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2020.1.13 注:请将所有答案都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少,相反,备战考研的比例持续增长。不久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下降。毕业走向的此消彼长,折射大学生群体工作观念、求学观念的变迁。 但不久前,有机构发布报告称:就考研动机而言,比较茫然、尚未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的比例正显著上升,成为大学生考研的主要原因。有媒体将之总结为“逃避式考研”。 脱开提法,作为考研的一种主观动机,“逃避式考研”由来已久。或许是因为心智还不成熟,或许是由于前路尚未明确,或许是认识到自身本领仍需精进,或多或少,“考研”向来都被一些大学生视作从“象牙塔”通往“试炼场”的缓冲带。真正引发围观的,不是其内涵,而是其提法。在“逃避式考研”这个新词的构词中,“逃避”是有烈度的,它戳中了一些当下大学生面对社会和就业时的焦虑心态,以及可能有的青春迷茫。 其实,从就业层面看,与其说是逃避就业,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就业。从许多招聘信息看,“研究生学历”已是不少单位的基本要求。“没个研究生学历,海投初选都过不了”,也是实情。要想在日趋激励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优质就业机会,能力上的“不突出”和学历上的“不够用”,都是大学生群体的压力来源。也正因此,就业时学历的水涨船高,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全社会平均学历水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越来越多人希望在竞争中拥有额外筹码,这不是逃避,而是蓄力。 (演编自韩鑫《“逃进式考研”或“进击型人生”?》,《人民日报评论》2018年7月31日) 材料二 - 25 - 日前,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了近四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往届生读研比例都逐步增加,同时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与数据相互印证的是,近年来,本科一个宿舍多名同学考上研究生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考研热”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 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教育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已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我国来说,研究生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顺应了国家创新发展和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竞争优势的需要。 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的增长,也符合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调整的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改变以往单纯以学术型硕士为主,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专硕趋热,是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致力于成长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赵婀娜《考研热也需冷思考》,《人民日报评论》2018年8月27日) 材料三 在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高居不下的同时,却出现了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的戏剧性场景。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应考人数约1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约12.4万人,弃考率达到约11%;辽宁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应考人数为109539人,实际参加考试为97365人,缺考人数为12174人,弃考率约11%…… 如今,一些“读书无用”、“考研无用”的观点影响了部分年轻人,觉得一纸文凭没有实际用途,“学历再高,还不是和其他人拿一样的收入”。事实上,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只招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这可能是许多人考研最基本的原因。学历虽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却是进入职场的通行证,是通往理想职业的敲门砖。有了这张通行证,才能让自己的能力有机会发挥,做自己理想的事业,走自己想走的路。 研究生阶段,是学生们从自主学习的本科学习方式过渡到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科研工作的一个转折。导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带领学子们接触高精尖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视野、更包容的环境,让学生们有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摘编自孙岱《考研明天开考,“弃考率”了解一下》,《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0日) - 25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考研比例持续增长,同时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比例下降,这种连续下降的状态从2014届开始。 B. “逃避式考研”是近些年考研当中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问题背后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真实的心态。 C. 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方式和本科学习的方式是不同的,本科学习结束之后会有更多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机会。 D. 无论是出自《人民日报评论》还是出自《光明日报》,三则材料都提到考研成为一种热趋势,热度居高不下。