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考点31 城市化
1 考点 31 城市化 考点热度 ★★★★☆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 义 因 素 推力 (乡村) 使人口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 (城市) 吸引人口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 大。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阶段和特点 阶 段 特 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加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加速阶段。 2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不合理城市化表现 环境问题 不利[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来源:*网 Z*X*X*K]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 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 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风向 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图文拓展〗 1.郊区城市化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使部分市区人口迁往环境较好的郊区。 2.逆城市化 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 和环境恶化,使部分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 3.城市建设前后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3 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的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 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这样使城市的可用水 量大大减少。 考向一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 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4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 晚(20 世纪中叶以来) 起步时间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目前速度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 40%) 城市人口比重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 表现及原因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 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 世纪~20 世纪 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 市,农村地域转化 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 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 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 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 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 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 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 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 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下图为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 图。读图完成 1—3 题。 5 1.据图推测,都市核心区衰弱开始于 A.① B.② C.③ D.④ 2.Ⅱ阶段为 A.郊区城市化 B.再城市化 C.虚假城市化 D.逆城市化 3.Ⅳ阶段的特征是 A.区域不平衡状态加速发展 B.高科技是区域发展主导力量 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扩大 D.较大中心城市出现于此阶段 【答案】1.B 2.A 3.B 【解析】1.由图示可以看出:都市核心区在①位置时,人口变化率最大,是人口大规模迁入期,是核心区 发展最鼎盛期;在②位置时人口变化率为 0,核心区开始衰退;在③时期,人口变化率为负,是人口外迁最 大时期,是核心区最不景气时期;在④时期,人口变化率回升,核心区有重新发展的趋势。故选 B。 2.II 阶段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且城市规模在向外扩展,是城市发展向郊区扩展的时期,即郊区城市化阶 段。故选 A。 3.IV 阶段人口变化率为负,说明城市化进程速度缓慢,核心城市区有重新发展的趋势,是再城市化现象; 该时期主要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表现,高科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发展趋于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持 续扩大;较大城市中心出现在 II 阶段,在 IV 阶段时城市规模已经形成。故选 B。 考向二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 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 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6 图 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 平统 计图 图 2 安徽省 1985~2010 年就业结 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图 3 1970~2008 年波士华城市 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 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 长率曲线示意图 【判读方法】 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 如图 1 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 如图 1 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图 2 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 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 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 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 30%, 中期阶段介于 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 70%。如图 1 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 年江苏省为 60%左 右,贵州省为 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 1 中江苏省 1990~2000 年城市化速度快于 2000~2010 年。根据曲(折)线斜率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 2 中 1985~1990 年城市化速度较慢,1995~2010 年则较快。 6.读数值变化,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等方面的数值变化分析比较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如图 1,江苏省城市化 水平高于贵州省,发展速度快于贵州省。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读图完成 1—2 题。 7 1.1965~2005 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2.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 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 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 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 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答案】1.C 2.D 【解析】1.从图甲可以分析,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还是人均 GDP 标准值都为负值,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所以应属于图乙中的Ⅲ型。故选 C。 2.1965~2005 年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在变化,但并非完全同步;1975~2005 年间,我国城 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95 年间和 1995~2005 年间,城市化进程是否快于经济发展要看图中线的倾斜程度。故选 D。 