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1)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 A. ATP B. 糖类 C. 脂肪 D. 核酸 【答案】A 【解析】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详解】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识记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是解题的关键。 2. 组成糖原的单体是( ) A. 核苷酸 B. 葡萄糖 C. 氨基酸 D. 无机盐 【答案】B 【解析】A、核苷酸为核酸的单体,A错误; B、葡萄糖是糖原的单体,B正确; C、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单体,C错误; D、无机盐不是单体,D错误。故选B。 【定位】单体、多聚体 3. 构成生物大分子骨架的是( ) A. 磷脂双分子层 B. DNA分子 C. 碳链 D. 肽键 【答案】C 【解析】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单体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而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单体的核心元素是C元素,因此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详解】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有:C、H、O、N,其中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因为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因此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C。故选C。 考点: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4. 临床通过检测尿液中一定时间内的含氮量,可粗略地估算下列哪一营养物质在该段时间内的氧化分解量 A. 蛋白质 B. 脂肪 C. 糖 D. 维生素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组成脂肪、糖和维生素D的元素是C、H、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 H、O、N,故A正确。 【考点定位】化合物的元素 5. 人体细胞中的DNA主要分布在( ) A. 线粒体 B. 细胞质 C. 细胞核 D. 核糖体 【答案】C 【解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略有分布。故选C。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6.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重要细胞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两者都具有能量转换的功能 B. 两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C. 两者的基质成分与功能不同 D. 两者基粒所含有酶的种类相同 【答案】D 【解析】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与能量转换有关,A正确; B、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B正确; C、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不同,其基质的成分和功能也不同,C正确; D、叶绿体中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线粒体中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因此,两者基粒所含有酶的种类不同,D错误。故选D。 7.下列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装置,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色素的分离实验中对实验操作的要求。 【详解】在色素的分离实验中,应将提取的色素提取液在滤纸条上划线,然后将滤纸条放入层析液中,注意滤液细线不能接触层析液,因为层析液有毒且易挥发,应用培养皿盖住盛有层析液的烧杯,故A正确。 8.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的是 ( ) A. 叶黄素 B. 胡萝卜素 C. 叶绿素a D. 叶绿素b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结果如图: 考点: 【详解】根据上述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越快,溶解度越大而呈现的分离结果可知,胡萝卜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9.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在细胞内无机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以下不正确的是( ) A.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B.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C. 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D. 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 【答案】D 【解析】A、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如钠离子和氯离子,A正确; B、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人体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发生抽搐,B错误; C、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如碳酸氢根离子,C正确; D、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是糖类等,直接能源物质是ATP,D错误。故选D。 【定位】细胞中的无机物 【点睛】 10.生物膜上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说明生物膜的结构特性是( ) A. 选择透过性 B. 稳定性 C. 流动性 D. 特异性 【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从而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即可分析作答。 1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⑤ D. ③、⑤ 【答案】A 【解析】由于DNA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蛋白质中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一般含有S元素,而噬菌体中只含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故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详解】据图分析,第一个图是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其中①表示磷酸,②表示脱氧核糖,③表示含N碱基,而P主要集中在DNA的磷酸部位。第二个图表示多肽,其中④表示R基团,⑤表示肽键(-NH-CO-),S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团。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在活细胞中,蛋白质的作用有( ) ①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②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主要的能源物质 ④催化作用 ⑤性激素的主要成分 ⑥调节细胞代谢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④⑥ 【答案】D 【解析】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①正确;各种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②正确;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不是蛋白质,③错误;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④正确;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不是蛋白质,⑤错误;有些蛋白质对于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调节细胞代谢具有重要功能,如蛋白质类的激素,⑥正确。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的功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蛋白质的功能。 13.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 B. 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糖类、ATP、DNA和RNA等物质中 C.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代替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 D. 