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总分为120分。试卷共8页,分Ⅰ(阅读题)和Ⅱ(表达题)两部分,共五大题18小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书写,字迹工整。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 I卷 阅读题(58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 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 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 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地理所及的范围内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 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密林深处 陈德鸿 枪声是下半夜突然响起的,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六爷急忙跑出窝棚,紧张地向响枪的砬嘴岭方向张望。一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弱了下去。六爷叹口气:牛大完了。‎ 牛大是砬嘴岭胡子的头儿,手下有胡二等六十多个弟兄。六爷想把牛大这伙人拉过来,但牛大对六爷说:“你给杨司令捎个话,请他放心,我们肯定不祸害老百姓,但也绝不会投了小日本。”‎ 六爷回窝棚里抽了袋烟,刚想躺下,远处突然又响起了零星的枪声,断断续续的,竟然朝着六爷的住处飘来。‎ 六爷心里“咯噔”一下,刚冲出门,影影绰绰地便见七八个人向这里跑来。“谁?”六爷大声问。“是我,六爷,我是胡二。”话音未落,一群人已经奔到了近前。‎ 六爷看着气喘吁吁、满脸汗水的胡二,忙问:“出事了?”“小鬼子……小鬼子偷袭了砬嘴岭,大当家的他们都没了。”胡二喘了一会儿,流着泪说。“统共就跑出我们几个。”胡二擦了把脸说,“按眼下这情况,我们只有投抗联了。”“这个?”六爷刚想说什么,随着一阵枪响,有子弹落在了附近。几个人立刻散开,开始还击。‎ 胡二把六爷拽到一棵大树后面,颤声说:“六爷,我知道你和杨司令有联系,快带我们走吧,鬼子跟屁股就上来了呀!”‎ 六爷来不及细想,使劲拍了拍胡二的肩膀说:“马上跟我走。”六爷带着八个人在山里七拐八拐,快天黑时,终于摆脱了鬼子的追击,进到了一处抗联的密营——一处窝棚。‎ 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六爷说:“这个密营是安置伤员用的,战士们不在这里。”“哦。”胡二点点头,“跑了一天,我们的肚子早瘪了,有没有啥吃的?”六爷笼着火,不长时间,便把二十多个土豆烧熟了,又找出两个大碗,倒上了酒。看六爷熟练地操持这一切,几个人都睁大了眼睛,一个人忍不住问:“这里面生火,外面不会看到烟?”‎ ‎“看到还行?”六爷愣了一下:“你这口音可挺怪的,不是这边人吧?”胡二忙接过话来:“对,对,他不是咱们这边的人,是山东的。”‎ ‎“是山东哪儿的?”六爷问。“是山东,山东沧州人。”胡二说。‎ ‎“对,是山东沧州,那儿练武的人多。”那个人忙接过话来。“好,好。”六爷笑了,“不管哪儿人,打鬼子的就是好人。”‎ 没想到,吃饭时,不论六爷如何劝,这几个人就是不喝酒。‎ 六爷说:“咱晚上就睡这木炕上,连个盖的都没有,冻出病明天还咋赶路?”胡二问:“六爷,咱啥时能找到杨司令啊?”“快了,再翻几座山就到了。”六爷说,“要是你们中有一个病了啥的,耽误了时间,杨司令他们兴许就转移到别处了。”那个沧州人朝胡二点点头,胡二说:“既然六爷这么说,那咱们就喝点儿,好好睡一觉。”‎ 快半夜时,六爷迷迷糊糊刚睡着,突然被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惊醒了,他的心猛地哆嗦了一下,再想细听,那个山东沧州人却使劲地咳嗽了几声,爬起来,在墙角哗哗地撒起尿来。‎ 六爷再也没有了睡意。‎ 天刚亮,六爷便带着几个人上路了。正是初冬时节,光秃秃的树林了无生机,快中午时,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 胡二看了看阴沉的天空,有些急了:“问六爷,还有多远啊?”“快了。”六爷指着山下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甸子说,咱们穿过这个大甸子,再翻两座山就到了。‎ 胡二向山下看了看,脸白了:“我知道那甸子,那是片沼泽地,往里陷人,好像没人走过啊!”‎ ‎“没人走过?”六爷撇撇嘴,“我找杨司令就经常走,里面有条密道。”胡二看了那个沧州人一眼,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六爷说:“不走甸子也行。眼见着这雪越下越大,等咱们赶到了杨司令的驻地,怕是他又走了,可就不好找了。”“这……这……”胡二的脑门上冒出汗来,他焦急地看着那个沧州人,沧州人瞪了他一下,指了指山下。胡二忙点点头,对六爷说:“那就走大甸子吧,我们也想早点见到杨司令。”六爷长舒了一口气,带着八个人,向山下千百年来从没人走过的大甸子走去……‎ 日本关东军史载:昭和十二年11月,关东军小野暗杀队执行任务时,在大黑山一带失踪。当地县志载:抗联交通员郑大力同志于1937年初冬失踪;郑大力,男,河北沧州人……‎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激烈的枪声开篇,“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运用比喻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 “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此处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他们想投奔抗联却扑了个空的失望。‎ C.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这一细节暴露了那个山东沧州敌人的身份。‎ D.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写敌人设计,六爷将计就计,双方斗智斗勇,不但情节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而且彰显了主题。‎ ‎5. 请结合胡二等人从“投抗联”到被带入大草甸的经过,简要分析六爷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      ‎ ‎      ‎ ‎6. 小说以日本关东军史和当地县志的记载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      ‎ 三、古诗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①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②与齐神武③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 ‎(选自《周书·卢柔传》)‎ 注解:①彧,即元彧,字文若,鲜卑族,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第四子。②魏孝武,名元修,字孝则,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③齐神武,即下文的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 牒,有时指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证明性文件,如“度牒”。