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解析版)

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中,元素种类最少的是( )‎ A. 油脂 B. 磷脂 C. 核酸 D. 蛋白质 ‎【答案】A ‎【解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脂质的种类和化学元素的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元素的组成。记住相应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据此判断各选项。‎ ‎【详解】油脂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与核酸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 故选A。‎ ‎2.下列属于原核生物是( )‎ A. 伞藻 B. 变形虫 C. 支原体 D. 香菇 ‎【答案】C ‎【解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如细菌、支原体等。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真核生物,如植物、动物、真菌等。‎ ‎【详解】伞藻、变形虫和香菇都属于真核生物,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故选C。‎ ‎3.在植物体生长过程中,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属于( )‎ A. 细胞凋亡 B. 细胞癌变 ‎ C. 细胞衰老 D. 细胞分裂 ‎【答案】A ‎【解析】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同于病变或伤害导致的死亡,如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等。细胞癌变是指在致癌因子的作用小,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细胞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细胞分裂能增加细胞数目。‎ ‎【详解】A、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凋亡的结果,A正确;‎ B、细胞癌变后,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但不是植物体内通气组织形成的原因,B错误;‎ C、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与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无关,C错误;‎ D、细胞分裂可以使增加细胞数目,但不是植物体内通气组织形成的原因,D错误。故选A。‎ ‎4.蓝鲸和蜂鸟大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构成生物体的( )‎ A. 细胞的数量 B. 细胞的质量 C. 细胞的种类 D. 细胞的大小 ‎【答案】A ‎【解析】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事实上,不同动物或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器官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详解】蓝鲸和蜂鸟的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二者大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的数量的多少。故选A。‎ ‎5.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活动中,可以看到叶绿体的装片是( )‎ A. 牛神经细胞 B. 蛙间皮细胞 C. 蚕豆叶下表皮细胞 D. 狗骨骼肌细胞 ‎【答案】C ‎【解析】叶绿体只存在于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 ‎【详解】A、B、D、牛神经细胞和蛙间皮细胞及狗骨骼肌细胞,这三者均为动物细胞,不含叶绿体,A、B、D均错误;‎ C、蚕豆叶的下表皮上有形成气孔的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C正确。 故选C。‎ ‎6.下列有关叙述与水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黑藻细胞中叶绿体围绕液泡环流 B. 变形虫的质膜上的分子流动 C. 血浆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D. 细胞内的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答案】B ‎【解析】(1)水作为溶剂,在细胞内的液体、血浆等人和动物的体液及植物的汁液中,都溶有多种多样生物必需的溶质,这些溶质大多是极性分子或离子,如葡萄糖分子、镁离子(Mg2+)等。当然,水也就成了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2)细胞膜又叫质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详解】A、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分布在流动着的细胞溶胶中,因此黑藻细胞中叶绿体围绕液泡环流与水有直接联系,A错误;‎ B、质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所以变形虫的质膜上的分子流动与水没有直接联系,B正确;‎ C、水作为溶剂,直接参与血浆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C错误;‎ D、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因此细胞内的温度变化比较缓和与水有直接联系,D错误。故选B。‎ ‎7.下列关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据糖类是否能被氧化分解,将其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B. 磷脂分子和甘油三酯结构相似 C.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就会失去活性 D. 核酸分子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答案】B ‎【解析】(1)糖类的分类标准为是否能够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1分子的二糖、多糖能分别水解为2分子、多个分子的单糖。(2)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而形成的甘油三酯,甘油的3个羟基都连着脂肪酸。磷脂分子与甘油三酯的结构相似,磷脂中的甘油只有2个羟基连着脂肪酸,另一个羟基则连着磷酸。(3)温度过高,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导致蛋白质失去活性。载体蛋白分子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而改变形状,于是把分子或离子转运至膜的另一侧,将分子或离子释放后,载体蛋白又恢复至原来的形状,在此过程中蛋白质没有失去活性。(4)核酸是细胞中控制其生命活动的大分子,共分两类,即核糖核酸(简称 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详解】A、根据糖类是否能够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将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A错误;‎ B、磷脂分子和甘油三酯结构相似,不同的是:在甘油三酯分子中,甘油的3个羟基都连着脂肪酸,而在磷脂分子中,甘油只有2个羟基连着脂肪酸,另一个羟基则连着磷酸,B正确;‎ C、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失去活性,例如,载体蛋白分子在转运分子或离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空间结构的改变,并没有使载体蛋白失去活性,C错误;‎ D、核酸分子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分为DNA和RNA两类,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错误。‎ 故选B。‎ ‎8.如图为某种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 核仁是形成核糖体的场所 C. 