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 ‎ ‎ ‎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 ‎ ‎………………○……○……○……○……○……○……○……○……装……○……○……○……订……○……○……○……线……○……○……○……○……○…………‎ ‎…………‎ ‎…………6……………… ‎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高二 科目:历史 座位号 一、 ‎ 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D.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2.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终)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 A.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 B.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 C.有利于树立国君的威信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5.在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人到1500、2000、2500人不等,若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则审判员人数更多。这一规定,力图 A.最大限度保证司法公正 B.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 C.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 D.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6.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公元前452~451 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 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 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 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7.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8.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发出了痛苦的呼声;看到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同样,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这反映了英国 A.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 B.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 ‎9.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10.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A.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12.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13.甲午战争之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人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D.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14.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15.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 A.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 B.天津斗争是以学生为主体 C.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 D.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16.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到:“‎ 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 B.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 C.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 D.有一定的“左”倾倾向 ‎17.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B.“三大政策”的推动 C.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D.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18.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 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A.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1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 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20.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21.在万隆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A.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B.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C.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选任标准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谋全局”“谋万世”,从不依据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外政策。这说明我国 A.以稳定世界的局势为首要任务 B.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以综合国力增强为外交独立的前提 ‎24.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25.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二、综合题(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北美13个殖民地名义上都是英王所有,但由于远隔重洋等因素,各殖民地享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年满21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出席村镇会议,讨论和决定架桥修路、建立学校等各种事务。独立前,北美各地的识字率就已经达到70%-100%,而且已有11所大学,有3万人有学士学位。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大都熟悉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且不贪恋权位。建国时,有人劝华盛顿称帝,他拒绝了。有人给他设计了一个宫殿的草图,他也否决了。‎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祈》‎ 材料二: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辛亥革命后,中国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但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依然掌控在封建势力手中,独立各省各自为政,南京临时政府政令难出京门。社会上“三个月无君,则惶惶如也”的思想依然如旧,袁世凯更是没有半点民主的细胞,并最终在宪法的掩饰下将专制独裁一步步推向极端,恢复了帝制。‎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中国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因素。(8分)‎ ‎(2)孙中山效法美国民主政治却未能阻止帝制的恢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4分)‎ ‎(3)为保障民主,共产党人主张并实践“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为此,建国初期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建设?(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二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一套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选拨和奖惩制度,重挫了官员进行分赃交易的嚣张气焰。此后,为保证政府廉洁、防止金钱对选举的渗透和腐蚀,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和禁止联邦文官参与政党活动的《哈奇法》(1939年)等。此后,近80﹪的公共腐败案件是由联邦检查机构依据反腐败行为法提出诉讼的。与此同时,以消除政府腐败、改善政府管理、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宗旨的进步主义运动掀起了公共部门的改革浪潮,地方事务由选民公决决定等制度的确立对于降低公共部门的腐败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美国反腐败举措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反腐败举措的重要影响。(4分)‎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 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6 分)‎ 历史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D A D D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B D A B A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C A A ‎26(16分)‎ ‎(1)受英国民主传统的影响;公民具有参政实践;公民受教育水平高;领袖政治素质优良,民主意识较强。(8分)‎ ‎(2)封建势力强大;皇权思想根深蒂固;袁世凯推行专制独裁;美国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4分)‎ ‎(3)颁布并实施1954年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 ‎27.(19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监察制度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凡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受统治者的重视(9分)‎ ‎(2)不同之处:通过立法抑制腐败,确立官员奖惩机制;不断健全法律和司法体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挥民众监督力量的作用。(6分)‎ ‎(3)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断推进美国民主体制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反腐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4分)‎ ‎【选修】‎ ‎(1) 背景:农业基础设施破坏,经济发展受影响;官场腐败,豪强横行、社会矛盾尖锐; 教育滞后,巫术盛行,社会愚昧;儒学有为入世思想的影响。‎ ‎(任意三点,9分) ‎ ‎(2)影响: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6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