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2018届一轮复习传记训练(全国)(2)
2018届一轮复习 传记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中国着迷的傅吾康 李雪涛 ①生于1912年7月24日的傅吾康是德国福兰阁教授的子女中唯一子承父业的。作为汉学家的幼子,他孩提时代的一切好像都是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30年中学毕业之后,也毅然选择了汉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②傅吾康在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师从颜复礼、佛尔克、许勒等著名汉学家。1935年,傅吾康完成了题为“康有为及其学派的国家政治革新尝试”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后来发表在《东方语言学院通讯》上,赢得了众多的书评,甚至著名汉学家戴闻达教授也亲自撰文评论,这对年轻的汉学家傅吾康来讲,的确是极大的奖掖。 ③1937年,在大量西方人撤出中国的时候,傅吾康只身来到中国。此时,日本已开始全面侵华,目睹了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的累累创伤,傅吾康在一部著作中对他亲身经历的这段中国历史描述道:“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④1941年夏天,傅吾康与胡隽吟女士相识相爱,按照当时德国的法律,日耳曼人是不能娶非雅利安人为妻的,否则傅吾康会被除去中德学会的职务。1944年,傅吾康向时任中德学会常务编辑兼翻译的胡隽吟求婚。后来胡回忆说:“我们结婚,正是表明我们反对民族优越主义的短视政见。我很受他的鼓舞,也翻腾起国破家亡的愤慨!” ⑤抗战胜利后,傅吾康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在北大期间,傅吾康与季羡林等学者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⑥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汉堡大学也在着手重新建立已遭破坏的汉学系。傅吾康于1950年回到汉堡,接任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一职。来北平时只是孤寂一身的傅吾康,此时携妻带子回到了阔别十三载的汉堡。在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的位置上,傅吾康一直做到了1977年退休。 ⑦傅吾康可谓著作等身,早在1947年他就发表了用英文编写的《明代史籍会考》,1950年回德国之后,他又出版了《中国的文化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851~1949——中国革命的百年》《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⑧作为历史学家,傅吾康总是试图让欧洲学界尽可能多地理解远东文明。在《中国与西方》一书中,他提到:“跟中国人的西方观相比较,在书中我更深入探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因此这本小册子署为《中国与西方》而不是反过来的《西方与中国》。我的首要任务是要让读者理解中国的立场以及面对西方时的中国态度。”跟将中国看成是一堆历史的古典文明的看法不同,傅吾康一直在努力寻找古代、现代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在这一点上,傅吾康依然秉承着他父亲的观点,亦即中国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傅吾康对近现代中国研究以及现代汉语的重视,实际上也开创了德国中国学研究的先河。 ⑨作为文化学者,傅吾康尽可能地杜绝各种各样的偏见,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抱有跟当时大多数殖民主义者不同的态度。傅吾康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柏林的另外一位汉学家海尼士,这除了学术主张有异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海尼士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他没有办法接受的。他在自传《为中国着迷》中写道,当海尼士谈到“中国人”时,与在中国通商口岸生活的外国人通常所做的一样,以同样的无知和轻蔑谈论“中国人”。 ⑩1972年,作为德国外交代表团的一员,傅吾康回到了他22年来日思梦想的中国,1977年5月又再次回到中国。27年后再对自己曾生活过13年的“家乡”做细致的考察,让傅吾康有别于一般的记者或旅行者对中国的认识,他对中国的热爱,可谓是跨越了种族、政治、文化等因素。傅吾康说告别中国对他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告别过中国。 相关链接 ①我还记得,有一次海尼士在课堂上对冯·查纳尔发表在《东亚杂志》上的文章《德译中国诗歌》提出了批评,态度很轻蔑。冯·查纳尔在文章中指出,中文诗歌具有较为丰富的多种含义,因此要进行翻译是比较困难的。冯·查纳尔的说法令人非常信服。 (傅吾康《为中国着迷——一位汉学家的自传》) ②傅吾康以其对汉语出神入化的掌握程度,长年来获得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和文化的坚实根基,每每令吾辈折服。因为这些能力对我们战后一代的汉学家来讲是望尘莫及的。他同样令人信服的有多年来在北平所铸就的一位历史学家的国际视野,正是这样的国际视野决定了他的《中国手册》的编撰方案。 (汉学家马汉茂为傅吾康晚年回忆录《为中国着迷 ——一位汉学家的自传》所写序言节选)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吾康的父亲福兰阁教授是著名的汉学家,他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傅吾康没有令其失望,中学毕业后,选择了汉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B.傅吾康师从名家,打下了扎实的汉学研究基础,他撰写的博士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连知名教授也亲自写书评。 C.傅吾康于1950年回到汉堡,接任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一职,撰写并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成就斐然,其功底和视野令人叹服。 D.傅吾康与海尼士的学术主张及对中国人的态度有所不同,傅吾康在晚年出版的《为中国着迷——一位汉学家的自传》中还对海尼士的某些看法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解析:选A A项,父亲“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于文无据。 ★2.文中③④⑧段的引用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 答: 答案:第③段引用傅吾康著作中对于中国抗战的相关论述,直接表现传主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见识。第④段引用妻子的回忆,间接表现了传主正确的民族观和坚强品质。第⑧段引用传主著作中对于《中国与西方》书名的解释,直接表现传主独特、卓越的历史观。 3.作者认为“实际上他(傅吾康)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告别过中国”。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答: 答案:虽然传主1950年就离开了中国,但是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告别过中国:①家庭构成方面,他的妻子是中国人,他回汉堡时携妻带子。②学术研究方面,回德国后他一直从事汉学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的著作。③社会活动方面,几次返回中国访问、考察,视中国为家乡。④精神世界方面,一直关注中国,晚年撰写回忆录《为中国着迷》,表现了他对中国的不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他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 叶念伦 我的父亲叫叶君健。1931年9月,在上海读高中二年级的父亲得知东三省沦陷,心中像堵上了铅块一样。19岁那年,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父亲用世界语发表了处女作《岁暮》,反映了国破家亡的年代,中国广大中下层人民的苦闷和凄惨。