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上学期高二创高杯考试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年下学期创高杯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 A. 创立儒家学说 B. 编定“六经” C. 提倡“仁”的思想 D. 开创私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孔子生平的背景知识,再根据材料的“孔子以前”、“已有”、“集其大成”等信息可知,是孔子编写“六经”,即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体现了题干的要求,故答案选择B项。A选项并不能表现出“集大成”;C选项是其具体的思想,不能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D选项不满足“集大成”。 2. 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西方早期人文精神各有鲜明特色,其中包括:中国主张在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西方主张判断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下列各组思想家中,其思想符合上述特色的是 A. 孟子苏格拉底 B. 孟子普罗塔戈拉 C. 墨子芝诺 D. 韩非子塞内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的比较。解答此题关键是把握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及管件材料“中国主张在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西方主张判断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据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孟子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3.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放纵)辟邪侈,无不为己”。这则材料体现作者的政治理念是 A. 无为而治 B. 施行仁政 C. 严刑峻法 D. 节俭爱民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及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因此君主在治国的时候要让民有恒产,也就是要施行仁政,本题选择B选项,排除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的是儒家的观点;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勤俭爱民的思想。 4. 历史上中西文化交相辉映,下列人物组合同属一个世纪的是 A. 孟子亚里士多德 B. 郭守敬牛顿 C. 徐光启达尔文 D. 曹雪芹但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知识可知,孟子处于战国时期,亚里士多德处于古希腊时期,两者同属一个世纪,故A项正确。郭守敬处于元朝,牛顿处于17、18世纪,故B项错误。徐光启处于明朝,达尔文处于19世纪,故C项错误。曹雪芹处于清朝前期,但丁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亚里士多德 5.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6. 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 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的言论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A;B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对战国时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故选D。 【名师点睛】 解题思路:一、关键是找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共同点,不能只符合一人的观点;二、需要紧扣材料,材料的内容得体现出选项观点;三、准确解读材料,不得断章取义。 7.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各类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一一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这类学校兴起于 A. 古罗马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启蒙运动时期 D. 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第一句“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各类教育学校”便可以确定这类学校兴办的时间是文艺复兴时期,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古罗马时期这类学校不允许女性入学;C、D选项时间过晚。 点睛:解答本题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本题中的关键词就在第一句,材料中给出了地点是意大利,再联系人文主义就可以确定了这一类学校产生的时期,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8. “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狄德罗 C. 卢梭 D. 孟德斯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思想。 A、B、C项,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卢梭代表作为《社会契约》,在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可见三者均与法律没有直接联系。故A、B、C项错误。 D项,结合所学知识,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所以才有了“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即各国的法律都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不能违背本国人民;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也就是“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其代表作为《论法的精神》,题干中的这句话就出自《论法的精神》。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 【名师点睛】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代表人物有四位: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我们印象中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往往都是他的“三权分立”理论,但是他在法律与自由的态度上也有着精辟的论断。他认为法律不能违背人的意志,法律应该体现出理性。这也是他作为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一种理解和歌颂,是启蒙运动的主力之一。 9.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将“仁”作为行医准则,而“仁”本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强调关爱善待他人,这一思想融入到医学中,体现了医学浸润了儒家文化。“仁”是医学家对自己行医的要求,而非针对病人,故A项错误;C项过度拔高了儒家思想对医学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表达的含义。故正确答案为B。 10.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A说法正确。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京剧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鼎盛,故排除CD两项。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等剧种的展发与地位 【名师点睛】京剧的艺术特点: (1)主要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3)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 (4)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 (5)演奏器乐上用锣鼓、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6)“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7)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不断融合。 (8)逐渐程式化、大众化、世界化。 11. 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这是因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A. 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蒸汽时代 B.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C. 从根本上冲击了宗教神学的基础 D.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神秘的黑匣子”指教会的说教,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使自然科学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是对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挑战,彻底否定了上帝创世说,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所以应选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牛顿经典力学对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A;B表述错误;D不是材料的主旨。 【名师点睛】 明确材料的主旨是牛顿经典力学促进思想解放即可。 12. 这一理论既能解释低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也能解释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这一理论 A. 揭示了空间和时间本质上的统一性 B. 说明了静止的绝对的时空观念 C. 肯定了牛顿为代表的古典物理学 D. 证明了时间空间和运动无关的观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相对论。材料中的理论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现了空间与时间的一致性,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相对论视角深入微观世界,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故B项错误;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更是对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的否定,故C项错误;时间、空间与运动无关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3. 2012年3月,袁隆平提到:“今年的目标是向亩产l000公斤迈进,这虽然很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 A. 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 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 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 【答案】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杂交水稻 14. 1919世纪末为维新运动提供重要思想武器的西方社会学说是 A. 三权分立学说 B. 人民主权学说 C. 进化论学说 D. 阶级斗争论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三权分立学说对中国的辛亥革命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产生了影响;B选项错误,维新运动中没有涉及到人民主权,因为他主张君主立宪;C选项说法正确,严复翻译了《天演论》,运用了进化论学说;D选项错误,阶级斗争学说传到中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15. 造成下表中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包括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186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62.3 ①圈地运动开展 ②工厂制度确立 ③电力设施应用 ④交通工具变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长,原因包括:圈地运动开展,使部分农民入城,故①正确;;工业革命导致工厂制度确立,故②正确;电力设施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工业革命导致交通工具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制错误,故B排除。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从影响说,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6. 这个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不但为20世纪的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主要目标,而且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这是指 A. 新航路开辟 B. 启蒙运动 C. 资产阶级革命 D. 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A选项不对,新航路的开辟没有为其作出军事上的基础;B选项不对,启蒙运动主要是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C选项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主要是提供了政治保障;D不对,殖民扩张早在新航路开辟时期已经开展;D选项符合题意,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不仅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而且工业文明也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17.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C. 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D.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驱除鞑虏”强调的是反抗满清统治者,带有片面的民族主义色彩。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8. 