的人生经历 中吸取精神营养。文章第一句话“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由此我们要学习他对学术矢 志不渝的追求的品质,后来,他有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但放弃了,立志报国,这一点很值得人们佩 服。第十段中写到黄德鸿创造性地提出了“沿海经济长龙”这一概念,说明他的创新意识较强。另外 他的为人也令人敬佩,虚怀若谷,修养深广。注意答题时结合文本分析。 5、【18 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 8 部独幕剧、9 部多幕剧,其独幕剧 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 “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 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 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 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 人才济济,成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 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 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 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 必须从国外购进。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 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 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 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 1923 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 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 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 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 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 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 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 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 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作为一位戏剧作家, 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 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 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 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 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 束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 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 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 年 4 月 4 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 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丁西林在 20 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 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 实验。(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 规律,因而培养了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 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一生共创作了 8 部独幕剧,9 部多幕 剧,独幕剧的成就高于多幕剧。 B. 丁西林善于捕捉喜剧因子,自由驾驭生活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使一些偶然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自 然化解,使喜剧效果独特。 C. 任职北京大学时,他倡导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风,首倡用中文编写教义,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批 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D. 丁西林在归国后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他的《一只马蜂》《压迫》 等独幕剧久演不衰。 E. 丁西林认为喜剧的笑应该是“会心的微笑”,他的戏剧虽无大的矛盾,但能把握喜剧性的“种子”, 形成核心情节,突出喜剧性。 【答案】 BE (2)为什么说丁西林在 20 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结合文本进行概括。(5 分) 【答案】 ①从人物身份上看,丁西林是物理学家,从事戏剧创作是业余身份;②从作品上看,艺术上成熟, 与流行的社会“问题剧”不同,风格轻松、幽默、含蓄;③从后世影响上看,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喜 剧作家之一,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在中国话剧史上意义独特。 【解析】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丁西林在 20 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结合文本进 行概括。”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20 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 的存在的原因”,答题区间在 1.4.链接①中,提炼概括关键句,形成答案。 (3)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5 分) 【答案】 ①从平常小事中发现与挖掘喜剧因子,刻画深入细致;②通过破坏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产 生独特的喜剧效果;③对人物态度有着科学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悲悯大于愤激,具有独特的幽默品 格。(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②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给他的创作打下 了基础。③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他有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微笑面对生活,具有悲悯的情怀,能 够从生活中发现笑点。④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他坚持不懈地探索。 点睛: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 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 6、【18 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5 分) 傅抱石 叶兆言 我不懂画,谈画家只是把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欣赏。傅抱石是首任江苏国画院的院长,在南京待 了许多年。傅抱石的故事中,屡屡要被南京老一辈文化人提起的,就是他爱喝酒。他有一方印章上写着“往 往醉后”, 这真是非常有趣的酒徒表白。 我不知道傅抱石最后是不是死在酒上,我只知道他死于脑溢血,自然是十分意外的,在同一个月里, 他还去了上海,拟为新的国际机场作画,可是在月底,便死于南京寓中,终年只有 61 岁。 傅抱石是苦孩子出身,他的父亲流落南昌以修伞为业。他读小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书包里都带着 一本小康熙字典,羡慕得眼睛发亮。后来傅抱石生了一场不小的病,在病中最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这本 小字典。一本小小的字典成了傅抱石童年的全部理想和寄托。他的父母不忍心,咬牙买来了小字典,有了 小字典,傅抱石的病也好了。 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一个人所以成了应该成的样子,首先是因 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对于行家来说,傅抱石被人津津称道的,是那种破笔尽情挥扫涂抹的“抱石皴”。 这是傅抱石能成为一代宗师最独到的地方。傅抱石早年迷恋石涛,曾编过《苦瓜和尚年表》,以后又完成《石 涛上人年谱》。然而他仅仅“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很难说他的画哪一笔是石涛的。没有自己的东 西,永远成不了大画家。傅抱石 17 岁时自号抱石斋主人,从此“抱石”逐渐掩盖了他自己的本名。他去日 本留过学,学成归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以后名气越来越大,酒也越喝越多。傅抱石的画现在已成 收藏的大热门,往通俗里说,他的画如今很值钱。1984 年,他的《唐人诗意》以港币 160 万元卖出,到了 1989 年,《九张机图》又以 310 万元港币成交,这些数据都是包装傅抱石画的最好材料。 关于傅抱石,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他的画外功夫。他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绘画上,竟然写了近二百 万字的文章。傅抱石的文章并不是什么应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有很强的学术性,像《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和《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一些即使丝毫不会绘画的人,凭这样的论文,也足以去混一个大教授的头衔。 1933 年,年轻的傅抱石还在日本留学,日本的一位美术史专家伊势一郎写了一篇文章谈中国画史,这 篇文章引起轰动,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傅抱石细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许多驴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当即写 了批判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面。