从此,他对这类作品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到读大学四年级时,他出版了一本世界语的集子《被遗忘的人们》,把它作为“中国那些不幸的人们的呐喊——也是向世界其他弱小民族传递他们的呼声”。 大学毕业后,他抓紧学习日文,后赴日本长崎教学。父亲在日本以教英文为生,同时积极组织世界语使用者的反战活动。大半年后,他以“具有抗日危险思想”的罪名被东京警视厅关押了三个月,然后驱逐出日本。 回国后,他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武汉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日对外宣传工作。他接待过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斯诺、爱泼斯坦,英国诗人奥登,小说家易粟伍德等进步人士,并帮助他们前往延安和其他抗日战场。 武汉沦陷后,父亲去了香港,在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的同时,在《大公报》《星岛日报》《东方使者》《文艺阵地》等报刊用中文、英文和世界语发表抗战作品。他创办了《中国作家》杂志,翻译刊登国内抗日作家的作品。他用世界语出版了中国抗战短篇小说集《新任务》,用英文发表了《两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论述了以抗战文学为主流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轮廓,在国外引起了很大反响。香港人多房屋短缺,他租用了一间厕所,坐在马桶盖子上,膝盖上放一块木板进行写作和翻译。别人要用厕,他就不得不临时停止工作暂时出去。毛泽东的抗日著作《论持久战》《新阶段》等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父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 香港沦陷后,他辗转越南,长途跋涉,最后来到重庆,受聘为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教授,时年25岁。尽管那时经常为躲避日机轰炸而钻防空洞,但他仍利用业余时间,用中外文创作和翻译了包括抗战内容在内的多部文学作品。 1943年,父亲应丘吉尔政府之邀前往英国。他冒着德国飞机随时轰炸的危险,到兵营、工厂、农场、学校、教堂等地进行紧张的演讲。晚上,为了充实白天的演讲内容,他在小客栈中将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用英文写下来,发表在英国的报刊上。德军从荷兰发射的导弹有时飞到客栈附近,但他根本不把此放在心上。他在英国兵营演讲,并与飞行员们同吃同住,表现出超常的抗战热情。 父亲是在苏格兰爱丁堡迎来停战喜讯的。“在我快要入睡的时候,旅馆外面突然人声鼎沸,一片欢腾的样子。我连忙下床,穿好衣服,来到客厅,拉开窗帘往下一看,街上正集满了人群,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我连忙下楼,跑到旅馆外面,看个究竟。人群中有人发现我是个中国青年,便涌过来,举起我欢呼,有人拉我跳舞,还有几位少女围过来在我脸上亲吻。原来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无条件向盟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了。”战后,英国政府授予父亲永久性英国居留权,并根据他的个人爱好,安排他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英国文学。其间,他用英文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人民苦难和斗争的革命小说,成为一位在英国颇具知名度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立即回到祖国,创办了英法文版的大型刊物《中国文学》,翻译并刊登了大量中国的抗日作品。进入老年后,父亲在与病魔搏斗的同时,撰写了《一个时代的终结》《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一个战争的开头和一个战争的结束》《1944-1945,一个文化人在英国——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等以二战为主题的文章。 耄耋之年,父亲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勋章。虽然一生获过许许多多的奖项,然而父亲格外珍视这份荣誉,那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极为宝贵的财富。今天,当世界人民以庄严隆重的方式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父亲躬身伏案、奔走呼号的身影在我脑中越发清晰。当年的他,手中的武器不过是一支笔,然而他内心蕴藏着如钢铁战士一样的澎湃斗志,以及对祖国的深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选自2015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因为有抗日危险思想,被日本警视厅驱逐出国,这说明父亲组织的世界语使用者的反战活动触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痛处。 B.父亲在香港租用了一间厕所,坐在马桶盖子上写作和翻译,毛泽东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父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 C.父亲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英国文学期间,用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人民苦难和斗争的革命小说被称为“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D.父亲以笔为枪,以特殊的方式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内心蕴藏着如钢铁战士一样的澎湃斗志,蕴藏着对祖国的深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解析:选D A项,“父亲因为有抗日危险思想”分析不当。原文是“以‘具有抗日危险思想’的罪名”。B项,“毛泽东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父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以偏概全,原文是“毛泽东的抗日著作《论持久战》《新阶段》等”。C项,偷换概念,原文的意思是父亲是“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而不是他这一时间的小说是“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5.本文是怎样记述父亲叶君健先生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通过“我”的口吻介绍“父亲”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事迹,这样写,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运用材料,有利于述评并举。②引述“父亲”的语言进入文中,使“父亲”的事迹更加真实。③以时间顺序写人记事,这样写,对“父亲”事迹的介绍条理清晰。④围绕“父亲”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这一主线组织材料,使“父亲”的特点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集中。 6.父亲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表现积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对和平与正义的强烈追求。如父亲读高二时,得知东三省沦陷,心中像堵上了铅块一样。②对日寇及法西斯暴行怀有刻骨仇恨。如武汉沦陷后,父亲恨透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暴行。③对无辜被屠杀的生灵怀有深厚同情之心。如每逢看到无辜被惨杀的同胞,他都感到撕心裂肺一般。④对祖国和中华民族怀有无限的爱。如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立即回到祖国。⑤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责任感。如读大学四年级时,父亲出版了《被遗忘的人们》,表达了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尊严的心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