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全国卷仿真模拟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全国卷仿真模拟试题

‎2020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仿真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24. 下表为关于客家人来源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出处 观点 客家中原说 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古代移民 客家土著说 认为客家是古代南迁汉人与闵年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 ‎2007年美国学术杂志 ‎《Y chrotmosomes of prehistic p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实验调查数据显示,客家人的中原基因占了很大比例 A. 客家人与中原有极为密切的历史渊源 B. 西方学术研究成果比中国丰富 C. 古越族与中原汉族通婚形成了客家人 D. 中原汉族为躲避战乱迁居山区 ‎25.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统治者“无为而治”‎ C.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26.据考古发现,宋代一些匠人、私营作坊主或商铺等多将自已的名字或商号标刻在所生产的商品或包装上,如“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钱家干果铺”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工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 B. 商品产销注重提高知名度 C. 民间贸易出现垄断性经营 D. 民间手工业走向了专业化 ‎27.1464年,明宪宗不经正常途径,授予工人姚旺为文思院副使,此为“传奉官”之始,后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1485年,群臣上疏请求宪宗废除传奉官制度,宪宗有所感悟,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传奉官制度的遏制有利于 A. 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 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 C. 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 D. 提升内阁成员的地位 ‎28‎ ‎.“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 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 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 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29.‎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这表明当时政府 A. 践行奖励实业法令 B. 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 C. 秉承实业救国理念 D. 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 ‎30.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系息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 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 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 D. 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31.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干部人人会背一段列宁援引的恩格斯语录,“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若有人前来质问土地出租,他们就流利地背诵给那些人听。这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 A. 深受意识形态的干扰 B. 以新经济政策为模板 C. 考验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D. 遭到大多数国人反对 ‎32.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反映出罗马法 A. 道德意识融入法律 B. 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C. 保留习惯法的痕迹 D. 注重调解商业纠纷 ‎33.16世纪前期,英国呢绒向德、法、意、尼德兰等国家与地区输入,英国在与这些国家的呢绒贸易中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据此英国获得了部分大陆金银。同时,英国政府还鼓励和支持海盗活动。这种状况 A. 加速了英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B. 造成西欧大陆贵金属的短缺 C. 实现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 推动了全球探险活动的兴起 ‎34‎ ‎. 对于法国大革命,埃德蒙·伯克(1729-1797)强调尊重既定的社会政治秩序,它是历史地生成的,因而其合法性在历史和传统中;托马斯·潘恩(1737-1809)则明确否定诉诸过去的权利,主张现存制度与政府要根据每个时代的人的自然权利来加以衡量和改革。他们之间的思想冲突所争辩的是 A. 是否应以理性来构筑社会制度 B. 实行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 C. 是否应以激进态度推翻旧政府 D. 发起群众运动还是依靠精英 ‎35.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 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41、42题为必考题,45~47为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 ‎(一)必考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北京城市总人口,明代中后期约68万人,乾隆末年约74万人,清末约76万人。针对京师人口压力和住房困难的问题,清政府一方面为八旗子弟建房,另一方面迁徙京师旗人于各地。此外,清初至乾隆中,清政府严禁流民占籍京师,对京师无业游民采取逮回原籍的政策。同时,清政府还实行限制解任官员及胥吏寄籍京城的政策。‎ ‎——摘编自尹钧科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 材料二 从16世纪中叶到1750年,伦敦人口由13万发展到将近7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2%。1801年,伦敦人口为110万,1841年达200万,到19世纪末超过500万。随着大量的农村和小镇人口移居城市,曾是富裕的商人和专业人士居住的市中心,成了最贫困的地区,工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疾病的流行夺去了许多城市人的生命,终于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伯明翰市长张伯伦提出“每一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家”的口号,1875年到1876年,伯明翰市通过立法向市民征收特别税,大量兴建住房,清除贫民窟,市政府成为大房产主。‎ ‎——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对工人住宅问题的干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城市人口管理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5 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 朱熹认为。“学者烦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托马斯·阿圣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截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15分。