考向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 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 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 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 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8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 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 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 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 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 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 响 成 因 措 施 耕地面 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 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资源 短缺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 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 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 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 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 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 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 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 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 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环境 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 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 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社会 问题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9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中 的顽疾,“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 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 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下面左图为我国部分城市拥堵延时指数示意图,右图为 北京市工作日拼车潜力路程分布图。据此完成 1—2 题。 1.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 A.一线城市明显比二、三线城市拥堵 B.人口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 C.汽车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 D.哈尔滨拥堵延时指数较高,与道路规划不合理有关 2.拼车因环保、节能、缓堵得到政府鼓励。以北京为例,可推断 A.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 2—6 千米的中短程 B.拼车等待时间是拼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C.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呈负相关 D.拼车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拼车网” 10 【答案】1.D 2.A 【解析】1.“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 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广州拥堵延时指数较低,A 错;并非人口越多、汽车越多, 延时指数越高,B、C 错;哈尔滨拥堵延时指数较高,拥堵较为严重,城市交通拥堵与道路建设不合理有关。 故选 D。 2.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 以北京为例,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 2—6 千米的中短程。故选 A。 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 1—2 题。 1.该国 A.自 1953 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2000 年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 C.近半个世纪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D.目前,该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水平依然较高 2.该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 A.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粮食、花卉等种植比例 B.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C.信息不发达,但文化观念得到提升 D.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 下图为 2000—2010 年我国某大城市常住人口及密度的空间分布图,该城市五环、六环近郊区出现“人 口倒挂”现象(外来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的现象),政府欲甩掉“倒挂”的帽子,决定严控外来人口。据此 回答 3—4 题。 11 3.2000—2010 年该城市新增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数量:从二环内向外先减后增;5—6 环总量增长最多 B.密度:从二环内向外先增后减;3—4 环密度增加最大 C.二环内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主要是人口的死亡率较低 D.六环外近郊区人口数量较少主要是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4.与该城市五环、六环近郊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相关的是 A.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比城区高 B.政府为了有效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大量人口外迁 C.生活费用低,交通方便,靠近工业区方便上下班 D.五环、六环近郊“人口倒挂”区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2014 年 11 月起,国家要求武汉等 14 个城市划定城市边界,对“摊大饼”式城市发展模式加以遏制。下 图为武汉城市边界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 5—7 题。 5.对于武汉城市边界规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12 A.抑制城市空间低密度扩张 B.保护周边基本农田 C.预留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 D.延缓城市化进程 6.武汉新城组群规划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A.东部新城组群宜发展港口物流业 B.西南新城组群为水源保护区 C.南部新城组群严格划为防洪区 D.北部新城组群宜发展汽车工业 7.“摊大饼”式城市发展模式 A.解决交通拥堵 B.吞噬自然景观 C.扩大城市服务范围 D.提高城市环境容量 (2018 届江西省高三 JTY 考前大联考)“亲嘴楼”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亲嘴楼”逐渐增多。这些城中村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 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下图示意南宁市某区的“亲嘴楼”。据此完成 8—10 题。 8.南宁市的“亲嘴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A.人口增加 B.土地紧张 C.环境恶化 D.交通拥堵 9.“亲嘴楼”集中区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①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③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④位于市中心区,影响市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2018 年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高中教学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潮汐车道”就是可变车道,是根据早 晚交通流量的不同,将不同时段的行驶方向进行改变的车道。下图为北京市某潮汐车道上的交通指示牌。 据此回答 11—13 题。 13 11.“潮汐式拥堵”在各大、中城市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居民的“潮汐化出行” ②区域功能单一 ③城市机动车 的高使用频率 ④市中心交通拥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读“某城市某条进出城主干道路上的交通量日变化图”(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t2 时段可能是下午 18 时—20 时左右,进城方向的车辆较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B.t1—t2 和 t3—t4 时段内,可分别开通进、出城潮汐车道,以缓解进、出城方向的交通拥堵问题 C.该日此城市进城人数要远远大于出城人数 D.t2 时段,该城市进城方向的车辆数与道路通行能力持平,且此时城内车辆数量达到最大值 13.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与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为出行能耗。读“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 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图”(图),下列甲、乙、丙、丁 4 个城市功能区与居住地最可能需要建“潮汐车 道”的是 14 A.甲 B.乙 C.丙 D.丁 (2018 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双基测试)兰斯塔德地区是荷兰经济发展的重心,因其多中 心环状城镇格局与大面积的“绿心”农业区并存而闻名于世,被国际社会誉为开放空间保护的典范。兰斯塔德 “绿心”战略于 1960 年提出,正值荷兰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保护”作为“绿心”战略的唯一原则,但在实施 过程中反对声不绝于耳,“绿心”战略并未完全实现“保护”的目标。为此,1995 年荷兰政府组织征集和讨论 了有关“绿心”地区发展的意见,达成“绿心”共识,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下图示意兰斯塔德“绿心”和城镇 布局。完成 14—16 题。 14.兰斯塔德地区的城市格局 A.利于共用基础设施 B.便于人们外出交流 C.利于改善市区生态环境 D.便于管理者集中管理 15.反对“绿心”战略的原因可能是 ①“绿心”战略要求城市环境环状连接,导致城市间交通成本提高 ②“绿心”战略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住房成本上升 15 ③“绿心”内单纯发展农业,经济价值较低 ④“绿心”战略要求城市环状连接,加重城市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兰斯塔德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正确的是 A.加大“绿心”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城市扩展空间 B.提供更多的游憩和自然空间,提升“绿心”的生态服务功能 C.“绿心”内建立商品谷物农业基地,提升“绿心”地区经济价值 D.