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一专题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一专题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专题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VS世界银行 ‎1.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援助的概况。该组织是(  )‎ 年份 援助战略 主题展开 ‎2002‎ 农村/农业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 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 ‎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市场经济转型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解析:选A 材料中的援助战略主要涉及推动基础建设和环境等长期发展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使命是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故A项正确。‎ ‎2.世界某个组织类似于合作社形式的金融机构,成员国加入时需存入一笔认缴款,份额多少由其经济地位决定。该组织用各成员国缴纳本金组成基金库,向遇到金融困境的成员国提供国际收支融资,帮助会员国暂渡难关,并实施经济调整和改革。该组织成立之初的宗旨是(  )‎ A.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 B.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C.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D.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故D项正确。‎ ‎[深化提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比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相同点 都是1945年成立的;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都设在美国的华盛顿,战后初期都处于美国的掌控之下 不同点 侧重汇率;稳定国际汇率和金融秩序;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侧重国际投资;全球发展援助和恢复经济;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经济全球化新航路开辟 ‎3.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年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C.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选C 把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C项正确。‎ ‎4.如图是1980~198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变化示意图(单位:亿美元)。这反映出(  )‎ A.冷战仍然在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B.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 C.科技革命促进了全球贸易新发展 D.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解析:选B 材料说明1980~198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国际化加速,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科技革命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起步于新航路开辟。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的未来是一个再全球化的过程,即重塑全球经济秩序与规则,让经济全球化的成果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过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雏形 ‎15、16世纪 欧洲商业和贸易中心转移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整体世界的形成,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 科技发展,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机制 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5.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也大大增强,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B.严重削弱超级大国实力 C.改变美苏争霸局面 D.延缓了“一超多强”进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是对超级大国自身实力的影响,排除B项;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 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 解析:‎ 选A 按材料表述,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国际分工、国际协调机制等必要条件和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等必要充分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意思是经济体制的某些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实现的前提,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技术因素是重要条件但不是最重要原因,最重要原因是体制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部分国家的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全球化,D项因果倒置,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也大大增强,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同时,由全球化带来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解决。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更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展现,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唯物史观角度经济全球化 ‎7.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经济全球化产生的经济利益,没有在全球中得到合理的分配,抨击了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不合理现象,故选B项;A、C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 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率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当然也免不了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阿玛蒂亚·森的观点是 (  )‎ A.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全球化 B.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表现出不在乎 C.反全球化运动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全球化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阿玛蒂亚·森指出了反全球化人士追求的目标,是另一种不同的全球化,故A项正确; B项与“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不符,排除;从材料看,反全球化运动是反对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不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透露的是全球化的弊端,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深化提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1)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它们各自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 ‎(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目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受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所以,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虽然其是从自身的民族利益出发,没有统一的纲领,但也引导关注世界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着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危机,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 ‎(3)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走向联合的欧洲”‎ 为何考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层次发展。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已经远远超越我们思维的理解力和语言的表达力。近年来,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论述便与日俱增。在经济全球化的界定、起源、性质、根本动力及趋势等方面,当代西方理论观点纷繁。‎ 考什么 ‎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评价;‎ ‎②经济危机对世界市场的冲击;‎ ‎③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全球化的影响;‎ ‎④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存在的问题。‎ 必备知识 ‎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 ‎②经济危机引发的贸易战、货币战;‎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人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是一种岛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假如照顾了英帝国,便难于兼顾欧洲。