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流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B ‎【解析】“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意思是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来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人们认为该学派“严面少恩”这与法家思想中的严刑峻法和厉行法治思想内涵一致,故选B顶。儒家注重亲情,与题意相反,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D两项。‎ ‎2.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最能说明 A. 儒生具有强烈的入世情节 B. 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 C. 孔孟之道具有一定的局限 D. 道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答案】B ‎【解析】材料“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体现的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思想,与道家的主张基本一致,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故排除A,选B;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孔孟思想的局限性,排除C;材料没有说到道家思想的内涵,排除D。‎ ‎3.鲁迅曾经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于此处的“先驱者”的准确理解是 A. 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B. 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主将 C. 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D.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答案】D ‎【解析】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的是陈独秀,排除A;李大钊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重要人物,但不符合“先驱者”的限定,排除B;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而非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排除C;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成为“先驱者”,故D正确。‎ ‎4.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天赋人权 D. 人民革命权利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B正确;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故A错误。而题干显然没有涉及到天赋人权和人民革命权利的相关内容,C和D排除。‎ ‎6.鸦片战争后,汉语开始大规模地输入外来词,其中英源外来词占了42.98%,音译是外来词的重要形式,例如:勃列西领(总统),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了解 B. 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 C. 效仿西方代议制度 D. 西学为民众普遍接受 ‎【答案】A ‎【解析】“勃列西领(总统),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涉及西方代议制,说明当时中国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了解,A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B错误;材料中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并不是效仿西方代议制度,C错误;D中普遍接受说法绝对,排除。‎ ‎7.1903年6月29日,上海公共租界发行的《苏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章太炎的文章,文中直呼光绪之名,称之为“载恬小丑”,清政府联和租界工部局,将章太炎等人逮捕入狱,制造轰动一时的“苏报案”。该案与哪一思潮的发展有关 A. 维新变法 B. 民主共和 C. 民主科学 D. 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章太炎属于革命派代表,宣扬民主共和思想,“直呼光绪之名,称之为“载恬小丑””是对君主专制思想批判,说明受到民主共和思想影响,B正确;维新变法此时已经失败,A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口号,C错误;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之后开始传入中国,D错误。‎ ‎8.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材料中的“哲人”主张 A. 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B 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 C. 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 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答案】C ‎【解析】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是指理性的思维,成为启蒙运动时期思想核心,材料中哲人就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他们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C正确;A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主张;B是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D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9.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A. 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B.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 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D 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C ‎【解析】“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表明作者认为“国势之衰”是由孝文帝的改革所导致的,认为其用汉族的风俗取代本民族的风俗,导致北魏“国势之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也无法反映“产生离心力”而导致“国势之衰”,材料强调的是关于鲜卑民族传统方面的内容,故排除B项;汉化政策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D项排除。‎ ‎10.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民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 A. 有利于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 强调教权高于世俗国家权力 D. 德国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建立民族教会、俗权至上的主张有利于世俗权力摆脱教权控制,促进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A项,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C项,材料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C项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德国统一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无关,排除。‎ ‎11.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因克里木战争惨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因黑船事件开始明治维新,中国因受侵略开始戊戌变法,这三国都是遭受近代资本主义强国冲击后才开始在国内进行改革的,故论文的主题应当涉及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的变革,故B项正确。A项,资本主义的扩张及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侵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题干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三国的改革都涉及到了政治体制,而工业革命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近代化,排除。D项,俄国政治上不属于亚洲国家,且戊戌维新后中国并没有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排除。‎ ‎12.“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运动 D. 清末新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可知该派别主观上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学习了西方的器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所指为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矛头指向为清王朝,《资政新篇》提出要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但不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且没有得到实施,故A不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涉及到制度层次,故C不正确;新政内容相对广泛,与题干不符,故D不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 ‎【答案】(1)孔子:仁、礼和中庸。苏格拉底:理性,美德即知识。‎ 相通的地方: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2)思想: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3)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官的科举制度。‎ 意义:有益于欧洲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启蒙。‎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思想”,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讲究“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希腊的苏格拉底则重视道德,崇尚理性,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张,据此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相通的地方”,根据以上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二人的主张,可从注重人的作用(或人本);强调伦理道德等来回答。‎ ‎(2)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第二小问“原因”,主要结合黄宗羲所处的历史阶段明末清初进行分析作答,可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别进行阐述。‎ ‎(3)第一小问“元素”,由材料中“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得出: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由材料中“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得出:“民贵君轻”思想;由材料中“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椎崇”得出:公平选官的科举制度。第二小问“意义”,依据上述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反对封建主义,而且欧洲的封建主义主要来自两股势力即封建王权和教权,据此概括即可得出: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飘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 ‎——摘编自梁启超《拟讨专制政体檄》(1902年)‎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的不同以及原因。‎ ‎【答案】(1)不同:前者是人文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涉及的批判对象:前者思想文化领域;后者政治领域。‎ ‎(2)不同:梁启超:政治领域;陈独秀:思想文化领域。‎ ‎(3)西方:从思想解放到提出“理想王国”的蓝图。‎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人文主义宣传思想解放、理性主义宣传建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 中国:从提出改革政体到思想启蒙。‎ 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弱小这三者使思想解放滞后。‎ ‎【解析】‎ ‎(1)根据“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等内容从宣扬的核心思想和批判的对象两个方面比较概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不同。‎ ‎(2)根据“专制政体也”可知梁启超关注的是政治领域;根据“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可知陈独秀关注的是思想领域。‎ ‎(3)根据材料一可知西方的启蒙之路是由思想解放到构建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蓝图。原因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人文主义思想宣传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中国的启蒙之路是由政体改革到思想解放。原因可从民族危机、专制政体的强化、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等方面总结概括。‎ ‎15.材料: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1)请按时间顺序写出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及他们兴起的根本原因?‎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 ‎(3)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答案】(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特点: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出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3)影响: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发动。‎ ‎【解析】‎ ‎(1)据所学可知,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分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据所学可知,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兴起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兴起是因为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故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特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名义下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出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 宗教改革:据所学可知,16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宣扬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对话,无需教士做中介,打破了以教皇为首的基督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主义,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希望用理性的阳光照出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 ‎(3)影响:本题可从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发动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