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2专题7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学案
[网络构建] [整体感知] 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及挫折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表现及影响 1.(2019·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D [“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Ⅱ)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 3.(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 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转换思维 试题形式上是考查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的原因,实际上是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问题 第2题 情境鲜活 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信息更直观 热度不减 考查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一五”计划 价值观念 突出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第3题 逆向思维 减少住宅建设、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目的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即扩大积累率,为工业建设服务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949—1956年) 1.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年,新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指导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4)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正确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纠正失误 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挫折(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三、全面认识现代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形成过程 萌生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 194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 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3.特点 (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4.作用 (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2019·深圳一模)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 ) 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 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B [“《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强调改造的稳定性,故选B项;“《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无法判断改革的成果,也无法体现与“一五”计划的关系,排除A、C两项;“1956年”是三大改造的末期,排除D项。] 2.(2019·常州一模)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B [依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可知,这应该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故选B项。] 3.(2019·乌鲁木齐二模)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到10月,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 161 617个、生产大队41 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8.9%、0.8%和0.01%。这一调整( )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适应了工业建设的发展需要 D.改变了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 B [由材料“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 161 617个、生产大队41 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8.9%、0.8%和0.01%”可知调整了人民公社的规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4.(2019·宜昌二模)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商业40条》和《手工业35条》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 A.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 B.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调整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关系 D.奠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C [“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是对一大二公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故选C项;“三大改造”在1956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只是部分的调整,没有完全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排除D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影响 1.(2019·全国卷Ⅱ)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A [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业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 3.(2017·全国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C [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90年”,二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份报告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要求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C项符合题意。]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还原情境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还原历史情境考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2题 对比发现 不同时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所反映的经济体制的不同 第3题 以史为鉴 以罗斯福新政为案例,为经济体制改革助力 思想引领 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认识的束缚,厘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的经济结构 1.过渡时期 (1)经济类型:国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2)关系: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余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其趋势是最终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 (2)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3.改革开放新时期 (1)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经济。 (2)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其他经济为辅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服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形成竞争格局。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1.第一次变革——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 2.第二次变革——农业合作化 国家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 3.第三次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但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第四次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虽然一度促进了农业发展,但这并不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农村经济改革新方向:土地流转 1.背景 (1)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 2.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3.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对内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创办乡镇企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对外开放 (1)内容 ①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出台。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基本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 1.(2019·惠州二模)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一文件( ) A.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 D.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 [材料“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这些形式中,不排除集体经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故B项错误;材料是对农村新经营形式的鼓励支持,故C项正确;1980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尚未调整,比较单一,故D项错误。] 2.(2019·盐城一模)下面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B [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故A项错误;1998-2000年,私营企业比重上升,国企比重下降, 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从表格的数据可以得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故D项错误。] 3.(2019·成都一模)1990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提出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发展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加快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B [根据题干“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可知,在国企改革中,对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发展,故选B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A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4.(2019·昆明三模)1980年深圳外贸出口商品总额仅为627万美元,2007年则达168 493亿美元,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深圳投资,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材料反映出深圳( ) A.经济发展速度居于领先地位 B.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首要窗口 C.经济外向型和开放性程度高 D.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C [根据材料“深圳外贸出口商品总额……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深圳投资,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可知深圳利用外资的水平提高,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速度,排除A项;深圳并非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首要窗口,排除B项;材料涉及深圳进口贸易相关的内容,无法获得贸易顺差或逆差的信息,排除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