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几年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 B.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只要拥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能有国家强大的创新体系。 C. 部分学生放弃考研是因为受一些观点影响,认为文凭没有实际用途,学历的高低和收入不成正比。 D. 我国现已全力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术型硕士为主的格局。 3.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材料一侧重分析考研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式考研,认为逃避式考研一方面是考生面对社会和就业时的焦虑心态,另一方面也是为就业蓄力。材料二侧重分析专业学位硕士趋热,并认为其原因是顺应高层次人才竞争的需要。材料三侧重分析考生弃考的原因,并阐释研究生学习对考生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 25 - B项,“是近些年考研当中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错误,逃避式考研“由来已久”,不是近期才暴露出来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全国各地”错误,应是“多地”,原文说“多地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 B项,过于绝对,材料是说“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 D项,“全力积极发展”无中生有;“改变了”错误,原文说“改变以往单纯以学术型硕士为主……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需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然后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对各材料进行概括即可。 材料一侧重分析考研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式考研,三四段从两个角度分析了逃避式考研产生的原因,第三段说逃避式考研一方面是考生面对社会和就业时的焦虑心态,第四段说逃避式考研的另一个原因是为就业蓄力。材料二交代了一个现象,“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然后分析专业学位硕士趋热现象的原因“专硕趋热,是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致力于成长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具体体现”。 材料三开门见山,“在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高居不下的同时,却出现了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的戏剧性场景”,交代考研弃考的现象,然后依据“‘读书无用’、‘考研无用’的观点影响了部分年轻人,觉得一纸文凭没有实际用途”等分析考生弃考的原因,并阐释研究生学习对考生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龙寺 揭方晓 - 25 - 西城乔先生,自幼饱读诗书,奈何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之余,在私塾随意地教了几个弟子。没事时就去后山白龙寺,静听梵音、动观松涛,以为人生第一乐趣。间或与寺中长老觉空谈佛论经,下几盘闲散之棋。恍然间,已近饭点,觉空长老自然留他吃斋饭。 斋饭极其简单。一碟煎豆腐,素油细煎,两面金黄,外焦里嫩;一碟盐水花生,软糯清新,入口即化;一碟小白菜,油汪汪的,白的梗绿的叶,间杂铺开,令人食欲大开。饭只一碗,大锅蒸煮,沥汤为粥,剩米为饭,清香扑鼻。 乔先生每回吃罢,总是惬意地抹抹嘴,心满意足。觉空长老呢,每回都是微笑地看着他,好似比他还惬意,还心满意足。乔先生口袋里没钱,这斋饭钱自是不付;觉空长老心中无钱,这斋饭钱自是不向他讨要。 许多年以后,乔先生曾经的弟子纳兰,文才武略,扬名朝野,皇上使其经略西北。临行,纳兰将乔先生带上,以为幕僚。乔先生孤身一人,上没家眷之累,下无田宅之困,拍拍屁股就跟着去了。 纳兰经略西北,十余年间,整顿军备、奖励耕织,气象为之一新。北方诸游牧部落闻之胆寒,莫敢南侵。西北之民,也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一派祥和景象。西北这一苦寒之地,俨然已是塞外江南。这其中,乔先生出谋划策于内,奔波巡抚于外,功不可没。 皇上知纳兰干练,升其为宰辅。纳兰不肯贪乔先生之功,上奏皇上为乔先生谋了一份好差事,许多身有功名的人都为之眼热。可乔先生不愿在京城为官,觉得身在朝堂,一举一动都舒展不开,好似背着无形枷锁,不几天就辞官归隐。 隐到哪里去呢?俗话说“外面一幢屋,不如家里一片瓦”,乔先生回到了家乡西城。 才落定脚,乔先生就来到后山白龙寺。眼前的白龙寺哪里还是那座清冷的乡间小寺啊!经历次扩建,它的规模已是当初的数倍有余。进香之人、还愿之士,络绎不绝。所幸,梵音还在,松涛还在,觉空长老也还在。 棋盘,还是那样不经意地摆着,黑棋、白棋,各自分明。乔先生和觉空长老如多年前一般,你一手,我一式,闲散地下着。觉空长老不问这十余年间乔先生的蝇蝇苟苟,乔先生也不问这十余年间觉空长老的点点滴滴,仿佛这十余年的时间从来不曾有过,他们一直都在这下棋似的。只有鬓角轻扬的白发、唇上轻颤的白须,才知时光其实真的来过。 午时已至,这盘棋也堪堪下完,沙弥送上了斋饭。这斋饭,可与十余年前的大不相同,一盘红烧鱼,纹理分明,鲜活生动;一碗红烧肉,肥瘦相间,红亮诱人;一盆母鸡汤,母鸡全头全脚,配以香蕈野笋,风味醇厚。当然,这肯定不是真正的荤食,只是厨师手艺高超,用素材料巧夺天工,模仿荤食的样子罢了。 - 25 - 乔先生皱了下眉,知道寺里条件大为改善,斋饭丰盛些,也无可厚非。可本是豆腐、面粉之类的素食之物,偏偏要做成鸡鸭鱼肉之类的荤食之状,虽僧众、香客食来,没有犯半分口腹之戒,可心中却难免没有一点犯戒之念。 觉空长老仿佛知道乔先生心中所想,没等他开口,便轻声问道:“这寺庙大了,早已不复当年的样子,梵音可有丝毫走样?” “没有!”乔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这松林大了,松涛可有丝毫懈怠?”觉空长老又问。 “没有!”乔先生肯定地回答道。 “这时间久了,棋盘可有丝毫世故?”觉空长老再问。 “没有!”乔先生断然回答道。 “梵音、松涛、棋盘都是本我,斋饭只是外相,只要本我不变,外相就由他去罢。”觉空长老声音虽小,却有如狮吼,乔先生一阵轻松。 乔先生吃罢斋饭,惬意地抹抹嘴,心满意足。觉空长老呢,微笑地看着他,好似比他还惬意,还心满意足。这回,乔先生口袋里有钱,这斋饭钱仍是不付;觉空长老心中无钱,这斋饭钱自是不向他讨要。 第二天,乔先生快马加鞭,上京去找纳兰,请求复职。他知道,只要本我守得住,朝堂之上又怎么会有枷锁呢? (选自2019年第12期《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余年”后,白龙寺的“规模已是当初的数倍有余”,已不是当年“那座清冷的乡间小寺”,说明白龙寺的“本我”发生了变化。 B. 