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年秋季期中考试卷 高三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在西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一方面是用“亲”维护“尊”,另一方面是因“亲”而“尊”。据此可知,西周 A. 分封的主体集中于同姓的亲族 B. 分封制增强诸侯对周王的认同 C. 宗法观念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 以血缘亲情来维护王权的威严 【答案】D 【解析】 亲亲、尊尊是西周“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亲亲”,亲其亲者,“尊尊”,尊其尊者,下级贵族必须服从上级贵族,诸侯听命于周王,严格上下级等级秩序,其核心是忠。“亲”而“尊”相为表里,互为一体,表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的对象,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亲”“尊”,而非分封制,排除B;西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错误。 2.公元前128年,谋士徐乐在与汉武帝论为政之道时说:“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徐乐意在强调 A. 镇压农民起义的重要性 B. 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危害性 C. 实行仁政,防止农民起义 D. 王国问题与政治大局无关 【答案】C 【解析】 根据“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可知土崩指农民起义,瓦解指诸侯犯上作乱。根据“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可知,徐乐意在强调防止农民起义,强调君主施行仁政,故C正确,A错误;材料强调君主施行仁政、防止农民起义的重要性,B不符合题意,排除;D表述太绝对,错误。 3.唐高宗时,让资历浅者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在朝章国典上有了发言权,从而充实了政事堂议的内容,扩大了其范围,这种做法 A. 保证了唐初政治的清明 B. 标志着政事堂集议制规范化 C. 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D. 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 【答案】D 【解析】 唐朝让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参与政务,有利于行政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让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参与政务,不能体现政事堂集议制是否规范化,排除B;材料中的做法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并非平衡了相权与皇权,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在朝章国典上有了发言权”,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北宋范祖禹在《唐鉴》中提出:“君不可以不逸也”,“臣不可以不劳也”。下列最适宜这种“君逸臣劳”理想模式的是 A. 分封制 B. 内阁制 C. 行省制 D. 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B 【解析】 明朝内阁制下,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内阁“票拟”定夺,是“君逸臣劳”的一种理想模式,故B正确;分封制、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无法体现“君逸臣劳”,排除AC;清朝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君主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不符合“君逸臣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君逸臣劳”,联系所学明朝内阁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5.北宋末年,已有“东南地濒江海,旧有陂湖蓄水,以备旱岁。近年以来,尽废为田”之说。据此可知,当时 A. 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B. 自耕农经济实力增强 C. 农田灌溉条件改善 D. 江南农业开发达到高峰 【答案】A 【解析】 “东南地濒江海,旧有陂湖蓄水,以备旱岁。近年以来,尽废为田”说明北宋废湖为田的现象逐步增多,也反映出当时人地矛盾较为突出,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耕农经济实力增强,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并非农田灌溉条件改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江南农业开发是否已经达到“顶峰”,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东南地濒江海,旧有陂湖蓄水,以备旱岁。近年以来,尽废为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羰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宋代所做和这一调整 A. 便利了人们自由经营商业 B. 导致农村劳动力日益缺乏 C.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材料说明,古代统治者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宋朝统治者立法是为了从商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税收,反映宋朝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做出的政策调整,故D正确;根据“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可知,宋朝经营商业需要缴纳商业税,并非自由经营商业,排除A;宋朝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业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B错误;宋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7.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经常受到冷遇,有时饭都吃不上,他自己也承认狼狈得如同“丧家之狗”。战国孟子周游列国时,已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贵宾般的礼遇,气派远非孔子之时能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法家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B. 私学教育得到重大发展 C. 诸侯政治争斗的需要 D. 礼贤下士之风形成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诸侯王为了取得战争胜利,重用人才,孟子周游列国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贵宾般的礼遇,是诸侯政治争斗的需要,故C正确;孟子是儒家代表,孟子受到礼遇与法家影响扩大无关,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8.南宋陆九渊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这反映出其 A. 探究天理并始终恪守 B. 强调“理”的精神是永恒的 C. 遵从圣贤的悉心教导 D. 认为圣贤之“理”不尽相同 【答案】B 【解析】 “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就是说历代许多圣人贤者尽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说法,但是,他们的“心”“理”却是一样的。说明陆九渊强调“理”的精神是永恒的,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探究天理,排除A;材料不能看出遵从圣贤的教导,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王维在《山水论》中主张画家要深入细致观察自然山川,把自然丘壑化为画家胸中的丘壑,让客观之景与画家主观之情思融汇,然后发挥笔墨技巧的作用,以“见山之秀丽”,“显山之精神”。据此可知,王维意在强调 A. 绘画要做到情景交融 B. 绘画作品的完整性 C. 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D. 绘画技巧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让客观之景与画家主观之情思融汇”可知,王维意在强调绘画要做到情景交融,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调绘画作品的“完整性”,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绘画艺术,并非强调人和自然怎样相处,排除C;材料强调绘画要做到情景交融,并非强调绘画的技巧,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让客观之景与画家主观之情思融汇”,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0.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发流,靡所不备”。这使得唐诗 A.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B. 博采众长,名家荟萃 C. 风格迥异,形式多样 D. 风格繁多,流派纷呈 【答案】A 【解析】 根据“ 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发流,靡所不备”可知,材料说明唐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故A正确;材料信无法体现唐诗名家荟萃,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唐诗的风格、流派,排除CD。 11.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其意在说明 A. “理”是道德价值的源泉 B. 