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九江市濂溪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九江市濂溪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 ‎【解析】能直接证明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的遗留下的碳化的植物种子和农具,B项不选;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史料,C项排除;炎帝的传说证明不了炎帝的真实存在,但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排除,选A。‎ ‎2.明朝中后期,江浙、福建一带大量引种番薯以及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在政府的鼓励下,出现“地不分南北,遍种于天下”的情况。这说明当时 A. 农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B.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C. 南北的饮食结构趋同 D. 明政府强力干预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大量引种高产粮食作物和棉花经济作物广泛种植,这与明朝以前相比,农产品结构有了新变化,故选A项。高产作物引进,棉花广泛种植,说明衣食有所变化,无法得出生活水平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南北棉花的广泛种植,不是饮食结构,故排除C项。“在政府的鼓励下”不是强力干预经济,排除D项。‎ ‎3.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应用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于唐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无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C;匣钵技术是制瓷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 ‎4.从明万历十六年至清朝灭亡止,前后有过五次不同程度对规定“雇工人”涵义的“条例”进行修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 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 D. 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雇工人”指的是自己失去土地,受雇于他人,从事家庭内劳动的人,属于服侍人的性质,不是生产劳动性质,与雇主存在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明清时期对规定“雇工人”涵义的“条例”的修改,总趋势是将更多的雇佣劳动者划出“雇工人”的范畴,这有利于更多自由劳动力的出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出明清时期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依旧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雇工人”对雇主具有一种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这五次“条例”的修改体现了这一隶属关系缓慢曲折的解放过程,但直到清朝灭亡,这一关系并未彻底瓦解;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雇工人”的范围缩小,人身隶属关系削弱,与家庭手工业的市场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 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C. 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 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来看,说明宋朝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布局。故答案为C项。南宋时期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均在临安,排除A项;“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和专制皇权是否受到削弱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于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6.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朝以后“今则家无担石者十居其五,而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生活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 奢侈消费盛行浪费社会财富 D. 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趋普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人有恒产,多奢少俭”“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并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以致出现了生活奢华之风,社会观念发生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不能反映商业资本活跃,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浪费社会财富,排除;D项,题干不能说明逾越礼制,排除。‎ ‎7.福建士绅蓝鼎元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据此可知 A. 海禁政策阻碍中西经济交流 B. 海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海禁导致沿海民生凋敝 D. 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南洋未禁之先……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然而“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可知,在海禁之前百姓很少有家贫或者盗劫之事,而实行海禁之后就出现了“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的现象,说明海禁政策导致沿海民生凋敝,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西经济交流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海禁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民生凋敝,没有强调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故D选项错误。‎ ‎8.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此类法规 A. 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 B. 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 C. 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D. 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及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正常交往和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故选D项;A项中“任何时期”不妥,例如“隆庆开关”就有有限的开放,排除A项;B项中“禁绝”太绝对,应该是限制,排除B项;断送一词不妥,大船等远洋船只受影响,但内河船只技术还是有继承和发展的,排除C项。‎ ‎9.如图所述历史活动 A. 推动了亚非拉对外贸易的兴起 B. 给亚非拉带去了灾难 C. 标志着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D. 促进了西班牙的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该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殖民国家对该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对其来说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之后,殖民国家对该地区进行残酷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并没有促进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法之间进行了战争,法国战败,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这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并没有使西班牙实现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10.160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结果引发了一场殖民战争。这场殖民战争 A. 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B. 英国夺取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C.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 推动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B ‎【解析】英国议会通过航海贸易法案即《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故答案为B项。1588年“无敌舰队”之战,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A项;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排除C、D项。‎ ‎11.1801年,英国伯明翰只是一个7.1万人的小城,到了1851年人口迅速增加到26.5万。这一时期伯明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不断推进 B.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 手工工场得到普及 D. 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801年英国伯明翰只是一个7.1万人的小城,到了1851年人口迅速增加到26.5万”联系到当时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农业下降,造成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答案为A。B不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当时实行的是工厂制而不是手工工场,C错误。