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一次以实际行动证明“无论向东还是向西,都可以绕地球一周回到原地”的是 A. 张骞 B. 利玛窦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的是麦哲伦舰队,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活动限于中亚和新疆地区,A项错误,利玛窦在明代来华传教,与绕地球一周无关,B项错误;哥伦布向西航行,仅到达了美洲,没能证明地圆学说,C项错误。‎ ‎2.18世纪中期以后,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的国家是 A. 法国 B. 荷兰 C. 英国 D. 西班牙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故答案为C项,A项排除。BD项,17世纪荷兰占据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与“18世纪中期以后”不符,排除。‎ ‎3.‎ 历史上先后被开发利用的能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蒸汽动力转化为机械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 A. 核能 B. 电能 C. 石油 D. 风能 ‎【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电能成为新能源,故B符合题意;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可见核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新能源,故A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下,石化产业得到大发展,但石油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革命性能源,故C不符合题意;风能在传统社会就得到应用,故D不符合题意。‎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包括 ‎①石油化学工业 ‎②棉纺织业 ‎③汽车工业 ‎④煤矿工业 ‎⑤飞机工业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石油化学工业③汽车工业⑤飞机工业,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新兴工业,故C项正确;②棉纺织业④煤矿工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故排除ABD。‎ ‎5.下表是根据(美)G.H.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整编。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家庭收入的变化 社会阶级 ‎1929年的收入 ‎1933年的收入 中产阶级 ‎$3000‎ ‎$1478‎ 劳动阶级 ‎$2780‎ ‎$1118‎ A. 世界大战爆发 B. 经济危机深重 C. 国内革命兴起 D. 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大萧条的孩子们》”、“1929年”、“1933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美国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收入大幅下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二战爆发于‎1939年9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此时期美国并未爆发国内革命;D选项错误,此时期美国并未出现频繁的自然灾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1933年,美国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275万名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这实质上是一种 A. 以工代赈方案 B. 社会保障计划 C. 发展工业设想 D. 直接救济方式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中推行以工代赈政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以工代赈,不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以工代赈,不是发展工业;D选项错误,这些措施是以工代赈政策的体现,不是直接救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理论依据是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货币学派理论 ‎【答案】C ‎【解析】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C项正确;重商主义是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A错误;自由主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得到广泛推动,B错误;货币学派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行,D错误。‎ ‎8.下图为漫画《片面的经济》。它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优先发展 A. 重工业 B. 农业 C. 轻工业 D. 第三产业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片面的经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经济发展失衡,因此A选项正确。苏联并未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A. 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 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 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 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漫画内容“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等内容,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选D项;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没有缓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苏联解体,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 ‎10.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关贸总协定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而且中国是世界银行的会员国。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能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排除;CD项,关贸总协定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并且于1995年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与提供贷款无关, 排除。‎ ‎11.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内经济交流、合作与发展,我国于1991年加入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欧洲联盟 C. 亚太经合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C ‎【解析】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故C符合题意;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性的经济组织,故A不符合题意;欧盟吸纳欧洲国家参加,而北美自由贸易区囊括了北美国家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故BD不符合题意。‎ ‎12.下图是一部iPhone手机设计、生产完成情况。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世界 A. 贸易自由化 B. 经济区域化 C. 政治一体化 D. 经济全球化 ‎【答案】D ‎【解析】苹果手机各部件由不同国家生产,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选项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苹果手机的销售内容,因此无法看出贸易情况,选项A排除;生产商涉及的地区较多,不属于经济区域化,排除B;苹果手机生产与政治无关,排除C。‎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西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实际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发明?请各举两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答案】(1)‎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2)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电话、汽车、飞机等。特点:第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第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第三,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地间联系加强,揭开了形成世界市场的帷幕。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列强的实力,加快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展的步伐,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1)评价人物的标准要采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如密切了世界的联系,又要看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对印第安人带来的灾难。‎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集中在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如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在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行业和重工业上,如电话、汽车和飞机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是科技与技术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以重工业为主导和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等方面。‎ ‎(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几个阶段进行分析,要突出上述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材料1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罗斯福的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案】(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投机狂热导致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市场的虚假繁荣等。‎ ‎(2)政策:“新政”。实质: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意义:通过“新政美国驶出了危机的险滩,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 ‎(1)根据材料1 图片内容并结合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可知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根据所学答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即可,如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投机狂热导致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市场的虚假繁荣、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市场的崩溃等。‎ ‎(2)根据材料2并所学内容可知是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内容回答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意义。实质: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意义:通过“新政美国驶出了危机的险滩,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指出新经济政策相比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答案】(1)评价: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提供物质的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特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探索出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2)‎ 积极作用:开创了一种新型工业化模式,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指令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原因:吸取苏联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党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 ‎【解析】‎ ‎(1)评价:需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如保障物资供应、巩固政权等。特点:根据材料“粮食税,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恢复货币流通、商品交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 ‎(2)积极:根据题目材料“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单公有制,计划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的评价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方面体现为开创了一种新型工业化模式,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方面体现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指令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根据题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原因需要从吸取苏联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分析国情、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以及党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等方面进行分析。‎ ‎16.经济区域集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二 ‎ ‎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3)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 ‎【答案】(1)原因:科技进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全球化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2)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 因素: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3)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解析】‎ ‎(1)据材料一“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即可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科技进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全球化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2)据材料二提到,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垂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 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即可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断全球化一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得。‎ ‎(3)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注意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