二战后西欧的主要潮流是一体化,但英国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致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特殊的英美关系也要求英国重视欧洲,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抑制苏联,美国希望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化,并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影响。(13分)‎ ‎[析题要全面]‎ 第(1)问,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可得出欧洲此时为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后交通和通讯进步,自由主义盛行,根据“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可得出经济乐观主义情绪,根据“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可得出政府对开放的认同。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英国人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是一种岛国的心态”“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可得出由排斥到加入;第二小问,根据“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可得出对英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从欧洲共同体的角度可得出对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进而延伸到欧洲世界地位的加强和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促进作用。‎ ‎[答题要规范]‎ ‎(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自由主义学说盛行;法律自由化的保障;经济乐观主义情绪;政府的推行。(每点2分,共12分)‎ ‎(2)变化:由排斥到加入。(3分)‎ 影响: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推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提升了欧洲在世界的地位;推动了多极化趋势。(每点2分,共10分)‎ 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为何考 ‎①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孕育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三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冷战”‎ 结束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但当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去全球化运动风起云涌,部分国家推行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给世界贸易带来不确定性;‎ ‎②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看,伴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大国的崛起,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表现愈发抢眼,不论是倡导成立亚投行、创设金砖银行,还是主办APEC会议、G20峰会等,都是中国崛起带来国际话语权上升的有力注脚。‎ 考什么 ‎①全球化视野下,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③美苏“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尤其对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 ‎④在新旧格局转换和经济全球化之际,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必备知识 ‎①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及对外扩张、明清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冷战、美苏争霸、新中国外交;‎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中国改革开放。‎ ‎[典例] (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析题要全面]‎ 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三个时间段国际人口移出与移入地区、迁移数量及移出地与移入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被强迫性移民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1500~1850年”“中国的海外移民……大致从1567~1840年……有所增加”“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每个阶段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变化、移民与国际形势的关系、国内的经济状况与移民者的需要等方面分析;第三小问,主要联系所学知识,从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的促进作用,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角度回答。‎ ‎[答题要规范]‎ ‎(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2分)范围不断扩大;(2分)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1分)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1分)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分)‎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3分)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1分)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1分)‎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2分)“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2分)中国的改革开放。(2分)‎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2分)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2分)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2分)‎ ‎[热点聚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没有提出GDP增长或者翻番类的目标要求。这固然反映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已不再是中国经济特征的现实,以及强调改变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政绩观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把宏伟目标更直接更鲜明地指向发展目的本身,把提高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加突出出来,立足于围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典例] (2019·滨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19世纪以来主要大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简表(%,世界总量=100%)。‎ 中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俄国 ‎1820年 ‎32.5‎ ‎1.8‎ ‎5.2‎ ‎5.5‎ ‎3.8‎ ‎3‎ ‎5.4‎ ‎1870年 ‎17.2‎ ‎8.9‎ ‎9.1‎ ‎8.9‎ ‎6.5‎ ‎2.3‎ ‎7.6‎ ‎1913年 ‎8.9‎ ‎19.1‎ ‎8.3‎ ‎5.3‎ ‎8.8‎ ‎2.6‎ ‎8.6‎ ‎1950年 ‎4.5‎ ‎27.3‎ ‎6.5‎ ‎4.1‎ ‎5.0‎ ‎3.0‎ ‎9.6‎ ‎1973年 ‎4.6‎ ‎22.0‎ ‎4.2‎ ‎4.3‎ ‎5.9‎ ‎7.7‎ ‎9.4‎ ‎2017年 ‎14.8‎ ‎24.3‎ ‎3.9‎ ‎3.3‎ ‎4.5‎ ‎5.9‎ ‎1.8‎ ‎——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纪经济千年史》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本题是提取信息类阐释题,首先要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适合的论证角度,再回归教材,联系所学,概括合理的观点,最后亮明观点,组织论据,条理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从主流观点视角求稳可结合中国发展历程,纵向得出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近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求高可结合材料,既考虑到纵向,又考虑到横向,得出论题:二战后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发展不均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论点。‎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从求异思维角度求新可结合悬殊较大的两个国家进行比较,找差异,比如从美英两国得出论题:20世纪上半期美英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论述可以从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衰落和美国世界霸主的确立史实的角度进行论述。‎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分)‎ 阐释: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政局的动荡等,致使中国经济的长期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对外开放等,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8分)‎ 小结: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2分)‎ ‎[点评]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大家比较熟悉,知识储备丰富;而且依据阶段分析,线索也比较清晰。由此形成论题,进行阐释,不仅符合主流认识,而且论据充分,较容易贴近参考答案,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示例] 论题:二战后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发展不均衡。