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一三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一三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历史选修一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8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曹莹莹 审题人:林红侠 2017.5.16‎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2分,共计30分)‎ ‎1.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日本武士日益贫穷,经济地位下降 B. 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 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 武士仍是幕府坚实的统治基础 ‎2.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3.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 A. 改革我国社会风尚 B. 要向西方学习 C. 发展近代教育 D. 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 ‎4.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外部因素催化”主要是指日本 A. 中下级武士破产 B. 天皇不掌握实权 C. 受到西方殖民侵略 D. 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5.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发展 B. 日本富商的政治地位高于地方诸侯 C. 商人成为日本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D. 日本富商的实力和地位都有所上升 ‎6.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俄国 英国 德国 生铁(19世纪中叶)‎ ‎26万吨 ‎385万吨 ‎367万吨 铁路总长(1861年)‎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0000俄里 A. 农奴制盛行 B.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 俄国资本缺乏 D. 垄断组织尚未产生 ‎7.‎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A. 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 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 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 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9.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10.梭伦之所以出走他乡,离开雅典,主要原因是 A.建立僭主政治未获成功 B.想去外邦漫游 C.未能消除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 D.改革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11.“我不要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为此,“我”能做的是 A.解放农奴,不给土地 B.解放农奴,分给份地 C.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 D.效法西欧,发展工业 ‎12.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②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毫无史料价值 ③话本还需结合其他史料印证 ④话本反映出部分百姓对募役法比较反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有远见的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B.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C.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废除武士制度,实行征兵制 ‎14.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15.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制度腐朽 B.军备落后 C.经济凋弊 D.吏治腐败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 非选择题(16题30分,17题22分, 18题18分,共70分)‎ ‎16. 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 金额(日圆)‎ 利率 武士(1874—1876年)‎ ‎16,565,000‎ ‎8%‎ 大名(1877年)‎ ‎31,412,405‎ ‎5%‎ 大名和武士(1877年)‎ ‎108,242,785‎ ‎7%‎ 神主(1877年)‎ ‎334,050‎ ‎8%‎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注: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的国家。‎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6分)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6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6分)‎ ‎(4)材料四中武士道精神“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4分)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 ——《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依托古人宣传改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 材料二中的“刚毅”“徐桐”属于哪个政治派别?(2分)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反对变法的原因。(6分)‎ (3) 据材料二、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8分)‎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由“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可知,日本武士日益贫穷,经济地位下降,日本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日本武士日益贫穷,经济地位下降,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和对中外历史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当时已有代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产生: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犹危”可以看出,当时农民起义已在酝酿之中,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故②不正确。答案选C。‎ ‎3.B ‎【解析】解题关键是对康有为语言的理解。抓住“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等信息可以判断康有为把西学提到了与中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中学和西学缺一不可,表明他提倡西学,即要向西方学习,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两项不是实质,排除。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康有为的语言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能力定位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中学西学---两者缺一不可---都要学习”,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通过现象看本质。‎ ‎4.C ‎【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外因。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不能起来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只能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领导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来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这里的外部因素是指西方列强的侵略,故答案选C。ABD三项均是内部原因。‎ 点睛: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外因。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5.D ‎【解析】分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诸侯对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D项与题意相符。A项材料未体现;BC项说法不合史实,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并非封建统治基础。故选D。‎ ‎6.A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19世纪中叶和1861年”,由于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选A。B不符合事实,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波及俄国;C不是根源;D产生于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点睛: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7.D ‎【解析】“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反映的是王安石认为北宋积贫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理财末得其道”。故应选择题王安石的富国之法的措施,这体现了王安石的理财之道。①②④是经济上的富国之法,符合题意,而③是军事上的强兵之法,排除。故选项为D项。‎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本题可以使用否定筛选法,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与题意不符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8.D ‎【解析】回答本题要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故D正确。商鞅出身法家思想,AB是儒家思想,C是道家思想,排除ABC三项。