该发现将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 【答案】B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磷、硫;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绝大部分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题干信息中“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 【详解】A、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同时根据题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体内含量较多的是碳、氢、氧、氮、砷、硫,A正确; B、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质,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糖类中代替磷元素,B错误; C、由于题干已强调“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是因为砷与磷化学性质相似,它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本材料“颠覆”了教材的个别说法,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正确。故选B。 14.如图所示,将新鲜马铃薯切成粗细相同的5 cm长条,再将它们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 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细胞液浓度约为30 g·L-1; ②当甘露醇溶液浓度为40 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 ③甘露醇溶液浓度为30 g·L-1~90 g·L-1时,细胞壁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④在甘露醇溶液浓度为20 g·L-1时, 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新鲜马铃薯条5cm,如果长度变小,说明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长度增加,说明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长度不变,说明是等浓度溶液,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①新鲜马铃薯长条初始长度为5cm,当溶液浓度为30 g•L-1时,长度不变,说明细胞液浓度接近该浓度,①正确; ②当溶液浓度大于30 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②错误; ③细胞壁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此当外界溶液浓度高时,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③正确; ④在溶液浓度为20g•L-1,该溶液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④错误。 故选C。 【点睛】本考查了质壁分离的条件,考生要能够从曲线中看出细胞液的等渗溶液,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收膨胀,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15.如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上的b点对应的温度表示该酶的最适温度 B. 人体内胃蛋白酶的活性与曲线B相似 C. 曲线B、C说明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 D. 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答案】D 【解析】A、曲线A是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曲线,b点对应的温度是酶的最适温度,A正确; B、人体内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呈酸性,与B曲线相似,B正确; C、曲线B、C反映出了不同的酶有不同最适的PH,C正确; D、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D错误。故选D。 考点:酶的特性。 16.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节PH值至2.0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A. 淀粉、胃蛋白酶、多肽和水 B.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和水 C.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和水 D. 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和水 【答案】A 【解析】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分析题干可知,在各种适宜的条件下,乳清蛋白会被胃蛋白酶水解,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但是当PH调至2.0后,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唾液淀粉酶会失去活性。 【详解】根据酶的专一性,以及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因此在pH=2.0时,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而胃蛋白酶刚好处于适宜pH和温度下,则乳清蛋白和唾液淀粉酶被胃蛋白酶催化水解为多肽,因此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7.玉米萌发时,储藏物质发生水解作用过程中,活性最高的酶应该是( ) ①脂肪酶 ②淀粉酶 ③蛋白酶 ④转氨酶 ⑤过氧化氢酶 ⑥蔗糖酶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A 【解析】在种子中贮藏着其萌发时所需的各营养物质,如脂肪、淀粉、蛋白质等。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玉米中有多种储能物质,在种子萌发时,储藏物质要先被水解成如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才能被种子利用,此时主要需要分解这些有机高分子的酶催化这些反应,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其它三个选项中所涉及的酶,均为转化(如转氨酶)、分解小分子(如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物质的酶,在种子萌发时的活性不如选项A中的酶活性高。 18.关于下列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B. 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 C. 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 在人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答案】C 【解析】甲图上面一条链代表DNA,含有4种碱基,下面一条链代表RNA,也含有4种碱基,则代表转录过程;乙是ATP,丙是核苷酸,包括五碳糖、磷酸和A(腺嘌呤);丁中含有12个碳原子,属于二糖。 【详解】A、图甲表示的是转录过程,有A、T、G、C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A、U、G、C 4种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A错误; B、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1个腺苷包括1个腺嘌呤和1个核糖,B错误; C、丙可能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也可能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组成其化合物的单糖为脱氧核糖或核糖,C正确; D、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在动物细胞内不可能检测到,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核酸的基本单位、二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对所列知识点,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19.下列过程中能使ATP含量增加的是( ) A. 抗体分泌的过程 B. 小肠中进入血液的过程 C. 线粒体基质中CO2生成的过程 D. 叶绿体基质中C3化合物被还原的过程 【答案】C 【解析】合成ATP使得ATP含量增加,水解ATP使得含量减少;ATP合成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抗体分泌的过程是胞吐过程,消耗ATP,ATP含量减少,A错误; B、小肠中Na+进入血液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则ATP含量减少,B错误; C、线粒体CO2生成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部分用于形成ATP,C正确; D、叶绿体基质中C3化合物被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则ATP的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常见的生理过程中ATP的产生与消耗的关系。 20.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下列细胞的功能受影响最大的是( ) A.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 C. 神经细胞吸收K+ D. 肺泡细胞吸收氧气 【答案】C 【解析】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主要的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生物体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线粒体基质中还含少量的DNA、RNA,属于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DNA受损导致呼吸酶的合成受阻,进而影响线粒体有氧呼吸供能。 