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全国)6
2018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如何掌握艺术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一、审题规范 艺术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步骤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在审清这些要求前,首先要辨析艺术技巧这个概念。 “艺术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能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的茫然无措主要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如其他省市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艺术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不过,江苏卷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是狭义的,即把“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相并列使用。 再者,在各种艺术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一部分描写方法就与表现手法相重叠;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其次,要审清下列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艺术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艺术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的艺术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艺术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艺术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艺术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艺术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5.审步骤 从答题步骤来看,艺术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所谓简单题型,就是只答出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所谓完整题型,就是答题时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艺术技巧(是什么)——分析艺术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审题示例】 例1 (2015·江苏卷)“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二联) ③角度:小角度(写景艺术) ④数量:多 ⑤步骤:简单型 例2 (2012·江苏卷)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审题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结句) ③角度:大角度 ④数量:多 ⑤步骤:完整型 例3 (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一联) ③角度:小角度(表现手法) ④数量:一种(何种) ⑤步骤:简单型 【审题练习】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4·重庆卷)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整体型 ③角度:表现手法(广义) ④数量:多 ⑤步骤:简单型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2014·安徽卷)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整体型 ③角度:点面结合 ④数量:一种 ⑤步骤:完整型 3.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2014·全国Ⅰ卷) 审题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 ③角度:抒情手法 ④数量:一种或多种不定 ⑤步骤:完整型 二、答题规范 审题审清楚了,答题就会事半功倍。这里,还有两个问题: 1.准确判断艺术技巧应坚持两个原则 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设问或比喻 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烘托或化虚为实 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意象叠加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想象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衬托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或虚写、对写法 精要点拨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艺术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答题具体注意事项 (1)(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我们不难发现这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就可以了。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诗歌鉴赏] 周晋的词大多描写的是清逸自然之趣。从调下词题可以看出,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词人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二是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婉转,妙在含蓄。 由于春愁难排,更由于无人与语,词人遂移舟访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絮影香,春在无人处。”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2)(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注]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答案】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诗歌鉴赏] 首联,上句写春雨的自在飘洒;下句写雨过天晴的美丽状态,道路干净,没有尘土。颔联,写雨后紫烟逐渐散去,但还笼罩着宫殿;雨过天晴,都城呈现一片风和日丽的景象。该联通过对雨后天晴、丽日当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得知朋友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等要职后的快乐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仕途上的踌躇满志。颈联,使用了对仗、比拟、通感的手法,描写诗人见到的景物,飞花落在衣袖上,红花还沾着雨滴,葱翠的杨柳轻拂诗人骑着的马匹。尾联,抒发诗人的情怀,欣赏美丽的风光,痛饮美酒,这个都城除了自己谁还有这般清闲呢?反问的语气,更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去拜望朋友的极度喜悦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 精要点拨 (1)答题步骤中,简单型只要答出该技巧名称即可。完整型分“三步”走,其中第二、三步要注意: 分析该技巧一般要说三个要点,如答“借景抒情”,则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对比则要答出谁与谁对比,在哪方面(点)上对比等。点明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该技巧本身的效果,二是该技巧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2)艺术技巧种类较多时,应“多中取主”“多中取特”。就是说在众多艺术技巧中优先考虑、首要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3)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答准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而比喻包括三种:明喻、暗喻、借喻。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 (4)对于“暗考型”艺术技巧题,答题时必须要答出艺术技巧,但又不能只答出艺术技巧。答题模式与“明考型”有所不同。 (5)在使用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时,如果其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形成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这时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