染色质与染色体为同一种物质的原因是都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D. 核孔复合体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 ‎【答案】D ‎【解析】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等。核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内质网膜相连。核膜上有许多核孔复合体。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和RNA等某些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是极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被包围在重新形成的细胞核里。可见,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时期的两种形态。‎ ‎【详解】A、人的骨骼肌细胞中有多个细胞核,A错误;‎ B、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 C、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并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所以染色质与染色体为同一种物质,C错误;‎ D、核孔复合体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9.某同学以黑藻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叶绿体”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时,应放在阴暗且温度适宜条件下 B. 选材时,应选择新鲜枝上的幼嫩小叶 C. 制片时,必须利用徒手切片技术获得薄片 D. 观察时,能观察到短杆状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液泡周围 ‎【答案】B ‎【解析】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其方法步骤为:(1)事先将观察用的黑藻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将黑藻从水中取出,用镊子从新鲜枝上取一片幼嫩的小叶;实验时,取载玻片,滴上一滴干净的水,将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2)先用低倍物镜找到黑藻叶肉细胞,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黑藻叶肉细胞。注意叶绿体在细胞中的运动和细胞中的其他结构。(3)绘制你所观察到的细胞简图。‎ ‎【详解】A、培养时,应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以便加速细胞质的流动,A错误;‎ B、选材时,应选择新鲜枝上的幼嫩小叶,B正确;‎ C、制片时,应将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没有利用徒手切片技术获得薄片,C错误;‎ D. 观察时,能观察到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液泡周围,D错误。‎ 故选B。‎ ‎10.如图是大肠杆菌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存在于细胞核内 B. ②可被纤维素酶破坏 C. 细胞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 D. 核糖体是大肠杆菌唯一具备的细胞器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大肠杆菌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含有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①为拟核,②是细胞壁,该细胞壁的成分与植物细胞壁不同。‎ ‎【详解】A、组成大肠杆菌的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核,①为拟核,A错误;‎ B、②为细菌细胞壁,其成分中没有纤维素,不能被纤维素酶破坏,B错误;‎ C、细胞膜由一层单位膜组成,C错误;‎ D、核糖体是大肠杆菌唯一具备的细胞器,D正确。故选D。‎ ‎11.下图甲、乙、丙、丁为细胞内某些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单层膜结构,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分拣和转运 B. 乙中至少含四种色素,分布在其内膜和类囊体膜上 C. 丙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核糖体,可以合成部分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D. 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助于某些物质出入细胞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甲是高尔基体,乙是叶绿体,丙是线粒体,丁的一侧有糖蛋白,是细胞膜。‎ ‎【详解】A、甲是高尔基体,具有单层膜,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分拣和转运,A正确;‎ B、乙是叶绿体,含有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B错误;‎ C、丙是线粒体,含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可以合成部分自身所需的蛋白质,C正确;‎ D、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助于某些物质出入细胞,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种类和作用,解题关键是根据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分析图中各细胞器的种类及相应的功能,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和结构特点。‎ ‎1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④为腺嘌呤,③+④为腺苷 B. 含有3个磷酸基团和3个磷酸键 C. 肌肉收缩过程中会发生②处化学键的断裂 D. 合成的场所可能在质膜、细胞溶胶、线粒体、叶绿体 ‎【答案】C ‎【解析】图示为ATP的结构,①为高能磷酸键,ATP 发生水解时该高能磷酸键断裂;②是普通的磷酸键;③是核糖;④是腺嘌呤。核糖与腺嘌呤结合成的基团叫腺苷。‎ ‎【详解】A、④为腺嘌呤,③是核糖,核糖与腺嘌呤结合形成腺苷,A正确;‎ B、ATP含有3个磷酸基团和3个磷酸键,B正确;‎ C、①为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在此过程中会发生①处化学键的断裂,C错误;‎ D、在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都有ATP的合成,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主要在质膜上进行,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与线粒体中进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ATP的化学组成与结构、ATP的形成途径、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3.如图为蔗糖酶作用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蔗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 蔗糖被蔗糖酶水解成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 C. 该示意图能体现蔗糖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 D. 