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www.ks5u.com 高一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 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 的情况公之于众。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换诺言而 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 A. 萎靡 危言耸听 汇合 B. 萎缩 骇人听闻 汇集 C. 萎靡 骇人听闻 汇合 D. 萎缩 危言耸听 汇集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第一处,萎靡:指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萎缩:干枯;(身体、器官等)功能减退并缩小;(经济)衰退。此处和精神、意志没有关系,所以选用词语“萎缩”。第二处,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震惊,主观想象,事实上上并没有发生。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客观已然。前文“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是社会上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可知此处填写成语“骇人听闻”。第三处,汇集:指聚集,既指物,也可指人。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也可用于抽象事物。此处是说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换诺言而聚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主语是“我们”(人),选用词语“汇集”。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B.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C.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D. 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常用修辞方法把握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项,“孤蓬”为比喻,本体是漂泊在外的人乘坐的孤船,像蓬草一样无依无靠,孤独寂寞。B项,“小团月”即小龙团茶,以团茶喻圆月,为比喻。C项,春风“放胆”“梳柳”“夜雨”“瞒人”“润花”,为拟人和对偶。D项,“梨花”似“雪”,“杨柳”似“烟”,为比喻。故选C。 3.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中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山东”在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以其在泰山之东,故名。 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是指黄河北岸的魏地。 C. “沛公欲王关中。”——“关中”一般是指战国至秦汉间,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D.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地理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以其在泰山之东,故名”说法错误,应该是因为其在崤山之东。故选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划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①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 ②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③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 ④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 ⑤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A. ②①④⑤③ B. ②④①③⑤ C. ②④①⑤③ D. ④①③⑤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可结合排除法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划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第二空和第三空之间是分号,表明二者并列,应选①④,据①的“也”,可知①在④之后,排除A项;⑤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紧承④①两个方面,③“弄清这两个概念”紧承⑤“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且与空格后“因为”构成因果,衔接紧密。故句子正确排序为②④①⑤③。故选C。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①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②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5.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 杀人如不能举(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队)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B.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思念,同情) 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大)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收成不好,荒年) 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D. 相如奉璧奏秦王(进献) 可以尽豫游之乐(巡游) 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同“敛”,收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意思是“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所以“军”,名词作动词,意思是“驻扎”。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6.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振动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恰好 C. 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裂缝 D.