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之后,标榜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同,反而受到批评。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 A.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 分封制仍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C. 诸侯国君丧失了统治权 D. 儒家思想已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家臣”要整肃跋扈的大夫,受到广泛的批评,说明分封制仍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故排除A,选B;材料只是个案,不能得出诸侯国君丧失了统治权的结论,排除C;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备受冷落,排除D。 2. 春秋时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但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所以依然许其为“仁”。这说明孔子 A. 推崇尊王攘夷 B. 重仁而轻礼 C. 肯定管仲的才能 D. 具有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A 【解析】管仲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所以孔子许以“仁”,故选A;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排除B;孔子肯定的是管仲“尊王攘夷”,排除C;材料反映孔子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秩序,排除D。 3.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材料是将汉字的演变与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联系起来,并非表现“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汉字的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本身。故C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楷书,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和说清材料意图,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全面反映三个阶段的变化,二是理解人文精神,指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而材料中“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正体现了这一精神。 4. 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 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 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铸钱的增多实际上是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也是反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的货币制度并不混乱,只是货币流通量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货币贬值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铸钱多说明货币流通量大,货币流通量大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5.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答案】C 【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 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6.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 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C 【解析】“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不属于中央政治机构官职来管理政事,为后来内阁制的设置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官僚机构膨胀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错误;此时丞相还没有被废除,故B错误;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与丞相不同,所以不会加强君主专制,故D错误。 7.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A. 王国问题的日益严重 B. 对外战争的频繁发动 C.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D. 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 【答案】C 8.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D项正确;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自由,故A错误;明清之际思想不是反传统,是批判继承,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错误。 【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是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答题的体型,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有一定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候要抓住题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 3.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多做题,培养史料阅读以及解题技巧的能力。 9. 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 A. 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 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C. 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 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山西寿阳的棉花来自河北,而当时河北的棉花收购量“不过用数千驼”,过去的积蓄仍有部分可以资用,说明这两个地方的棉花可以互相利用补充,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时提及政府对于棉花种植的信息,故B错误;C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D材料没有比较该信息。 10. 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种 1种 5种 11种 2种 12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艺术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A.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A 【解析】 从图表看出,明末清初有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A正确;从图表看出,西方著作包括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种类很多,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无法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排除D。 11. 《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B. 小农经济的脆弱 C.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D. 海禁政策的恶果 【答案】D ..................... 12.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属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唐代雕版印刷术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不同。 13. 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以天下为己任 C. 提倡公平法治 D. 反对宋明理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提倡公平法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者反对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 在清末有识之士的眼中,“夫外人之敢于圈割我土地,剥削我膏腴,监督我政权,刍狗我土庶者,以我无国民故也”,“且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这突出反映出 A. 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日益增强 B. 民族危机使民众普遍觉醒 C. 近代国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D. 有识之士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忧虑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到导致外族入侵的原因是“我无国民故也”,提出“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的主张,显然强调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排除A;B中“普遍”显然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识之士对民族危机的态度,排除D。 15. 下表是1914—1921年中国面粉业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数(包) 1914 63 52750 1918 99 123330 1919 104 137810 1921 131 215370 A. 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发展较快 C. 民族面粉工业在一战后发展停滞 D.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14——1921年中国面粉业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可知,当时中国面粉业的厂数和日生产面粉数都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其原因之一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不可能合理,材料也无法体现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的问题,故A项错误;当时处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一战后1919年到1921年,数据仍然上升,故C项错误。故选D。 16.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无论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是洋务运动的开展,都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已经”和“全面”;C选项局限在“先进的知识分子”;D选项没有认清楚两个政权的本质。 17. 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学”复兴,“国医”、“国术”、“国画”、“国乐”、“国剧”等原本属于民间的艺术,经各界努力,并由政府批准,也先后兴盛起来。这反映了 A. 外来文化刺激民族文化的发展 B.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C. 政府利用国学来构建意识形态 D. 近代艺术由世俗逐步走向高稚 【答案】A 【解析】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20世纪20年代“国学”复兴,原本属于民间的艺术也兴盛起来,可见外来文化刺激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高雅”与“兴盛”不符,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领会材料中多次出现的“国”字。