自然界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C.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答案】C 【解析】 根据“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可知,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无理便无物,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道德价值的信息,排除A;材料强调“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与“三纲五常”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2.据记载,宋代军器监设有火药作、青窑作等十一个大作坊。其中火药作,“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只,弓火药箭一万只”。上述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A. 火器在战争中的地位 B. 火药生产分工信息 C. 政府重视火器研发 D. 火器在生产规模情况 【答案】D 【解析】 根据“出弩火药箭七千只,弓火药箭一万只”可知,宋代军器监火药作的生产产量,可反映宋代火器在生产规模情况,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火器品作用,也没有涉及火药生产分工信息,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火器研发的态度,排除C。 13.雅典城邦的尺度使得一个人可以向其他人发出呼吁,而且公民大会的会议模式,也要求一个人能听见另一个人的声音及看见另一个人。材料意在说明 A. 雅典直接民主导致权力误用 B. 古希腊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浓厚 C. 小国寡民是城邦制的基本特征 D. 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答案】C 【解析】 “公民大会的会议模式,也要求一个人能听见另一个人的声音及看见另一个人”说明雅典城邦体制下的直接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制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直接民主导致权力误用,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古希腊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浓厚,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直接民主提高决策效率,排除D。 14.学者黄洋说:“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客观地说明古代雅典 A. 直接民主的危害巨大 B. 重视社会公共意志 C. 忽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D. 社会公德严重缺失 【答案】C 【解析】 根据“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可知,材料反映雅典陶片放逐法破坏了个人自由和权利,忽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故C正确;材料强调雅典忽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A不符合题意,排除;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公共意志,B错误;陶片放逐法是雅典维护民主制度的措施,并非缺失社会公德,D错误。 15.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方代议制是在古希腊直接民主无法实现的状况下的一次成功升级,而代议制的实现主要依赖普选,普选制是代议制民主的基石。这反映了代议制 A. 完善了古希腊的直接民主 B. 实质上还是直接民主 C. 优越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 D. 精神内涵是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代议制的实现主要依赖普选,普选制是代议制民主的基石”可知,普选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人民主权,普选制是代议制民主的基石,说明代议制的精神内涵是人民主权,故D正确;代议制是间接民主,AB错误;材料没有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代议制优越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排除C。 16.罗马法规定,如原告为特定目的把一笔金钱或一项动产交付给被告,但该目的因各种不可能的情况而未能实现,而被告却无理由地扣留了原告的财物,这时就用“请求返还之诉”来恢复原状。这说明罗马法 A. 立法程序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B. 主要为了维护贵族的私产 C. 注重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D. 将不当得利归于侵权行为 【答案】D 【解析】 罗马法规定,原告为特定目的把财物交付给被告,在该目的未能实现的情况下,原告应返还原告的财物,说明罗马法反对不当得利的侵权行为,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立法程序,也没有涉及贵族、平民的信息,排除ABC。 17.15世纪末以来,欧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虽在德意志萌芽,但被民众认为是异类,反而是宗教改革消除了德意志民族的种种陋习。这实际上说明宗教改革 A. 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B. 促进了民族意识和萌发 C. 强化了宗教神学的地位 D. 扩大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宗教改革消除了德意志民族的种种陋习,说明宗教改革由欧洲全体教民参与,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宗教改革影响巨大,故A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宗教改革消除了德意志民族的种种陋习,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宗教改革影响巨大,排除D。 18.光荣革命前夕,大法官诺斯说:“起初只是私下协商性质的内阁会议,渐渐发展为一种正式委员会。对于大多数政府事务来说,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它都起着指导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英国 A. 内阁不是合法的机构 B. 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C. 内阁掌握了行政大权 D. 内阁只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根据“起初只是私下协商性质的内阁会议”“它都起着指导作用”可知,当时英国内阁不是合法的政治机构,只是一个辅政机构,故A正确;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内阁掌握行政大权,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议会,排除D。 19.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意见二 最终方案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 A. 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 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C. 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D. 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答案】B 【解析】 美国中央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国会不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排除A;材料中经过意见的调和而形成1787年宪法的定稿,故选B;材料体现不出CD,均排除。 20.17世纪,英国某学者建议政府强力干涉实业事务,特别强调商品与劳务出口大于进口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国家在没有金、银矿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贵金属持续净流入的唯一手段。为此,英国在经济政策上实行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殖民扩张 D. 货币贬值 【答案】A 【解析】 英国特别强调出口的重要性,重视贵金属的流入,这符合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故A正确;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排除B;材料信息与殖民扩张无关,材料也没有体现货币贬值,排除CD。 21.有学者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其说是“爆发”了的工业革命,不如说是几个世纪技术发展的一个总结。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 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B. 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相关 C. 是市场扩大的必然结果 D. 不能称为技术上的革命 【答案】B 【解析】 根据“英国的工业革命,……不如说是几个世纪技术发展的一个总结”,结合所学可知,工场手工业时期为英国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产生,故B 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没有紧密结合,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市场扩大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工业革命是几个世纪技术发展的总结,故D错误。 