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新疆班)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新疆班) Word版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疆班高二历史期中试卷 命题人:杨明乔 审核人:杨明乔 2018.04‎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2.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齐君下令退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封制渐趋瓦解 B.齐鲁始封君都是王室成员 ‎ 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 ‎3.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4.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5.‎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 A. 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 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C.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D. 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6.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7.“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 A. 通判 B. 中书门下 C. 三司 D. 枢密院 ‎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1到图3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 B.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C.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0.明代何良俊说: “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11.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12.“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1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 ‎14.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 ‎15.右图题为“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结 合所学的知识,对右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起因是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 B. 刘永福所率的黑旗军与丘逢甲的义军并肩作战 C. 清政府给予台湾军民大力支持        ‎ D. 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16.据时人记载:在德军所驻守的北京顺治门一带,“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士大夫为之命名,有曰‘德兴’,有曰‘德盛’,有曰‘德昌’,有曰‘德永’,有曰‘德丰厚’‘德长胜’等。甚至不相联属之字,亦强以德字冠其首。种种媚外之名词,指不胜屈。而英、美、日、意诸界亦莫不皆然”。该现象应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17.‎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18. 1935年,由张寒晖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与这首歌曲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太原会战 D. 辽沈战役 ‎19.近代《申报》曾评述道: “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我们的抗战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不过,从这次晋北的初步进展中,我们却得到了一个深切的教训,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 ②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 ③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 ④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 A. ①②③ B. 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 ‎ ‎20.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上述材料说明 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继续抗日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60分)。‎ ‎21.(12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考试)笺奏(奏章),副之端门 ‎,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才学出众)异行(优异品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分)‎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4分)‎ ‎22. (14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一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 一一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5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2分)‎ ‎23.(14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注:对中国蔑称)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注:沈阳)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与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 ‎——朱德《实行对日抗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2分)‎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对国人的启示。(2分) ‎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英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 材料二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降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 一一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一一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4分)‎ ‎(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3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法国革命的真正结束不是在“雾月政变”这一天,而是在1804年3月21日《法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         ——杨鹏《拿破仑法典二百年祭》 ‎ 材料二 对这个非凡人物的评价,……在他做皇帝这件事情上我并不准备责备他。在资产阶级已在法国确立了统治而人民又漠不关心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别的出路,因为资产阶级从不关心公共利益,只要他们私人的事情进行得顺利就行,‎ 而人民看不到革命对自己有根本的好处,他们只具有战争的热情。 ‎ ‎——恩格斯《给“北极星报”编辑的第一封信》‎ 材料三 下图为德国漫画:《拿破仑年表》。‎ 图片右侧表现拿破仑如何被欧洲各国打败:告别西班牙、败退俄国、逃离德意志、法国崩溃,体现了当时德国人将拿破仑作为“欧洲公敌”。 ‎ ‎——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学历史-社会-地理课教材 ‎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法国革命真正结束的理由。(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恩格斯“不责备拿破仑做皇帝”的依据。(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图片左侧反映的重大活动。(3分)为什么拿破仑被视作“欧洲公敌”?(2分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疆班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答题纸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二、非选择题 ‎21、(1)‎ ‎(2)‎ ‎(3)‎ ‎22、(1)‎ ‎(2)‎ ‎(3)‎ ‎(4)‎ ‎23、(1)‎ ‎(2)‎ ‎(3)‎ ‎(4)‎ ‎24、(1)‎ ‎(2)‎ ‎(3)‎ ‎25、(1)‎ ‎(2)‎ ‎(3)‎ ‎2017-18-2新疆班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A C B D C D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B C C D B A D A ‎21.(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3分)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每点两分,任两点4分)‎ ‎(3)主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2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分)‎ ‎22.(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分)形成了二元体制。(2分)‎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2分)属吏为本地人。(1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2分)‎ ‎(3)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军事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分)‎ ‎(4)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分)‎ ‎23.(1)理由:维护日本和东亚的稳定,实现共同繁荣;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2分)‎ 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分)‎ ‎(2)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资本主义发展需求;转移民众视线,缓和国内矛盾。(4分)‎ ‎(3)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4分,任答两点4分)‎ ‎(4)启示:以史为鉴,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国际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安全。(2分,任答两点2分)‎ ‎24. (1)根源:农奴制问题。(1分)‎ 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分)‎ ‎(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受仍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 (4分)‎ ‎(3)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1分)‎ 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分)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1分)‎ ‎25.(1)理由:用法律形式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2分)‎ ‎(2)依据: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保卫了法国革命果实;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传播法国大革命思想。(3分,任意3点3分)‎ ‎(3)活动:土伦战役;远征埃及;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称帝(建立帝国)。(3分,任意3点3分)‎ 原因: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损害了各国人民利益。 (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