(2分)‎ 阐释: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GDP所占份额较低;英法等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财富,沦为二三流国家;德日发动侵略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而最终战败;苏联虽然也经历了战火,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证了二战后苏联的GDP总量;美国是世界大战的最大获益者,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8分)‎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受国际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2分)‎ ‎[点评]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受国际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既有国际也有国内,既有历史也有现实,既有政治也有军事等,因此综合分析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可以体现考生的唯物主义核心素养,也可体现考生深厚的学科素养,使阐释内容丰富全面,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欣赏。‎ 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示例] 论题:20世纪上半期美英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2分)‎ 阐释:美国经济总量领先于世界,而英国衰落。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获益者,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缺乏创新,两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沉重的损失,英国逐渐丧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8分)‎ 小结:珍惜和平发展的机遇、不断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2分)‎ ‎[点评] 纵向分析一国经济的变化,比较符合认知的规律顺序,而且可使阐释脉络清晰、简单明了,对比两个或几个国家经济发展差异,需要综合思考,进行分析比较,不常也不易于说明论证,但从求异思维的角度,更能体现考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专题质量检测] ‎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柳州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5年底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以讨论在联合国组织之下成立一个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1947年,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该宪章,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了。这反映了(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完全受美国操纵 B.美国的经济霸权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 C.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违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D.冷战的爆发是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B 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非完全受美国操控,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说明战后的经济规则制定仍受美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信息发生在冷战之前,故D项错误。‎ ‎2.(2019·衡阳一模)《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作者旨在说明(  )‎ A.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 B.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 C.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 D.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 解析:选B 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是在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现的,材料说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故A项错误;据材料“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得出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3.(2019·梅州一模)二战后,在法国看来,建立包括法、德参加的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将联邦德国纳入共同的利益之中和欧洲的监督之下,加强欧洲的世界地位,而法国在欧洲联合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则有助于凸显其世界大国地位;在联邦德国看来,加入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消除法国对德国的成见和疑虑,取信于国际社会以重新崛起。基于这种观念的转变,法德两国(  )‎ A.共同协商以推进德国实现统一 B.共同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联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通过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讲述的是加入欧洲联合组织对于法德来说都有好处,并不能说明法德共同协商能够推进德国统一,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提出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是法国和联邦德国加入欧洲联合组织,并非国际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中讲到的是加入欧洲联合组织的区域性组织对于法国和联邦德国都有益处,因此材料中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欧洲走向区域一体化,故D项正确。‎ ‎4.法国缺煤,尤其是缺乏炼钢用的焦煤,过去一直是从产煤丰富的鲁尔地区和靠近法德边界的萨尔地区进口。西德的铁矿石藏量不大,鲁尔地区所用铁矿石的重要来源之一,一直是法国的洛林地区。这反映了(  )‎ A.法德发生战争的必然性    B.法德和解的现实需求 C.一战爆发的潜在性危机 D.美国干预西欧的契机 解析:选B 通过题干可知法、德两国发展经济具有互补性,故A项错误;由于法国和德国是宿敌,但是二者的经济发展具有互补性,在此基础之上,法国和德国出现关系和解是因为二者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故B项正确;C、D两项题干均未提及,排除。‎ ‎5.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这能看出(  )‎ A.欧盟经济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 B.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D.欧洲一体化中体制性缺陷显现 解析:选D “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表明欧盟政治经济设计架构的缺陷因债务危机凸显,故D项正确。‎ ‎6.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洛美协定》。协定规定,欧共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这说明(  )‎ A.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世界格局 B.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C.欧洲经济复苏奉行独立外交 D.世界经济两极分化严重 解析:选D 题干主要论述欧共体与46个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没有涉及不结盟运动与美国霸权问题,故A、B两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欧共体与46个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因素,故C项错误;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大为提高,而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故《洛美协定》规定“欧共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故D项正确。‎ ‎7.(2019·保定模拟)下表为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由此看出(  )‎ 国际组织名称 ‎ 成立时间 ‎ 性质 ‎ 成员国 ‎ 合作组织 发育程度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1997年 ‎ 经济合作 ‎ ‎19 ‎ 不成熟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1967年 ‎ 政治、经济、文化 ‎10 ‎ 基本成熟 ‎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 ‎1985年 ‎ 经济、社会发展 ‎8 ‎ 基本成熟 ‎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 ‎1981年 ‎ 所有领域的合作 ‎6 ‎ 基本成熟 ‎ 东非共同体 ‎2001年 ‎ 经济、政治 ‎ ‎5 ‎ 不成熟 ‎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1994年 ‎ 共同市场 ‎ ‎19 ‎ 快速发展 ‎ A.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 B.区域间国际关系民主趋势不断加强 C.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 D.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经济新秩序 解析:选C “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的发育程度说明不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表格中没有说明各组织、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中组织数量多,合作性质多元,可见合作不断在发展,故C项正确;“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没有体现其国家是否是发展中国家,无法确定代表全部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如果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那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则无疑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此言论旨在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大大降低,导致“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这意味着想要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单纯减免关税的方法已不再适用,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关税同盟,故B项错误;当今南北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排除C项;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 ‎9.