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手法,把大石、栖鹘和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 文中用“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 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 作者对儿子迈说一段话,表明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8. 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9. 结合第3段,请简要概括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 【答案】6. B 7. C 8. (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9. (1)郦道元说的不详细;(2)士大夫不愿实地考察;(3)渔公水师知道真相但不能为文。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所以“适”的意思是“往,到……去”。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分析错误,第一处对栖鹘的声音描写,是先写其名后写其声,第二处对鹳鹤声音描写时,才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所在”,到处;“是”,这样;“而”,连词,表转折,可是;“以”,用;“名”,命名;“何哉”,为什么呢。(2)中的“陋”,浅陋;“陋者”,浅陋的人;“乃”,竟然;“以”,用;“考”,敲击;“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以为”,认为;“实”,指事情的真相;“其实”它的真相。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第3段,请简要概括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题干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的第三段,仔细阅读第三段,可以从中筛选出“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 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 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11. 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B 11. ①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②对比。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③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应该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故选B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先明确尾联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尾联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尾联“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意思是只有殷勤的芍药花,还独自开放在春天的后面。“殷勤”“独自殿”将“木芍药”人性化,同时殷勤的芍药花,独自开放在暮春,与前面的“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形成对比,作者赞美木芍药情意恳切深厚,就是伤百花的无情,由此可见,作者是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来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内心充满了“迟暮”之感。 【点睛】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四、名句名篇默写(9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________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善而从之。(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怿女美。(《诗经》《静女》) (8)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9)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答案】 (1). 申之以孝悌之义 (2).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4). 简能而任之 (5). 徒慕君之高义也 (6). 举类迩而见义远 (7). 彤管有炜 (8). 修我矛戟 (9). 忠而被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悌、社稷、竭诚、简、徒、慕、迩、见、彤管、炜、矛戟、谤。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14.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5.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13. D 14. B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扭曲文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手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四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小说第五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 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17. 小说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8. 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6. C 17. (1)命运坎坷,爱家爱子:父亲早年丧偶,尝尽艰辛;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时时关注“我”朋友圈,担心“我”犯错,借用蛤蟆鱼来劝说;(2)勤劳独立,有情有义:不愿跟“我”进城,仍在农村劳动;不愿离开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的家;(3)不爱张扬,富有正气:支持“我”下乡扶贫等,劝“我”不能太招人眼。 18. 作用: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使用比喻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委婉达意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韵味。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分析不正确,属无中生有。从“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可以看出,“父亲”想借蛤蟆鱼让小伟明白做事应低调的道理。