设立“绿心”保护区,加强管理,严禁人类和其他动物进入 ﹝2018 年 3 月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面临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 美国规划师协会(APA)于 2003 年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 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 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 负面影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为了一个家居、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据此完成 17—19 题。 17.“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 A.人口密度 B.城市等级 C.城市面积 D.服务范围 18.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 A.保护城市边缘农田 B.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C.提高城市化水平 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19.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对我国建设家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密度 B.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 C.大力推动郊区城市化 D.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 20.(20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 9 月模拟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宁市位于以邕江河谷为中心的盆地之中,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围绕,河流汇集 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南宁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并呈蔓延趋势,对城市发 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南宁市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构建城市降温通道,以期缓解与减轻城市热岛效 应。下图示意南宁市降温通道实施规划。 16 (l)阐释南宁市降温通道缓解热岛效应的基本原理。 (2)指出南宁市降温极核和降温节点的分布特点,并推测其土地利用类型。 (3)说明降温极核除降温功能之外的生态社会效益。 (4)除建设降温通道外,请你再为南宁提出三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1.(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 村落(下图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2017•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 2—3 题。 17 2.该城市 0—6km 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04 年增多 B.1985~2004 年减少 C.2004~2013 年增多 D.2004~2013 年减少 3.2004 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016•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 人口数量 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 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 2015 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 此完成 4—6 题。 4.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5.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6.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 (2016•上海卷)“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7.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8.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2015•重庆卷)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 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 9—10 题。 9.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10.图中 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 2003—2013 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 11—12 题。 11.据图推测,2003—2013 年该市 19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1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 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 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雨水 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2015•山东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 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 14—15 题。 14.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 15.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16.(2018▪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 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20为“成渝城市群空 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下图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 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 21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 济发展的特点是 。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 题 。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考点冲关 【答案】1.A 2.D 区地面硬化率高,地面径流汇集量增大、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故选 D。 【答案】3.B 4.C 【答案】5.D 6.A 7.B 【解析】5.依题意,划定边界的目的是减少“摊大饼”式发展,即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土地的浪费, 而不是延缓城市化进程。故选 D。 6.东部新城组群沿长江分布,具有发展水运的优势,故宜发展港口物流业。新城是集中发展区,不可能为 水源保护、防洪等功能区;北部新城组群紧邻机场,具有交通优势,可发展依托机场的“轻薄短小”类工业, 不宜发展汽车工业。故选 A。 7.“摊大饼”式城市发展模式大量占用土地,会吞噬原有自然景观;同时会使城市环境、交通问题更严重。 城市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交通建设有关,与城市布局方式相关度不大。故选 B。 【答案】8.B 9.D 10.A 22 【解析】8.根据材料“亲嘴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 房拥挤,B 正确。人口过度增加才会导致用地紧张,A 错误;“亲嘴楼”的大量出现会导致环境恶化、加剧交 通拥挤,所以环境恶化、交通拥挤是“亲嘴楼”的影响不是原因,C、D 错误。故选 B。 9.本题考查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问题。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住房更加拥挤,房屋过于密 集,通风、采光条件差,②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③ 正确;建筑质量和住房拥挤无关,①错误;“亲嘴楼”主要分布在近郊城中村地区,不是市中心,④错误。 故选 D。 10.本题考查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 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A 正确;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 通条件,主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B 错误;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能够缓解就业紧张状况,但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C 错误;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能够暂时 缓解城市住房拥挤状况,但不是根本措施,D 错误。 故选 A。 【答案】11.A 12.B 13.B 12.一般而言,大城市市区内一般以服务业为主,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由于市区内房价较贵,居民 大多选择居住在城郊。结合图示可知,t1—t2 时段进城车辆交通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可以推测出 t1—t2 时 段最有可能是上午 6—9 时的上班早高峰,A 错误;t1—t2 时段进城车辆交通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可开通进 城潮汐车道,以缓解进城方向的交通拥堵问题,t3—t4 时段内出城交通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可开通出城潮 汐车道,以缓解出城方向的交通拥堵问题,B 正确;图示只反映了该日某条道路进出城主干道路上的交通量 日变化图,无法确定该日此城市进城人数与出城人数的多少,也无法确定城内车辆数量的多少,C、D 错误。 故选 B。~网 13.乙出行能耗最多说明车辆较多,加上出行次数最多,乙与居住地交通最为繁忙,所以与居住地最可能 23 需要建“潮汐车道”。故选 B。 【答案】14.C 15.A 16.B 【解析】14.由材料可知该城市格局有大面积的绿心,大面积的绿心有利于改善市区生态环境。故选 C。 15.大面积的绿心有利于改善市区生态环境,“绿心”战略要求城市环状连接,会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不可能 是反对“绿心”战略的原因。故选 A。 16.大面积的绿心有利于改善市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措施应提升“绿心”的生态服务功能。故选 B。 【答案】17.C 18.A 19.B 【解析】17.“精明增长”理论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城市 面积,C 对。限制了城市面积,导致人口密度增加,A 错;城市等级、服务范围不变,B、D 错。故选 C。 18.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限制城市面积扩大,保护城市边缘农田,A 对。