觉空长老认为,虽然“斋饭”的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做斋饭的材料,也就是“本我”并未变化,但乔先生最初却持不同的看法。 C. 乔先生口袋里没钱,“斋饭”钱不付:;口袋里有钱,“斋饭”钱还是不付:觉空长老“从不向他讨要”:都体现出他们坚持了“本我”。 D. 小说中觉空长老三次“没有”的回答,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定,突显了觉空长老认为“本我”并未变化的坚定信念。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把“一碟煎豆腐”、“一碟盐水花生”、碟小白菜” 描绘得清香诱人,让人食欲大开。 B. 小说写乔先生 - 25 - 弟子纳兰的“文才武略”及“经略西北”的成就,是为了衬托乔先生的“饱读诗书”的满腹才情。 C. 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乔先生两次吃的斋饭、乔先生和觉空长老的下棋以及白龙寺的两种境况,都写出了今昔已大不一样。 D. 小说第五段整散句结合,使得本段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议论的气势。 6. 文中两处写乔先生“惬意地抹抹嘴,心满意足”,请具体分析每次“心满意足”的原因。 7. 有人认为小说题目“白龙寺”可以改为“枷锁”。你认为哪个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4. A 5. C 6. 第一处:斋饭虽简单,却美味可口,不仅让乔先生食欲大开,也让乔先生有一种对眼前悠闲舒适生活的满足。第二处:乔先生悟出了“只要本我不变,外相就由他去吧”的内涵,所以心满意足。 7. “白龙寺”更好。①因为小说情节始于“白龙寺”,也终于“白龙寺”,情节的发展与“白龙寺”密切相关;②因为在“白龙寺”,借助觉空长老的点拨,乔先生的思想有了顿悟,丰富了乔先生的人物形象:③因为“白龙寺”这个特殊场所,便于突出小说的主旨:只要“本我”不变,就无需注重“外相”。(只要有内心的坚持,就无惧外界的变化。)“枷锁”更好。①以“枷锁”为题,可以形象地体现出乔先生的思想顾虑,丰富了乔先生的人物形象:②以“枷锁”为题,能更好地彰显主旨:只要“本我”不变,任何“外相”都不会是一种枷锁。③以“枷锁”为题,更含蓄蕴藉,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古龙寺的“本我”并未发生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外形。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 25 - C项,乔先生和觉空长老的两次下棋,今昔都一样。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小说,明确对象及要求,确定答题区域范围,将题目带入文中,,联系上下文,筛选概括答案。首先找到第一处在文章的第二节, “煎豆腐,素油细煎,两面金黄,外焦里嫩”“盐水花生,软糯清新,入口即化”“小白菜,油汪汪的,白的梗绿的叶,间杂铺开,令人食欲大开”“饭只一碗,大锅蒸煮,沥汤为粥,剩米为饭,清香扑鼻”菜肴“间杂铺开,令人食欲大开”,饭食“大锅蒸煮……清香扑鼻”,斋饭虽简单,却让乔先生食欲大开,加之前文的陈述“静听梵音、动观松涛”“间或与寺中长老觉空谈佛论经,下几盘闲散之棋”,这些都让乔先生有一种对眼前悠闲舒适生活的“心满意足”。第二处在多年后乔先生又来到白龙寺时吃的斋饭:“红烧鱼,纹理分明,鲜活生动”“红烧肉,肥瘦相间,红亮诱人”“母鸡汤,母鸡全头全脚,配以香蕈野笋,风味醇厚”“这肯定不是真正的荤食,只是厨师手艺高超,用素材料巧夺天工,模仿荤食的样子罢了”这不禁使乔先生皱了下眉,但通过觉空长老所说的“梵音、松涛、棋盘都是本我,斋饭只是外相,只要本我不变,外相就由他去罢”,乔先生悟出了“只要本我不变,外相就由他去吧”的内涵,所以也“心满意足”。 【7题详解】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的标题用哪一个更好。解答本题时,不管是认为“白龙寺”标题好,还是认为“枷锁”这个标题好,都要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刻画、主旨的设置以及表达的效果等方面,分析自己所认为的标题好在哪里。比如:如果认为“白龙寺”更好。理由是:情节的始和终都在“白龙寺”,乔先生先前在白龙寺的悠闲生活,后来在白龙寺明白了人生的道理。白龙寺的住持觉空长老认为“本我”不变,就无需注重“外相”的看法让乔先生顿悟。如果认为“枷锁”更好。理由如下:乔先生觉得他功成名就后的生活好似“无形枷锁”,而觉空长老与乔先生的一番对话,解决了乔先生对“枷锁”的顾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另外,“枷锁”为题,更含蓄,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 25 - 【点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主旨、结构、手法、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错误选项主要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等方面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悌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①,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徒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烈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②,遽以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注:①武成庙:专门祭祀历代良将的庙字。②天申节:南宋高宗的生辰。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B. 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C. 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D. 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试:又称“殿试”、“御试”、“廷对”等,是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 25 - B. 孝悌:孝,指敬爱兄长;悌,指善事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 淳熙:是南宋孝宗赵音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中尊崇孝悌之礼。廷试时,黄中讲孝悌感动了皇帝;凡是乡里晚辈前来拜见,黄中一定用孝悌之礼教育他们。 B. 黄中性格刚正不阿。尽管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但也得到了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C. 黄中深得皇帝优待。黄中辞官后六年,皇上驾临讲筵时还询问关心黄中的身体状况,并召唤他入朝,慰问非常优厚。 D. 黄中遇事淡定不慌。