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湘学统的代表人物王船山说:“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在这里,王船山( ) A.主张儒道互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B.强调儒学与传统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 C.重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可撼动 D.借助传统宣扬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之间的关系,根据“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可知两者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故B正确。AB题干没有体现;D是维新派康有为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2.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宋明理学吸收了大量佛、道思想 B.宋明理学逐渐形成思辨体系 C.宋明理学逐渐向基层普及 D.宋明理学具有规则化、常识化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理学吸收了大量佛、道思想,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题干可以看出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规则化,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3.宋代学者李舰说“ 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对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 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 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 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学者李舰肯定了“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批判了“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将“后之儒者”与“古之儒者”相对比,说明其看到了当时儒者存在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即A项正确,故不选择A项。李舰对“古之儒者”与“后之儒者”的不同评价,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即B项正确,故不选择B项。由“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可知,李舰批评当时的儒学对民众影响不像之前那么大,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即C项正确,故不选择C项。材料的意思是指出儒学的不足,希望改变,强调用儒家的礼教来排除佛教和道教的干扰,以达到让百姓受教育的目的,而不是认为佛教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即D项错误,故选择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4.“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 ) 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 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 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 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可知,欧洲学习的是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儒家思想宣传“仁”的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再依据材料文字“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 可知,欧洲人用儒家思想进行了思想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思想革命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宣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儒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C正确。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儒家思想显然不能直接推动欧洲的近代化,A项排除。题干信息与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无因果关系,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意思是儒家思想是欧洲人解决宗教对抗的良方,而不是宗教对抗的原因,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影响 5.历史学界普遍把出生于十四世纪初的彼得拉克视为人文主义之父。有一位学者描述了有彼得拉克生平的四件事情:( ) (甲)他最初学习法律,后因经济问题改投神职成为教士。 (乙)他的拉丁文造诣高,并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 (丙)他的著作常叙述自己,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 (丁)他曾经攀登法国南部高山,为了居高临下欣赏美景。 上述哪两件事可作为“彼得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这个论题的说明: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肢中““彼得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的信息说明题肢中选项必须体现人文主义的内容,甲属于出身,丁属于正常活动,均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内;“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难改。”的信息明显说明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故本题答案为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6.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段名言:“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ofthethingsthatare,thattheyare,andofthethingsthatarenot,thattheyarenot。”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B.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18世纪启蒙思想 D.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材料语出普罗泰格拉,大意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格拉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这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故A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发,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源头,但不是启蒙思想的源头,故C项错误。普罗泰格拉的这一命题集中代表了其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忽视对道德的强调,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故D项正确。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7.《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 ) A.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B.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体现了反对宗教特权和封建专制,再结合“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可以判断是因为其反映了当时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A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的内容,C是15世纪,D是19世纪上半叶,明显时间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思想•《鲁滨逊漂流记》 8.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 A.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B.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 C.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D.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康德说的话可以知道倡导人的主体地位的启蒙并未完成,所以这意味着人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启蒙已经来时,但是尚未实现,但是否一直延续,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康德肯定启蒙时代的存在,故人的社会价值的逐步肯定的,故C项错误;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这种提法是正确的,但是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9.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 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伏尔泰的思想主张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省略号后面的一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更可以改造自身社会,从而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形成发展,C与题意相符。A与文艺复兴相关;BD分别是孟德斯鸠、卢梭的主张。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10.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发展状况。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很早取得突破后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而是“停滞在胚胎状态”;而西方的科技发明一经出现很快就发挥了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社会环境不同,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不利于科技发明,阻碍了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材料也没有体现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等发明中国早于欧洲,并不能得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该项说法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见雨果承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故D项错误。 考点:中外科技的发展•中外科技的特点•比较 11.观察下图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征的示例,把相关空格补充完整后正确的一项是( ) 一、古朴民风的先秦诗歌 二、恢弘华丽的汉赋 三、辉煌灿烂的唐诗 四、的宋词 五、异军突起的元曲 六、的明清小说 A.语言质朴、格律严谨的宋词 B.为盛世而生的宋词 C.豪放与婉约并存的明清小说 D.极摹人情世态的明清小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词的格律严谨并不严谨,宋朝当然不是盛世,所以,“为盛世而生的宋词”就是错误的,明清小说是极摹人情世态并不是“豪放与婉约并存”,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2.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提到的是明清小说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包容,而不是包容整个传统文化,故A错误;题干中提到明清小说经过世俗化走进千家万户,并不是为了满足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故C错误;题干中提到明清小说通过包容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世俗化图解,从而走进千家万户,说明了明清小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3.2015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 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 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故A项正确;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说法绝对,材料中图示展现的是由象形到表音,故BC两项说法错误;汉字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 1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通过与其他剧种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在同治、道光年间迎来的繁荣的发展,故A项正确。京剧不是戏曲之祖,而是广泛吸收各个剧种的长处,故B项错误。京剧是清代徽班进京后初创的,而不是元末,故C项错误。四大徽班是在乾隆年间进京,并发展形成京剧,而不是康乾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京剧 15.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 A.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B.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 C.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和基础 D.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试验不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从材料知,伽利略利用了试验,但并没有说牛顿用试验,故A项错误。两人的理论都是用数学中的“比例”方式表达,说明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是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故B项正确。仅从这两个事例不能看出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故C项错误。两个事例没有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式•特点 16.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利的利用成为可能”。下列叙述与“这一发现”相符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B.使工厂开始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C.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近代工业经济 D.可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并引起了世界交通和通讯领域的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中可知,“这一发现”是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选D项。A项指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C两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电气技术的应用•影响 17.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思想和科学的进步是由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所构成的,当旧的范式变得日益不能解释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时,能用更加令人满意的方法来说明那些史实的范式就取代了它。”下列对应不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B.