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底物的结构有关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蔗糖酶能与蔗糖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但不能与麦芽糖结合,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 ‎【详解】A、蔗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 B、由图可知:蔗糖被蔗糖酶水解成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B正确;‎ C、D、由图可知:蔗糖酶能与蔗糖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进而催化蔗糖水解,但不能与麦芽糖结合,因而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所以该示意图能体现蔗糖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同时也说明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底物的结构有关,C、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化学本质、酶促反应的原理和酶作用的专一性原理。分析题图,明确题图表达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4.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阶段A、B、C都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 B. 阶段A发生在细胞溶胶中,产物只有丙酮酸和ATP C. 阶段B产生的物质①中的氧原子均来自丙酮酸分子 D. 阶段C产生的物质②中的氧原子均来自氧气,产生ATP最多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阶段A为糖酵解,即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即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物质①是CO2;阶段C是电子传递链,即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物质②是H2O。‎ ‎【详解】A、阶段A、 B、C分别为糖酵解(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柠檬酸循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电子传递链(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中阶段C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A错误;‎ B、阶段A为糖酵解(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中,产物有丙酮酸、少量的[H]和ATP,B错误;‎ C、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物质①是CO2,CO2中的氧原子来自H2O和丙酮酸分子,C错误;‎ D、阶段C为电子传递链(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物质②是H2O,H2O中的氧原子均来自氧气,产生ATP最多,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与产物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5.若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则细胞呼吸前后会发生气体体积变化的是( )‎ A. 乳酸菌在完全无O2条件下 B. 苹果组织在O2不足条件下 C. 马铃薯块茎在O2不足条件下 D. 动物肌肉在O2不足条件下 ‎【答案】B ‎【解析】细胞呼吸包括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两种类型。需氧呼吸必须有氧参加。在需氧呼吸的过程中,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就会消耗6molO2,同时释放6molCO2。厌氧呼吸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发生的,不消耗O2。在厌氧呼吸的过程中,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就会产生2mol乙醇和2molCO2,或者是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就会产生2mol乳酸。‎ ‎【详解】A、乳酸菌在完全无O2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没有CO2生成,所以细胞呼吸前后不会发生气体体积变化,A错误;‎ B、苹果组织在O2不足条件下,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同时进行,在需氧呼吸的过程中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相等,在厌氧呼吸的过程中不消耗的O2,有CO2生成,因此细胞呼吸前后会发生气体体积变化,B正确;‎ C、D、马铃薯块茎与动物肌肉在O2不足条件下,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同时进行,在需氧呼吸的过程中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相等,在厌氧呼吸的过程中不消耗的O2,产物为乳酸,没有CO2生成,所以细胞呼吸前后不会发生气体体积变化,C、D错误。故选B。‎ ‎16.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C5化合物(RuBP)及ATP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 A. 上升、下降、上升 B. 下降、上升、下降 C. 下降、上升、上升 D. 上升、下降、下降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图分析:‎ ‎【详解】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二氧化碳含量由高到低时,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变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5化合物消耗减少,剩余的C5相对增多;生成物C3生成量减少。‎ 由于C3化合物的生成量减少,则又影响了C3化合物的还原,使得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则消耗的[H]和ATP量减少,所以[H]和ATP剩余的量增多。‎ 所以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的含量下降、C5的含量上升、ATP的含量上升.故选C。‎ ‎17.在“乙醇发酵实验”活动中,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用澄清石灰水检测CO2‎ ‎,装置简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为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乙溶液为澄清石灰水 B. 在甲溶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条件 C. 根据该实验的相关现象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和乙醇 D. 若向混合液中通入空气,酵母菌会因为乙醇发酵速率减慢而大量死亡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可知:乙醇发酵的产物为乙醇和CO2,甲溶液为澄清石灰水,乙溶液为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 ‎【详解】A、甲溶液为澄清石灰水,乙溶液为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A错误;‎ B、甲溶液为澄清石灰水,用以检测乙醇发酵的产物CO2,不需要在其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条件,B错误;‎ C、乙醇发酵的产物为乙醇和CO2,乙醇具有挥发性,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一段时间后,根据乙溶液呈现的酒味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和乙醇,C正确;‎ D、若向混合液中通入空气,则酵母菌的乙醇发酵速率减慢,但因需氧呼吸加快而导致酵母菌的繁殖速率增大,D错误。故选C。‎ ‎18.