【详解】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所以不会受到影响,A错误;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所以不会受到影响,B错误; C、神经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所以线粒体DNA受损伤会影响K+的吸收,C正确; D、肺泡吸收氧气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所以不会受到影响,D错误; 故选:C。 21. 下列对生物体内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B.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C. 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 细胞内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都是以ATP为中心环节的 【答案】B 【解析】A、光合作用过程中,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呼吸作用过程中,ATP中的能量可以来自糖类中储存的稳定的化学能,ATP中的能量也可以转化成光能和化学能,A正确; B、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快速转换而达到动态平衡,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能形成ATP,场所在细胞质基质,C正确; D、细胞内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都是以ATP为中心环节的,一般而言ATP的水解常与吸能反应相联系,ATP的合成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D正确;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2. 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若1 个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为n,则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ATP分子数为 ( ) A. 2n/5m B. 2m/5n C. n/5m D. m/5n 【答案】B 【解析】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的ATP分子数为40%m÷n=2m/5n,故选B 23. 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 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B.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C. 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 高等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答案】C 【解析】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通过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作用于靶细胞,故A正确。 B、精细胞和卵细胞等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故B正确。 C、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不是信息交流的方式,故C错误。 D、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也是交流的方式之一,故D正确。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4.肽酰转移酶是催化肽键形成的酶,对RNA 酶敏感,对蛋白酶不敏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肽酰转移酶催化氨基酸脱水缩合 B. 肽酰转移酶存在于核糖体中 C. 肽酰转移酶对高温和酸碱不敏感 D. 肽酰转移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答案】C 【解析】根据肽酰转移酶对RNA酶敏感,对蛋白酶不敏感可知,肽酰转移酶是RNA,其可以催化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详解】肽酰转移酶是催化肽键形成的酶,即其催化氨基酸脱水缩合,A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为核糖体,所以肽酰转移酶存在于核糖体中,B正确;肽酰转移酶是RNA,RNA也易受到高温与酸碱的影响,即RNA对高温和酸碱敏感,C错误;肽酰转移酶对RNA酶敏感,所以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本质以及多肽的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掌握所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25.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实验时,在实验室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对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 5分钟的现象 再过5分钟 滴加清水5分钟 ① 0.3g·ml-1蔗糖溶液 x 无变化 质壁分离复原 ② 0.5g·ml-1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y 无变化 ③ 1 mol·l-1 KNO3溶液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z ④ 1 mol·l-1 醋酸溶液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A. 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渗透失水 B. 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 C. 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 D. 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答案】D 【解析】A、X应为质壁分离,因为蔗糖溶液浓度较细胞液浓度高,细胞会失水,故A正确。 B、滴加清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说明y也应是质壁分离状态,故B正确。 C、在质壁分离5分钟后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z应是几乎无变化,因为有细胞壁的存在,故C正确。 D、1 mol·l-1 醋酸溶液会将细胞杀死,故D错误。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失水和吸水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6.将新鲜的绿色苔藓植物叶片,放入其中加有少量红墨水的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苔藓细胞的状态如图所示。此时,部位①和部位②的颜色分别是 A. 无色、绿色 B. 红色、绿色 C. 红色、无色 D. 红色、红色 【答案】B 【解析】质壁分离指的是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裂,发生的条件是细胞外液大于细胞液,细胞失水.图中①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细胞外液,②原生质层。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图中①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细胞外液,②是原生质层。而本实验的细胞外液是含有少量红墨水的蔗糖溶液,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所以该细胞外液可以到达①处,①为红色;由于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红色的细胞外液不能到达②处,而②是苔藓植物的原生质层,里面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该处为绿色。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注意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通透性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通过有氧呼吸分解等质量的糖原和脂肪,后者产生的水更多 B. 水果贮存时充入N2和CO2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无氧呼吸,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 C. 蓝藻细胞内无线粒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速率的相关检测实验 D. 