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解析版】
云天化中学2018~2019秋季学期半期考试 高 一地理 一、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从此,“嫦娥二号”开始了绕月探测飞行,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嫦娥二号”奔月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 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 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2. 此日之后的两个月,关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云天化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 B.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 北京白昼时间越来越短 D. 北极圈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3. 下列有关“嫦娥二号”穿越大气层时遇到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在高层大气有电离层存在 B. 平流层大气没有运动现象 C. 各层大气均有显著的对流运动 D.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此时为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并且向南移,故答案选B项。 【2题详解】 10月1日到12月1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南移,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减小,A说法正确;地球公转越来越接近近日点,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加快,B正确;北京的白昼时间越来越短,C正确;北极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D错误。故答案D项。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为先是递减后为递增,故并非只 有对流层,故D不符合题意;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并非没有大气运动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而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故C不符合题意; 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故A正确。故答案选A。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有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4.某地理野外考查小组在溪滩上捡到一块岩石,发现其层理结构十分明显,且含有生物化石,这块岩石可能是()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大理岩 D. 石灰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特点。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由材料分析可知,捡到的岩石具有沉积岩的特点,故答案选D项。 5.下列各纬度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 25°N B. 67°N C. 10°S D. 23°26′N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五带划分,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为南北温带,故纬度数应符合23.5°---66.5°之间,故A 符合。 某河谷中有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石灰岩崖壁,上面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图为“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6. 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A. 流水溶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海水侵蚀 7. 该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是( ) A. 东北平原 B. 黄土高原 C. 云贵高原 D. 华北平原 【答案】6. A 7. C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岩壁主要为石灰岩,崖壁高约二百米,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A正确;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并不显著,B错误;不会有冰川作用和海水侵蚀作用,C D错误。故答案选A。 【7题详解】 石灰岩在流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岩溶地貌,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故答案选C项。 2016年9月7日晚,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首次观测到小行星2009ES。 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8. 该小行星最可能来自() A. 火星和木星之间 B. 地月系 C. 河外星系 D. 土星和木星之间 9. 经发现2009ES没有生命存在,而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现象的自身条件是( ) ①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③八大行星都沿着各自公转的椭圆轨道和相同的方向围绕太阳运行,互不干扰 ④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液态水条件 ⑤八大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运行 ⑥地球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A. ①②④⑥ B. ①②④ C. ③⑤ D. ③⑤⑥ 10. 2009ES四周没有气体聚焦,其原因是2009ES () A. 温度高 B. 自转速度快 C. 距太阳较远 D. 质量和体积过小 【答案】8. A 9. B 10. D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小行星带被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由此可以判断该小行星距离地球近,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主要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故答案选A。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注意“自身条件”,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现象的自身条件为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液态水条件,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10题详解】 只有天体的质量和体积合适,才会产生适当的引力,才能够吸引大气层在周围稳定的存在,由此推断,2009ES四周没有气体聚焦,其原因应该是2009ES的质量和体积过小,不足以产生足够大的引力吸引大气层。故答案选D项。 【点睛】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的小天体.有的小行星用古代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则由发现者给与其他名称.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内。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 ①太阳辐射 B. ②大气辐射 C. ③大气逆辐射 D. ④地面辐射 12.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减弱 【答案】11. A 12. C 13. D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详解】 ①太阳辐射;②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选A正确。 【12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③。选C正确。 【13题详解】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减弱大气逆辐射④带来的保温效应,减缓地球变暖。选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大气的受热状况。 【知识拓展】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又称为“温室效应”。 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17:10太阳连续发生两次剧烈的耀斑爆发,其中第二次耀斑爆发是近十多年来最强烈的一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 耀斑发生在太阳圈层中的( ) A. 光球层 B. 太阳内部 C. 日冕层 D. 色球层 15. 