下图表示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与b过程没有发生穿膜运输 B. a与b运输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C. b过程可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 a与b分别是细胞摄取养分和排泄废物的主要方式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a表示胞吞过程,大分子物质附着在细胞表面,这部分细胞膜(质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物质的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b表示胞吐过程,大分子物质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并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 ‎【详解】A、a与b所示的胞吞与胞吐过程都没有发生穿膜运输,A正确;‎ B、被胞吞或胞吐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B正确;‎ C、b所示的胞吐过程涉及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囊泡膜的成分转移到细胞膜,可导致膜成分的更新,C正确;‎ D、细胞排出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是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直接通过细胞膜,以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跨膜运输方式进行,D错误。故选D。‎ ‎19.下图为蛙的核移植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蛙卵中的细胞核被紫外线破坏 B. ②过程为细胞核移植 C. ③过程为细胞分裂,④过程为细胞分化 D. 该实验说明蝌蚪肠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①过程为用紫外线破坏蛙卵中的细胞核,②过程表示细胞核移植,③过程为细胞分裂,④过程为细胞分裂与分化。‎ ‎【详解】A、①过程表示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蛙卵中的细胞核被破坏,A正确;‎ B、②过程为细胞核移植,B正确;‎ C、③过程为细胞分裂,④过程为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C错误;‎ D、该实验说明蝌蚪肠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故选C。‎ ‎20.有关“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到的细胞中绝大多数应处于间期 B. 解离过程能使质膜和细胞壁相互分离 C. 一个视野中不容易找全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细胞 D 整个过程细胞核分裂早于胞质分裂,染色体形成早于纺锤体形成 ‎【答案】B ‎【解析】(1)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大于分裂期。(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流程是:根尖培养→制作临时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后高倍镜观察:找出各时期细胞)→记录各时期的细胞数目并绘图。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解离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染色是指用龙胆紫溶液等碱性染料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详解】A、由于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大于分裂期,所以观察到的细胞中绝大多数应处于间期,A正确;‎ B、解离过程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B错误;‎ C、因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所以一个视野中不容易找全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C正确;‎ D、进入前期时染色质丝经螺旋缠绕而形成染色体,前期中较晚的时候出现了由丝状纤维组成的纺锤体,整个过程细胞核分裂早于胞质分裂,D正确。故选B。‎ ‎21.如图是细胞周期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时期发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 ②时期合成蛋白质和G1期均不同 C. ③时期染色体形成早于核膜解体 D. ⑤或⑥时期发生细胞质分裂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根据箭头的方向可知,①为S期,②是G2期,③是分裂前期,④为分裂中期,⑤是分裂后期,⑥为分裂末期。‎ ‎【详解】A、①为S期,此时期发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A正确;‎ B、②是G2期,G1期发生的主要是合成 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G2期中发生的是有丝分裂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的合成,G2期合成蛋白质和G1期不完全同,B错误;‎ C、③是分裂前期,当间期细胞进入前期时,染色质丝经螺旋缠绕而形成染色体,前期中较晚的时候出现了纺锤体,这时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C正确;‎ D、⑤是分裂后期,⑥为分裂末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细胞质开始分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示意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及阶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据此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时期。‎ ‎22.某同学用形态和生理状况相似的某植物叶片下表皮细胞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中相关细胞都保持生理活性,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别 a b c d e f 蔗糖溶液浓度(g/mL)‎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 ‎0.70‎ ‎0.80‎ ‎1.00‎ ‎1.06‎ ‎1.10‎ ‎1.15‎ A. 实验后,a组细胞液浓度大于b组 B. c组实验中,有水分子进出细胞,但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C. 6组实验中,表皮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 D. 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高,表皮细胞长度先增长再保持不变最后变短 ‎【答案】B ‎【解析】分析表中信息:a、b组的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1,是由于细胞吸水所致,因此细胞液的浓度大于0.30 g/mL的蔗糖溶液浓度。d、e、f组的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1,是由于细胞失水所致,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0.40 g/mL的蔗糖溶液浓度。c组的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1,是由于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因此细胞液的浓度等于0.35 g/mL的蔗糖溶液浓度。