到了抗战期间,傅抱石又在那篇批判文章的基础上,写成《晋顾 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发表在重庆《时事新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对当时的抗日宣传起到了意 想不到的效果,被称为“在学术上也战胜敌国的重要发现”。 “文化大革命”以前,很多画家的名气,都是因为他们曾在一些重要的公开场合作画,给老百姓留下 了深刻印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留下自己的一幅画。我最早知道傅抱石,就是通 过他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代表作,事实上,这幅将近 五十平方米的巨画,只是傅抱石完成的一个光荣的政治任务。有趣的是,这幅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对傅抱 石这样的大画家都是新尝试,因为新,所以趣味盎然,笔有一米多长,像一把大扫帚,调色用大号的搪瓷 脸盆。 傅抱石的幸运是他躲过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到来前,他已经离开人世。对 1949 年以后出现的新中国,他始终充满激情,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情况的发展和自己预料的完全不一样。他一 直在努力地改造自己,然而,即使他已经死了,也逃脱不了他画过许多黑画的罪名。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第一师范期间傅抱石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中的 “我用我法”时,傅抱石茅塞顿开,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思想欣赏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 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先生与他的国画》) ②近来,我常常喜欢把别人唾骂的“文人画” 三个字来代表中国画的三原则。即“文”学的修养、高 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 (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 傅抱石的“往往醉后”的印章很有趣,它既是在调侃自己,自笑是酒徒,又暗示自己往往带着醉意 从事艺术创作。 B. “抱石” 是傅抱石 17 岁取的书斋名,表达其对一代宗师石涛的热爱和敬仰,后来“抱石” 掩盖 他的本名,因为他表现传主顽强奋斗的精神。 C. 傅抱石的画作如今已成收藏的热门,材料列举其惊人的市场价格,突出其艺术价值,也顺带嘲讽世 人用价格包装艺术的庸俗做法。 D. 《傅抱石》以欣赏人物为视角,侧重的写传主的性格精神,也隐约可见传主一生行状,其间一些议 论体现作者对时代影响艺术家的深沉思考。 【答案】 B (2)为画家作传,作者却侧重欣赏其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傅抱石有哪些可爱可敬的地方?(5 分) 【答案】可爱的地方:①喜欢喝酒,在酒意中品尝生活趣味和艺术趣味。②赤子之心,艺术家的痴情,字典 治病,即使政治任务也能找出艺术创新的趣味。 可敬的地方:用学识争取国家学术尊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叶兆言说“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成就 大艺术家的看法。(5 分) 【答案】 ①想要成为大艺术家,首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努力创造自己的艺术技巧。(答“首先是因为做 了自己应该做的事”)②要学习前人的艺术精神,不能止于模仿。(答“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 答“师法自然人生”)③要有深厚的学养。养(答“画外功夫”)④要有高尚的人格。⑤要有对艺术的 迷恋(痴情) 【解析】题干问的是“叶兆言说‘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成就大艺术家的看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圈出 成就傅抱石的因素,如第四段“一个人所以成了应该成的样子,首先是因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然 而他仅仅‘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很难说他的画哪一笔是石涛的。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成不 了大画家”,第五段“关于傅抱石,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他的画外功夫。他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绘画 上,竟然写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等,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7、【17 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 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 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 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 居。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当时他们班上只有 6 个学生。后来由于家人 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 续完成学业。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当时班上只有 3 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 中的第一人。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 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 费用。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贫困的学 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 每星期仅 1 元 2 角 5 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 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 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 的机会。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 次。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园内外。就读期间,因为贫 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孤独。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 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 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 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 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回 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 154 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 忍受的、漫长的”航行。况且他在美国呆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 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发展成为留学 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香港《大公报》,有改动) 【注】 容闳(1828 年 11 月 17 日~1912 年 4 月 21 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 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 分) A.容闳年少时家居澳门,是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回国时,决定带几个中国学生回国,容闳第一个 报了名。 B.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获得当地妇女协会的生活救助, 没有至交,孤独自律,刻苦学习。 C.容闳在美国学习期间,布朗不但对他耐心培养,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为容闳赴 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D.容闳在美国留学走了许多坎坷之路。他初到完全陌生的美国孟松学校就读,靠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 毕业后努力追求教育兴国的理想。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选 项中 A.风格与主题不对等;B.因果关系颠倒;D.找回的应是每个演员脸上的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面临着距离遥远、通讯阻断、父母思想传统、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 大难题。 B.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 中国的强烈愿望。 C.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 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 D.第⑦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明写归程遥远、航程漫长,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 路漫长。 E.本文把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典型语言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在展示传主坎坷经历的同时,展示 了传主的崇高理想。 