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对(xiào) 草窠(kē) 两靥(yè) 能陴实用(bì) B. 商榷(què) 阜盛(fǔ) 寒喧(xuān) 沸反盈天(yíng) C. 訾詈(zǐ) 歆享(xīn) 悚然(sǒng) 眉尖若蹙(cù) D. 造诣(yì) 炮烙(lào) 朱拓(tà) 轩竣壮丽(jù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别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题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再调动知识储备分析识别字音字形。本题注重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考查,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选出合乎要求的一项。 A项,“校”应读jiào,“陴”应为“禆”; B项,“阜”应读“fù”,“喧”应为“暄”; D项,“烙”应读“luò”,“竣”应为“峻”。 故选C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成为当代最遭 和最受 的人。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是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 , 他。 A. 忌恨、诬蔑、诅咒、诽谤 B. 诬蔑、忌恨、诽谤、诅咒 C. 诬蔑、忌恨、诅咒、诽谤 D. 忌恨、诬蔑、诽谤、诅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语境和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词语,得出正确答案。本题中,忌恨:妒嫉别人的才能,而心生怨恨。强调的是心理活动“心生怨恨”。诬蔑:是指捏造事实来毁坏别人的名誉。强调的是动作行为“毁坏别人的名誉”。根据语境心理活动“心生怨恨”在前,动作行为"毁坏别人的名誉”在后,因此"忌恨”在前,“诬蔑”在后。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强调的是用语言伤害他人的人格和尊严的方式。诅咒:使用黑暗或邪恶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愿望(主要针对市属者的敌人)。诅咒有很多种方式,主要有:巫蛊,召邪。 强调的是用多种方式伤害他人。马克思遭到资产者的语言侮辱,后又受到多种方式的攻击、迫害。因此“诽谤”在前,“诅咒”在后。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B. 2019年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完成了赛前的既定任务。 C. 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 A项,处心积虑:意为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借以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应该是我们长久追求的东西,褒贬误用。 B项,铩羽而归:被摧落羽毛后逃回。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不光彩地返回。形容失败归来,最早指战场失败后又形容事情不成功失意退回。根据句义,中国羽毛球队获取成功,用“铩羽而归”,前后矛盾。 C项,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由“旅居国外30年”知黄先生长年生活在国外,不合语境。 D项,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指对世界文学殿堂的收藏丰富而感叹,符合语境。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社区居民议事会是居民参与管理的重要平台,其成员包括户籍居民代表、非户籍居民代表等组成。 B. 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C. 在学校举行的春季运动会上,选手们通过日常训练和实际比赛,培养了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坚忍不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作风。 D. 我们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体制障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结构混乱。“包括……”和“……组成”是不同的句式,属于句式杂糅。不能同时使用。 C项,搭配不当。“坚忍不拔”和“作风”搭配不当,“精神”和“作风”搭配不当,它们都属于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D项,成分残缺。“提高”没有宾语的中心语。 故选B。 【点睛】 此类题型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仔细审读题目选项,凭借语感迅速排除错误的选项,然后再逐项分析,对不好识别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检查答案,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常见的病因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六种。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社会环境。 B. 《祝福》和《狂人日记》分别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迫害和“吃人”本质。 C. 陶潜是我国东晋大诗人,他开了我国古代诗坛的山水诗风,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散文佳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 D.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人,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他的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目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选出答案。 A项,小说的定义表述错误。正确定义应该是: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B项,《祝福》和《狂人日记》分别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表述错误。正确表述是《祝福》和《狂人日记》分别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和《呐喊》。 C项,“陶潜开创了山水诗风”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开创了田园诗风。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缎类服饰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之高,花色品种之丰富,在丝绸织物中当属首位。缎的质地较厚,由于丝线交织的特殊结构,其中的一面具有平滑光泽的效果,所以在《红楼梦》中又极其形象地称之为“闪缎”。《红楼梦》中丫鬟媳妇穿的背心的通用面料是青缎,这是一种黑色的普通缎料,运用最广泛。另外,青缎也是制靴的主要面料,据《清稗类钞》载,“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第三回中贾宝玉的靴子就是“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蟒缎,如宝玉身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北静王穿“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贾母的屋内陈设有金钱蟒缎靠垫、引枕和大条褥等套具等。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府送给贾府的礼物中也有“上用的妆缎、蟒缎”,蟒缎是妆缎中织有龙蟒纹的一种。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记载,雍正三年三月十五日内务府奏折中,有皇帝用满地风云龙缎、大立蟒缎等名目。可见蟒缎属于高档富贵的服饰用料,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妆缎就是妆花缎,是元明清以来宫廷专用丝织品,在当时是“上用缎匹”的一种,也称为云锦。据清孙佩《苏州织造局志》卷七载,上用缎匹品制繁多,其中妆缎有五爪大龙满妆、葫芦团龙妆,团龙火焰圈有云妆、纯圆金团龙金焰圈无云妆等,蟒缎有四爪大蟒缎,圆金四则团蟒等。曹家历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曹雪芹对于上用缎匹极为熟悉。据南京云锦研究所编写的《云锦简介》:“妆花和织金锦,是南京传统丝织品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种。明清以来,妆花和织金锦在御用贡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饰,到宫廷帷幔垫榻的装饰;从内廷书画、寺庙佛经的装潢,到对外国君臣使节的赠赏,都大量地使用这两个品种。”《红楼梦》中,曹雪芹栩栩如生、如数家珍地描绘的雍容华贵的云锦服饰,出现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主持人倪萍、周涛、朱军、李咏等,身着用南京云锦制成的礼服,为亿万观众所瞩目。目前,南京云锦已被列为中国向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推荐的“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候选项目之一,因其完全符合代表一种独特艺术成就的标准,有望继昆曲后,成为中国又一“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洋缎在书中也屡有出现,第三回中,王熙凤初见黛玉时上穿“大红洋缎窄裉袄”,宝玉则穿着“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洋缎就是倭缎,据《天工开物》记载,倭缎系日本国织造,后漳、泉海滨一带仿造,《大清会典》记载有江宁织造局每年织倭缎六百匹。倭缎只被贵族服用,与平民无缘。 6. 下列关于“妆缎”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妆缎就是妆花缎,也称为云锦。元明清时,妆缎是宫廷专用丝织品,主要用于御用服饰。 B. 