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复习中应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复习中应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案

化学复习中应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何能够使考生恰当地使用本学科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定性地描述、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力求达到“字、词准确、语言通畅、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应成为高三复习教学和一个重点关注问题来不断强化。本文就常见的几类文字表达题例析,探讨答题的规律及方法。‎ 一、化学原理探究型 该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遵循化学基本规律,用精炼概括的语言,准确简洁地回答问题。这里学生不仅要有丰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精干熟练的文学修养,以及数学、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基本功底。‎ 例1:在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新制氯水,立即使石蕊呈现红色,不久又可见红色褪去,简述其原因。‎ 解析:该题应注意的两个要点:一是石蕊变红原因;二是红色褪去原因。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遇到H+,红色褪去是因为遇氧化性物质。 答案:在新制氯水中,氯气和水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盐酸可使石蕊变红,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与石蕊发生作用生成无色物质(即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由于这两个反应前者块,后者慢,故先看到变红,后看到褪色。‎ 例2、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解析: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c(H+)和c(OH-)相等均大于10-7mol/L,故纯水的pH值小于7。 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c(H+)>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c(H+)=c(OH-)=10-7mol/L,因而pH=-lgc(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c(H+)和c(H-)均大于10-7mol/L,故pH=-lgc(H+)<7。‎ 跟踪练习:‎ ‎1、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mol/L和0.1mol/L,则甲、乙两瓶氨水中c(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____ 10,说明理由。‎ ‎2、Al(OH)3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H2O+AlO2- +H+ Al(OH)3 Al3++3OH-是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向沉淀中加入盐酸,沉淀溶解其原因是_______ ;‎ ‎(2)向沉淀中加入苛性钠溶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_______ 。‎ ‎3、某甲酸溶中可能混有甲醛,试通过化学方法证明其是否含有甲醛。‎ 参考答案:‎ ‎1、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程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程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c(OH-)之比应小于10。‎ ‎2、(1)加酸时,H+ 跟溶液中OH- 反应, 使[OH-]减小,电离平衡向碱式电离方向移动,从而Al(OH)3不断溶解;(2)加强碱时,OH- 跟溶液中H+ 反应,使[H+]减少,电离平衡向酸式电离方向移动,从而使Al(OH)3不断溶解。‎ ‎3、取少许样品加入足量NaOH溶液或CaO蒸馏,馏出物中加入银氨溶液并用水浴加热,若有银镜生成,则证明甲酸中含有甲醛。‎ 二、化学实验设计评价型 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正是体现了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而对学生实验评价能力的考查主要化学实验方案评价型试题通过来完成 ‎。对于给出的实验设计,要求评价其合理性,推断实验中的现象或分析、归纳出结论(或规律)的题,可以结合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从实验的原理,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考虑方案的合理性,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的结论。‎ ‎1、评价实验装置 ‎  例3、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是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试回答:‎ ‎(1)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药品的使用、仪器操作、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Ⅰ)(II)两套装置进行评价,从而考查同学们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深刻性,对常规实验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及步骤先后顺序的含义。‎ 答案:(1)B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共绿色气体充满装置,再开始加热D ‎(2)导管易被产品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境污染 ‎ ‎(3)产品易受潮解 在瓶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 ‎2、评价实验方案 例4、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是:‎ 甲:① 称取一定质量的HA配制0.l mol/L的溶液100 mL;② 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l的两种酸溶液各100 mL;‎ ‎② 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0 mL,加水稀释为100 mL;③ 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请你评价: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 。‎ ‎(2)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作简明扼要表述。‎ 解析:甲用的是直接判断,现象应是pH大于1,乙用的是比较法,要注意的是取pH相同的酸先进行相同倍数的稀释,稀释后HA溶液中H+浓度较大,故乙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差,配制pH=l的HA溶液难以实现,不妥之处在于加入的锌粒难以做到表面积相同。合理且最容易的方法是配制NaA溶液,测其pH>7,即证明HA是弱电解质。当然也可用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进行导电性强弱比较的方法。‎ 答案:(1)配制pH=l的HA溶液难以实现 ‎ 不妥之处在于加入的锌粒难以做到表面积相同(2)配制NaA溶液,测其pH值>7即证明HA是弱电解质 ‎ 跟踪练习:‎ ‎1、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确证溶液中含有SO42-的方案。‎ 甲: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消失 乙:溶液无沉淀白色沉淀 试评价上述两个方案是否严密,并说明理由。‎ 甲: ;‎ 乙: 。