提倡慢跑的原因之一是体内不会因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酒精对细胞造成伤害 【答案】A 【解析】(1)脂肪与糖类的元素组成相同,都只含C、H、O三种元素,但脂肪中氧的含量低于糖类,氢的含量高于糖类,故氧化分解时脂肪耗O2多,释放能量多;(2)水果贮藏保鲜时的条件:零上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低氧(抑制无氧呼吸)、高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零下低温使得水果细胞因结冰而冻坏;(3)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详解】A、脂肪C、H比例高,则根据糖原和脂肪的元素组成特点可知,有氧呼吸分解等质量的糖原和脂肪,后者产生的水更多,A正确; B、水果贮存时充入N2和CO2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有氧呼吸,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B错误; C、蓝藻细胞内无线粒体,但其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故能进行有氧呼吸速率的相关检测实验,C错误; D、提倡慢跑是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D错误。 故选A。 【点睛】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28.下列生物的呼吸作用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 A. 蛇 B. 乳酸菌 C. 洋葱 D. 酵母菌 【答案】B 【解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而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 【详解】ACD、蛇、洋葱和酵母菌都属于真核生物,其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C、D错误; B、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并且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呼吸作用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明确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明确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线粒体;识记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其呼吸作用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9.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①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②都需要酶 ③都需要氧 ④都产生ATP 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A. ②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B 【解析】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细胞中基质): C6H12O62丙酮酸(C3H4O3)+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个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详解】①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①错误; 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不同酶的催化,②正确; ③无氧呼吸不需要消耗氧气,③错误; ④有氧呼吸生存大量ATP,无氧呼吸生存少量ATP,④正确; ⑤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生存丙酮酸,⑤正确。故选B。 30.把鼠的肝细胞磨碎后高速离心,细胞匀浆分成a、b、c、d四层。往c层加入葡萄糖,没有CO2和ATP产生,再加入丙酮酸后,马上就有CO2和ATP产生,则c层必定含有( ) 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细胞质基质 ④ADP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①和④ D. ②和③ 【答案】C 【解析】1、有氧呼吸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2C3H4O3(丙酮酸)+4[H]+能量 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6H2O6CO2+20[H]+能量 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反应方程式:24[H]+6O212H2O+能量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2C3H4O3(丙酮酸)+4[H]+能量 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2CO2+能量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能量 【详解】鼠的肝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无CO2,有CO2产生的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往c层加入葡萄糖,没有CO2和ATP产生,但加入丙酮酸后,马上就有CO2和ATP产生,说明c层必定含有①线粒体,无③细胞质基质。又因为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和Pi发生反应才能合成ATP,故c层必定含有④ADP。综上所述c层必定含有①线粒体和④ADP,C正确。故选C。 【点睛】熟记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B物质和A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 ) A. 1∶2 B. 8∶9 C. 2∶1 D. 9∶8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光反应的过程可以看出,氧气中氧元素的来源于水中的氧原子,所以A物质是16O2,B物质是18O2,所以图中B物质和A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18:16=9:8,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中元素去向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中的各个化学方程式,在反应方程式中,最最核心的就是水的光解的反应式,可以直接推导出氧气中氧元素来源于水分子。 32. 下列关于叶绿体的色素叙述错误的是( ) A. 矿质元素能影响叶绿素合成 B. 提取叶绿素时选用层析液的原因是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 C. 低温条件下色素合成受阻 D. 黄化苗中无叶绿素,但有其他色素存在 【答案】B 【解析】A、Mg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A正确; B、提取叶绿素是利用叶绿体中的色素溶解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或丙酮(相似相溶),形成色素液,层析液的作用是溶解并分离不同色素,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B错误; C、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色素的合成,C正确; D、黄化苗因缺光而不能产生叶绿素,所以变黄,但其他色素存在,D正确。故选B。 33.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再经酒精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深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深蓝色。本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①② B. ③⑤ C. ②⑤ D. ①③ 【答案】C 【解析】图中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因变量是是否有淀粉产生(即遇碘是否变蓝)。不遮光的部位变蓝说明光照下产生了淀粉。 【详解】图中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关,有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无光部分无淀粉产生。故本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且产物有淀粉。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34.某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四种曲线表示。 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试问: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A. 主动运输 B. 自由扩散 C. 内吞 D. 外排 【答案】A 【解析】根据图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曲线中,物质浓度越大,运输速率越快,完全取决于浓度差,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②曲线中,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增加,物质跨膜速率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载体数量限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③曲线中,氧气浓度变化,不会影响运输速率,说明物质的运输速率与能量无关,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④曲线中,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速率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运输方式属于内吞和外排、主动运输。 