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蚌埠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这种变化 A. 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 B. 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 C. 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 D.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意在强调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的,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种变化反映了外儒内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淡化而非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未反映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通过法律强化了而非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法家思想 ‎2.孔子和孟子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后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 A.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 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 C. 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D. 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体现了儒学积极入世、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构伦理道德,排除A;材料信息与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了儒学高度社会责任感,并非急攻近利,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 ‎3.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 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 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 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人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4.汉武帝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置太学并设置郡国县学。公元前135年,又设五经博士,使儒学上升为经学。这些做法( )‎ A. 实现了对各地的有效控制 B. 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C. 标志着官学体制开始确立 D. 导致诸子学说完全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太学和郡国县学教授的主要是儒学经典,从而使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关系;C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设立太学和郡国县学教授儒学使儒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并未强调官学体制开始确立;D选项错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诸子学说并未立即完全消失。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儒家的天人感应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法家的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窦娥受冤而天降大雪,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理论,故B项正确;《窦娥冤》并没有体现因果循环,排除A项;窦娥受冤而天降大雪与道家无为无关,也没有体现法家的理论,故排除CD两项。‎ ‎6.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下列不属于王阳明主张的是 A. 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B. 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C.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D. 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理学家提出通过外在探究实现良知,不是王阳明的主张,故A符合题意。从材料“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故BCD均是王阳明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 ‎7.孔子强调君子以行为重,“敏于事而慎于言”,二程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材料表明儒家 A. 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力行思想 C. 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秩序 D. 重视人的价值有利于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强调君子以行为重,二程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这些思想家的观点中都体现了行动的重要性,材料表明儒家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力行思想,故B正确;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内心反省,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秩序的目的,排除C;材料反映儒家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无法体现重视人的价值,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孔子强调君子以行为重”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8.当明朝的学校风靡“四书五经”之时,李贽却让学生猜谜:“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表明李贽 A.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B. 主张“理”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C. 敢于挑战正统权威 D. 认为学校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君不君,臣不臣”可知李贽敢于挑战正统权威,故C项正确。A项为顾炎武所提倡,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李贽对“理”的见解,排除。D项,为黄宗羲思想主张,排除。‎ ‎9.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对这些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B. 明清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C. 统治者推行开明和开放的外交政策 D. 推动了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借鉴了其他民族或国家的科技技术,这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故A选项正确;中国真正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谈到“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等,在清朝时期中国已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无法得出统治者推行开明开放的外交政策,故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外来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但并没有推动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故D选项错误。‎ ‎10.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A. 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 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 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 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最高峰”说法不符史实,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的书法有隶书、行书、草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佛教盛行,出现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形成新的书体“写经体”,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需要,故C正确。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说其“产生源于宗教艺术”,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主旨,即“抄写经籍为生”,即可得出答案。‎ ‎11.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恬。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这些论述对哲学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 A. 开创了哲学研究的历史 B. 使哲学发展走向人性化 C. 使哲学开始走向世俗化 D. 使哲学成了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D ‎【解析】‎ 据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而不是开创了哲学研究的历史,‎ 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反映的并不是哲学发展走向人性化,而是突出人,故B项排除;“世俗化”的表述不合史实,故C项排除;由“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恬”可得出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主要是突出人,从而得出哲学发展的意义逐渐使哲学成了研究“人”的学问,故D项正确。‎ ‎12.“自十四世纪以来,在意大利生活中就占有如此强有力地位的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是被当作文化的源泉和基础,生存的目的和理想”。这段话描述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启蒙运动兴起 C. 宗教改革思想 D.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自14世纪以来,在意大利生活中就占有如此强有力地位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是被当作文化的源泉和基础,生存的目的和理想”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帜,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以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与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C两项;D项,空想社会主义并未借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排除。‎ ‎1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 挑战教会权威 C. 肯定王权高于教权 D. 否定信仰上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教并非废除宗教仪式,而是简化宗教仪式,故A 排除;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王权高于教权,故C排除;宗教改革并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否定教皇的权威,故D排除。‎ ‎14.“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分别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 B. 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 D. 工业革命、文艺复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引领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同时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到顶峰,引领了整个欧洲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正确答案为B。根据18世纪,从经济上开先河,排除A、C;18世纪从法国思想上开先河,排除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故D错误。‎ ‎15.“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 推动了天文学发展 B.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说明牛顿理性思维特点,它促进了思想解放,故C正确;牛顿力学是物理学,故A错误。B中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属于智者运动影响,排除。‎ ‎16.