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 (2)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 12. 黄中心系国家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答案】8. C 9. B 10. B 11. (1)过了几天,黄中告诉(禀告)宰相,请求因为随意说话等待判罪(处分)。 (2)希望您坐着接受我,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 12. ①黄中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并让朝廷早做准备:②黄中多次进言戒备边防;③黄中生病也亲手起草遗表,告诫使臣君主职权不可代管。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分析句子成分,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 25 - 这段话的大意是:担任祝贺金朝生辰的使者,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 “充”,充任、担任的意思,“使”,使者的意思,是“充”的宾语,句子译为“担任祝贺金国生辰的使者”,排除AD;“宜早”意思是应当趁早,做状语,修饰后面的“为计”,应当趁早做准备;“上矍然”意思是皇上吃了一惊,排除B。经过分析,断句如下: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孝,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依据“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可知黄中并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居,过了;白,告诉、禀告;以,因为;妄言,随意说话。 译为:过了几天,黄中告诉(禀告)宰相,请求因为随意说话等待判罪(处分)。 第二句得分点:惟,表希望语气;俾,使、让;志,心愿;“则某之志也”,判断句。 译为:希望您坐着接受我,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①依据“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可见黄中心系国家,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马上报告皇帝,并让朝廷早做准备:②依据“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可见黄中多次进言戒备边防,表现他以国事为重、一心为国的品质;③依据“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可知黄中生病也亲手起草遗表,并告诫使臣君主职权不可代管,表现他忠心为国的一面。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 25 -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担任贺金朝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后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进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朝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羔。生了病,亲手起草遗表,深深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安史之乱后归乡途中所作。②估客:商贾。③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题“晚次鄂州”中的“晚”交代了作诗时间,“次”的意思是驻扎,交代了作诗地点。 B. 首联中已能“远见汉阳城”,但“犹是”“一日程”,流露出诗人快到故乡的喜悦之情。 C. 颔联明写“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暗写自己因心切无论白昼还是黑夜都不能寐。 D. “更堪江上鼓鼙声”的“堪”有“不堪”“哪堪”之意,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14. 本诗的诗眼是“愁”,请结合全诗分析“愁”的具体内涵。 【答案】13. B 14. ①思乡心切,但不能速归:首联中,诗人虽已见汉阳城,却仍需一天的路程。②年华易逝:颈联中,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两鬓已是斑白如霜。③无家可归:“旧业已随征战尽”写出了诗人的家业已被毁灭④战争频仍:“更堪江上鼓鼙声”,鼓声不断,战争不断。 【解析】 【1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不是喜悦之情,“犹是”写出了诗人的急切之情。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首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写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的望见汉阳城,还要独自漂泊一日就要回到家乡了;“犹是”一词,表达了作者思乡心切,但不能速归的心情。②颈联“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写作者的鬓发也渐渐斑白以及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悲叹年华易逝。“愁鬓”感叹人生易老,“秋色”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③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写出了诗人的家业已被毁灭,表达了无家可归的伤感之情。④“更堪江上鼓鼙声”,是说耳边似乎还听到江边阵阵战鼓声,说明当时鼓声不断、战争不断,诗人借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新法不算是制造事端。 (3)陆游在《书愤》中回忆了曾经的战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答案】 (1).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2).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 举先王之政 (4). 以兴利除弊 (5). 楼船夜雪瓜洲渡 (6). 铁马秋风大散关 (7). 见贤思齐焉 (8).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竭诚,政,除弊,瓜洲渡,贤,焉,自省。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已发展和定形为一种由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这是一种经过高度______的美的精华。