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D错误。‎ ‎12.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制造山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 B. 英国成为殖民帝国 C. 福利政策 D.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 ‎【答案】A ‎【解析】钟表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其时间是在1850年前后,这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进步,因此选项A正确;英国成为殖民帝国和各阶层都拥有钟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福利政策属于社会保障制度内容,而社会保障制度始于罗斯福新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炮舰政策并不能导致钟表的普及,选项D排除。‎ ‎13.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资本积聚之神速、工业发展之迅猛,最先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成为“资产阶级文明的榜样和理想”。这主要得益于 A. 早期的殖民掠夺 B. 蒸汽动力的普及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工厂制度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美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再根据材料中“最先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答案为C项。A项,早期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D项,蒸汽动力的普及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的出现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14.“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这一现象开始于 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答案】C ‎【解析】材料“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的产生,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产生的,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是工厂制,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经产生,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经产生,排除D项。‎ ‎15.按照美国人马士的说法,“在该口岸(福州)的历史上,第一年(1844年)没有外国船只进口;第二年有765吨的航运进口,贸易价值是375000元;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马士所述现象从侧面说明 A.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顽固 B. 中国卷入了世界市场 C. 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 D.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自然经济的抵御依然强大,材料中显示在鸦片战争开放“该口岸(福州)”后“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不是政治原因而是经济原因,故选A项;卷入了世界市场,与材料中“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但与材料中“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不符,排除C项;自然经济的抵御依然强大而非解体,排除D项。‎ ‎16.下表记载的是1867~1892年中国进口棉花和棉纱价格变动情况。表内记载情况表明,当时 年代 棉花进口价格(关两/担)‎ 棉砂进口价格(关两/担)‎ ‎1867‎ ‎13.79‎ ‎43.29‎ ‎1870‎ ‎13.25‎ ‎38.21‎ ‎1874‎ ‎8.34‎ ‎28.62‎ ‎1880‎ ‎10.33‎ ‎24.08‎ ‎1886‎ ‎8.03‎ ‎2046‎ ‎1892‎ ‎10.85‎ ‎16.97‎ A. 各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 进出口贸易以棉花和棉纱产品为主 C. 洋棉和洋纱已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 D. 农民家庭棉纺织业受冲击日益严重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进口到中国的棉花和棉纱价格逐渐下降,从而促使大量棉花和棉纱进入中国,进而冲击农民家庭棉手工业,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产品故A项错误;棉花和棉纱价格的变化会带商品数量的变化,但不一定会成为主要商品,故B项错误。材料能体现价格和大量棉花和棉纱进入中国,但不能说明洋纱占主体地位,故C项错误。‎ ‎17.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18.如表是1938—1942年国统区钢铁产量统计表(单位:吨)。这一状况 年份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生铁 ‎41000‎ ‎41466‎ ‎55182‎ ‎66836‎ ‎77499‎ 钢 ‎900‎ ‎1944‎ ‎1500‎ ‎2011‎ ‎5793‎ A.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B. 顺应了战时经济的需要 C. 抑制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势头 D. 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看是1938年到1942年国统区钢铁产量,联系所学此时为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而钢铁是战争的必需品,所以钢铁产量的增加是顺应了战时经济的需要,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答案为B。1927—1936年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材料是钢铁产量的增长,与官僚资本膨胀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是日本的入侵,而不是钢铁产量的增长,D错误。‎ ‎19.如图是反映某时期生产劳动场景的一幅漫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B. 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C. 人民群众积极劳动 D. 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钢产翻番,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可知,当时是“大跃进”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大炼钢铁的浮夸风现象,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答案为D。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劳动都与浮夸风现象无关。排除ABC。‎ ‎20.如表记载了我国1961年提高农业收购价格的基本情况。此外,国家还对棉花等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 新中国1961年农业收购加价统计 种类 粮食 油料 生猪 禽蛋 提价幅度 ‎20%‎ ‎13%‎ ‎26%‎ ‎37%‎ 以上信息表明我国 A. “大跃进”取得成功 B. 正在调整国民经济C. 轻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D. 统购统销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提高农业收购价格”,结合所学,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B项;“大跃进”取得成功,与历史事实相悖,排除A项;“大跃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提高农业收购价格”,与统购统销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21.1949年解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分田单干、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模式。1980年1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这里,“原则上不同”主要是指 A. 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 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C. 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D. 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 ‎【答案】B ‎【解析】1949年解放后,我国的分田单干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包产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是土地公有制。故B项正确。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都是包产到户的结果,非原则性差异,故AC错误。选项D,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指的是分田单干,和题目不符,故错。‎ ‎2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他提出 A.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由“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结合“南方谈话”,可知D项正确;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A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80年以后,B项错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C项错误。‎ ‎23.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 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王牌”,故B正确;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开放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992年初,中央给上海扩大5类项目的审批权,同时给予了上海5个方面配套资金的筹措权。