‎ ‎【详解】A、实验后,a组的实验前细胞长度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小于b组,而且都小于1,说明实验期间a组细胞的吸水量多于b组,因此实验后,a组细胞液浓度小于b组,A错误;‎ B、实验后,c组的实验前细胞长度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等于1,说明c组实验中,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没有失水,也没有吸水,所以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 C、6组实验中,a、b组的实验前细胞长度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都小于1,说明细胞均出现吸水现象,c组的实验前细胞长度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等于1,说明 c组的表皮细胞没有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d、e、f组的实验前细胞长度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依次递增,而且都大于1,说明细胞均出现失水现象,而失水量依次递增,C错误;‎ D、综上分析,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高,表皮细胞长度的变化为先增长后变短,D错误。‎ 故选B。‎ ‎23.某同学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试剂名称 试管 A 试管 B 试管 C 试管 D 试管 E ‎1%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mL ‎2mL 新鲜唾液 ‎1mL ‎-‎ ‎-‎ ‎1mL ‎1mL 蔗糖酶 ‎-‎ ‎1mL ‎-‎ ‎-‎ ‎-‎ 恒温水浴 ‎37℃‎ ‎37℃‎ ‎37℃‎ ‎0℃‎ ‎80℃‎ A. 本实验的可变因素是酶的种类、温度、酶的有无 B. 试管 AB 对照可证明酶的专一性,鉴定试剂可用碘-碘化钾溶液 C. 试管 AC 对照,可证明酶具有高效性,鉴定试剂可用本尼迪特试剂 D. 试管 ADE 对照可证明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鉴定试剂可用碘-碘化钾溶液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探究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因素时,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题的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即酶的有无、酶的种类和温度;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时,可以选取组合试管AB做对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时可选ADE作对照。‎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有无、酶的种类、温度,A正确;‎ B、试管AB作对照证明酶的专一性,鉴定试剂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测反应底物淀粉溶液是否被催化分解,未被分解的呈蓝色,B正确;‎ C、若要探究酶的高效性,应再添加一组无机催化剂做对照,酶的催化与空白对照,不能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C错误;‎ D、ADE三支试管只有反应温度不同,其他无关变量一致,故可证明酶活性受温度影响,D正确;故选C。‎ ‎【点睛】探究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因素时,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4.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取去除淀粉的某植物叶片打成大小相等的圆片,并将相同数量的叶圆片分别放入A~D四组烧杯中,在25℃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与结果见下表。‎ 组别 烧杯中液体成分 处理条件 检测结果 A 富含CO2的纯水 光照 ‎+‎ B 富含CO2的纯水 黑暗 ‎-‎ C 富含CO2的葡萄糖液 光照 ‎+ +‎ D 富含CO2的葡萄糖液 黑暗 ‎+‎ 注:“+”表示检出淀粉,“+ +”表示检出淀粉且含量较高,“-”表示未检出淀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处理条件 B. 可用95%的乙醇去除植物叶片中的淀粉 C. 在植物体内,CO2转变为有机物的途径为柠檬酸循环 D. 据表分析,将CO2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的是A、C组 ‎【答案】D ‎【解析】分析题文描述和表中信息: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是烧杯中液体成分和处理条件,因变量是淀粉有无及其生成量。B、D组对比,说明在黑暗条件下,离体叶肉细胞可直接利用葡萄糖合成淀粉;A、B、C、D组对比,说明在光照条件下,A、C组的叶肉细胞能够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A、本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处理条件和烧杯中液体成分,即光照和葡萄糖,A错误;‎ B、95%的乙醇会导致细胞死亡,黑暗中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可将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通过呼吸作用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去除植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错误;‎ C、在植物体内,CO2转变为有机物的途径为卡尔文循环,C错误;‎ D、据表分析,处于黑暗环境中的B、D组的自变量是富含CO2的溶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A、B组和C、D组的自变量都是有无光照,结果处于黑暗环境中的D组与处于光照条件下的A、C组均检测出淀粉,而且C组检测出的淀粉含量高于A、D组,由此说明:将CO2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的是A、C组,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前提是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发生的条件、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淀粉的来源可以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也可以是由葡萄糖通过脱水缩合而生成,但前者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此基础上,围绕表中各组别的处理差异及对应的检测结果,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25.疏果(人为去除一部分幼果)对某植物CO2同化速率及叶片蔗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合成淀粉和蔗糖 B. 疏果百分率越低,光合作用速率越低 C. 疏果百分率越高,蔗糖转化为淀粉的比例越大 D. 若将部分叶片遮光会提高非遮光叶片CO2同化速率 ‎【答案】D ‎【解析】(1)分析题图:随着疏果百分率的逐渐增大,CO2同化速率相对值逐渐减小,而叶片蔗糖和淀粉的积累量逐渐增加。(2)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碳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释放氧气,产生ATP和NADPH。 ATP和NADPH用于碳反应过程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碳反应的产物三碳糖,在叶绿体内能作为合成淀粉、蛋白质和脂质的原料而被利用,但大部分是运至叶绿体外,并且转变成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 ‎【详解】A、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合成淀粉,在叶绿体外合成蔗糖,A错误;‎ B、图左显示,CO2‎ 同化速率相对值随着疏果百分率的增大而下降,说明疏果百分率越高,光合作用速率越低,B错误;‎ C、分析图示可知,疏果百分率升高,会导致叶片蔗糖和淀粉的积累量增加,但不能得出“疏果百分率越高,蔗糖转化为淀粉的比例越大”的结论,C错误;‎ D、若疏果的同时对部分叶片遮光,则遮光叶片会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导致非遮光叶片的部分光合产物被运输到遮光叶片中,非遮光叶片光合产物积累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程度降低,因此会提高非遮光叶片CO2同化速率,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图甲为细胞某种大分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图乙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据图回答:‎ ‎(1)若图甲中的物质B是木材和棉花的主要成分,则单体A是___________,B在植物细胞中是构成___________的主要成分。