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力,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A. 生活用具 B. 作战武器 C. 生产工具 D. 祭祀礼器 ‎【答案】C ‎【解析】“耒耜”是古代一种像犁一样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也用做农具的统称。依据材料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是生产工具,C正确;生活用具不符合“耒耜”的功能,A错误;“耒耜”不是作战武器,也不是祭祀用的礼器,B和D项错误。‎ ‎2.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整地、改土、保墒、除草、通风、高产等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 A. 精细性 B. 封闭性 C. 分散性 D. 落后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属于小农经济模式的消极影响,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C和D项排除。‎ ‎3.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B. 土地买卖频繁 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D. 小农经济破产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故B项正确。A、C、D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 ‎4.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随着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其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A. 部门增加,分工细密 B. 历史较悠久 C. 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 规模化生产 ‎【答案】A ‎【解析】材料“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说明纺织业的部门增加,“轧花、纺纱、织布、印染”说明分工细密,故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纺织业的历史悠久,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产品的信息,排除C;材料中纺织业属于手工业生产,不是规模化生产,排除D。故选A。‎ ‎5.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A. 藩属国贡品 B. 官营作坊 C. 民营作坊 D. 家庭作坊 ‎【答案】B ‎【解析】古代精美的手工业品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其中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供给皇室和贵族使用,故选B。‎ ‎6.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暑袜店,利用雄厚资金购进大量的有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反映了 A. 当地男女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者 B. 暑袜店已成为手工工场 C. 当地男女成为专门被雇佣的生产者 D. 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商人将资金用来购买尤墩布,然后交给当地的居民进行生产,然后在投放到市场,体现的是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简单的雇佣关系,独立的手工业劳动者和手工工场与材料无关,AB选项排除;当地居民缝制暑袜只是小农经济的补充,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7.清代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官帽),继而买田置地、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 A. 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 商业规模受到限制 C. 带动社会奢侈风气 D. 商人从政引起腐败 ‎【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商帮一手执“红顶”,即依附于政府,并没有打破封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徽商依附于封建政府,进行“买田置地、大兴土木”,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C项提及的是社会风俗问题,不是设问所提,故C项错误;题干设问问及的是“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是政治腐败问题,故D项错误。‎ ‎8.当今出租房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北宋并非如此。北宋有个姓陶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着“痴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重商主义”观念的盛行 ‎【答案】B ‎【解析】材料“对陶姓书生出租房屋行为的批判”体现的是宋朝社会对商业活动的贬低,这主要和重农抑商政策有关,B正确;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A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的限制,D排除。故选B。‎ ‎9.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AC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 ‎10.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 土地买卖的盛行 D. 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又分为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种形式。正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才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A错误;土地买卖的盛行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C错误;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是政策因素,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D错误。‎ ‎11.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 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 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 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 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答案】B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是:(1)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织”与“耕”分离;(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因此选B。‎ ‎1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继昌隆缫丝厂等。这里对“近代”的正确理解是 A. 使用机器生产 B. 兴办于东南沿海地区 C. 资金较为充足 D. 其产品直接投入市场 ‎【答案】A ‎【解析】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兴办的军用企业,二者均属于近代民族工业,都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企业不一定都是兴办于东南沿海地区,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资金较少,C错误;洋务企业不是直接投入市场,D错误。‎ ‎13.下面为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B.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D.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我国民族企业的分布,当时大致处于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排除A;材料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故选B;材料无关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14.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等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有效遏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构建起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1936年时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进行一定的产业调整,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工业以及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产业,结合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在全国的产业调整以及相关的战备措施,主要是针对日本侵华事件的发生,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否有效遏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并且这一时期西方依然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对华经济侵略放缓,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C项错误。‎ ‎15.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A. 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 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 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1947年的上海”“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们争相购买实物,故C项正确,黄金无法购买实物说法不符合事实,A错误;当时的纸币不是缺乏,而是过多,B错误;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 ‎16.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 A. 成立人民公社 B.