‎ C. 起居注,是对古代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 践阼,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冬至日祭祀天地这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文中即此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 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 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 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      ‎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 ‎(宋)韩淲②‎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bīn)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淲(biāo):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年约40岁。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 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 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 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12. 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2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的情形。[]‎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绘声绘色地刻画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 _ __,____ __。”‎ ‎(4)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逍遥游》中通过“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自如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 __ ______,__ 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6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小题。(9分)‎ 文艺评论最基本的要求是“讲真话”。真话是实话,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乔装打扮,不涂脂抹粉,( )。真话是中肯之语,诚诚恳恳,直言相告,可能不中听,甚至还刺耳,但古人早就说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话是 ,信而有征,与大话、套话、戏说、炒作等判然有别。真话是家常话,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像“场面上话”,时常 ,拿腔拿调,或言不由衷、虚与委蛇。‎ 巴金《真话集》有言:“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在《二十年前》这篇短文里,他对自己曾 批判过一些文艺家的行为,沉痛反省和自责:“那些年我口口声声‘改造自己’,究竟想把自己改造成什么呢?我不用自己脑筋思考,只是跟着人举手放手,为了保全自己,哪管牺牲朋友?”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发出的理性领悟,是他获得的生命呐喊,更是他希望重铸文化人人格的箴言。反观当今文坛,尽管巴金“讲真话”的告诫已过去三十多年,尽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尽管解除禁锢的文艺疆场已是各路好手策马扬鞭的广阔天地,但在文艺评论领域,秉持“说真话,讲道理”原则、醒人耳目的作品却 。‎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言之凿凿 装腔作势 随波逐流 凤毛麟角 B. 言之有物 装腔作势 言不由衷 寥若晨星 C. 言之有物 装模作样 随波逐流 寥若晨星 D. 言之凿凿 装模作样 言不由衷 凤毛麟角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拔高,不护短;不贴金,不抹黑 B. 不抹黑,不贴金;不拔高,不护短 C. 不贴金,不抹黑;不拔高,不护短 D. 不贴金,不抹黑;不护短,不拔高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获得的理性领悟,是他发出的生命呐喊,更是希望他重铸文化人人格的箴言。‎ B. 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发出的生命箴言,是他获得的理性领悟,更是他希望重铸文化人人格的呐喊。‎ C. 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获得的生命箴言,是他发出的理性领悟,更是他希望重铸文化人人格的呐喊。‎ D. 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获得的生命领悟,是他发出的理性呐喊,更是他希望重铸文化人人格的箴言。‎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段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新教师也不吝赐教,经常给他们上示范课,力促他们成长。‎ B. 大家的鼓励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至于让我出任学会顾问一事,我只能敬谢不敏。‎ C. 您出趟国还特意给小弟捎来礼物,真是千里送鹅毛,小弟实在是感激不尽啊!‎ D.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一线教师,我对高考给师生带来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刻的感受。‎ 五、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培养有思想的年轻人,永远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寄语学生要跨越知识的界限、文化的界限、时空的界限,在阅读中与智者先贤对话,在思考中与内心真我交流。他希望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反思人生,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在体察自然、感悟生命中提升思想的境界,在成就梦想中彰显思想的力量,在人生旅途中,做有思想的行者。