______的唱腔设计,一举手一投足的舞蹈化的程式动作,雕塑性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环境布置,异常________的情节交代,高度选择的戏剧冲突,使内容和形式_______无间,而特别突出了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美。这已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美,而是与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的内容、意义交织在一起。如京剧的吐字,就不光是一个外在形式美问题,而且要求与内容含义的来达所交融。但其中,外在形式美又仍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却通过音乐、舞蹈、唱腔、表演,把作为中国文艺的灵魂的抒情特性和线的艺术,发展到又一个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综合境界。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提升 千锤百炼 简单明了 交融 B. 提炼 千锤百炼 简洁明了 交融 C. 提升 千变万化 简单明了 交互 D. 提炼 千变万化 简洁明了 交互 17.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简单的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的外在形式美,因此是与内容、意义交织在一起。 - 25 - B. 于是,均衡对称、变化统一内容、意义与简单的的外在形式美交织在一起。 C. 这已不是简单的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的外在形式美,而是与内容、意义交织在一起。 D. 于是,内容、意义与简单的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的外在形式美交织在一起。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中国戏曲以再现的文学剧本为内容 B. 中国戏曲以再现的文学剧本为内容 C. 以再现的文学剧本为内容的中国戏曲 D. 中国戏曲尽管以再现的文学剧本为内容 【答案】16. B 17. C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提升,提高;提炼,意为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纯净。句中表达戏曲是从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综合出来的美的精华,故选用“提炼”。 ②千锤百炼,经过艰苦的斗争和长时期的锻炼;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句中表达戏曲唱腔经过长时间的锤炼,故选用“千锤百炼”。 ③简单明了,侧重简单,一看就明白;简洁明了,侧重简明扼要,一看就明白。句中表达情节交代简明扼要,故选用“简洁明了”。 ④交融,动词,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交互,副词,互相。依据语境,需要一个动词,故选用“交融”。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画线句子主要是语序不当,因为“均衡对称、变化统一”属于外在形式美,而非内容,所以应将其放在“外在形式美”前面,排除B;A项,因果不当;句子前面以“形式美”结尾,横线上应以“形式美”开端,排除D。 故选C。 - 25 -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注意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小括号后面以“却”领起,表示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前面句子应该出现“尽管”,与后文构成一个“尽管……却”的转折复句,排除BC;前后句子的主语都是“中国戏曲”,所以关联词语应放到主语后面,排除A。 故选D。 19.下面是已毕业的大学生小明得知导师的新书发布会即将召开,于是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导师。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杨老师,您好! 欣闻您的新书发布会将在北京大众书局举行,您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您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毕业后这几年,学生垂念师恩,铭记教诲,努力追求人生价值,力求不虚度年华。几年不见,渴望再次聆听您的教诲,您的新书发布会本人定当拨冗出席。 您的学生:小明 【答案】①把“高足”改为“学生”;②把“垂念”改为“感念”;③把“拨冗出席”改为“准时参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另外,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 ①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信中用来指称自己,错误,应把“高足”改为“学生”;②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信中用于表达自己对师恩的感激,错误,应把“垂念”改为“感念”;③拨冗出席,敬辞,请别人出席活动的礼貌用语,信中用于自己,错误,应把“拨冗出席”改为“准时参加”。 【点睛】作答语言表达得体题,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该题主要考核“敬词、谦词” 的使用。 - 25 -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日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六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3.0版改革主要包括12大方面共204项任务,从数量上看已经超过前两版改革的总和。其中,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涉及地方政府的68项任务全部纳入。例如,将企业注销业务纳入“e窗通”平台,实现市场监管、税务、人力社保等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减少企业重复跑动和材料提交,进一步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 【答案】北京市六部门联合发布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此次改革数量大,纳入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中涉及地方政府的68项任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新闻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这段新闻的导语是“日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六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压缩为:北京市六部门联合发布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例如”以后是解说,所以新闻的主体是“3.0版改革主要包括12大方面共204项任务,从数量上看已经超过前两版改革的总和。