【详解】A、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与曲线②和④相符,A正确; B、自由扩散的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与①和③相符,B错误; CD、内吞和外排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能量因此与曲线④相符,CD错误;故选A。 35.细胞可分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两大类,下列关于二者比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两类细胞中8种核苷酸都含有C、H、O、N、P B. 两类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 遗传物质载体都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 原核细胞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A、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DNA、RNA两种核酸,都含有8种核苷酸,且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A正确;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B正确;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均为DNA,C错误; D、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正确。故选C。 36.将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清晰看到细胞结构后,为了更准确判断A处的颜色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B.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C. 换上放大倍数为100×的物镜 D. 调节光圈或反光镜(电光源亮度)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装片放在80 ℃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生物膜在高温下死亡,失去其生物特性。 【详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放在80℃的条件下处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为了进一步看清A处的颜色,不需要增大放大倍数,只需调节视野亮度即可,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只需在低倍镜下观察。 37.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密闭装置),绘制出图甲、乙和丙,图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并不相等的点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中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代表的是净光合,黑暗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代表的是呼吸作用,A点含义是净光合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故A错误。图乙中B、C是拐点代表的都是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B、C正确,图丙中D点也是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理解应用能力。 38.植物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其张开度有多种调节机制,其中的一个调节机制如图: 根据以上内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 SO2 浓度过高时,可能会抑制光合作用 B. ABA 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植物免受 SO2 的破坏 C. 当 SO2 浓度过高时,植物体内 C3 的含量上升 D. CO2 进出保卫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光合作用,考查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判断。据图可知,SO2会抑制CO2固定相关酶的活性,和ABA一样,会导致气孔的关闭。 【详解】据图可知,当 SO2 浓度过高时,会抑制CO2固定相关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光合作用,A项正确;ABA会导致气孔的关闭,不让SO2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植物免受 SO2 的破坏,B项正确;当 SO2 浓度过高时,CO2固定减少,植物体内 C3 的含量下降,C项错误;CO2 属于小分子,进出保卫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D项正确。 39.将某水生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其有机物积累量的影响,实验以 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该表数据分析,如果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那么在哪种恒温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 温度(℃) 10 15 20 25 光照下吸收CO2(mg/h) 2.50 3.25 3.75 4.25 黑暗中释放CO2(mg/h) 1.00 1.50 2.25 3.00 A. 10 ℃ B. 15 ℃ C. 20 ℃ D. 25 ℃ 【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强度用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呼吸作用强度用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示,因此可以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之差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的温度应该是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差值最大时对应的温度 A、温度为10℃时,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有机物的积累量是(2.5×12-1.00×12)×15/22=270/22mg; B、温度为15℃时,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有机物的积累量是(3.25×12-1.5×12)×15/22=315/22mg; C、温度为20℃时,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有机物的积累量是(3.75×12-2.25×12)×15/22=270/22mg; D、温度为,20℃时,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有机物的积累量是(4.25×12-3.00×12)×15/22=225/22mg.故选择B。 40.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 由氨基酸形成多肽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 有氧呼吸时,生成物中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 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A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一个氨基酸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COOH)相结合形成一个肽键,同时脱去一分子水,B正确。有氧呼吸时,生成物中H2O中的氢来自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的分解和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C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中将C3还原成(CH2O),D正确。 考点:本题以细胞为载体考查生命的物质基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1. 研究人员用菠萝和柳蜜桃为实验材料,测量在30℃~65℃ 范围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注:以30℃时记录的实验数据作为对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高温下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受到抑制且菠萝更加敏感 B. 当温度为45℃时,两种植物均可正常生长 C. 50℃时菠萝细胞中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D. 两种植物在生长季节长期处于不致死的高温环境下,“果实”甜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A、根据图形可以看出,菠萝的光合作用在40℃以后开始下降,至47℃左右降为零;而柳蜜桃的光合作用在50℃以后才开始下降,至55℃时停止。A正确; B、45℃时菠萝的呼吸作用已经超过光合作用,而柳蜜桃的光合作用仍然超过呼吸作用;B错误; C、50℃时菠萝细胞的光合作用已经停止,所以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C正确; D、在不死的高温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下,果实甜度下降;D正确。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所需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42.