耀斑强烈爆发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B. 北极地区可能在夜晚看到极光 C. 有利于无线电短波通信 D. 导致珠穆朗玛峰雪线下降 【答案】14. D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与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由外而内分别是日冕、色球层、光球层。太阳活动的表现形式有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故选D项。 【15题详解】 耀斑爆发后,太阳风的强度迅速增大,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会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短时间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流还会扰乱地球磁场,使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碰撞而产生极光现象。故B项正确。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 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北京时间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天宫一号化作流星坠落于163°W,14°S的南太平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6.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天宫一号的是( )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总星系 17. 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 A. 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 B. 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 C. 天空中的飞鸟 D. 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 18. 天宫一号坠落时坠落点的区时是( ) A. 4月1日13:15 B. 4月2日13:15 C. 4月1日13:23 D. 4月2日13:23 【答案】16. A 17. B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最高一级为总星系(即目前所知的宇宙范围),第二级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又向下分成第三级的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向下分成最低一级的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天宫一号坠落太平洋,属于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是银河系以外的星系,所以不包含地球。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体的定义。天体是指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天空中的飞鸟、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和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内,故都属于地球的一部分而不属于天体,只有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存在于宇宙中,故属于天体。故答案选 B 项 【18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天宫一号坠落时坠落点为 163°W,14°S 的,经过计算可知,落点所在的时区为西 11区,与东八区相差 19 个时区,而此时北京时间为 4 月 2 日 8 时 15 分,因此落点的时间=4 月 2 日 8 时 15 分—19小时=4 月 1 日 13 时 15 分。故答案选 A。 【点睛】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 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二看它是不是天体的一部分;三看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否则不 是天体。 水富(29º N,104º 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下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9. 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是() A. 23.5° B. 29° C. 55° D. 66。5° 20. 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 A. 海口 B. 重庆 C. 拉萨 D. 吐鲁番盆地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事务的分析。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当太阳光线与大玻璃箱垂直时效果最好。即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φ -δ|, φ为当地纬度 =29°,δ为直射点的纬度=0°,h=61,er而α+h=90°,则带入数据的α=29°。故答案选B项。,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地区应是太阳辐 射分布较强的地区,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透明度较高, 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太阳辐射量最丰富。故答案应选C项。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1. 若热带的范围较现在的范围扩大了两个纬度,则图中β为() A. 21°26′ B. 22°26′ C. 24°26′ D. 25°26′ 22. 如果β变为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北京与纽约全年的昼夜相同 B. 海南的四季更加分明 C. 大气成分将改变,两极地区变暖 D. 水富7月份的气温将变高 【答案】21. C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据图分析,图中β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热带范围扩大了2个纬度,说明黄赤交角变大了1°,也就是β增大了1°,变为24°26′。故选C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如果黄赤交角为0°,说明黄赤交角变小,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很多就会发生变化。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北京与纽约的昼夜长短一样,A正确;大气成分不会改变,两极地 区不再有极昼与极夜,C错误;因为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直射点没有回归运动,因此海南的四季将没有变化,B错误;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将比以前降低。D错误。所以本题A。 23.下列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地貌的什么发育过程 () A. 冲积平原 B. 断块山 C. 背斜成谷 D. 背斜成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皱褶(背斜、向斜)和断层。皱褶形成的地形一般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的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上升岩块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地堑)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图中反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演示的为背斜成谷的过程,故答案选择C选项。 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24.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5.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丙乙丁甲 【答案】24. D 25. B 【解析】 试题分析: 【24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以知道,12月22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是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是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在上述四个地方中,只有丁地的白昼时间超过12小时,说明此地位于南半球,而故选D。 【25题详解】 从四地的白昼时间来看,甲地白昼最短,说明是它是以上四个地方中位于北半球的最高纬度,其次是乙,丙和丁值得推敲,丁地的白昼时间比12小时长了1小时56分,而丙地比12小时少了35分钟,说明丁地位于南半球的纬度要比丙地位于北半球的纬度更高些,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半球及纬度的判断。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图,完成下列问题。 