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 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束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改革开放和90年代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故①符合题意;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③符合题意;都针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突破,故④符合题意;但前者是反对个人崇拜,后者是冲破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思想束缚,故②不符合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思想解放·邓小平理论 19.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oo“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地的是 A. 核武器技术 B. 生物工程技术 C. 地质学技术 D. 运载火箭技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通过“吴刚”“嫦娥”可以看出这一“浪漫情景地”是月球,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情景地的是航空航天技术,D项运载火箭技术是航天运输工具,其用途是把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与材料相符,正确。A、B、C项均与航空航天技术无关,与材料不符,均可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现代中国的科技·运载火箭技术 20.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 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 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 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是为了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继续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此分析可知两者都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因素,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用 21.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22. 有学者指出,继2020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在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中,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这一评论 A. 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向往 B. 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C. 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 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题眼是“20世纪”“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浪漫主义文学是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夸张怪诞,与现实脱节,表现现代人的心理创伤,与材料“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和“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相符,故B项正确,C项错误;据材料“继20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可知并非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故D项错误。 23. 法国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擅长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与这一风格特点相似的作品是 A. 《格尔尼卡》 B. 《向日葵》 C. 《自由引导人民》 D.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国画家卡 米耶·毕沙罗“擅长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 模模糊糊的形象。”是印象派画家风格,B项风格与之相似;A项《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C项《自由 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D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故选B。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印象派 24. 尽管历史的车轮碾过了2012年,但电影《2012》,仿佛传递着一个令人恐怖的信息--世界近末日了,人类将在2012年毁灭,当时有人就说这是危言耸听,也有人说这是真知灼见。其主题说明了 A. 科幻文学关心人类自身的危机 B. 地球的灾难是科学技术运用的恶果 C. 科幻文学脱离了社会现实 D. 自然灾害是不可以预防的 【答案】A 【解析】从“当时有人就说这是危言耸听,也有人说这是真知灼见”可以看出其引发的人们的讨论和思考,说明科幻文学关心人类自身的危机,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是材料传达的内容;C选项说法错误,科幻文学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D选项说法错误,与事实不符。 25. 十五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以媲美。”“这项神圣的艺术在日耳曼已生根发芽,应移植到罗马。”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 火药技术 B. 造纸技术 C. 活字印刷 D. 指南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题干中“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反映出书籍的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有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卷II(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0分26题7+6+4,27题6+8+4,28题5+5+5) 26.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向往的人性的追求……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阶级力量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等角度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等信息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二中“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以及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内涵等信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待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情愫等角度分析回答。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点睛:比较型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绝不是随意地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27.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三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答案】(1)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是个人自由和人权的前提;革命的同时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原因: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现代化国家”梦: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渴望国家富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折(若答出具体史实亦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3)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独立重任,为民族复兴扫除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铺设了康庄大道. 【解析】试题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2)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的调查问卷活动。从材料二中被调查人的分类以及调查的目的回答第一小问;第二问联系当时的国内、国际背景,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或“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的原因。 (3)该问考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的贡献,考生可以从“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实现民族独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等三个方面概括回答。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历史研究》l987年第4期 材料二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导致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这导致了古希腊社会政治结构的迅速变化。 ——毛寿龙《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古希腊社会结构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在清朝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加剧变化。……产生了新知识分子、从旧绅士阶层分化出来的新绅士。……每一个阶层都有着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新绅士希望参与政权;商人阶层在政治上紧随新绅士,对清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新知识分子公开反满;而下层民众则反对新政进而反对清政府。清政府无力驾驭这一变化了的社会,只好退出历史舞台。 ——《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 (2)概括并说明材料三中关于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 材料四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此外,“经理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渗透等等,各种因素促使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不满…….政府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长远目的,被迫通过立法推行一些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资本家与其他高收入者相当一部分收入被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 ——吴浩《新中产阶级的崛起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 (3)据材料四,指出“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变化:士阶层崛起;工商业奴隶主队伍壮大.影响:古代中国:随着士的崛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希腊:工商业奴隶主势力的增强,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2)观点:由于社会结构变化,不同阶层(阶级)的共同斗争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说明:新知识分子宣传民主启蒙思想,营造了反对清政府的舆论环境;新绅士鼓吹宪政,加剧了清政府的分化;工商阶层宣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下层民众掀起的反清斗争,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崩溃.清政府面临全面危机,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经营者革命.影响:改变了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缓解了贫富分化;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 (1)从“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可以看出当时士阶层崛起;从“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这导致了古希腊社会政治结构的迅速变化”得出工商业奴隶主队伍壮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围绕着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来回答,古代中国围绕着百家争鸣,古希腊围绕着民主政治。 (2)从“清政府无力驾驭这一变化了的社会,只好退出历史舞台”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由于社会结构变化,不同阶层(阶级)的共同斗争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说明:我们可以结合所学,分析每个社会阶层的主张和政治诉求,由此来论证材料观点的正确性。 (3)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经理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渗透等等,各种因素促使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得出经营者革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改变了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缓解了贫富分化;有利于社会稳定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