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是这样问的: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从小说中的情节“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乡下人,勤劳独立,一切为孩子着想,不想给孩子带来麻烦。从文中“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足以见得父亲的低调做事的性格特点。根据文章中小伟的回忆父亲早年丧偶,尝尽艰辛;靠捕鱼供其上学,将其养大,还有后来父亲时时关注儿子小伟的朋友圈,担心儿子小伟犯错误,借带儿子去江边捕鱼来劝说儿子,可以概括出父亲命运坎坷,爱家爱儿子,明事理等。具体作答时,可先点出父亲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特点,而丢了具体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作用能力。解答阿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在文章中找到要把握含义和作用的句子,结合句子所在上下文内容,从小说的内容主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要注意从人物形象、内容主题、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用。从人物形象上看是父亲告诫儿子的话,足以见得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能看出父亲的无私和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看作用,深化了文本中正能量的无私奉献是当下时代主流的主题。从结构上看,“做灯塔发出的光”照应了小说标题“灯”。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19.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贬低,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20.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21. 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答案】19. A 20. C 21. ①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②教化的目的性太强;③煽情的形式过多;④ “朗读者”和朗读文本的选择面窄。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说法错误,,新闻评论也要具有时效性。C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说法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项,材料二“多贬低”说法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仍持怀疑态度”说法错误,材料二没有“怀疑”。B项,“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说法过于片面,由材料二可知,还应包括“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等。D项,“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概括材料的观点,注意提取材料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答题区域在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根据“《朗读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可得出“这种节目形式容易使听者失去独立感悟的空间,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可以概括出“教化的目的性太强”。根据“《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可以得出“煽情过多”或者说“煽情不够节制”。根据“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以及材料三对朗读者的选择可以概括出“‘朗读者’和朗读文本的选择面窄”。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你心目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请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例文: 心中的水仙花 父亲节就快到了,在商场我看到了一件合适的衬衫,想买了它来作礼物送给爸爸。 但是钱呢?爸妈平常并没有给我多少零花钱;如果找爸妈要钱来买再送回去,就没有意义了。离父亲节的到来还剩两周,我决定先回家看看我的“积蓄”再做计划。 “哥,你回来啦。”我简单回了一句妹妹的问候,就走进了自己房间。在这个家里,妹妹是我最亲近的人,因为爸妈经常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我们,所以这几年几乎都是我在“照顾“妹妹,自然感情很深厚。 打开“存钱红包”,算了一下,还差二百多块,说少还真不少……在我排除掉向同学借钱这条路之后,决定从“省吃”做起。在我正为自己肚子作克扣计划的时候,妹妹来了,开口道:“哥,你买东西缺钱吗?”我心中突然浮现出:“莫非这就是童话里的主角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有公主来拯救他的情节吧!”我听后,猛点头,顺势说道:“老妹,你这真是心有灵犀不点通啊!父亲节快到了,我准备买一件衬衫送给咱爸,帮我一个忙,跟我一起凑钱买吧?”妹妹一脸高兴:“好啊。”于是回到自己的房间拿来了自己的“积蓄”,一数有五十多块。 “可是还差一百多块,怎么办呢?”刚涌起的欣喜转瞬又灰飞烟灭,大叹一口气,躺在床上发愁,“一百多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之后每一天,除了就餐时每顿降低伙食标准,还用坚强的意志管住自己一向好吃零食的嘴。结果,到了父亲节哪一天,还是差将近五十元的钱。 我躺在床上,心情实在不算好,心想自己以前怎么就不知道老早节省一点呢!正当我内疚自责时,耳边突然响起妹妹的声音:“哥,还差多少钱?”“五十来块吧。”我把头侧向妹妹,没想到妹妹手里正拿着一张五十元大钞。我欣喜若狂,正要蹦起来去接过妹妹手里的慷慨援助时,妹妹得意地笑着说:“吓傻没!不过我也没想到你刚好缺五十块钱啊。”我激动地问:“从……从哪里弄来的?”“嘿嘿,捡矿泉水瓶卖来的。没想到吧。”我拍着妹妹的肩膀:“老妹,你太牛了!招财神啊!走!咱们现在给爸爸买去!” 到了商店才发现:“父亲节感恩父爱,男装一律7折。”我与妹妹给爸爸买完衬衫后,竟然还剩下一百多块。看着可爱的妹妹,我说:“老妹,你也挑一件吧,换季了,买套短的睡衣吧。”妹妹立马否决道:“还是哥哥留着用吧。哥哥上高中,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我感到妹妹更可爱,坚决要她买。妹妹拗不过我,终于挑了一套睡衣。看着睡衣上的图案,我贫嘴道:“你怎么会喜欢这种老奶奶才穿的睡衣呀。这是什么花呀?”“这叫做水仙花!我最喜欢的花。不会欣赏,别乱说!” 原来妹妹还喜欢水仙花啊!那我也喜欢,因为妹妹就是我心中的水仙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明确要求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本次作文是一篇“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心中的水仙花”源于作文材料。对于这类“材料+命题”式的作文,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心中的水仙花”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首先审题,“心中的水仙花”是一个偏正式短语,中心语是“水仙花”,“心中”是限定修饰“水仙花”的。