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金陵中学、海安市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金陵中学、海安中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 2019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2019.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认为在未有国家之前,“一人一义,十人则十义,百人百义”,以致“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于是,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天子设立各级统治者,然后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这表明墨子 A. 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 B. 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C. 代表平民阶层的立场 D. 推崇各学派主张的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墨子思想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子认为在没有国家之前,每个人都要自己的“义”导致天下大乱,然后选举出贤良的天子,天子统一思想、价值观治理国家,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强化君主权力,且天子是人民选举出现,故排除A;材料中主要在强调价值观的统一,是站在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立场上分析,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到各学派主张,排除D。 - 26 - 【点睛】墨子思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2.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 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C. 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 D. 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选官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汉代选官标准是“孝廉”和才学,故D正确,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才出现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故C错误。 【点睛】汉代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 26 - 3.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 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C.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民间建筑不准高大”,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等级秩序的冲击,故A正确;材料不仅反映“殖货致富者愈众”都城经济功能的增强,重点阐述民间建筑的变化,故排除B;材料中提到是“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没有提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到程朱理学,而且唐代程朱理学统治地位没有确立,故排除D。 【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的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 4.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 C. 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 D. 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6 -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参与决策大臣没有明确规定,军机处设立之后参与机密的大臣必须是三品以上,而且对军机处的首席做了明确规定,反映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军机处的职责和对于加强皇权的作用,故排除A;清代皇权至上,决策权被皇帝掌握,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军机处职能的变化,故排除D。 【点睛】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5.下图为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时将汝窑、官窑、钧窑、哥窑等釉彩间隔分布,同时将人们一眼就能关注到的地方留给粉彩、珐琅彩等釉彩,以彰显技艺。该瓷器的制作 A. 代表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B. 适应了民间市场的精致化需求 C.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化 D. 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瓷器 【详解】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粉彩和珐琅彩出现在清代时期,故A - 26 - 错误;材料中提到是“御窑”产品不投放到市场,故B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瓷器制作无关,排除C;粉彩和珐琅彩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主要瓷器,珐琅彩源自西方,粉彩是对珐琅彩的学习和借鉴,工匠将粉彩和珐琅彩放在最明显的地方展现了当时国家的文化自信,故D正确。 【点睛】根据选择题的客观性特点,妙用排除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历史选择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组成,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其余三个选项都为干扰项。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三个干扰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6.1875年,外商洋行至江南制造总局考察,发现办公室秩序井然,“埋头读书者,亦多也”,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这说明洋务企业 A. 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B. 技术人员格外匮乏 C.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 管理机制较为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所以作为洋务企业的江南制造总局员工深受此影响,所读之书大部分仍然为传统的经书,C项正确;行政效率、技术人员数量以及管理机制在材料中都未涉及,排除ABD。 7.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 26 -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D项正确。 8.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 - 26 -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点睛】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1)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控制(主要原因);(2)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3)“发展实业”、“实业救国”的鼓舞;(4)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5)爱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 9.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上述信息可知五四运动 A. 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 B. 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C. 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 D.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 【详解】根据材料“余深信此·····已数年之久 ”可知五四运动和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有历史根源和思想的积淀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故A正确;材料中提到是的“此种感情”是思想根源不是经济和政治根源,故B错误;根据材料“世人不察······致有此等行动”可知中国代表不是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故排除C;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原因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D。 【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 26 - 10.下面为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苏区主要货币表(部分),下列对这些货币所反映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 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正面印有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 2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银元券壹元券,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背面下面印有“增加工农生产”,左侧印有“发展社会经济”口号。 3 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 A. 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日益的扩大 B. 