其中,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涉及地方政府的68项任务全部纳入”。其中,“3.0版改革主要包括12大方面共204项任务,从数量上看已经超过前两版改革的总和”是说此次改革数量大;“其中,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涉及地方政府的68项任务全部纳入”压缩为:改革纳入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中涉及地方政府的68项任务。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四、课本知识检测(本题共4小题,8分) 2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 避邪说,难壬人(拒斥) B.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文胜质则史(虚浮) C. 信者效其忠(效仿)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交往) D. 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加速) - 25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治,治理得好,太平;句子译为:没有深厚的道德,却想让国家太平安定。 C项,效,献出、报效;句子译为: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D项,速,招致;句子译为: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故选B。 2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貌恭而心不服 度义而后动 C. 不赂者以赂者丧 《诗》,可以兴,可以观 D.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代词,自己的;/表揣测,大概、也许。 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然后。 C项,介词,因为;/连词,用来。 D项,均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D。 23.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A.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25 - D.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特殊句式运用的能力。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等。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意思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A项,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子译为:这就是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B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子译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C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子译为: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 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子译为:商议法律制度并在朝中修订。 故选D。 24.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君子)做事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B.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开始做得好的(君王)很多,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坚守天下困难吗? C.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两次失败,三次获胜。后来秦国再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他们。 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不因为怨恨者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合乎正义,然后坚决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 25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平时做好积累。 B项,克,能够;克终者,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 C项,再,两次。 D项,是,认为是对的。 故选A。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假如一条线段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线段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则前者要显得比后者长很多。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 人们在强调一件事的真实性的时候,总会说:“我亲眼见的,还能假吗?”但大量事实证明眼睛也会犯错。 世间万物都有表象,身处一个错觉的世界,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感?请自拟标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例文: 不幸福的错觉 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耳畔传来一阵欢呼声,“过年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只有我呆滞在一旁,思绪飘向远方。 她终究还是没有回来,我期待了许久的团聚成了一场空。不知什么时候,爸爸站在我的身后,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回过头,看见他手里拿着手机递给我说,你妈想跟你说话,我接过手机,听到她说:“对不起宝贝,今年妈妈不能回家陪你过年了,妈妈还要工作呢……”我顿时火冒三丈地说:“工作、工作,在你的世界里就只有钱吧,平常不回来也就算了,过年你还是不回来,你已经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电话那头一片沉寂,“无话可说了吧!”