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一9月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 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 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 使用畜力及风排鼓风冶铁 ‎【答案】D ‎【解析】题干图片中没有关于冶铁鼓风的工具,不能得出“使用……风排鼓风冶铁”的认识,故选D;根据“铁口犁”、“铁制农具”可知当时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排除A;铁制农具的使用意味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排除B;根据“牛尊”可知出现牛耕,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C。故选D。‎ ‎2. 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 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 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而不是阻碍,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但十分有限,生产规模狭小,难以扩大再生产;“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负担沉重,致使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差。此三项项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古代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白渠 D. 井渠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故A项符合题意。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故排除B。白渠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位于关中,故排除C。D项为汉代的水利灌溉方法,故排除。‎ ‎4. 图中素纱禅衣反映了哪个朝代的纺织成就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右图中的素纱禅衣是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故选B项。‎ ‎5. 一位中国古代的妇女,她已经能够在分散于宅屋之间和城郊乡村等地的“市”里购物,还能在大街小巷看到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这位妇女最有可能是生活在 A. 汉代 B. 六朝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分散于宅屋之间和城郊乡村等地的“市”里购物, 还能在大街小巷看到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坊市界限被突破的现象,属于宋代,故D正确。汉代实行坊市分开制度,故A错误。六朝时期也没有坊市界限被突破的现象,故B错误。唐代实行坊市分开制度,故C错误。‎ ‎6. 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它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在这些商帮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 A. 苏商和浙商 B. 晋商和徽商 C. 苏商和徽商 D. 浙商和晋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徽商和晋商。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清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商业很发达,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势力最为强大。故选B。‎ ‎7.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故C正确。‎ ‎8. 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汉初实行 A. 海禁政策 B. 抑商政策 C. 奖励农耕的政策 D. 禁奢侈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可以看出汉初统治者实行抑商政策来限制商人,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应排除.故选B。‎ ‎9.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A. 是中国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B. 与西方国家入侵无关 C.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为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市场与劳动力,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西方列强入侵的结果,排除AB;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D。‎ ‎10.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 A. 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采用机器从事生产 D. 由私人投资兴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理性化。其中体现在经济层面就是采用机器生产,C正确;ABD不能作为依据,排除。故选C。‎ ‎11.‎ ‎ 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一直是广州,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贸易中心逐渐 A. 转移到北京 B. 仍然在广州 C. 转移到上海 D. 转移到武汉 ‎【答案】C ‎【解析】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长江口附近,而长江是中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长江流域又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交通发达,故中国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并延续到今天,其他地方不具备上海的优势,故选C,排除ABD。‎ ‎12.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A. 西方科技的传播 B. 重商思潮的影响 C. 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 改良思想的推动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偿还赔款,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ABD也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故ABD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3. 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的工商巨擘是 A. 陈启源 B. 张謇 C. 周学熙 D. 荣德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的工商巨擘是张謇。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 A 促进经济发展 B. 巩固国民政府统治 C. 形成官僚资本 D. 稳定财政,增加收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巩固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进而巩固国民政府统治,故B项正确;ACD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15.‎ ‎ 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商品的涌入 B. 繁重的捐税负担 C.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答案】C ‎【解析】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这一时期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但不符合材料中通货膨胀的信息,排除。‎ 点睛:解答本体的关键信息是“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结合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分析解答。‎ ‎16.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 A. 实现国家工业化 B. 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 加强民族与加强法制相结合 D.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答案】D ‎【解析】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是发展生产力,三改是变革生产关系,所以反映出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故此题应选D项 ‎17.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 一化三改 B. 改革开放 C. 包产到户 D. 综合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1962年”可知此时是我国经济调整时期,所以“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是指经济发展要协调,兼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所以横批应该是综合平衡,故选D;一化三改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A;改革开放和包产到户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C。‎ ‎18.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 A. 市场 B. 行政手段 C. 国际环境 D. 人民自觉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因此B正确;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市场,排除A;CD不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排除。‎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的是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设立海南省,将其划为经济特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的是经济特区。所以选A。‎ ‎20.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 ‎③中共十四大召开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③两项发生在1992年,②1987年召开中共十三大,④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所以②④两项不符合题中时间特征,答案选B。‎ ‎21.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马褂 ②中山装 ③列宁装 ④旗袍 ⑤西装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既保留有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色,同时也较多的吸收了西方外来服饰的因素,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性,如中山装、旗袍是吸收了满族服饰的内容,一直流行至今,故②④符合题目要求;长袍马褂是中国古代的服饰,列宁装和西装是欧美和俄国流行的服饰并非中国近代本地所有,①③⑤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项。‎ ‎22.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 ‎23.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项符合。‎ ‎24.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法国 ‎【答案】C ‎【解析】17世纪中期,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其矛头指向荷兰,并由此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故选C。16世纪英国即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B项错误,葡萄牙16世纪也已没落,B错误;D项是在18世纪英法战争中被英国战败。‎ ‎25.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资本主义世界盛行的经济思想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答案】C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此时资本主义世界盛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故选C;重农抑商是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排除A;重商主义是殖民扩张时代,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大危机以后,排除CD。‎ ‎26. 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的国家是 A. 美国、德国 B. 英国、美国 C. 美国、法国 D. 德国、日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德国是发源地和“中心”,故A项正确。当时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故B项错误。当时法国工业生产不居首位,故C项错误。当时日本工业革命进程不够突出,故D项排除。‎ ‎27. 为纪念瓦特的贡献,国际单位制中的功率单位以“瓦特”命名。瓦特最突出的贡献是发明 A. 水力纺纱机 B. 万能蒸汽机 C. 汽船 D. 