根据地重视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 C. 革命斗争受到国际共运的影响 D. 当时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详解】结合题目要求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根据材料“发展社会经济”“土地归农民”,可知B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正面印有马克思像 ”“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等可知C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D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根据地日益的扩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根据选择题的客观性特点,妙用排除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历史选择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组成,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其余三个选项都为干扰项。排除法, - 26 - 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三个干扰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1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 A.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 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 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英、法”“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可知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一起召开的国际性会议,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故A正确;B项内容为亚非会议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内容为新国成立初期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点睛】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1954年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达成协议,建议在日内瓦召开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2.下图反映的是1953年5月,为进行即将展开的普选,全国各地积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展开普选宣传活动。这 - 26 - A. 促进了《共同纲领》制定 B. 体现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的特点 C. 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D. 表明全国人大召开的时机日益成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详解】《共同纲领》在1949年制定,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与材料中普选无关,故排除B;材料中是在普选,而不是制定法律,与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无关,排除C;1953年全国进行普选,目的是为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故D正确。 【点睛】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国务院,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 13.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26 - A. 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B.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公有制经济失去主体地位 D.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详解】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可以看出国有经济成分减少,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增加,我国经济不再试单一的公有制,故B正确;材料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约占89.2%,占据主导地位,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故排除D。 【点睛】图表类历史选择题,答题首先阅读表头理解表格中信息具体含义,然后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如差值、时间的变化等,根据表格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14.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外务大法官,处理外国人和罗马市民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间事件,其主要职责为“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讼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则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如同合法的权利一样”。这表明在罗马境内 - 26 - A. 公民与非公民无区别 B.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C. 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伴随疆域的扩大,管辖人口的增多,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满足处理不同民族、种族间的矛盾的需要,罗马公民侵犯外国人的利益是合法的却是不合理的,表明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故选C;公元前3世纪公民与非公民存在区别,A表述错误;公元3世纪万民法取代公民法,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文艺复兴相信尘世是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的场所,反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种种乌托邦计划中的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这些都并非来源于古代,而是来源于基督教。”这一观点认为文艺复兴 A. 摒弃神学信仰,主张以人为本 B. 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 C. 立足宗教传统,建立理性王国 D. 传承近代文化,追求现世幸福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文艺复兴反对教会腐败,但并非摒弃宗教神学信仰,排除A。题干信息强调在“尘世”进行“有意义”“创造性”的活动,承诺建立“正义”“人道”的统治,这一切都需要人去实现,从而体现人的价值,B项正确。文艺复兴没有提出未来社会的设想,谈不上建立理性王国,排除C。题干信息强调人应追求现世幸福,但是没有体现该思想是传承近代文化,反而是汲取古代基督教神学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 26 - 16.“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度设计是 A. 实行总统制 B. 确立三权分立 C. 实行司法独立 D. 建立联邦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 【详解】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各地美元的价值不同,国内货币、市场不统一,针对这种情况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D正确;总统拥有行政权和加强中央权力无关,排除A;三权分立指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和加强中央权力无关,故排除B;司法独立主要为了保障司法的有效进行,不被其他权力机关干涉,故排除C。 【点睛】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邦联制的国家,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面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1786年的谢司起义,使联邦制的统治者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利,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 17.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 商业立国的理念 B. 殖民扩张的野心 C. 资本输出的要求 D. 世界工厂的自信 【答案】A 【解析】 - 26 -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荷兰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项正确。题干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荷兰,排除D。 【点睛】荷兰殖民扩张: 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18.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愿望 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C 【解析】 消费品的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都是非常高的,这个信息足以证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是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 - 26 - 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发展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9.