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念是 A. 日心说 B. 量子论 C. 相对论 D. 经典力学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相对论它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它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况在相对论力学当中,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所以选C。‎ ‎17.“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A.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 牛顿的经典力学 C.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可知属于这类领域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故C项正确。太阳中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属于物理学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D项。‎ ‎1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里的“它”是指 A. 蒸汽机 B. 发电机 C. 电动机 D. 电磁感应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1782年,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将蒸汽机的动力臂由原来的直线运动改为连续均匀的圆周运动,这样就可以驱动其他的机器工作。这种蒸汽机突破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机器动力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强度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种工作机,被称为“万能蒸汽机”故选A。BCD三项出现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晚于蒸汽机,排除。‎ ‎19.下面是某一时期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统计表.它反映出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A.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 B. 新的发明层出不穷 C. 科技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D. 科学技术领域间相互渗透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据“某一时期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统计表”可知,说明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它反映出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新发明的层出不穷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科技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20.林则徐到澳门巡视,总觉得“夷服太觉不类”,“婚配由男女自择,不避同姓,真夷俗也”。这反映出林则徐 A. 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加深 B.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 秉承“中体西用”理念 ‎【答案】C ‎【解析】‎ 由“夷服太觉不类”“婚配由男女自择,不避同姓,真夷俗也”可以分析出林则徐不能接受西方服饰和男女自主婚姻,依然是具有传统的夷夏观念,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B项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2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 A. 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B. 均主张“中体西用”‎ C. 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D. 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都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命运,但是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促进了社会进步,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触及到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22.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并坐讨论。蔡元培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 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C. 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 D. 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目的是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让新思想占领旧思想的阵地,从而传播新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故A项错误;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是蔡元培任用人才的方针,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这一方针和学科之间的综合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3.某历史研究机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某一运动时对该运动作出了如下描述,该运动是(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从而补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思想启蒙的课,新文化运动后期由绝对否定传统文化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社会改造的正确道路。因此新文化运动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戊戌变法不符合“是对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不符合“弥补了辛亥革命缺少思想启蒙的最大缺陷”,故BC错误。‎ ‎24.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结束长期海外流亡生活,回到上海。轮船刚一靠岸,孙中山就被记者团团围住,有人间他:“您这次带了多少钱来?”孙中山回答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者革命之精神耳!”孙中山的“革命之精神”应该是 A. 改良立宪 B. 实业救国 C. 民主共和 D. 民主和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他的“革命之精神”指民主共和精神,故C正确;改良立宪属于维新派主张,故A排除;实业救国属于民族资本家的主张,故B排除;民主和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孙中山的革命之精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共和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5题20分,26题16分,27题1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主要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背景: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思想文化:文化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阶级:士阶层崛起。‎ ‎(2)主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 ‎【详解】(1)“现象”,依据材料一信息“鲁国尚儒学……齐地……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得出:百家争鸣。“时代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思想文化上,文化下移、私学兴起;阶级上,士阶层崛起等角度分析。‎ ‎(2)“主要主张”,根据材料二信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概括得出:“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得出: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角度补充。 ‎ ‎(3)“主要主张”,依据材料三信息“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盲从儒家经典;结合所学知识从提倡个性、工商皆本等角度补充。“经济根源”,依据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角度回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灵魄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诙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路德选集》‎ 材料三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中国固有文化进行批评和反省,同时努力追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密接,相互融合的一场文化革新运动。‎ ‎——耿云志《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密接关系的努力》‎ ‎(1)材料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什么?‎ ‎(2)材料三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比文艺复兴时期有了怎样的显著发展?‎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固有文化进行批评和反省”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人类共同价值是什么?‎ ‎【答案】(1)思想:人文主义。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 ‎(2)新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发展:抨击封建专制,主张构建“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3)主要影响: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共同价值:民主与科学。‎ ‎【解析】‎ ‎【详解】(1)“核心思想”,依据材料一信息“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得出:人文主义。“主张”,依据材料二信息“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得出: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 ‎(2)“新的历史条件”,依据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显著发展”,依据材料三信息“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建立‘理性王国’”得出:抨击封建专制、主张构建“理性王国”。‎ ‎(3)“主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角度分析。“共同价值”,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民主与科学。‎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从14世妃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等。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摘编自J.B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材料二 18世纪后半叶,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因此《天工开物》没有收入《四库全书》。《天工开物》单行本较难见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而当时的皇帝大臣都信奉道教的以水银炼丹以求长生的做法,所以当时的书商都不敢出版这部著作,因此《本草纲目》直到李时珍死后三年才与读者见面。‎ ‎——摘编自《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4世纪以来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答案】(1)条件:科技团体的成立;重视科研的社会氛围;政府支持;科学家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信息“从14世妃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得出:科技团体的成立;“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得出:重视科研的社会氛围;“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得出:政府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得出:科学家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2)“因素”,根据材料二信息“乾隆……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因此《天工开物》没有收入《四库全书》”得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角度补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