22.1572年,美洲白银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这反映出 A. 世界经济中心逐步向亚太转移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C. 中国工业品逐步打入美洲市场 D. 新航路开辟加速了物种交流 【答案】B 【解析】 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者把从美洲掠夺的白银购买印度、中国的商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世界经济中心逐步向亚太转移,排除A;材料说明西欧殖民者用白银购买印度、中国的商品,无法体现“打入美洲市场”,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物种交流的信息,排除D。 23.列宁指出,法国启蒙运动的特征之一“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主要是农民的利益,他们衷心相信农奴制度及其残余一经废除就会有普遍幸福,而且衷心愿意促进这一事业。”这反映出启蒙运动倡导 A. 人民利益至上 B. 人生而平等 C. 天赋人权 D. 主权在民 【答案】D 【解析】 “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故D正确;A不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排除;材料信息与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无关,排除BC。 24.1968年后,美国佛罗里达州规定,必须在公立学校教授进化论;2005年,法院以政教分离原则判进化论科学理论,不得与宗教信仰混为一谈。这说明进化论 A. 一直存在着科学争议 B. 与宗教信仰是两个范畴 C. 遭到大部分人的质疑 D. 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答案】B 【解析】 美国佛罗里达州规定必须在公立学校教授进化论,美国法院判进化论是科学理论,进化论不得与宗教信仰混为一谈,说明进化论与宗教信仰是两个范畴,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进化论存在科学争议,排除A;材料也无法体现进化论遭到质疑,排除C;美国法院以政教分离原则判进化论是科学理论,并不反对宗教信仰,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它发端于中国明清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乡绅成为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这三类组成人员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处于乡村社会这样一种时空背景之下,与乡民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所以维护乡村、宗族和维护个人的利益必然是正相关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乡绅自治”。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乡绅的特征并分析明清“乡绅之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相同影响。 【答案】(1)特征:来源相对稳定;与官僚阶层关系密切;成为官吏与乡民的中介;是乡村治理的主体。 背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观念的影响;明清对科举制的重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退出。 (2)影响: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有助于维护地方利益和社会稳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形成并保留了独特的乡村文化。 【解析】 (1)特征:根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得出来源相对稳定;根据“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得出与官僚阶层关系密切;根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得出成为官吏与乡民的中介;根据“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得出是乡村治理的主体。 背景: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观念的影响、对科举制的重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退出等角度分析总结。 (2)影响:根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得出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根据“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得出有助于维护地方利益和社会稳定;根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得出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得出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等。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答案】(1)怀疑神;肯定人。 (2)相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价值和尊严。 关系:继承与发展;说明: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了神学的束缚;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宣传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3)发展:反对封建专制,提倡三权分立;宣扬理性主义;提倡天赋人权;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解析】 (1)根据“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得出怀疑神;根据“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得出肯定人。 (2)相似:根据“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3)发展:根据“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得出反对封建专制,提倡三权分立;结合所学,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等。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贷财”,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贷材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货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讲究规范、诚信;受政府监管。 (2)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繁重的苛捐杂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3)影响: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 【解析】 (1)特点:根据“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得出讲究规范、诚信;根据“凡民同贷材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得出受政府监管。 (2)原因:根据“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得出自然灾害严重;根据“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得出繁重的苛捐杂税;根据“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还可从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3)影响:根据“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得出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得出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 28.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论述:西周推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掌握较大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与诸侯间的血缘关系疏远,衰微的周王无力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国,天下陷入诸侯割据和混战之中,社会动荡不安。 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总而言之,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解析】 根据“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得出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论述:根据“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结合所学西周推行分封制,结果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之中,社会动荡不安,说明分封制的局限性。根据“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联系所学,可从秦朝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等说明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提升:说明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