《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A. 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 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 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D. 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并结合所学,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些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引发了局部的战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可知,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缓和,故排除A项。美苏冷战已经结束,因此材料并不强调美苏冷战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冷战后的“新世界秩序”的道路并不平坦,而不是强调美国主导,故排除D项。 20.《西方文明史》写道:“首先是对个人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含糊的、全面的颂扬,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除了对生命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椐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解释,而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 《神曲》 B. 《巴黎圣母院》 - 26 - C. 《老人与海》 D. 《人间喜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但丁《神曲》是梦幻与现实的交融,体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的特点,与题意所反映主旨不和,故A项排除;《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与题干“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即侧重于抒发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故B项正确;《老人与海》《人间喜剧》均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与题旨不合,故C、D项排除。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小题12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4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官员的任用与管理,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呈现出理性行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强调发挥中央各官僚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体制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宋代中枢部门的分立,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进行分工,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 材料二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中枢权力制衡方式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枢运行机制的积极影响。 - 26 -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官员管理机制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1)不同:唐代——程序分工;宋代——依事系任。 优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三省相互制约,防范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所沿袭。 (2)特点:考核和检查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 (3)政治智慧:制度设计要务实有效;不断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唐代强调…………正确制定。 ”可知唐代程序分工;根据材料宋代“ 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可知宋代依事系任;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即可。 (2)根据材料“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 ”“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可以分析得出宋代考察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从制度设计务实有效和完善官员考察机制分析。 【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 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台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 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 26 - 22.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四的文化启蒙,是戊戌变法、清末留学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在文化方面的历史积累。就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引进而言,无论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日本的、俄国的,也无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当代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致力于思想启蒙为宗旨,也是近代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本土化的文化改造运动。五四启蒙的受众是广大经过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的转型而纷纷出现的新式学校的学生。这是中国社会经过较长时间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变化才诞生的新型知识阶层。这个阶层刚刚出生,就满腔热情地呼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召唤,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 ——摘编自李良玉《启蒙、救亡与革命时代的终结——再论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材料二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封建意识形态一直延续下来。本质上,这种意识形态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要求格格不入。它既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提供科学知识,也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工商贸易与民主法治要求提供价值支持。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以知识革命为历史前提。中国近代化的这种价值外摄的特点,决定了近代文化实现知识革命的基本特征必然是“学习西方,批判传统”。 ——摘编自李良玉《超越“五四”对传统的批判》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型知识阶层诞生相关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变化”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特点:历史的传承性;思想来源的多元化;文化的本土性。 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 观点 论述 以支持革命为历史前提 传播儒学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科学知识与价值支持 - 26 - 近代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以支持革命为历史前提,具有“学习西方,批判传统”的特征 具有“学习西方,批判传统”的特征 学习西方: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批判传统: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批判被视为正统的古文经典;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论证 结合3个以上事实论证的,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详解】(1)根据材料“ 五四的文化启蒙……历史积累”可知历史的传承性历史的传承性;根据材料“就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引进而言……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可知思想来源的多元化;根据材料“是近代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本土化的文化改造运动 ”可知文化的本土性。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就近代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写一篇小论文”确定论文题目和论文的核心论点,然后结合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转型的前提和特征进行分析。 【点睛】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23.随着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货币制度甚至成为了大国兴替的催化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26 - 欧洲的传统资本主义强调重商主义,东印度公司以及为政府筹借战费的英格兰银行,加上巨额资本和海外市场触动的工业革命,代表着欧洲对国富民强的理解。