下图为桑叶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减少的日变化曲线图,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为降雨后第2、8、15天测得的数据。若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相同,则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 B. 曲线Ⅱ在10时后光合速率下降的限制因素是光照过强 C. 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程度 D. 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光强和的供应水平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自变量是土壤水分、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曲线Ⅰ、Ⅱ、Ⅲ 分别为降雨后第2、8、15天测得的数据,则水分越来越少。 【详解】AC、分析曲线图可知,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故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现象,A、C正确; B、曲线II在10时以后光合速率下降的限制因素是气孔关闭引起二氧化碳的吸收不足,B错误; D、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的变化引起的气孔关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少, D正确。故选B。 【点睛】解答坐标曲线图类的题目要遵循的步骤是:第一看坐标图中横、纵轴的含义,找出横、纵坐标的关系,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第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即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第三看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含义。 43.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氧含量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 甲图中氧含量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D点 C. 甲图中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植物器官的 D. 甲图中氧含量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答案】B 【解析】甲图用柱形图表示了呼吸作用中氧气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之间的关系,乙图用曲线图表示了随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的变化。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远远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图甲中的c点)的氧浓度;氧浓度为d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乙图中的A点,A正确;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远远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强度大,而D点或者是有氧呼吸占优势,或者是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图甲中的c点)的氧浓度,C正确;氧浓度为d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没有酒精产生,D正确。 44. 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后,其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量(mol/min)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量(mol/min) 0 0.6 0.7 1.2 3.0 A. 氧浓度为a时,细胞呼吸不在线粒体中进行 B. 氧浓度为b时,葡萄糖的消耗量为0.3 mol/min,较适宜苹果的储藏 C. 氧浓度为c时,酒精发酵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6 mol/min D. 氧浓度为d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有1/4来自酒精发酵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合成ATP,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在无氧呼吸中,1mol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乙醇或乳酸时,只产生少量ATP,且只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少量能量产生。 【详解】A、氧浓度为a时,由于O2的消耗量为0,说明此时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其场所为细胞质基质,A正确; B、氧浓度为b时,呼吸作用强度最低,在表格中b点的氧浓度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此时氧气的消耗量为0.6,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1 mol/min;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0-0.6=0.4,消耗葡萄糖为0.2 mol/min,消耗的葡萄糖共0.3 mol/min,B正确;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3-0.7=0.6,酒精发酵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3 mol/min,C错误; D、氧浓度为d时,O2的消耗量为1.2,故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2,;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4,故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有1/4来自酒精发酵,D正确。故选C。 【点睛】明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反应式是解题关键。 45.某超市有一批过保质期的酸奶出现涨袋现象。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据此分析涨袋现象的原因合理的是( ) A. 涨袋可能是由于乳酸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 B. 涨袋是可能由于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造成的 C. 如果涨袋的酸奶中有酒味,说明可能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造成的 D. 只要酸奶包装盒密封完好,就不会出现涨袋的现象 【答案】C 【解析】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 【详解】A、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B、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B错误; C、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C正确; D、酸奶中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酸奶包装盒密封完好,但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会出现涨袋的现象,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的信息“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再根据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过程及产物,分析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46.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某双子叶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度,结果如下表。(表中负值表示CO2释放量,正值表示CO2吸收量) 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光合作用速度(CO2mg/100cm2叶·小时) 1.0 -2.0 3.0 +2.0 5.0 +6.0 7.0 +10.0 8.0 +12.0 10.0 +12.0 (1)在右侧坐标系上绘出光照强度与该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度的关系图。__________据图回答以下小题: (2)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度是__________(CO2mg/100cm2叶·小时)。 (3)在光照强度为______千勒克司时,该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有机物合成量和呼吸消耗量相等。 (4)在一天中,将该植物叶片置于5千勒克司光照下10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则每100cm2叶片是否有糖类的积累?