【答案】AE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 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 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 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 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 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 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 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 可发现错误。 (3)容闳耶鲁大学毕业后,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 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5 分) 【答案】①理想、目标能促使一个人不断地逆流而上、奋斗不息。容闳虽然自幼家庭贫寒,远大的理想促 使他学习刻苦、敢为人先;在美国学习期间生活艰辛,依然为理想而放弃资助金;毕业后排除万难回 国工作等。②青年人要有一份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以强国为己任。容闳留学美国条件远远好于国内, 但他依然回国工作,并为提高青年一代的教育水平,复兴祖国,建设文明富强的国家而奋斗终生,那 一份强烈的国家情怀和责任感值得青年一代学习。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 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 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 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 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 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 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 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 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8、【17 届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 分)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 2016 年 9 月 18 日早上 5 点 56 分,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奠基人、两院院士严 东升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 98 岁。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用 1/4 板块推出醒目 的“沉痛悼念严东升先生”专栏。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严东升欣喜若狂,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祖国, 以了“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1950 年 2 月,他中断了博士后研究历经周折回到祖国。 严东升先生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七十多年来,他始终将自己的科技实践与国民经 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无机材料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发展设计着蓝 图并积极实践。 甫一回国,严东升就马不停蹄赶往开滦化工研究所着手耐火材料的研究,因为他知道,新中国正处于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亟须重工业的崛起。1954 年,严东升被委以重任,解决包头钢铁厂原料——包头铁矿 石含氟量高给高炉炼铁带来的严重问题。期间,大到宏观组织调控队伍,小到研究数据的精确统计,从车 间到实验室、办公室,严东升都亲力亲为,巨细无遗,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 60 年代,严东升参与创建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这里,他把科研方向从传统硅酸盐材料研究 调整为先进无机材料科学指导下的新材料研究,主持研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严东升先生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1963-1972 十 年科技规划》的起草工作。1984 年,他主持制定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对中科 院的科技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面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他主持开展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受到了国家和地 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严东升一生简朴,“不管在哪儿,你都能看到严先生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你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 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但他对青年学子和科研教育的出手却“阔绰大方”。严东升的第一个博士生高濂 在悼念恩师时说:“1996 年,严先生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他领完奖会所后到我办公室,拿出奖 金支票和一沓银行的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有未到期的,有严先生名下的,也有师母名下的,看得出来 是拼凑的。他对我说,这里一共 20 万元,交给所里,作为创立‘严东升奖学金’的款项,帮助贫困生。” 他一生关心和提携后进,乐于、善于发现和支持富有创见的年轻人。他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走出去”, 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优秀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在如今的材料科学领域里,活跃着一批他培养 和指导的学生及科研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严东升留给后人的,除了 丰硕的科研成果,还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摘编自龚新叶《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剑林研究员始终记得,1989 年毕业那年很多人都选择出国,严东升反复同他讲, 国内缺少年轻科学家,尽量多待在国内搞科研,出国的事我来安排。留学期间严东升给他写了很多信,最 常关照的一句话是“一定要回来”。严东升的学生们都如期回来了。 (董纯蕾《人生辛苦半九十:追忆“双料”资深院士“完美大家”严东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大版面推出悼念专栏,既肯定他在其研究领域的突出 贡献,也表达人们的哀悼之情。 B.严东升在解决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给炼铁带来的问题时,无论是宏观组织调控队伍,还是研究数据 的精确统计,都表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 C.严东升不管在哪儿都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是因为 他生性简朴,不重视生活品质。 D.严东升鼓励年轻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成就了一批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这 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 【答案】C 【解析】C.严东升不管在哪儿都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是 因为他生性简朴,不重视生活品质。“不重视生活品质”理解有误。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严东升回国后,从 50 年代开始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最终在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 面做出了人生最大的贡献。 B.严东升有远见卓识,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他主持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 项目,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C.严东升重视积蓄,支持科研教育。他创立“严东升奖学金”时拿出的银行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 有未到期的,有自己名下的,也有妻子名下的。 D.“一定要回来”是严东升先生对出国学生的谆谆教诲,许多学生如期回来,既是学生对恩师的信任 和感激,更是师生情怀传承的表现。 E.严东升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同时他高尚 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佩。 【答案】AC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 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 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本 题重在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3)文章的标题称严东升先生“生而为国”,他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中断学业,毅然回国,以实现自己“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②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建 设发展的大局中,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 还为国家留住了杰出人才。 【解析】本题是对原文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类试题,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扣住“生而为国”的筛选。中断学 业,毅然回国,以实现自己“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中, 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还为国家留住了杰 出人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