‎ ‎(2)若图甲中的物质B表示图乙所示物质,则单体A的结构通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不同的A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使得不同的A亲水性不同,酸碱性也有差异。‎ ‎(3)图乙中的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_种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的化合物,该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数是___________个。‎ ‎(4)图乙中的化合物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比,缺少的元素是___________,含量显著较高的元素是___________。‎ ‎(5)图乙中的化合物可与___________试剂反应,结果呈现紫色,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_。(选填序号:①试管、②滴管、③量筒、④酒精灯、⑤显微镜)。‎ ‎【答案】葡萄糖/C6H12O6 细胞壁 R基 4 4 P N 双缩脲 ①②③‎ ‎【解析】分析图甲:B可以表示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A可以表示组成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即单体。分析图乙:图乙中的化合物含有4个肽键、5个R基,而且按由左至右的顺序,第二与第三个R基相同,说明此物质是由4种、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形成的五肽。‎ ‎【详解】(1) 若图甲中的物质B是木材和棉花的主要成分,则B是纤维素,单体A是葡萄糖(或C6H12O6)。纤维素在植物细胞中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 ‎(2)‎ ‎ 图乙所示物质含有5个R基,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形成的五肽。若图甲中的物质B表示图乙所示物质,则单体A为氨基酸,其结构通式见答案。不同的氨基酸具有不同的R基,使得不同的氨基酸亲水性不同,酸碱性也有差异。‎ ‎(3) 图乙中的化合物含有4个肽键、5个R基,而且按由左至右的顺序,第二与第三个R基相同,说明图乙中的化合物是由4种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的,该过程中生成4个水分子。‎ ‎(4)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其组成元素是C、H、O、N、P。分析题图可知:图乙中的化合物含有C、H、O、N四种元素。可见,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比,图乙中的化合物缺少的元素是P,含量显著较高的元素是N。‎ ‎(5) 图乙中的化合物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试管、滴管、量筒,即①②③。‎ ‎【点睛】梳理细胞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及脂质的化学组成、分布及其功能的相关知识,识记并理解单体的含义、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相关的问题情境,准确定位图甲中各字母所指代的物质名称及图乙中的化合物名称,进而进行分析解答。‎ ‎27.下图甲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由膜包被的泡状结构,可以介导蛋白质在A与B之间的运输。图乙表示细胞膜结构,1、2、3表示膜蛋白。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溶酶体起源于B___________(细胞器名称)。除了图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___________,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COPⅡ负责从A___________(细胞器名称)向B运输“货物”,完成该运输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___________,完成此运输过程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能量。‎ ‎(3)图甲细胞的分泌蛋白以___________方式分泌出细胞,某些分泌蛋白能与图乙上的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结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功能。‎ ‎(4)在电子显微镜下_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看到图乙的结构:该图中膜蛋白3在质膜中的分布与其有___________部分有关。‎ ‎【答案】高尔基体 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 内质网 流动性 需要 胞吐 1 细胞识别/细胞通讯/信息交流等 可以 水溶性和脂溶性 ‎【解析】分析图甲:A为内质网,B为高尔基体,COPⅡ负责从A向B运输“货物”,若定位在A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B中,则COPⅠ 可通过膜泡运输将其回收。分析图乙:图乙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1、2、3均为膜蛋白,其中1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 ‎【详解】(1)图甲中的A是内质网,B是高尔基体。溶酶体起源于B高尔基体。除了图中所示的溶酶体具有吞噬并杀死入侵细胞的细菌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或答“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 ‎(2) COPⅡ是由膜包被的泡状结构。由题图可知,COPⅡ负责将“货物”从A所示的内质网运向B所示的高尔基体,完成该运输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并且需要消耗能量。‎ ‎(3) 图甲中经过B所示的高尔基体加工修饰后的分泌蛋白被包裹在囊泡中,由囊泡运往细胞膜,而后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以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图乙中的膜蛋白1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所以某些分泌蛋白与图乙上的1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或“细胞识别”或“细胞通讯”)等功能。‎ ‎(4) 图乙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蛋白质分子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所以该图中膜蛋白3在质膜中的分布与其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有关。‎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明辨图甲中A、B所指代的细胞器的名称,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28.为缓解能源危机这一全球性问题,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小球藻在高氮条件下光合作用强,生长较快,但油脂积累少;在低氮条件下生长较慢,但能积累更多油脂。为获得油脂生产能力强的小球藻,制造生物质燃料,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请回答问题:‎ ‎(1)在光下,培养着小球藻藻液的锥形瓶侧壁上,可见的气泡可能是___________;小球藻通过光反应,使水在光下裂解形成___________和该种气体,并释放出来,同时将光能转变成___________中的化学能;然后经过在___________中进行的碳反应,将这些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2)科研人员进行了图1所示的实验,发现培养基上的藻落(由一个小球藻增殖而成的群体)中,只有一个为黄色(其中的小球藻为X),其余均为绿色(其中的小球藻为Y)。