‎ ‎2、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 教材中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 。‎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甲: 不严密,因为若甲中含有Ag+,也会产生一系列相同的实验现象。‎ 乙:严密,因为先加稀盐酸,无沉淀,说明溶液中无Ag+,排除了Ag+对SO42-检验的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在已先加盐酸的溶液中得到白色沉淀,证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 ‎2、方法一: 避免生成的 Fe(OH)2沉淀接触O2 方法二: (1)稀 H2SO4、铁屑(2)NaOH溶液(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H2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型 实验题是在考查学生是否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整、准确、简练地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这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充分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育表达能力。要求我们平时在评讲练习题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尤其对某些实验步骤中的细节问题更要学生尽可能用精炼的文字准确的表达出来,做到言简意骸。‎ ‎1、考查常规操作 例5、由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 ‎(2)若用手捂热现象不明显,该怎样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 解答:(1)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干燥管末端的管口放入水中,用手捂热分液漏斗,有气泡从水中冒出;放开手冷却后,且有少量水进入干燥管,表明装置不漏气。(2)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干燥管末端放入水中,用小火加热烧瓶,有气泡从水中冒出,停止加热冷却后,干燥管内水面回升,表明装置不漏气。‎ 例6、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中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过滤强酸性液体的耐酸过滤器)   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必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①‎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H2SO4,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②‎ ‎ ‎ ‎ ‎ ‎③‎ ‎ ‎ ‎ ‎ ‎④‎ ‎ ‎ ‎ ‎ ‎⑤‎ 洗涤沉淀 ‎ ‎ ‎⑥‎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 ‎ ‎  解析:高考中本题得分率0.253,区分度0.527。区分度很好,得分率比预期值要低。约为60%的考生得分不超过4分。利用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之一。本题中用来分离甲、乙两种化合物的溶剂比较特殊,是浓度为98%的浓H2SO4。因此本题除考查考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及溶解、过滤、沉淀洗涤等实验基本操作外,还重点考查使用浓H2SO4的安全操作。为了便于阅卷,本题采用填表形式让考生规范地回答。‎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必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①‎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H2SO4,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②‎ 过滤 装好过滤装置,将①中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装置中进行过滤 ‎③‎ 稀释(或沉淀)‎ 在另一烧杯中,放入适量蒸馏水,将②中滤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该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④‎ 过滤 重新装一过滤器,将②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⑤‎ 洗涤沉淀 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滤出水后,再次加水洗涤,连续2~3次。‎ ‎⑥‎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氯化钡溶液,若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沉淀已洗净。‎ ‎2、考查实验操作技能 例7、用仪器A、B和胶管组成装置收集NO气体(①仪器A已经气密性检查;②除水外不能选用其他试剂)。‎ 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解答:在A中加满水,盖紧瓶塞,用胶管连接b和c接口,由a导入NO气体,水通过b和c排入B中。(注: 盖紧瓶塞中的关键字是紧字,不紧就会漏气,盖上瓶塞,盖好瓶塞,都不能准确的说明是否盖紧了。)‎ 例8、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量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解答: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跟踪练习:‎ ‎1、图一装置为制取氢气装置,适用于室温下随制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原理与启普发生器相同。图二为氢气和氮气在还原铁粉作用下模拟合成氨气的实验装置。根据两图装置特点,回答实验前气密性的检验方法。‎ ‎2、实验需用约10%的H2O2溶液100mL,现用市售30%(密度近似为1g/cm3)来配制,其具体配制方法是_______‎ ‎3、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熔点16.6℃)。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请简单说明在实验中若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将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乙酸。‎ 参考答案:‎ ‎1、图一装置检验气密性的方法:塞紧橡皮塞,夹紧弹簧夹后,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试管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漏斗中与试管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再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 图二装置检验气密性方法:在A(及E)中加入少量水,使水面刚刚没过A的漏斗颈(及E的导管口)的下端,打开活塞a,在烧瓶B(或玻璃管D)的底部加热,若A中漏斗颈内水面上升,且E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装置不漏气。(若关闭活塞a,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在烧瓶B底部和玻璃管D下部加热,分别检查活塞前后两部分是否漏气也可)。‎ ‎2、用量筒量取33(或34)mL30%的H2O2溶液加入烧杯中,再加入67(或66)mL水(或加水稀释至100mL),搅抖均匀 ‎3、解析:题目中给出了冰乙酸的熔点为16.6℃这一信息,要使冰醋酸由固体转变为液体,最好的办法是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试剂瓶),因水浴加热温度容易控制,且受热均匀。答案:将试剂瓶放在热水(温度控制在20-40℃均可)中进行水浴加热,然后趁热将液化后的乙酸倒出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