贾宝玉穿的“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北静王穿的“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都属于妆缎服饰。 C.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和清朝孙佩《苏州织造局志》中都有关于“妆缎”的记载。 D. 妆花和织金锦是南京云锦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种,在明清以来的御用贡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7.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出现频率最高、花色品种最丰富的服饰是缎类服饰。 B. 青缎的主要用途是制靴,春夏秋穿的靴子主要是用青缎制作的。 C. 蟒缎服饰为帝王后妃、达官贵族所享用,并不是普通平民可以享用的。 D. 缎的种类十分丰富,《红楼梦》出现较多的是闪缎、青缎、妆缎、蟒缎、洋缎。 【答案】6. A 7. 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本题中A项“主要用于御用服饰”表述错误,文中正确的表述是“明清以来,妆花和织金锦在御用贡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饰,到宫廷帷幔垫榻的装饰;从内廷书画、寺庙佛经的装潢,到对外国君臣使节的赠赏,都大量地使用这两个品种。”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A项《红楼梦》中出现频率最高、花色品种最丰富的服饰是缎类服饰。表述错误。原文正确的表述是“缎类服饰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之高,花色品种之丰富,在丝绸织物中当属首位。”; B青缎的主要用途是制靴,表述错误。原文说“青缎也是制靴的主要面料”,并没有说“青缎的主要用途是制靴”,两者语意有明显区别; D项中,缎的种类十分丰富,《红楼梦》出现较多的是闪缎、青缎、妆缎、蟒缎、洋缎。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缎也称闪缎,不能把“闪缎”说成是缎的种类之一。另外,蟒缎是妆缎中的一种,两者不宜并列。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祝福(节选)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8. 解释“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这句话的意思。 9. 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 10. 我和四叔隔阂很重,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答案】8. 希望事情不要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 但总是会发生。这里是作者担心祥林嫂会死的预感会灵验。 9. 从“简捷”“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等可以看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将它看作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这说明了人心的冷漠,短工和祥林嫂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物,祥林嫂的死也激发不起他的同情,说明当时的世界已经冷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10. 从吃饭时冷冰冰的氛围;“我”不敢问四叔祥林嫂的情况;“我”要离开,四叔也不很留等叙述中可以看出。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等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本题中从“但愿不如所料” 说明作者希望事情不要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而从“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说明但总是会发生。从“恐怕这事也一律”说明这里是作者担心祥林嫂会死的预感会灵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分析并整理得出答案。本题中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从文本“‘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可以看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将它看作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从而也说明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短工和祥林嫂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物,祥林嫂的死也激发不起他的同情,说明当时的世界已经冷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分析并整理得出答案。本题中分析和概括我和四叔隔阂很重,可以从哪里看出来?结合文本“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可见吃饭时氛围冷冰冰;从“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可见“我”不敢问四叔祥林嫂的情况;从“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可见四叔的冷漠。综上所述,可见我和四叔的隔阂很重的。 【点睛】小说的阅读,重点是要从小说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题入手读懂小说,并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再认真的阅读文本,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根据平时积累的答题模板,梳理答题思路,整理出正确的答案。切记不读懂小说内容就盲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 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 镪:成串的钱 11. 对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12.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13.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弟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 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 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14.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案】11. D 12. C 13. A 14. (1)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 15. 联系鲍照出身“孤门细族”的身世和下面的诗句看,作者“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16. 作者已经在享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天伦之乐,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自嘲?“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二句对揭示全诗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15. 由于鲍照出身“孤门细族”,在当时受到门阀制度的压抑,一生很不得志,从下面的诗句看,即使是很低微的职位,也要“蹀躞垂羽翼”——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因此,作者内心愤懑之情难以抑制,故发出了“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激愤之声。 16. 因为作者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希望伸展抱负的本意,因此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所以在诗的结尾,作者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变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最后两句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历史的层面,提高到历史的高度——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这样就深化、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然后根据注释、关键词、关键句等来分析得出答案。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据此作答。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探究。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结合题目、注释、关键词、关键句等来把握诗人的情感,本诗中从“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一句可知诗人心情是苦闷的,怀才不遇是闲居家园的无奈之举,他的心情并未豁然。“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的自嘲,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说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据此解答。作用也是为了深化诗歌的这一主题。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是:“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 。 (3)《林黛玉进贾府》中表现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愚顽怕读文章。” (4)《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相貌的描写,说他“___________________,色如春晓之花”。 (5)《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相貌的描写,说她“___________________,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答案】 (1). 余独好修以为常 (2).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 潦倒不通世务 (4). 面若中秋之色 (5).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瞬”“潦倒”“世务”“蹙”“罥”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现代文文本阅读。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③在报纸的头版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④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大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⑤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木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18. 联系上下文看,“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一句的含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9. 作者在第二段未尾写道:“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对这个疑问,作者其实已经作出了回答。联系全文,以“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里”的句式,分条写出这些回答。 20. 在最后一段,作者写道:“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作者为什么对“那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呢? 21. 文中的“他”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你心目中的“他”的形象。 【答案】18. (含义)不能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能让从祖国大陆飘来的“冷雨”淋一下,也算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安慰。(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19. 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付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以及“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承载中华文化,寄托“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的冷雨里。 20. 因为在作者看来,那冷雨是自己从日思夜想而不得见的祖国大陆那边飘过来的,那冷雨里包含了来自祖国大陆的成为作者思念大陆的寄托物。因此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借以慰藉自己思念祖国大陆的赤子之心。“嗅嗅闻闻”“舔舔”这一组叠音词,写出了作者努力靠近这冷雨的动作和心情,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刻骨铭心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从形式上又形成排比,使文章渗融着诗的意境,隽永有意蕴。 21. “他”是一位离乡数年、思念故土家园的游子;“他”是一位眷恋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者;“他”还是一位迷失在乡愁中的孤独者。“他”热爱着自己的国家、“他”思恋着自己的故土、“他”眷恋着伟大的民族,但是故土难归,传统文化日渐远离,“他”只能如无根的浮萍般没有归属感,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包括余光中先生在内的所有的漂泊者共同的形象特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然后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从修辞等方面来理解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本题中,本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从大陆吹向海岛的大寒流比作裙边,“孺慕之情”指的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此句含义是说不能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能让从祖国大陆飘来的“冷雨”淋一下,也算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安慰。(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审清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间,得出答案。本题中,作者在第二段未尾写道:“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对这个疑问,作者其实已经作出了回答。联系全文,以“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里”的句式,分条写出这些回答。解答此题时,可以结合文本第三段“在报纸的头版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概括得出答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段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分析文段在内容方面的作用,然后再从结构、手法、或者特殊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用,得出答案。本题中最后一段作者写道:“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作者为什么对“那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呢?解答此题,首先可以看出“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等这一组叠音词使用,从形式上又形成排比,使文章渗融着诗的意境,隽永有意蕴。 写出了作者努力靠近这冷雨的动作和心情,因为这冷雨是从大陆漂过来的,所以对雨的爱,实际上是表达了对祖国大陆母亲的爱和思念。因此答案就可以总结得出。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抒情形象的概括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对文本的理解,来分析概括形象的特点。本题这是一道开放式试题,结合文本,本文主要通过描写惊蛰过后,作者独自撑着伞走在台北街头听雨的过程,听雨时,他想到了久违的大陆,想到了大陆的秋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通篇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所写内容只要扣住“爱国、思乡”的形象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然后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从修辞等方面来理解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另外要注意分析作者的情感。 22.请将下列文学常识补充完整。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大学》《中庸》,是儒家的经典书籍。 【答案】 (1). 《论语》 (2). 《孟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来确定答案。本题中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的经典书籍。 23. 根据下列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材料中“拼”的含义。(15个字以内) 眼下,“拼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拼房”——1500元人民币的房租分成三份,每人都能省下一大笔钱;“拼卡”——一起到商场买东西,优惠卡、购物返券各取所需,赚商家的钱;“拼杂志”——你买《ELLE》,我买《瑞丽》,交换着看……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拼”在这里的含义。 “拼”: □□□□□□□□□□□□□□□ 【答案】为节约用度而合伙做某事。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中带有“拼”的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拼”的目的在于节约用度;“拼”的方法是几个人合伙做某事。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 审题立意要从两个角度思考:船主和漆工。从漆工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责任心、良知、善良、与人为善、敬业等切入;最佳立意:涂漆工所谓“顺便补的”,并非“无心”,而是一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有意”--与“善良”有关,与金钱无关;即便非自己份内之事,也要尽责做好,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从船主的角度立意,要建立健全对好人好事、见义勇为者进行保护、奖励、表彰等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让好人不吃亏,让好人有好报,让好人有尊严,要懂得感恩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表达运用 E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