下表为198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简表。表格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目 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1990~1995年 ‎1996~2000年 国际直接投资  ‎ ‎590‎ ‎2 090‎ ‎12 710‎ ‎21.1‎ ‎40.2‎ 跨国并购 ‎—‎ ‎1 510‎ ‎11 440‎ ‎24.0‎ ‎51.5‎ A.全球经济的普遍繁荣    B.资本的国际流动加速 C.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 D.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解析:选D 材料“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快速增长不能得出全球经济普遍繁荣,故A项错误;“资本的国际流动加速”为材料的表现而非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资本在全球流通加速本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 ‎10.(2019·聊城模拟)“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该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权条款。依据这一条款,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进口的中兴通讯是致命的打击。材料主要表明(  )‎ A.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 B.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变化 C.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 D.美国无视世贸组织规则 解析:选D 材料论述的是美国贸易保护政策而不是高科技产业,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体系,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一国政策变化而不是世界体系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与制造业无关,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要求成员国减少贸易壁垒,材料表明美国设置贸易壁垒无视世贸规则,故D项正确。‎ ‎11.(2019·德州期中)有西方学者说:“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全球化(  )‎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弱化了民族的文化自主性 C.加速了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带来了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追求 解析:选D “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就是关注全球性共同价值观,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的英国于2016年6月举行“脱欧”公投,脱欧阵营取得胜利。在走完一系列法律程序后,欧盟公布脱欧协议草案,英国须于2020年12月之前结束过渡彻底脱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被称作“经济北约”,是目前重要的国际多边经济谈判组织。2016年2月,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和越南在内的12国正式签署了TPP协议。然而特朗普当选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后,却签署了美国退出TPP的行政命令。英国“脱欧”和美国退出TPP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和打破贸易壁垒势在必行 B.区域集团化和自由贸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C.“冷战”政策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盛行 解析:选D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区域集团化和自由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英国“脱欧”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体现,而美国退出TPP,强调美国优先,是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1789年由国会通过了《1789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1812 年,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大概为20%左右。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到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40%。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利益集团的共和党连续执政,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 进入20世纪,美国短暂降低过关税,但由于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再度增加了整体关税。1930年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上升至48%。 ‎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实施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增加“超级301”“特别301”条款。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 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逐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树志 ‎《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阶段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异同点。(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15分)‎ 解析:第(1)问,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政策方面概括其异同点,从材料一可看出第一阶段以关税战为主,从材料二可看出第二阶段,除关税战以外,其他手段不断增多。第(2)问,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上分析背景,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及贸易战双方国家的利益等方面分析影响。‎ 答案:(1)相同:一直奉行的基本国策;对外国产品征收关税。不同:第一阶段,以高额关税为主。 第二阶段,非关税壁垒成为主要手段;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频繁使用;打击他国高科技产业;具有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特征。‎ ‎(2)背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欧、日、中等经济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日本和中国等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影响:限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有利于美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容易引发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 ‎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12分)‎ 解析:从材料叙述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世界经济体系是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在论述的时候要把其原因进行分析,即吸取了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在最后做总结的时候,还要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作用,即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另外,我们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二战后,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论述的时候要用史实来证明哪些规定体现了这一论点,如在世界银行规定,每个成员国拥有250票的基本投票权,每增加一定数额的认缴资金,就增加1票,导致在二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决定权;再者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双挂钩”机制,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再有美国推动签署“关贸总协定”,削减各国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便利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外经济扩张。‎ 答案:示例一:‎ 论题: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阐述:吸取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二战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在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货币合作和全球发展援助等角度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二战以来,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阐述:二战以来,欧洲各国的衰落,美国以绝对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并通过认缴较多的股金份额,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进而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为扩大世界市场,打击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又推动签署“关贸总协定”,削减各国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便利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外经济扩张。‎ 总之,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掌握了国际规则制定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