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了拉马克的早期进化论,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万有引力定律发展了伽利略的学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故BCD均不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研究宏观领域,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主要研究微观领域,二者不存在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故A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内容 1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调和与附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表现了传统文化面对着激烈的中西矛盾冲突而力求保全自身优越性的意向。它带着守旧性,然而它又攀结于民族感情的大树上,容易使人动情。因此,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力倡新文化的人们也未能全然脱却此境此情。”下列解析符合作者思想的( ) A.新文化运动具有创新性 B.中西思想的结合具有合理性 C.新文化运动具有保守性 D.中体西用思想是当时的主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带着守旧性,排除A;C项对材料理解不全面,缺少了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民族感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合,中体西用思想在19世纪中期时是主流,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据材料中“传统文化面对着激烈的中西矛盾冲突而力求保全自身优越性的意向” , “调和与附会” “守旧性”等信息,可以得出新文化中新旧文化的结合,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 19.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美苏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D.苏联工业化建设得以开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初即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此现象发生的背景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受到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不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发展,故选D。1928年苏联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1936年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完成,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建立,故排除B;C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 20.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 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的影响。“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与“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故AC项错误。1933年的《东方杂志》盛赞苏联的五年计划,认为值得全体人类加以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彼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遭受了巨大挫折,而同时期的苏联经济却强劲发展。这一言论鲜明地肯定了“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计划经济取代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21.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 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二战后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外债不断上升,黄金储备不断减少,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故A项、C项错误。由材料中“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黄金兑换标准”、“特权”、“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等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国际金融霸权,故B项正确。黄金与美元的比价受到美国的黄金储备、美元发行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不能“任意调整”,否则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会在20世纪70年代走向解体,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2.协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对于达成宏观国际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避免两者共同成员的权利义务冲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两个国际组织已经在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管辖范围方面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合作关系。这两个组织的相同职能是( ) A.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探求汇率稳定防止汇率贬值 C.维护国际贸易公平秩序 D.调节经贸纠纷稳定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两项所描述的都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故AB项错误。所描述的只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可以调节经贸纠纷稳定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 23.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B.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 【答案】C 【解析】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 24.1987年欧共体根据签订的《单一欧洲法》,着手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对此,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莫尔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即将失去海外市场 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C.欧洲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D.西欧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共体的相关内容。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的话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说的,只能代表美国在面临欧洲着手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时的危机感,但并不是事实,排除。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才促成了欧共体的成立,材料中的话只是说明美国与欧共体在经济方面的竞争关系,不能说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中美国商务部长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说明欧共体建立起内部统一大市场之后,会成为美国经济竞争的对手,威胁美国的海外利益,故D项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 25.随着世界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1992年,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对英镑发起攻击,结果,英国损失惨重,而他本人却收获了10亿多美元。1997年,他又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使东南亚经济一夜之间回到起飞前。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 D.经济全球化威胁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金融大鳄的攻击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也受到损失,甚至影响全世界,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满分5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 26.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主题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探究主题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探究主题一的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 (2)阅读探究主题二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6分) (3)探究主题三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差异:西方民主制度;东方君主专制(2分)。 原因:古希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势并存,而中国则是精工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到破坏(4分) (2)特点: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的增加。(4分,任意答两点点4分) (3)观点:辩证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2分) 评价:“保存国粹”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主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2分)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行,从而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2分)但障碍了中国在更深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最后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2分) 评价:“醉心欧化”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2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给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沉重打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2分)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西政治制度的区别。第一小问“差异”,首先学生结合所学答出中国的君主专制和西方的民主政治。第二小问“原因”联系各自的历史背景,从地理环境、经济等角度思考。 (2)第一小问中的“特点”,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层次变化,审题时要注意是20世纪初,可知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思想文化。第二小问“原因”,联系20世纪初的阶段特征,从经济、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思考。 (3)本题考查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评价,学生首先答出理论观点是要辩证的看待,然后持材料中任一观点进行阐述即可,其中要求根据所学对所述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史实正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形成原因;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平……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 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2又1/2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至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型。……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了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思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6分) (2)根据材料四与相关知识,指出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6分) (3)借鉴英国、苏联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实现工业化?(6分) 【答案】(1)论点:①圈地法令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工业革命。(若答:以立法促进发展,亦可。)。②以科技带动进步。③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若答:加速了城市化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亦可)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若答:加速了贫富分化,亦可。)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6分,任答3点) (2)同: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2分)异:①英国由资本家完成,苏联由政府领导。②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③英国通过自由竞争而发展起来,苏联则依、行政手段,忽视商品、市场、价值规律。(4分,任答2点) (3)①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②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正确处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6分,任答3点)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工业革命•评价;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道路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审题分为三步,首先是结合设问与材料,搞明白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中国历史”,其中蕴含三个细节,一是“创新”,二是“贯穿”,实际上就是学生答题时要注意尽量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要考虑到,三是要结合所学;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说明,注意题目是不限定角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设定的四个角度的某一个或多个,或者是修改、补充、否定、创新,这一块不求答题角度过度铺开,能够根据考场时间和自己的知识掌握,针对一个角度准确分析是比较理想的,在能力不足以支持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从多角度论述;第三步是具体答题过程中操作的细节,一是观点明确,二是史论结合,既不要空洞地说历史概念没有史实,也不要只列举史实而不知道把史实与主题随时进行结合,三是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准确,要和准备结合的结论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如果是按照图示角度来回答,首先表明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如果按文化理念的求变求新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如果按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 考点:古今中国的思想、政治制度、技术创新•古今中国的思想、政治制度、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