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D. 实行公私合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因此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强调的是平均主义,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而题干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D项错误。‎ ‎17.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线型图,其中促使a到b段的重要政策原因是 A. 《论十大关系》发表 B. 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 C.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 “八字方针”的调整 ‎【答案】D ‎【解析】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发生于1960年,到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而且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a到b段明显上升,主要是1960年实行“八字方针”的调整导致,D正确;《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都是1956年,时间不符合,A和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是1958年,是导致a之前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 ‎18.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说明 A. 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 B.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 C 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解决 D.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购物凭票,材料中“敞开供应猪肉”“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说明原先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松动,A正确;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不符合材料中对于经济管理体制变化信息,B错误;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解决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C错误;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时间不符合,D错误。‎ ‎19.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经济(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可知,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故D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1956年,以国营经济为主,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公有制经济,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的是1956—1966年,此时是公有制经济形式,故C错误。‎ ‎20.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 B. 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 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答案】C ‎【解析】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材料中1992-1997年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故C正确;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A错误,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是1984年,B错误;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与题意主旨无关,D错误。‎ ‎21.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A. 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 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 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女人的行为由受到限制到可以男女杂处合坐,体现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D选项排除。‎ ‎22.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 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 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D. 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答案】D ‎【解析】由于路途的遥远导致地主要求儿子学习西方科技,显然是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D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近代化,不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信息;C中民众生活受到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 ‎23.《故都杂咏》中写道:“喷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答案】A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并不是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报刊宣传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C错误;报刊的出现并不会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D错误。‎ ‎24.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公众以战争为共同议题,呼吁变法自强,形成了推助社会变迁的舆论声浪。判断此种社会舆论声浪的形成,主要借助的传播方式是 A. 报刊传播 B. 驿站传播 C 电报传播 D. 电视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期间是19世纪90年代中期;此时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报刊传播,故A项正确;B项是中国古代就有,排除;C项不适合大规模的传播,排除;D项当时还没有产生,排除。‎ ‎25.近代有人作竹枝词描述南京富家女子结伴乘坐火车游上海的情景:“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诗中反映的是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社会剧变导致妇女地位的提升 C. 汽车和飞机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没有根本提升,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政治思想,排除D;材料没有提到飞机,排除C;由材料“火车当日达吴淞…..沪宁来去也从容”,体现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故选A。‎ ‎26.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帝国,在近代史上叱咤风云,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无论何时太阳都会照耀在它的领土上。被历史学者称为“地球人类创造的文明巅峰,后来者永远无法复制的奇迹”。对这一国家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欧洲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 B. 曾经打败过葡萄牙的“无敌舰队”‎ C. 是欧洲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 D. 18世纪从法国夺得北美的加拿大 ‎【答案】D ‎【解析】18世纪中期,经过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等殖民地,故D正确;欧洲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是荷兰,排除A;“无敌舰队”是西班牙的,排除B;欧洲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C。故选D。‎ ‎27.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不应该包括 A.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条件 B. 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扩大了国内市场 C. 手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D.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更多的劳动力由农业生产转入工业生产 ‎【答案】D ‎【解析】D项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条件,符合题意;ABC均是工业革命的条件,不符合题意。故选D。‎ ‎28.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A. 水力 B. 电力 C. 煤炭 D. 核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的依赖,促进了煤炭的开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逐渐取代煤炭,故选B。水力和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A和C项错误;核能的开发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D错误。‎ ‎29.19世纪中期前,欧美最高建筑只有6层;1871年,芝加哥保险公司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幢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开摩天大楼先河,共10层;19世纪末,美国出现29层、‎118米高的建筑;20世纪初,纽约建成了屋尔华斯大厦,已达52层、‎241米。其首先在美国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 B. 充分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城市化商业化带来城市地价飞涨 D. 