请从3道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 战的爆发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巨变,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 由于日本的阻挠,直到1918年8月,中国才正式对德、奥宣战。中国给协约国送去大量粮食和枪炮,有近20万中国劳工到欧洲和中东为协约国服务,有数千人因此失去生命。中国在一战参战问题上经历波折和屈辱,但最终实现参战及在巴黎和会上的抗争有着非凡意义。巴黎和会后,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尽管中国为战争做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美国《波士顿纪录报》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置是“粗暴而野蛮的掠夺”。中国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收回山东主权的目标,但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入场券,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 ‎——摘编自《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曲折历程其影响》‎ ‎(1)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参战及在巴黎和会上抗争的意义。(7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在缅甸,一次大战后反对宗主国英国的浪潮一直方兴未艾,这就为日本的插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日本人发现,完全可以拉拢和利用缅甸人的民族主义情感来驱逐英国的势力。早在战争初期,日本情报军官即多次登门拜访缅甸殖民政府总理巴莫,以财政援助为诱饵,鼓动巴莫向英殖民当局要求“独立”。后来又对他的继任者吴素继续加以笼络,并组建了专门的特务机关——南机关(以铃木大佐为首),以同缅甸的独立运动领导人建立联系,策动反英活动。日本能在这方面一时大获成功,还在于缅甸本身各种条件的促成。面临新的战争威胁,缅甸民族主义力量如何在旧宗主国英国和新起的日本之间进行选择,如何确立自己的政治方针,取决于尖锐复杂的国内斗争形势。英国殖民当局当时在缅甸独立问题上依然故我的强硬立场和高压政策,激化了同缅甸民众的矛盾,实际上将若干政治力量推至自已的对立面,致使“我缅人协会”中那些蓄意同日本合作的势力占了上风。‎ ‎——沈坚《“轴心国”阴影下的二战民族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侵略包含缅甸在内亚太地区的军事计划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日本与缅甸民族主义者合作的原因,说明其结果。‎ ‎(9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是“泰山学派”的创始人。他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的影响甚大。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据《宋史•石介传》编 ‎(1)根据材料,概括石介生平主要活动。(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9分)‎ 答案 一、选择题:‎ ‎24.【答案】A ‎【解析】根据“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古代移民”“客家是古代南迁汉人与闵年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客家人的中原基园占了很大比例”,表明关于客家人来源的三种不同观点都认为客家人与中原有极为密切的历史渊源,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客家中原说”,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原汉族为躲避战乱迁居山区”,排除D。‎ ‎2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B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 ‎2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匠人、私营作坊主或商铺等多将自已的名字或商号标刻在所生产的商品或包装上,体现了宋代商人已具备利用商标提升知名度的产品营销意识,故B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体现宋代工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的现象,排除。C项,商家标刻名字或商号并非以垄断市场为目的,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生产专业现象,排除。‎ ‎2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传奉官”指由司礼等监太监“传奉圣旨”任命的官员。“传奉官”的泛滥使政府官僚体制失衡,增加财政负担,故对“传奉官”制度的限制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平衡,故B项符合题意。A项,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说明君权受到定约束,故排除。C项,传奉官多为工匠、医生、宗教、书画、文化等科技与文艺专业人士,且并不干预朝政,故排除。D项,传奉官制度与内阁制度并无联系,故排除。‎ ‎2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这表明洋务运动中,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讽刺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局限,B项正确;材料是体现“中体西用”的局限,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变革,是反对只学技术的变革,C项错误;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D项错误。故选B。‎ ‎2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侵略,北洋政府认为这是民族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应抓住时机,体现了政府的实业救国理念,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奖励实业的相关法令,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旨在强调抓住时机“通商惠工”,而非大发战争横财,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内政府发动与欧美进行商战的口号,排除。‎ ‎3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有利于保证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动员体制,不是强化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故B排除;1942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故C排除。‎ ‎31.【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质问土地出租,这说明当时意识形态对改革开放的干扰,故A正确;深圳的干部会背列宁援引的恩格斯语录,并不能说明改革开放以新经济政策为模板,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改革开放考验领导人的政治智慧,故C错误;改革开放顺应了民心,没有遭到大多数国人反对,故D错误。故选A。‎ ‎3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古罗马法强调诚信原则,没有诚信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没有涉及法律的形式且程序繁琐的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保留习惯法的痕迹,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注重调解商业纠纷的信息,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排除D。‎ ‎3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6世纪长期的贸易顺差与海盗活动使英国资产阶级积累大量资本,提高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激发资产阶级的参政诉求,反抗专制王权,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A项符合题意。