‎ 小球藻ⅹ的出现,可能是几乎无法合成叶绿素,因而呈黄色。为初步检验上述推测,可使用________观察并比较小球藻X和Y的叶绿体颜色。为进一步检验上述推测,可以采用___________法分离小球藻X中的色素,若与小球藻Y相比,明显变窄的色素带位于滤纸条从上到下的第___________条,则推测成立;还可以对小球藻X中色素的___________进行分析,若发现小球藻X中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则推测成立。‎ ‎(3)为检测油脂生产能力,研究者进一步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可知,小球藻_________(选填“X”或“Y”)更适合用于制造生物质燃料,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氧气/O2 H+和电子(e-)/氢 ATP和 NADPH 叶绿体基质 显微镜 纸层析/层析 三、四 吸收光谱 X 高氮条件下小球藻X的油胎生产能力高于Y ‎【解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碳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1)类囊体膜中发生光反应。概括地讲,光反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有:①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 ATP 和 NADPH 中的化学能;②水在光下裂解为H+、O2 和电子;③水中的氢(H++e-)在光下将 NADP+还原为 NADPH。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 NADPH 是碳反应中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能源物质。(2)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是指将CO2还原为糖的一系列反应,也称为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变化主要有:①1个CO2与1个五碳分子(RuBP)结合形成1 个六碳分子,这个六碳分子随即分解成 2 个三碳分子。②每个三碳分子接受来自 NADPH 的氢和来自 ATP的磷酸基团,形成1分子三碳糖(实际上是三碳糖磷酸)。③每3个CO2进入卡尔文循环,就形成6分子的三碳酸,这些三碳酸分子都被还原为三碳糖。其中5个三碳糖分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再生为RuBP,从而保证卡尔文循环继续进行。另1个三碳糖分子则离开卡尔文循环,或在叶绿体内被利用,或运到叶绿体外。(3)利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进而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可以知道叶绿体中含有的色素的种类及其含量。‎ ‎【详解】(1) 在光下,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O2被释放出来,导致培养着小球藻藻液的锥形瓶侧壁上出现可见的气泡。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裂解形成H+、电子(e-)和O2,同时将光能转变成ATP和 NADPH中的化学能。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 叶绿体中含有的叶绿素越多,叶绿体的颜色越浓绿。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在正常情况下,滤纸条上会有4条不同颜色的色素带,从上往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为初步检验黄色的小球藻X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几乎无法合成叶绿素所致,可使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黄色的小球藻X和绿色的小球藻Y的叶绿体颜色。为进一步检验上述推测,也可以采用纸层析法分离小球藻X和Y中的色素,并将二者的分离结果进行对比。若与小球藻Y相比,明显变窄的色素带位于滤纸条从上到下的第三、四条,则推测成立;还可以对小球藻X中色素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若发现小球藻X中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则推测成立。‎ ‎(3) 柱形图显示:高氮条件下,小球藻X的油脂生产能力明显高于Y,因此小球藻X更适合用于制造生物质燃料。‎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结果,据此分析题意信息和题图呈现的信息,进而对各问题进行解答。‎ ‎29.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 ‎(1)该生物细胞为___________细胞(选填“动物”或“植物”),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其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常用的染色试剂是___________。‎ ‎(2)图1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其原因是___________,图2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三者比值为___________。‎ ‎(3)图3中AB对应为___________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CD发生的变化原因___________。‎ ‎(4)图3中的BC段、DE段分别可对应图4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 动物 (固定、漂洗)、染色、制片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着丝粒排列赤道面,便于观察计数 1:0:1 S/间期/合成期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 b a、c ‎【解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图1细胞,无细胞壁,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为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动物细胞。图2细胞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在图3中,AB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由1增加至2,其变化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CD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2降至1,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BC段存在染色单体。在图4中,a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含量均为4,为体细胞的二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末期;b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含量分别为2与4,存在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c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含量均为2,为有丝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或处于G1期的细胞;d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含量分别为4与2,此情况不存在。‎ ‎【详解】(1) 图1与图2细胞均无细胞壁,说明该生物细胞为动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其基本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常用的染色试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 ‎ ‎(2) 图1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便于观察计数,所以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图2时期的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三者比值为1∶0∶1。