3月,国务院批准海南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洋浦开发区,批准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为开放城市。这些现象反映出 A.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D. 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初,中央给上海扩大5类项目的审批权,同时给予了上海5个方面配套资金的筹措权”“国务院批准海南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洋浦开发区,批准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为开放城市”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深入和扩大,故选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以1997年中共十五大为标志的,排除C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是在1978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外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材料一中的“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材料二中的现象有什么关系?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关系: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加紧对外扩张。‎ 影响: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解析】(1)依据材料一“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结合所学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依据材料一“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及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外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生产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依据材料二“‘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结合所学从经济上中国传统经济的解体,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政治上归纳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思潮等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而另一部分人则丧失了土地财富,成为贫苦者。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 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社会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及传统社会的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阶层,也有残余的奴婢、半奴婢阶层;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裂变的同时,也进行着阶级改组,知识阶层、工商阶层、军人阶层已开始成长为新型的社会集团。传统的组织不断演化,新的社会群体激增,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元性表现在社会区域内,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二元格局出现并愈益明显,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唐以后“富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古今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答案】(1)特征:富民阶层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诸王朝(宋元明清)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因素;富民阶层是中后期诸王朝的统治基础,是王朝治乱的关键,是朝廷借以控制基层社会的力量。‎ 形成背景:中唐以后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富民取代士族);科举制的实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和财富日益集中的趋势。‎ ‎(2)变化:社会结构呈现新旧交替的二元性特征。旧的社会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意义:一方面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旧的社会成分又造成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使中国社会变革艰难曲折。‎ 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可知,富民阶层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诸王朝(宋元明清)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因素;根据材料“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可知,富民阶层是中后期诸王朝的统治基础。结合材料“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与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对于富民阶层崛起有较大的影响;根据材料“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可知富民崛起的背景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财富日益集中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富民阶层属于庶族地主,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说明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2)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新旧交替的二元性特征;根据材料“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旧的社会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特征;根据材料“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呈现不平衡性的特征。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结合变化的表现进行分析,既要看见其积极的一面,如促进中国近代化、推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要看见其消极的一面,如旧的社会成分又阻碍社会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英国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英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随着飞梭的应用,棉纺织业纺与织两大部门间的平衡被打破。经过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纺纱部门机械化技术革新已基本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蒸汽力取代水力作为机械动力,生产要素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蒸汽鼓风设备的发展完善了焦炭冶铁法,使英国的冶铁业出现了新的飞跃。铁路运输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到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开始发展起来,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二: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自19世纪60年代始,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械、弹药。这一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揽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摘编自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特点的形成原因。‎ ‎【答案】(1)时代背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市场扩大,商品供不应求;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迅速发展。‎ 中国: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农民起义不断;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 ‎(2)特点:从重工业到轻工业;政府起主导作用;民用企业官督商办。‎ ‎(3)原因:内忧外患严重;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政府资金短缺。‎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时代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8世纪英国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英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来回答。中国洋务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封建统治没落和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这一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揽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洋务运动特点的形成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内忧外患严重、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政府资金短缺等方面来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