‎ ‎9.B ‎【解析】‎ 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梭伦没有完全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利益,改革不可避免的引起贵族的怨恨和平民的不满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并走向激化。此时有人建议梭伦在雅典建立僭主政治,但梭伦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决定放弃权力,离开雅典出国远游。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梭伦离开雅典。‎ ‎【名师点睛】由于梭伦在改革中既不完全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对贵族进行革命,导致梭伦不可避免的结怨于两边──贵族的恼怒和平民的不满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面对时局与各方面的压力,梭伦出国远游。而在各派纷争中,庇西特拉图武力夺权,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以独裁的形式进一步推进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进程。‎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防止俄国的暴动必须解放农奴,并且还不能把农民同土地割裂,还必须分给农奴份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给土地”,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强化农奴制而是废除农奴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分给份地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①正确;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②错误;使用的时候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故③正确;话本反映出部分百姓对募役法比较反感,故④正确。本题选择C项正确。‎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判断·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区别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教育是立国之本,它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是日本经济持久发展的源泉,故B项正确;ACD项是明治维新的措施,但不是最有远见的。所以答案选B。‎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 ‎【名师点睛】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改革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成果;‎ ‎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 ‎4.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圈地运动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仍是地主掌握土地所有权,是土地私有制。由此可知,ACD项不符合题,B项正确。‎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世界近代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1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有“克里米亚战争”、“沙皇政府”,据所学知识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这一沉重的打击,使沙皇制度不仅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之后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6‎ ‎(1)影响: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极端西化。(或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保留封建残余)‎ ‎(3)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式军队,依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4)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带有军国主义色彩。‎ 具体表现:保留天皇制度;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表格中信息从“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中“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的信息归纳作答。‎ ‎(3)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中“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的国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式军队,依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的角度思考回答。‎ ‎(4)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并结合所学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以及带有军国主义色彩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保留天皇制度;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角度回答即可。‎ 考点: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历史改革·明治维新 ‎17.‎ ‎(1)减少改革的阻力。(2分)‎ ‎(2)地主阶级顽固派。(2分)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等,触犯了其利益。(6分)‎ ‎(3)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反对;远离政治现实;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改革缺乏周全设计;遭到多阶层反对。(8分)‎ ‎(4)促进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国近代化进入政治变革阶段。(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需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解决。客观上重点分析中国的社会状况,戊戌变法前日本侵略中国打败中国并签定了《马关条约》,列强纷纷来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中国戊戌变法的外部压力大,这样大的压力同时也导致了戊戌变法的急于求成,从而成为导致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中国封建政府内部反动势力十分强大,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极力的阻挠改革。‎ ‎(2)第二问,有关于材料二中的“刚毅”“徐桐”属于哪个政治派别的问题,需要结合材料中有关于这两个人的相关行为来分析。由材料中两人的作法可以得出正确的的答案。有关于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反对变法的原因的问题,戊戌变法是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改革内容上触犯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反对变法。‎ ‎(3)第三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时需要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来分析,依据第一问的答案可以归纳出对内改革阻力大,封建反对势力强大,同时改革者内部不和,改革者的素质都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对外国际环境对中国也有不利的方面。‎ ‎(4)第四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影响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本题需要学生回答的是戊戌变法的积极方面,不要答成是消极方面的内容,但同时也不要过分的夸大其积极作用。戊戌变法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达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它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18.‎ ‎(l)背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长期存在;民族、阶级矛盾尖锐;改革派集团获得统治者的支持。(6分)‎ ‎(2)影响:规范官员选拔和考核,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精选地方监察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新政昙花一现,影响有限;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6分)‎ 原因:新政触及既得利益者;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最高统治者支持不力;新政措施急于求成。(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庆历新政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使北宋中期出现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边患危机:辽和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 ‎(2)第一小问,根据“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得出规范官员选拔和考核,有利于澄清吏治;根据“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得出加强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精选地方监察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所学可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知第二小问,根据“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得出新政触及既得利益者;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根据所学可知最高统治者支持不力;新政措施急于求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庆历新政•背景、评价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