为满足工业化后人们的住房需求 ‎【答案】B ‎【解析】结合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材料现代钢框架,再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钢铁工业重工业飞速发展,电力电气使高层超高层适用的电梯出现,使摩天大楼成为可能,故B正确;ACD是一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同时ACD也是欧美的共同因素,排除。故选B。‎ ‎30.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表格内容补充正确的是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①‎ ‎1878年 法国巴黎 ‎②‎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③‎ A. 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③汽车、飞机模型 B. ①火车机车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C. 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 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汽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伦敦世博会展示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蒸汽引擎和火车机车;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话和留声机是其重要成果;1885年汽车发明,1903年飞机试飞成功,③处应该为汽车、飞机模型。故排除BCD,本题答案为A。‎ ‎31.人们之所以用“the Great Depression”来形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因为这场经济危机 ‎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④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解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特点有,范围广,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①正确;本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长达4年,②正确;1929-1933年经济危机破坏性大,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国际贸易减少2/3,失业人口达3000万以上,③‎ 正确;1929-1933年经济危机虽然引发政治危机、各国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资本主义世界并未解体,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 ‎32.1933年,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世纪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他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有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规定工时和工资,保护劳工权利 ‎ ‎③缓解失业压力,实行以工代赈④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农业生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内容可知,1933年3月,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①正确;保护劳工权利方面,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②正确;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缓解失业压力,③正确;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33.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新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新经济”。这一现象主要出现于 A. 杜鲁门政府时期 B. 肯尼迪政府时期 C. 里根政府时期 D. 克林顿政府时期 ‎【答案】D ‎【解析】“新经济”通常指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出现在克林顿执政时期(任期1993年——2001年1月),故D符合题意;杜鲁门政府从1945年至1953年,肯尼迪政府时期从1961年到1963年,里根政府从1981年至1989年,故ABC不符合题意。‎ ‎34.日本的林直道在《现在日本队经济》中说,日本经济“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这种经济特征体现为 A. 混合市场型 B. 计划指导型 C. 社会市场型 D. 政府主导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混合市场经济是英国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计划指导型经济是法国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市场经济是德国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5.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A. 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 紧缩货币出新招 C. 减税减支零通胀 D. 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答案】C ‎【解析】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说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的思想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即使是减税减支也无法实现零通胀,C项错误。‎ 二、材料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存在生产资料微薄、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至1956年,粮食比上年增长200亿斤。1957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50亿斤。‎ ‎——摘编自房成祥《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情》‎ 材料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79年《大包干歌》在小岗村不断传唱。这年秋收后盘点,小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75万公斤增加到6.62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至350元,小岗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摘编自人民网《“大包干”又到“大集体”——小岗村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中央引导农民所走的“组织起来”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岗村率先试行的农村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条农业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经验。‎ ‎【答案】(1)因素:生产资料匮乏,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道路:农业集体化道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化社)。‎ ‎(2)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 ‎(3)农业改革应该重视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农业政策。‎ ‎【解析】(1)因素:依据材料一“存在生产资料微薄、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可以归纳出答。道路:依据所学可知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化社。‎ ‎(2)经济体制:依据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信息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依据所学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回答。‎ ‎(3)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农业改革应该重视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农业政策等。‎ ‎37.观察下列两幅图 图1 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 图2 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请回答 ‎(1)据对如图1的观察,失业率最高是在哪一年?这一年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如图2反映美国政府针对高失业率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 ‎(3)从图1看,失业率最低是在哪两个历史阶段?为什么会这么低?‎ ‎【答案】(1)1933年。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猛增。‎ ‎(2)措施: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作用: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3)①1925~1929年,原因:当时美国处于经济繁荣时期;②1941~1945年,原因:美国参加“二战”,战争刺激经济极大发展,同时大量青壮年参军作战。‎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失业率最高是在1933年。联系所学可知,原因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猛增。‎ ‎(2)美国政府针对高失业率采取的具体措施,可以根据图示“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并结合所学,从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等方面来回答。这一措施的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和稳定社会等方面来回答。‎ ‎(3)从材料一图示可以看出,失业率最低是在1925~1929年、1941~1945年两个历史阶段。联系所学可知,第一阶段的原因是当时美国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第二阶段的原因是美国参加“二战”,战争刺激经济,同时大量青壮年参军作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