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2017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2019级第11学月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上交。‎ ‎ 5.本试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反映的汉代当时的主要政治统治思想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法家的法治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          D.道家的黄老之学 ‎3.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根据材料推断,其目的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5.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6.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召乱。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 A.格物才能穷其理          B.存天理,灭人欲 C.正君心以正朝廷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7.“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高度概括并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三纲五常”合理性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8.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万物之心”,藉以识“理”。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心即理也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0.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11.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12.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数,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13.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14.“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5.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6.“所谓 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17.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 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18.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A.兴中会纲领    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19.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其核心思想是:‎ 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B.纠正“左”倾错误 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D.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20.仅1956年一年,我国学术著作出版的数量比1950-1955年6年的总数还多。文学创作方面,初步打破了题材和主题的禁区,题材范围扩大,体裁风格多样,涌现了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品。1957年1月,全国60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在北京举行音乐舞蹈会演,20多天演出的节目有360多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B.“双百”方针的贯彻 C.“大跃进”运动的浮夸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1.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2. 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 年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1962年数据)‎ A.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B.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  C.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D.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 ‎ ‎23.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24.“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 ‎25.(20分)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有何变化。(4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6分)‎ ‎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出现材料三中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4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宗族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 兄弟叔侄, 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 (完粮纳税),即囊棠(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润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强调继承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 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学生为主体,推行各项工作”。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中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背景。(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百科全书派著名撰稿人,西方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指出:孔子“是中华帝国煊赫古代流传下来的法律、道德和宗教的最伟大的改革者”,而中国历代的专制君主则是“执行这种法律”的。‎ 材料二 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刊登了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学生崇拜的人物中,崇拜孔子的有157人,孟子的有61人,孙中山的有17人,其他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华盛顿、卢梭等。‎ 材料三 2006年在山东曲阜举行了孔庙祭孔大典活动。祭孔的主题是“同根一脉,两岸祭孔”。这是50多年来海峡两岸历史上第一次携手共祭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魁奈之所以将孔子与中国的“法律”、“道德”和“专制”相提并论,有何历史依据?(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小学生主要崇尚的是哪种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3)你认为2006年祭孔活动何积极意义?(4分)‎ 附:参考答案 ‎1--5 BDABB 6--10 CDADD 11--15 DDAAC 16--20 DDDDB 21--24 CABB ‎25.‎ ‎(1)由鄙视、排斥西方文明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由“天朝上国”意识到逐渐形成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4分)‎ ‎(2)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向西方学习” 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任答3点即可得6分) (3)戊戌变法起了启蒙思想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任答3点即可得6分 (4)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2分)。‎ 关系: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任答1点即可得2分)‎ ‎26.(1)特点:强调修身,重视德育;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 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强调勤俭教育;以家训的形式历代传承。(答出3点即得6分) ‎ 背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理学深入人心;科举制度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的推动。(答出2点即得4分) ‎ ‎(2)变化: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制定相关法律;运用现代科学制度;建立家庭教育实验区,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重视国民教育,带有政治色彩,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渗透。(答出2点即可得4分) ‎ 影响: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近代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答出2点即可得4分) ‎ ‎27.(1)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封建伦理精神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最高准则。(4分)‎ ‎(2)思想:儒家思想。(1分)‎ 原因: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封建思想意识仍很浓厚;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4分)‎ ‎(3)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带动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