______,请用数据计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0-8千勒克司范围内,光合作用速度主要受__________因素影响;超过8千勒克司时,光合作用速度受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因素)等因素影响。 【答案】 4 2 是 白天10小时的C02吸收量(6×10=60mg)大于夜晚14小时的C02释放量(4×14=56mg),说明单位面积叶片有糖类积累 光照强度 温度和C02浓度 【解析】据表分析,表中的光合作用速度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值为负值时表示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值为正值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速率。 【详解】(1)根据表格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进行描点划线,如下图所示: (2)(3)分析题图可知,在光强强度为2千勒克司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曲线与横轴相交,说明该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是光的补偿点,此时植物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分析题图可知,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与纵轴相交的坐标点是(0,-4),说明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速率是4mg/100cm2叶/小时,即植物的呼吸强度是4 CO2mg/100cm2叶·小时; (4))在一天中,将该植物叶片置于5千勒克司光照下10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则白天10小时的C02吸收量(6×10=60mg)大于夜晚14小时的C02释放量(4×14=56mg),说明单位面积叶片有糖类积累; (5)分析题图可知,在光照强度0-8 千勒克司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因此该阶段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超过8千勒克司时,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此时光合作用速度受二氧化碳或温度等因素影响。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先将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将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转化为曲线图,然后分析曲线图解答问题。 47.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处理 A B C SiO2(少量) + + + CaCO3(少量) - + + 95%乙醇(10毫升) + - + 蒸馏水(10毫升) - + -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试回答: (1)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绿色 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几乎无色 叶绿素不溶于水 深绿色 叶绿素溶于乙醇,且有碳酸钙的保护 【解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应选取新鲜的绿色植物叶片,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石英砂和碳酸钙,其中无水乙醇(或丙酮)的作用是溶解色素,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详解】(1)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A中未加CaCO3,导致部分叶绿素被破坏,所以溶液颜色为黄绿色。 (2)B中加入了SiO2和CaCO3,但研磨得到的叶绿素等色素不能溶于蒸馏水中,所以溶液几乎无色。 (3)C中加入了SiO2和CaCO3,研磨出的叶绿素等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酒精中,所以溶液为深绿色。 【点睛】熟悉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与操作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8.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 材料用具:保温瓶(500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 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A ①______________ 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②______________ B 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 葡萄糖溶液 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2)该实验是一个_______实验,其中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这是为了控制该实验的_______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步骤如下: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C 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葡萄糖溶液 加入10g灭活的干酵母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答案】加入240ml的葡萄糖溶液 不加入石蜡油 对照 去除氧气 自 A>B>C 【解析】分析实验装置图:本题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因变量是保温瓶的温度变化。 分析表格: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为了排除酵母菌以外因素产生的温度变化,则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即空白对照组。 【详解】(1)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①处应填:加入240ml的葡萄糖溶液,②处应填:不加入石蜡油。 (2)该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气,这样可以控制实验的自变量。 (4)因为有氧条件下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多,因此装置A、B、C 温度大小关系是A>B>C。 【点睛】熟悉该实验的目的、确定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理清实验思路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49.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0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利用提供的U形管(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1)将________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 (2)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的变化。 (3)CO2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_进行检测,溶液由蓝变绿再变_____。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4)①如果A侧液面__________,B侧液面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A侧液面__________,B侧液面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等量 (两侧)液面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黄 上升 下降 下降 上升 如果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甲和装置乙的单一变量是有无氧气,装置甲中通入氧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装置乙中没有通入氧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此外,装置甲和装置乙中的澄清石灰水用于检测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否比无氧呼吸多,实验原理: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 (1)探究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需将等量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倒入U形管A、B两侧; (2)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侧液面的变化; (3)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以用于检测CO2,溶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 (4)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如果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这就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掌握探究实验的原理,并能据此完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