而美国金融资本主义以发债独立、以债还债,更能够理解资本市场的深意,债务是革命中凝结力量的利益纽带,是新生的合众国得以巩固并收获信誉的可持续手段。1803年,通过向国内外发行公债,美国融资买下路易斯安那。交易兴旺的证券市场随后为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成功融资。至1804年,53%的美国公债由欧洲人购得,美国银行62%的股份也在外国投资者手中。 ——王巍《金融可以颠覆历史:大国崛起的秘密》 材料二 1943年4月,为稳定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并促进国际贸易,美国、英国各自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至此,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 ——李红梅《国际经济关系新格局与中国的谋略》 材料三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国没有了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20世纪70年代初,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常远《新常态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美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差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伦敦、巴黎等地“不再接受美元”的原因。 【答案】(1)差异:英国:强调重商主义;以政府控制的垄断公司为主;设立国家银行出错军费;巨额资本和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美国:以债务作为凝结力量与巩固信用的手段;证券市场为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提供融资;国家工作和银行股份被外国持有。 - 26 - (2)影响: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战后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美元在该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3)原因: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进入经济“滞胀”局面;美国经济实力下降,霸主地位动摇;美元贬值,实行美元与黄金比价的自由浮动;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变化 【详解】(1)根据材料“欧洲的传统资本主义强调重商主义,东印度公司……英格兰银行,加上巨额资本和海外市场触动的工业革命 ”从经济政策、扩张形式、国家银行的设立等分析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根据材料“ 债务是革命中凝结力量的利益纽带”“交易兴旺的证券市场……在外国投资者手中。”从债务的作用、证券市场和对外国资金的利用分析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方式。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内容,从对世界和美国两个方面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 20世纪60~70年代,……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经济实力下降、浮动汇率制的出现和西欧日本崛起分析原因。 【点睛】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9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是东亚首部近代意义上的宪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宪法体制的结构 - 26 - ——崔世广《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 材料二 在近代天皇制的历史上,天皇个人的意见与能力和天皇所体现的权威之间的差距甚大,与前者相比,后者带有巨大的绝对权威印记。二者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是因为很多人希望借助天皇的权威来赋予自身的愿望、欲求以普遍性意义,并从自我内部汲取可能性与活力,这样一来,他们就需要寻求一个权威性中心。因此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们需要一个作为权威的天皇,所以才把它制造出来。 ——【日】安丸良夫《近代天皇观的形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行政机关和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及其与天皇的关系,概括1889年日本宪法中天皇的地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当时日本“人们需要一个作为权威的天皇”?简评《大日本帝国宪法》。 【答案】(1)行政机关:内阁。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 决策机关:枢密院,天皇的极高顾问,由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组成,是国家的元老重臣,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陆海军军部由天皇直接指挥 地位: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 26 - (1)理解:借助天皇的正统,赋予维新派的行动以正统;完成倒幕维新;建设近代国家;施政拥有权威性。 简评:浓厚的封建性,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 进步性,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目的:巩固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图表“内阁 辅弼国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政机关是内阁;根据图片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最高决策机关是枢密院和陆海军军部;内阁、枢密院和陆海军军部都对天皇负责。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和第一问答案可知天皇具有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3)第一问,根据材料“ 是因为很多人希望借助天皇的权威……一个权威性中心”结合所学知识从借助天皇正统,赋予维新派行动正统、完成倒幕运动、保证施政的权威性等分析; 第二问,对于《大日本帝国宪法》应该从进步性、局限性和目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步性确立了近代政体,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目的是巩固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点睛】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詹天佑是中国科学家的代表,他将终生奉献给中国交通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1年4月26日,詹天佑百年诞辰之际,海峡两岸同时发行了纪念邮票。 - 26 - 材料二 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1905年) 材料三 詹天佑是一位中国杰出的工程师,也是一位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在他从事铁路30年中,时时不忘怀与外国侵略势力作斗争。坚持不依赖帝国主义的技术人员来建设京张线的决定;在主持川汉、粤汉铁路期间,他斥责了川汉线德籍总工程师雷纳诬蔑中国工程师的无能,并企图多聘德国工程师的阴谋,驳斥了粤汉线英籍工程师藐视中国法纪的拖延工期的行为。就是在1918年,他逝世的前一年,也仍然是以祖国利益为重,带病参加“协约国”在哈尔滨召开的所谓“中东铁路监管委员会”,打击了美、日帝国主义利用十月革命后苏联所宣布的放弃帝俄在华利益的政策,以攫取中东铁路北段的阴谋,直到旧病复发,回到汉口医治无效,为祖国贡献出最后的力量。 ——茅以升《詹天佑先生为中国铁路建设奋斗的一生》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峡两岸同时发行纪念詹天佑邮票的原因和邮票设计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与詹天佑同时代“各出所学”的方式和主要代表人物。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詹天佑爱国精神的内涵。 【答案】(1)原因:中国铁路之父(为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共同之处:京张铁路。 (2)爱国方式与代表人物;孙中山—革命方式—资产阶级革命;陈独秀—思想解放方式—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张骞—实业救国方式。 (3)内涵:维护路权、捍卫国家利益;自强不息;严谨的科学精神。 【解析】 - 26 -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詹天佑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从詹天佑为近代铁路作出的贡献分析原因,结合邮票的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共同之处为京张铁路。 (2)根据材料中时间“190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人物有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孙中山,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实业救国的张謇等。 (3)根据材料“时时不忘怀与外国侵略势力作斗争。坚持不依赖帝国主义……拖延工期的行为”“带病参加“协约国”在哈尔滨召开的所谓“中东铁路监管委员会””从维护路权、自强不息、严谨的科学精神等分析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点睛】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 生产力标准;(2) 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3) 阶级的观点;(4) 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 不要以偏概全;(6) 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 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自主概括和归纳材料的能力。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