作文的重点放在“水仙花”上。这里的“水仙花”显然已经不是字面上的意义,所以,以这个题目作文,首先要弄明白“水仙花”是什么。本题材料首先指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名言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的。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面包”则指实在的物质财富。人不仅要拥有物质财富,还要拥有精神寄托;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某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或理想的追求中。可以联想到抗“非典”英雄两院院士钟南山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如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道德却在进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下滑,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参考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这个题目要从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的角度进行写作。比如用面包换一朵水仙吧,它会充实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感知幸福;用面包换一朵水仙吧,它会成就一番事业,让我们收获人生的价值;用面包换一朵水仙吧,它会带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奋勇直前。大道无形,大音稀声,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我以我血荐轩辕,寄意寒心荃不察”。一个人、一个民族心中若拥有一朵水仙花,那就一如人生海洋上有了航船指南,一如人生天空中升起了一轮皎洁的精神月亮!心中的水仙花,是纯洁而高贵的精神象征;心中的水仙花,是清风中独守精神月亮的大树;心中的水仙花,是坚守民族人类的精神家园。只要心中拥有水仙花,我相信,我们民族的信仰能回归!我坚信,我们民族能重塑血气! 行文结构安排:作文时,注意本题目要求“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首先书写本次作文的题目——心中的水仙花,然后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精神寄托或者追求。比如写父亲节到了,我要为父亲送一件礼物,这是一种感恩,自然属于“我心中的水仙花”;钱不够,我想办法并克扣自己来凑,自然属于培植“我心中的水仙花”;在这当中,妹妹在“我心中的水仙花”的影响下慷慨相助,妹妹自然成了“我心中的水仙花”,妹妹默默捡荒变现,是在暗暗为我培植“我心中的水仙花”,妹妹就更成了“我心中的水仙花”,到最后,我与妹妹一起成功买到送给父亲的礼物,共同完成了心愿——“我心中的水仙花”时,我又做出了要给妹妹买睡衣的举动,再向妹妹献上一支“我心中的水仙花”。这一切,作文都是含蓄的,并没有点明,直到文章最后,巧妙地借助妹妹睡衣的水仙花点题,照应全文。 相关素材积累: 1.“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如是说。这句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推崇的名言让在这物欲横流社会中沉浮的我们看到那朵盛开在心灵深处的水仙花,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归宿。 将心灵置于那一片黄沙漫漫中,让心中的水仙花随沙起舞。(三毛) 将心灵置于那一片幽暗森林中,让心中的水仙花随歌绽放。(班得瑞) 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这样无所畏惧,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朵水仙花,他们坚信自己选择。原来,心中有理想,即使是狂风暴雨,我们也依然马不停蹄的前进,让这多水仙花越长越茁壮。 2.相比之下,那些全身心地执着于精神追求的人更值得我们敬仰。就像在阴暗、恐怖、压抑的环境下,族人的恐惧、胆怯并没有阻碍丹柯寻找光明的步伐。正是由于他心中的水仙花支撑着他的信念,给他勇气,最后用自己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奔向自由。就像老渔夫桑地亚哥为了自己拼了三天三夜钓来的大马林鱼儿与鲨鱼展开拼死搏斗,即使仅仅留下一副大鱼的骨架,是因为他心中的水仙花给他力量与激情,他要证明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3.生命里的水仙,让我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生命里的水仙,带我去创造出别样的草样年华;生命里的水仙,领我奔向美好的未来。 4.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水仙花,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我心中也有一汪清泉,那便是故乡的呼唤,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引领我向前。 5.我们在旅途上行走,在向梦想行进的过程中,有绚丽彩虹,有湛蓝天空,也有漫天乌云,暗礁湍流,这时你心中需要有一朵自己的水仙花,用她来抚去无尽的烦恼与悲伤的回忆。 6.心灵之花打败困难,让我在理想的道路上痴心不改。心灵之花战胜自傲,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淡泊明志。 心灵之花驱除烦恼,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受幸福。心中的水仙,是你让我忘记了压力,忘记了烦恼,重又将梦想拾起,重新奋斗。 7.在时光的飞轮中,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在青春的足音里我时常感到迷惘、孤独、困苦;坚持着与困乏作斗争时,我发现自己逐渐被吞噬。当我们被一张无形而缜密的网桎梏心灵时,别忘了,心中还有一朵盛开的水仙花。 从盛开的水仙中,我汲取坚强;从盛开的水仙中,我收获自信;从盛开的水仙中,勇于绽放我自己,散发个性的芬芳。 让我们拥有一朵盛开的水仙花吧!我们会从中汲取坚强的养分,收获自信,个性的力量,让我们迎难而上,驶向成功的彼岸。 8.我的水仙花常在我奋斗时想放弃的紧要关头提醒我,坚持下去,下一个路口就是你想得到的幸福;我的水仙花能让我的身心得到释放,学会自我解压,不必时刻抓住那根紧绷的神经,放开自己;我的水仙花,给了领我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到干净的绳索,追回心灵的清纯透明。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株万能的水仙,伴随我走过生命的每一个路口。 常常忙着赶路,忘了奔波的方向该是何方,常常汗流满面,不知追求的星光离自己还有多远。不知道是付出的不够还是自己的懒散。为何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不,这些都不是,只是心中追求的那盏灯还未点亮。怀揣着两块面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踮起脚尖眺望着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划定取材范围; 3.掌握写作重点。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