我心想,心中充满了怨恨。还没等到她说话,我就生气地先挂了电话,然后径直走到自己的房间“啪”地一声把门关上,坐在床上哇哇大哭起来,窗外白雪茫茫,狂风怒吼。 - 25 - 过了一会儿,爸爸敲敲门想要进来,我还在气头上没有理他。于是他默默地离开了,第二天我心情好多了,他又过来找我,支支吾吾地说:“你妈妈没有回来,是因为……”“是因为什么呀?”我带着质问讽刺的口气回道,他沉默了一会儿没说话。我接着说:“是因为她想要多赚一点钱吧,她一直把我扔给奶奶带,自己在外面工作,她根本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我本来还想接着说下去,但看到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是真的生气了,就立马停了下来。他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妈妈呢,她是你妈妈,你没有看到她为你的付出吗?你小时候她不也是非常爱你吗?要不是为了供你们上学,她能够舍得离开你吗?你只知道她的不足,却没有看到她的付出,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说完他生气地走出去,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生气,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也意识到,可能真的是我错了。 我以为自己缺乏母爱,只是一个错觉。脑海中像放映电影一般,不断浮现和她在一起的时光,她总是对我很好,一直关心我。是她教会我走路、喂我吃饭,听我说第一句话,教我写第一个字;是她辛苦地为我挣学费,总是在我难过的时候为我轻轻拭去眼泪;我猛然想起,她时时刻刻为我着想,关心我、爱着我,每年寒暑假都将我接到上海去,为我买很多漂亮的新衣服,每次放假都打电话嘘寒问暖。我怎么会以为她不爱我呢?是啊,她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却视而不见。她的一个小错误,我却耿耿于怀,错以为自己缺乏母爱。 人总是有错觉的时候,一旦真相大白,就会拨开云雾,像我一样。现在,我终于发现,原来我一直很幸福,一直被爱包围着。窗外,天气晴朗,太阳乐呵呵的笑着。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中提到世界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也说到大量事实可以证明眼睛也会犯错,所以“世间万物都有表象,身处一个错觉的世界”。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写一篇记叙文,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材料审题难度不大,抓住“错觉”“表象”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立意,如:表象未必真实;眼见未必为实;拨开迷雾,寻求真相等。写作时,注意文体要求,选取现实生活的事件,写一篇深刻的文章。 立意: 1.表象未必真实; 2.眼见未必为实; 3.错觉是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 - 25 - 4.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素材: 1.《吕氏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一天,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抓了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要进食时,孔子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把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颜回赶忙说:“这锅饭我已先吃过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刚才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我只好抓起来先吃了。”孔子听了恍然大悟,感慨地说:“人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不可信的时候;人最听从的是自己的内心,但内心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弟子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2.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这就是泰戈尔著名的诗歌《错觉》。 3.二战时期,英美空军为加强战机防护,对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进行了调查,认为哪里弹痕多加强哪里,但只有统计学家沃德“看见了”那些坠毁的战机,明白那些弹痕少的地方才是真正应该加固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重创是无法返航的。沃德之所以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是因为沃德全面的估计了所有战机的情况,并没有忽略那些坠毁的、无法直接统计的战机。因此,无论是看待任何事物之时,应当尽可能全面的看待,以此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 4.后主李煜从父亲李璟(南唐中主)那儿继位,得到的已是一片残破的江山。当时北方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朝不保夕。韩熙载原是北方贵族出身,父亲因事被诛,家道中落,才逃至江南,投顺南唐。此时的韩熙载身居高位,是朝堂重臣。为了保护自己,韩熙载故意醉生梦死,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一日,韩熙载在家设宴邀约亲朋好友,载歌行乐。得知消息的李煜立马派出了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韩熙载家里去探虚实,命令顾闳中和周文矩把所看到的一切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将计就计。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全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过后,打消了疑虑。而这张《韩熙载夜宴图》被保留了下来。正因为顾闳中的超高绘画技艺,才能让我们在今天领略当时的那场精彩的“无间道”。 - 25 - 结构层次: 《不幸福的错觉》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以新年为背景,记叙了自己因为妈妈忙于工作不能回家而对母爱产生的错觉。文章用大量的心理活动,回想妈妈曾经给予自己的爱护,写出自己的“幸福”,并由此知道了“不幸福”是一种错觉。文章结尾运用环境描写,写出自己的心境终于“拨开云雾”。文章通过前后变化的对比,写出了一个孩子“不幸福的错觉”,中心突出,引人深思。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