新文化运动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受此刺激,出现了材料中的“国学”和诸多带“国”字的艺术门类,“国”字本身就是对外而言,故A项正确。 18. 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超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其谈话意在说明 A. 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B.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A 【解析】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出台,这一思想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材料中内涵说明对于此次合作意义的赞赏,是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借鉴意义,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国民革命的意义,故A错误;B是1992年“九二共识”;港澳成功回归是1999年,材料是1984年,故D错误。 19. 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 A. 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 B. 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 C. 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 D.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雅典城市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里以供公民查询,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公开化、透明化,其目的不是宣扬神权和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而是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故AB错误,C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学习时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即可得出答案。 20. 公元100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小普林尼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对坐在会场中的皇帝图拉真说:皇帝不应该在法律之上,相反,他应该在法律之下。这可用来说明罗马帝国 A. 皇帝无权更改行政命令 B. 重视法律的管理作用 C. 皇帝与平民的地位平等 D. 立法权属于元老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律至上,即使是皇帝也在法律之下,也就是在法律管理之下,B正确。行政命令不等于法律,皇帝有权更改行政命令,A错误。罗马帝国是阶级社会,皇帝地位高于平民,C错误。本题讨论的是皇帝与法律的关系,并非立法权归属问题,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古代罗马法律至上,但罗马是奴隶制社会,不代表社会是平等的,皇帝拥有很大权力,学生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把握,才可以正确分析出答案。 21. 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 教随国定原则 B. 强化教会权威 C. 信仰即可得救 D. 简化宗教礼仪 【答案】A 【解析】 宗教改革是对基督教进行的改革,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只是针对基督教本身,并没有反对统治者的统治,这也是宗教改革的不完善之处,故A正确;B是宗教改革反对的;C和D材料中没有体现。 22. 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 A. 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 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 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 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C项正确;“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故D项错误。故选C。 23. 中世纪的基督教自然神学认为:凭靠人的理性从各种自然现象通过类比而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包括牛顿在内科学家都坚信这种中世纪的神学观。据此推断 A. 基督教神学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B. 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神学启示 C. 近代科学注重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D. 近代科学强化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凭靠人的理性从各种自然现象通过类比而推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某些属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的理性”有利于近代科学的探索和发展,这说明基督教神学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故A项正确;近代科学建立的途径是科学家的探索,不是神学启示,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近代科学的实验的研究方法,故C项错误;近代科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D项错误。故选A。 24. 《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上述材料表明 A. 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B. 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C. 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资本输出的问题,不是说明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学生应该可以迅速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从资本输出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答案】(1)原因: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2)相似: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原因: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1)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只能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如: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使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儒学不能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近代西方学说传入中国直接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即可。 (2)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的相似之处主要从各自民族精神的形成、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多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政治经济民族精神等多角度分析即可,而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一定要从各国的国情、各国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考虑即可,反正此类问题要形成做题的一个固定的套路。 名师点睛:解本题可以先看问到了“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材料。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察图表,文化创新占据圆心,是图示的核心。从圆心分出四扇,即文明气度纳新接远、文化理念达变求新、制度建构济世经邦、技术创新独具匠心。文明气度纳新接远主要是对外交流方面;文化理念达变求新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制度建构济世经邦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技术创新独具匠心主要是科技方面。从这四个方面切入并结合相关史实即可。同时题干材料“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则要求每个角度要选取时间阔度较广的多个史实,尽量做到从先秦到当代,理清楚这些史实之间体现中华文化的创新生命力所在,抓住基本史实作答即可。 27.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圣西门简要生平 1760年10月17日生于法国巴黎一贵族家庭。 幼年受教于著名的启蒙学者达兰贝尔,受到唯物主义和民主思想熏陶,热爱自然科学,反对宗教迷信。 1777年与贵族家庭决裂,到军中履役,随后随法国军队参加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同情和支持法国大革命,主动放弃伯爵爵位并拒绝担任市长等职务。 1802年开始写作,宣传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圣西门主义的团体,宣传他的思想和出版他的著作。 1825年5月19日逝世。 材料二圣西门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尖锐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和弊端,指出它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实业制度,它以大工业为基础,人人都有劳动权利和义务,不受压迫和剥削;实业家委员会和学者组成的科学委员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行有计划和有组织的领导;应通过和平的社会改造、宣传和教育实现这一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圣西门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圣西门的主张与《共产党宣言》的异同。 【答案】(1)条件:政治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的迅速推进;文化上,启蒙思想等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 (2)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理想社会的一些构想。异: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不同:圣西门通过和平的社会改良实现。《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对无产阶级的认识不同:圣西门改造社会寄希望于开明人士,《共产党宣言》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解析】(1)分析圣西门思想出现的历史条件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发面入手,结合材料,圣西门所在时代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20年代,正是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之时。此时,政治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迅速推进;文化上,启蒙思想等优秀文化成果熏陶。 (2)依据材料二可以得出圣西门的思想主张有尖锐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实业制度;实业家委员会和学者组成的科学委员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行有计划和有组织的领导;应通过和平的社会改造、宣传和教育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再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比不难得出他们的异同即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理想社会的一些构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