‎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D ‎ 分析: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说法错误,原文只有第2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B项,“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说法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C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故选D。‎ ‎2. C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故选C。‎ ‎3. C 分析: C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说法于文无据。故选C。‎ ‎4. B ‎ 分析: B项,由原文可知,胡二等人投奔抗联是假,想找到抗联营地并剿灭抗联是真。他们失望是因为这处密营没有一位战士,他们的计划落空了。故选B。‎ ‎5. ①胡二刚到六爷那,六爷相信他们,担心他们的处境,为了救助他们,没有细想,满是着急;②随着接触,“奇怪的口音”“山东沧州”“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等细节暴露了敌人的身份,六爷从怀疑到确定,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暗自思考对策、镇定自若;③将敌人引入大草甸的过程中,六爷表现出想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从容。 ‎ ‎6.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震撼力。②情节上前后照应,县志记载的六爷,即郑大力的籍贯为“河北沧州”,照应了前文的“山东沧州”,使故事情节完整。③凸显人物形象。从结局可以看出六爷早已识破敌人的真面目却并没有揭穿,而是巧妙周旋,这凸显了六爷沉着冷静机智的形象。④形成对比,强化主题。敌人诡计落空终命丧沼泽与英雄巧妙周旋、慷慨赴死形成对比,给读者以悲壮的美感体验,强化了小说爱国的主题。‎ ‎7. C ‎ 分析:句意为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故选C。‎ ‎8. D ‎ D项,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从语境看,当指即位。‎ ‎9. B ‎ B项,“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 ‎10.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下诏书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隙”,嫌隙,嫌怨,隔阂;“出”,指出京;“牧”,管理;“因”,趁机;“之”,动词,去,到。‎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11. C ‎ 分析: C项,“‘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分析不当,应是“任”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旷达的精神面貌。故选C。‎ ‎12. 答案: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用“今古骚人乃如许”收束前三联的万千感慨,但又不具体点明,只用“乃如许”三字概括;而尾联后一句也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为何,而是宕开一笔,以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收束全诗,拓展诗歌意境,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3.(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4. A ‎ 解析:言之凿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言之有物,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第一处语境强调“确凿”,所以选择“言之凿凿” 。 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第二处横线后面强调“拿腔拿调” ,所以选择“装腔作势” 。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言不由衷,指心口不一致。第三处横线后面有“只是跟着人举手放手” ,所以选择“随波逐流”。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寥若晨星,指为数极少。根据第四处横线语境,选择“凤毛麟角”。故选A。‎ ‎15. C 分析:第一步,先分类组合,“黑”“金”属外在修饰,是表层类,“拔高,护短”是主观评论,属深层类,逻辑顺序应由浅入深,而且从括号前的“不乔装打扮,不涂脂抹粉”也可以确定将颜色词排在前面,从而与前文连贯,所以排除A;第二步,“金”与“高”是让评论对象呈现出好的一面,二者照应,“黑”与“短”属于对它主观贬低,二者照应,排除BD。故选C。‎ ‎16. D 分析:从动宾搭配看,“获得”与“领悟”搭配,“发出”与“呐喊”搭配,排除B、C;从主谓搭配看,“经历”“发出”“希望”的主语应为“他”,所以排除A。故选D。‎ ‎17.B 解析: A项,“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是用于请人指教时说的客气话。语境中说的是段老师对新教师,使用不当。B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使用正确。C项,“千里送鹅毛”指从很远的地方带来极轻微的礼物,表示礼轻情意重。这里说是别人,使用错误。D项,“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应该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语境中用于自己,使用错误。因此选B项。‎ ‎18、作文立意 分析:这段寄语从大处着笔,高屋建瓴。我们可 以从整体上把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即“思想”,启示学生们做“有思想的行者”,而“思想”的来源则因为“阅读和思考”‎ ‎。在确定了大方向的前提下,学生不妨对其进行切割。从小处进行关照,比如可以谈“跨越界线,在阅读中开创思想的大格局”,可以谈“思考真我,以真诚行走于世”,也可以谈“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就“做有思想的行者”也可以谈行和思的辩证关系。如此化大为小,便于把握,也能让文章避免泛泛而谈。根据以往对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培养思想的锋芒、做有思想的行者、做有思想的年轻人。以上立意角度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的角度,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进行写作。