蒸汽机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故B正确;ACD三项与之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 ‎28.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这首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民谣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 世界经济大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肯尼迪执政 D. 克林顿执政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以及时间“20世纪30年代”,反映了美国人民对胡佛无力扭转经济大危机表示不满,故选A;B不对,罗斯福新政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C不对,肯尼迪执政是在20世纪60年代;D不对,克林顿执政是在20世纪90年代;‎ ‎29. 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坚定地认为,需要进行“大胆的、持久的试验”。这里的“试验”是指 A. 实行“新政”‎ B. 提出“新边疆”的施政纲领 C. 奉行自由放任主义 D. 实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克服严重经济危机实行新政,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保存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B项,“新边疆”政策为美国总统肯尼迪1960年7月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故排除。C项,奉行自由放任主义为前途总统胡佛,排除。D项, 1963年上任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建立“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排除。‎ ‎30. 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 对压缩产量的农民,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其损失 B. 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给失业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C. 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让人们把藏起来的钱存在银行,使银行信用得到恢复 D.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首先整顿银行金融业,建立诚信,具体是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让人们把藏起来的钱存在银行,使银行信用得到恢复。故C正确;ABD项与恢复诚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31. 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并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质上是 A. 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 B. 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 C. 由国家干预经济 D. 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这种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所以正确答案为C。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是目的不是实质,A错误。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企业不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B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D错误。‎ ‎32.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经济”时代,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持续增长 B. 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D. 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依然并存 ‎【答案】C ‎【解析】美国的“新经济”时代是通过发展知识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并没有改变美国的所有制性质,所以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故选C;美国“新经济”时代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依然并存,排除ABD。‎ ‎33. 从1800年到189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11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81倍。到1900年,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纽约达到350万。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 A. 人口下降 B. 城市化进程加速 C. 联邦政府成立 D. 小农经济破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城市人口增加了81倍”“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纽约达到350万”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故B项正确;材料“美国人口增加了11倍”说明A项错误;1787年宪法颁布,联邦制在美国确立,故C项错误;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到农业的发展。所以答案选B。‎ ‎34. 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享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美誉。他为建立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要贡献,从而使本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种模式是 A. 混合市场经济 B. 计划指导型经济 C. 社会市场经济 D. 政府主导型经济 ‎【答案】C ‎【解析】战后联邦德国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故选C;混合市场经济是战后英国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A;计划指导型经济是战后法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B;政府主导型经济是战后日本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D。‎ ‎35. 政治权力成为最大的经济资源,这一经济模式是二战后哪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 A. 美国 B. 法国 C. 日本 D. 英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日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ABD项政府虽然有干预,但是并没有像日本这样以政府为主,排除ABD。‎ ‎36.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A ‎【解析】1918——1920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此选A。‎ ‎37.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他81岁时进入中国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 C. 苏俄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D. 苏俄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把一些企业租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也允许外国资本的进入,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中国的过渡时期要改造私有,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都是单一的公有制,故可排除ACD项。‎ ‎38.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征收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农产品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与斯大林工业化相配合的是农业集体化。故选C。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在苏俄时期一直未出现。‎ ‎39. 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持改革的最早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中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故选B,排除A;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都在赫鲁晓夫之后,排除CD。‎ ‎40. 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 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 “八一九”事件 ‎【答案】A ‎【解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八一九”事件使苏联解体的进程加快,BCD三个选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曲线图 材料三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什么时间?其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最高峰处于什么时期?产生这一高峰的外部原因是什么?此后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具有哪些特点?导致其发展困难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答案】(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特点:多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时期:一战期间。外部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衰落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对华经济侵略。‎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社会根源: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 ‎【解析】(1)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二问根据表格中南通、上海、天津可知为东南沿海地区。‎ ‎(2)根据材料二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于1920年前,主要是一战期间;二问结合所学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特点,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社会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罗斯福新政)大体具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仍然不顾强大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现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有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摘自《富兰克林 D 罗斯福时代1929—1945》‎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将你知道的新政措施,按三方面归类。‎ ‎(2)材料二中的“不应消灭”指什么?“经济的营运”指什么?“改进和补充”指什么?并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3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1)恢复经济类:整顿财政金融,调速农业政策;救济工作类: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以工代赈;革除弊病类:制订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2)“不应消灭”指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营运”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度。‎ ‎【解析】(1)根据“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并结合所学内容而可知,罗斯福新政中,恢复经济类措施主要有整顿财政金融,调速农业政策;救济工作类措施主要有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以工代赈;革除弊病类措施主要有制订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2)根据“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知“不应消灭”是指保持资本主义;根据“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营运”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根据“(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可知“罗斯福的经济理论”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