‎ ‎(3) 图3中AB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1增加至2,说明发生了DNA复制,因此对应于S期。CD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2降至1,其发生的变化原因是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 ‎(4) 图3中的BC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染色体与核DNA的比值为1∶2,对应于图4中的b。结合对(3)的分析可知:图3中的CD段发生了着丝粒一分为二,因此DE段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4中的a和c。‎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及DNA含量变化规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此明辨图1、图2细胞所处的时期、图3曲线各段形成的原因、图4中各柱代表的时期,再结合题意综合作答。‎ ‎30.图1是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图2中曲线甲、乙分别代表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影响图2中甲曲线所代表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曲线乙代表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2)已知某海洋生物的细胞中物质X,物质Y浓度分别为0.60mol/L和0.14mol/L,面海水中物质X、物质Y浓度分别为0.29mol/L和0.38mol/L,由此可知,该细胞能主动地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排出”)物质X,可用图1中的___________(选填“a、b、c、d、e”)表示。‎ ‎(3)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细胞内外的水分子是以扩散的方式透过脂双层。后来发现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快速溶血,这很难用扩散来解释,经研究表明细胞膜中水通道是普遍存在的,可见,水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还可能是___________,可用图1中___________(选填“a、b、c、d、e”)表示此过程中水的流动。‎ ‎(4)研究发现,膜蛋白A是一种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而HgCl2对膜蛋白A的功能有抑制作用。请用提供的相关实验材料完善实验设计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材料:非洲爪蟾卵母细胞,HgCl2‎ 溶液,生理盐水、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等渗溶液,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低渗溶液,细胞水通透速率测量装置。‎ 实验设计思路:‎ ‎①根据实验要求分组如下,请写出乙组内容 甲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若干+适量的生理盐水。‎ 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细胞水通透速率,把各组卵母细胞放入___________中,利用细胞水通透速率测量装置测量细胞水通透速率。‎ ‎③实验结果处理:请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并把预期结果填入表中 ________(细胞水通透速率用“慢”、“快”表示)。‎ ‎【答案】 物质浓度差/物质浓度 易化扩散或主动转运(写全给分) 吸收 a 易化扩散 d 等量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十等量的HgCl2溶液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低渗溶液 ‎ 实验组号 水通透速率 甲组 快 乙组 慢 ‎【解析】分析图1: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某物质,b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吸收某物质,c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排出某物质,d是通过易化扩散吸收某物质,e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某物质。分析图2:甲曲线所示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的影响,因此可判断为自由扩散;乙曲线所示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易化扩散或主动转运。‎ ‎【详解】(1) 图2中的甲曲线所示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影响图2中甲曲线所代表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因素是物质浓度。乙曲线所示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可判断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或主动转运。 ‎ ‎(2) 图1中的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某物质,e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某物质。在主动运输过程中,物质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依题意可知:海水中物质X的浓度低于细胞中物质X的浓度,海水中物质Y的浓度高于细胞中物质Y的浓度,由此可知该细胞能主动地吸收物质X,可用图1中的a表示。 ‎ ‎(3) 图1中的d是借助通道蛋白、以易化扩散的方式吸收某物质。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被红细胞吸收的方式为易化扩散,可用图1中的d表示。 ‎ ‎(4) 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验证HgCl2对膜蛋白A(一种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的功能有抑制作用,自变量是HgCl2的有无,因变量是细胞水通透速率,而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依据题干中给出的实验材料、不完善的实验思路、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等量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推知,本实验补充完善后的实验思路如下:‎ ‎①根据实验要求分组如下:‎ 甲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若干+适量的生理盐水。‎ 乙组:等量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等量的HgCl2溶液。‎ ‎②把各组卵母细胞放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低渗溶液中,利用细胞水通透速率测量装置测量细胞水通透速率。‎ ‎③由于是验证性实验,结论是已知的,即HgCl2对膜蛋白A的功能有抑制作用,所以预期的实验结果是:甲组细胞的水通透速率快,乙组细胞的水通透速率慢。‎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①要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几方面考虑;②明确第(4)题的实验目的是验证HgCl2对膜蛋白A的功能有抑制作用,由此准确定位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预期实验结果应与膜蛋白A和HgCl2的功能相对应。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