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7)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 不 染 袁炳发 高三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完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耐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街坊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敦厚些的邻居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夫妻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了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24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5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了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 杨直心里想,他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就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就能熟练地做早饭了,不仅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 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一定要借这儿子的大光了,看吧,吃香的喝辣的,且等着享福吧。” 偶尔得闲,杨直会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个‘众’是‘众人’的‘众’,不是大家平时说的‘轻重’的‘重’。那个‘重’是‘多’的意思,这个‘众’说的是不顶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没有说一句话。 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 高考写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有关“坚韧”的议论文,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最终把文章写成了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时,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了一块石头下面。杨直一愣,下意识地伸手想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显得过于巨大的石头,但他最终却把手停在了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担心它会夭折。但到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能考入清华大学,可并不仅仅依靠他的这篇满分作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写高三学生杨直与他上清华名校的事,中间部分有一些补充性的叙述,围绕杨直的成长经历写了不少人和事。 B.小说题目《不染》颇有深意,表现小说主人公杨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好孩子,也暗示其父母没有给他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C.吴爷爷的话和掀石而出的嫩芽都给杨直的心智带来重大启迪,前者让他重获希望,后者则启示他生活困难并不能阻挠一个人成长成才。 D.这篇小说缓缓叙述,娓娓道来,语言平和简练,叙述的人和故事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真切动人;小说主题深刻,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对点题小说中的“杨直”是一个怎样的学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对点题小说为何要多次写到“邻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 C项分析错误,“让他重获希望”无中生有,小说中是说“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没有说一句话”,表明他受到了触动。 2.参考答案 ①专注刻苦,成绩优异。②懂事隐忍,清醒坚韧。③聪慧颖悟,志向远大。(每点2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方面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作品中的“杨直”具有以下性格特征:①“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可见他学习专注刻苦,成绩优异。②杨直父母在家里开赌场,每天都吵闹到深夜,杨直从来不说。母亲从来不烧早饭,他就烧好早饭给父母吃。可见,他懂事隐忍,清醒坚韧。③杨直当时想,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吴爷爷解释的“贵人不顶众发”,他很快就领悟了。经过努力,他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可见,他聪慧颖悟,志向远大。 3.参考答案 ①不断推动情节发展。“邻居”见证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并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②侧面展现人物形象。“邻居”的感叹、评价展现了“杨直”各方面的优秀和其父母的不负责任。③增强真实性,反映现实生活。“邻居”的所见所闻所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引人深思。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的作用,①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使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②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 能够构成主要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④次要人物有时也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多次写到邻居,是为了达到以下表达效果: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邻居”见证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并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夫妻生的!”“将来那两口子一定要借这儿子的大光了。”“邻居”的感叹、评价展现了“杨直”各方面的优秀和其父母的不负责任。“邻居”的所见所闻所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引人深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 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目前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契约观念。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订立合同的需要。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比如,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再如,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将上手老契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 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保留的制度信息越丰富。这些契约文本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着2 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契约实践至今仍根深蒂固地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B.记录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行为的最早契约资料,载于《周礼》。 C.北宋时期因为已经出现了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所以民间契约纠纷大为减少。 D.诉讼成本高、“息讼”意识深厚,且契约多涉民间细故,民间多以调节手段解决争议。 2.对点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以丰富的史料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之悠久。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传统契约制度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方面的不同。 C.文章从契约实践与书写传统两个方面,追溯了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发展历史。 D.除第一段外,文章其余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对点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存世的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活化石”,相当于现在的合同。 B.自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这使契约文本保留的契约制度信息更加丰富。 C.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契式文本被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职业契约代书人亦随之消失。 D.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如“一诺千金”“言必信”,皆为国人推崇信守契约精神的表现。 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 A项,从文中第一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契约观念”看,并不是“直接影响”。B项,文中第二段是“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这些资料并不是记载在《周礼》上。C项,将文中表目的关系的句子转述为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原文为“北宋时为减少契约纠纷,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 2.B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手法的分析。B项是对第三段内容的分析,但第三段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C 解析 C项不正确。从文中第四段看,代书人“制定各种契式”,“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文中并未提到“职业代书人”因契式文本的印刷和传播而消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