缓解城市交通 拥堵是通过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来实现的,B 错;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不是主要作用, C、D 错。故选 A。 19.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限制城市面积,对我国建设家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积极开发老城区、 棚户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 对。提高城市建筑密度是老城区改造后的措施,A 错;可以合理推动郊区城 市化,C 错;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不是波特兰的经验,D 错。故选 B。 20.【答案】(1)南宁市的降温通道由邕江水系和城市主干道组成。邕江水体比热容大于混凝土和柏油路面, 吸收相同热量,两者温度上升幅度不同,形成温差,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起到降温效果;河流又可 以通过蒸发降温,并将部分热量带出城外,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南宁市主干道两旁植树种草,形成林荫 大道,绿化带可以遮阳隔热,大量蒸腾,对林下和周边环境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降温通道可以将郊区凉爽的风引入城区,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2)分布特点:降温极核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降温节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 土地利用类型:降温极核用地——农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化用地;降温节点用地——城市公 园与绿化用地。 (3)南宁市地处河谷地带,周围山地环绕,降温极核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南宁 市提供青山绿水的宜居环境,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旅游的目的地,游览功能显著。 (4)控制使用空调,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质量,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太阳辐射的 反射量;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机动车道,渗水砖铺设人行道,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提高能 源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积极 建设卫星城等。 24 (2)读图,结合图例可知,降温极核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降温节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降温极核主要 分布在城市边缘,故可以推测用地类型为农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 、公园与绿化用地;降温节点主要分布 在城市内部,其用地主要是城市内部的城市公园与绿化用地。 (3)结合上一问的分析可知,降温极核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用地类型为农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公园 与绿化用地。从生态效益来看,南宁市地处河谷地带,周围山地环绕,降温极核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社会效益来看为南宁市提供青山绿水的宜居环境,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旅游的目的地, 游览功能显著。 (4)缓解的基本措施主要从减少人为排放热量、扩大绿地和水体面积、控制城市人口、建筑规模、城市规 划特别是城市道路的规划几个方面来阐述。 直通高考 【答案】1.A 【解析】1.读 图示分析可知,天津称“沽”的村落都坐落在海河沿岸,近些年来,随着天津市城市化进程的 不断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原村落所在地区的景观特征发生明显变化, 从而导致称“沽”的村落消失。故选 A。 【答案】2.AD 3.BC 【答案】4.C 5.B 6.A 【解析】4.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 1.00 附近。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 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 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 C。 5.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 好,形成典型商业区。随之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 25 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因此就业人群的平均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 B。 6.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 增加,带来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 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 A。%网 【答案】7.C 8.D 【解析】7.“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 用而 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运动无关;酸雨是天气和污染 现象,也与“海绵城市”无关;海水倒灌是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绵城市”是下雨 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减缓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故选 C。 8.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下雨时蓄水,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市本身耕地少, 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硬化、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城区雨水无法及时下渗、排出,退耕恢复湿 地的作用有限,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是加 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故选 D。 【答案】9.B 10.A 【解析】9.图中第一条 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大约是 1965 年,此时最上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城镇化水 平最高(60%~70%),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 30%~40%。故选 B。 10.由图可以看出,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其城镇化 水平低,但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提高。故选 A。 【答案】11.D 12.C 12.首先从上题分析或者从图中看出建设用地发生什么变化,即面积持续增加,带来的影响应从城市化过 程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A 错误;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 现代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B 错误;建设用地增加,硬化 地表,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C 正确;建设用地增加,会破坏地表,影响 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减少,D 错误。故选 C。 【答案】13.C 26 【解析】1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故选 C。 【答案】14.A 15.D 【解析】14.北京市郊区中双向路段都是进京方向出现了拥挤现象,而出城方向畅通,说明了人口由郊区 向城区移动,正好是上班高峰期,8 点符合;12 点和 14 点在进京和出京两个方向上人口流动数量差别不大; 18 点应该是出京的方向出现拥挤现象。故选 A。*网 15.北京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区房租高,所以出现了“钟摆”交通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直接迁出城市中 心地区的部分人 口不合理,也无可操作性,而应该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A 错误;发展城市中心的第 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的投资环境,更会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 错误;通过迁出城市中心部分企事业 单位,从而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可减缓“钟摆”交通现象,D 正确。故选 D。 16.【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 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 互 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 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 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2)目前成渝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具备的基础主要结合图来判断,据图可知该地区城市数量多,有两大核心 城市(成都、重庆),等级差异明显,具有较好城市体系基础。与南京相比,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主要结合表,从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 (3)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一关于城市群的叙述和图,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 用、城市等级体系、空间发展差异、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方面描述成渝城市群的不足之处。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第(3)问描述的问题,从核心功能、城 市体系、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角度着手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