B项,贸易顺差使英国获得了部分大陆金银,故造成西欧大陆贵金属的短缺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英国早期的商业贸易与殖民活动,此时新航路开辟尚未结束,世界贸易中心未转移,排除。D项,英国并非新航路开辟的参与国,故排除。‎ ‎3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强调尊重既定的社会政治秩序”伯克不主张推翻现有政府;“主张现存制度与政府要根据每个时代的人的自然权利来加以衡量和改革”表明潘恩主张推翻现有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新政府和秩序,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所述无关。‎ ‎35.【答案】A ‎【解析】发展和发展权的提出,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从材料反映的联合国采取的措施来看,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壮大、地位上升,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的主题,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1)特点:数量有限,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增长缓慢。‎ 原因:政府严格控制北京人口;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制约。(10分)‎ ‎(2)相同:国家干预,建设保障性住房。‎ 不同:清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控人口数量,保障八旗子弟住房;英国用立法手段,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居住条件。‎ 原因: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北京城市承载力有限,住房紧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英国代议制民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15 分)‎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北京城市总人口,明代中后期约68万人,乾隆末年约74万人,清末约76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数量有限、增长缓慢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再据材料一“清政府严禁流民占籍京师,对京师无业游民采取逮回原籍的政策”即可从政府严格控制北京人口、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制约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大量兴建住房,清除贫民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干预、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概括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城市人口管理的相同之处。再从清政府行政手段、保障八旗子弟住房;英国立法手段、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居住条件等方面说明不同之处。再从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英国代议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等方面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42.【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2分)‎ 阐述: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10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然后,通读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如根据中国思想家主张“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学者烦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知行合一”,和意大利思想家主张“一切美源自天主”“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归纳提炼出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最后,根据所学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 ‎45.【答案】(1)目的:通过参战收回国家主权;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入国际社会;获取经济利益。(8分)‎ ‎(2)意义: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同情;实现了部分参战目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积累了一定的外交经验。(7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英国曾表态…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结合国家主权、国际地位及经济利益进行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尽管中国为战争做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入场券,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结合所学从国际社会认可、参战目标实现与否、国际地位提高及外交经验积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46.【答案】 (1)内容:日本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要以日本为中心,把包括缅甸在内的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6分)‎ ‎(2)原因:日本希望在打击英国在东南亚的力量时得到缅甸民族主义者的帮助,英国在缅甸的高压政策促使缅甸民族主义者联合日本反对英国。‎ 结果:经过长期的准备,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很快占领了包括英属缅甸在内的广大地区。(9分)‎ ‎【解析】 (1)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时期日本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2)原因:根据“日本人发现,完全可以拉拢和利用缅甸人的民族主义情感来驱逐英国的势力”“英国殖民当局当时在缅甸独立问题上依然故我的强硬立场和高压政策,激化了同缅甸民众的矛盾,实际上将若干政治力量推至自己的对立面,致使‘我缅人协会’中那些蓄意同日本合作的势力占了上风。”分析概括即可。结果:根据所学可知,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很快占领了包括英属缅甸在内的广大地区。‎ ‎47. 【答案】(1)主要活动: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泰山学派”创始人;宋代理学先驱;反对佛教、道教;抨击宋初浮华文风。(6分)‎ ‎(2)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唐宋时“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中,儒学在融合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9分)‎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曾任国子监直讲……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抨击宋初浮华文风”即可从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泰山学派”创始人;宋代理学先驱;反对佛教、道教;抨击宋初浮华文风等方面概括石介生平主要活动。‎ ‎(2)本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即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唐宋时“三教合一”等方面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