‎ ‎【参考答案】‎ ‎1. D ‎ 分析: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说法错误,原文只有第2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B项,“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说法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C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故选D。‎ ‎2. C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故选C。‎ ‎3. C 分析: C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说法于文无据。故选C。‎ ‎4. B ‎ 分析: B项,由原文可知,胡二等人投奔抗联是假,想找到抗联营地并剿灭抗联是真。他们失望是因为这处密营没有一位战士,他们的计划落空了。故选B。‎ ‎5. ①胡二刚到六爷那,六爷相信他们,担心他们的处境,为了救助他们,没有细想,满是着急;②随着接触,“奇怪的口音”“山东沧州”“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等细节暴露了敌人的身份,六爷从怀疑到确定,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暗自思考对策、镇定自若;③将敌人引入大草甸的过程中,六爷表现出想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从容。 (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6.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震撼力。②情节上前后照应,县志记载的六爷,即郑大力的籍贯为“河北沧州”,照应了前文的“山东沧州”,使故事情节完整。③凸显人物形象。从结局可以看出六爷早已识破敌人的真面目却并没有揭穿,而是巧妙周旋,这凸显了六爷沉着冷静机智的形象。④形成对比,强化主题。敌人诡计落空终命丧沼泽与英雄巧妙周旋、慷慨赴死形成对比,给读者以悲壮的美感体验,强化了小说爱国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满分)‎ ‎7. C ‎ 分析:句意为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故选C。‎ ‎8. D ‎ D项,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从语境看,当指即位。‎ ‎9. B ‎ B项,“‎ 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 ‎10.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下诏书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隙”,嫌隙,嫌怨,隔阂;“出”,指出京;“牧”,管理;“因”,趁机;“之”,动词,去,到。‎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11. C ‎ 分析: C项,“‘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分析不当,应是“任”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旷达的精神面貌。故选C。‎ ‎12. 答案: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2分)‎ ‎,用“今古骚人乃如许”收束前三联的万千感慨,但又不具体点明,只用“乃如许”三字概括;而尾联后一句也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为何,而是宕开一笔,以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收束全诗(2分),拓展诗歌意境,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2分)。‎ ‎13.(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4. A ‎ 解析:言之凿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言之有物,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第一处语境强调“确凿”,所以选择“言之凿凿” 。 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第二处横线后面强调“拿腔拿调” ,所以选择“装腔作势” 。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言不由衷,指心口不一致。第三处横线后面有“只是跟着人举手放手” ,所以选择“随波逐流”。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寥若晨星,指为数极少。根据第四处横线语境,选择“凤毛麟角”。故选A。‎ ‎15. C 分析:第一步,先分类组合,“黑”“金”属外在修饰,是表层类,“拔高,护短”是主观评论,属深层类,逻辑顺序应由浅入深,而且从括号前的“不乔装打扮,不涂脂抹粉”也可以确定将颜色词排在前面,从而与前文连贯,所以排除A;第二步,“金”与“高”是让评论对象呈现出好的一面,二者照应,“黑”与“短”属于对它主观贬低,二者照应,排除BD。故选C。‎ ‎16. D 分析:从动宾搭配看,“获得”与“领悟”搭配,“发出”与“呐喊”搭配,排除B、C;从主谓搭配看,“经历”“发出”“希望”的主语应为“他”,所以排除A。故选D。‎ ‎17.B 解析: A项,“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是用于请人指教时说的客气话。语境中说的是段老师对新教师,使用不当。B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使用正确。C项,“千里送鹅毛”指从很远的地方带来极轻微的礼物,表示礼轻情意重。这里说是别人,使用错误。D项,“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应该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语境中用于自己,使用错误。因此选B项。‎ ‎18、作文立意 分析:这段寄语从大处着笔,高屋建瓴。我们可 ‎ 以从整体上把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即“思想”,启示学生们做“有思想的行者”,而“思想”的来源则因为“阅读和思考”。在确定了大方向的前提下,学生不妨对其进行切割。从小处进行关照,比如可以谈“跨越界线,在阅读中开创思想的大格局”,可以谈“思考真我,以真诚行走于世”,也可以谈“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就“做有思想的行者”也可以谈行和思的辩证关系。如此化大为小,便于把握,也能让文章避免泛泛而谈。根据以往对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培养思想的锋芒、做有思想的行者、做有思想的年轻人。以上立意角度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的角度,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进行写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