26.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外核 D. 内核 27.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④通过三态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 B. 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 ④和③传到①时波速加快 D. 横波的传播速度高于纵波 28. 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 地幔和地核 B. 岩石圈和地壳 C. 地壳和地幔 D. 地幔和地壳 29. 地震发生时,池塘里的鱼儿() A. 只有上下颠簸 B. 只有前后、左右摇晃 C. 先上下颠簸,后前后、左右摇晃 D. 先前后、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答案】26. B 27. D 28. C 29. A 【解析】 【2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故答案选B项。 【2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图中③为横波、④为纵波、①为莫霍界面、②为古登堡界面。因此图中④为纵波,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③为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图中④为纵波,②为古登堡界面,纵波到达古登堡界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消失;图中③为横波、④为纵波、①为莫霍界面,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增加;因此ABC正确,横波的传播速度慢于纵波,D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位置。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图中①界面为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故答案选C项。 【29题详解】 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相态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因此,在池塘里的鱼儿只能感受到纵波,即只有上下颠簸;不会受到横波的影响也不会感到左右摇晃,故答案选A。 下图为某(南、北)半球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0. 图中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值大小关系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丙 D. 甲>丙>乙 31. 该图所在半球以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 有地转偏向力 B. 南半球 风向左偏转 C. 北半球 风向右偏转 D. 南半球 有摩擦力 【答案】30. C 31. C 【解析】 【30题详解】 图中,垂直于等压线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图中等压线的气压值大小关系为甲>乙>丙。故答案选D项。 【31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风向相对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说明所在半球为北半球。故答案选C项。 32.若只考虑云量状况,下列四幅图中所列地中日温差最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陆地和海洋来看,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从晴天和阴天来看,白天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温度较高,阴天则削弱作用强,温度相对较低;夜晚晴天,云层薄则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即为保温作用弱,故而温度低,阴天则保温作用强,温度相对较高。故而总结得出昼夜温差最大的是晴天的陆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阴天的海洋。故答案选D项。 3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B. 大气,水体的运动 C. 煤,石油的形成 D. 水富西部大峡谷的温泉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植物的生长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故A不符合题意;大气和水体的运动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故B不符合题意;煤炭、石油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辐射能,故C不符合题意;大峡谷的温泉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故D正确。故答案选D项。 34.下列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 太阳的东升西落 B. 日出时间的变化 C. 四季更替 D. 正午太阳位置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日出时间的变化,四季更替,正午太阳位置的变化属于地球公转的现象,故答案选A。 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混合物,氮氧占99% B. 底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 大气中的氮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D.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气的组成及作用。干洁空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的,所以A选项错误;底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错误;大气中的氧气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C错误;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D正确。故答案选D项。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6. 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最适宜布局在(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37. 城市绿化最适宜布局在( ) A. 甲地 乙地 B. 乙地 丁地 C. 丙地 丁地 D. 丙地 甲地 【答案】36. A 37. B 【解析】 【3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热岛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市中心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郊区温度较低,气流下沉,在同一水平面产生高低气压差,使得上空气流由市中心流向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因此为了防止 城市热岛环流会把市中心与郊区间的污染物带到市中心,需要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环流圈外。读图分析甲地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故答案选A。 【37题详解】 城市热岛环流把市中心的气流带到郊外,在郊外净化后在回到市中心,这样使得城市的空气得到净化;因此城市绿化适宜建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可以净化进入城市的空气,对应图中的乙地和丁地。故答案选B。 38.在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不可能形成的是( ) A. 高大的山脉 B. 深邃的海沟 C. 裂谷 D. 岛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板块的两种边界形成的地貌。板块的边界类型有两种: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主要表现为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消亡边界主要表现为挤压,常形成巨大的山脉,海沟和岛弧。结合分析可知在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常形成巨大的山脉,海沟和岛弧,裂谷为板块的张裂地带,故答案选C项。 39.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下列节气中,升旗最早的是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同一地点昼长的时间变化。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因此日出越早,升旗越早。北京在北半球, 对于北半球的地点而言,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即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的昼弧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即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这一天的日出时间最早。12月22日,冬至日昼最短,日出时间最晚,春分和秋分日出时间介于冬至与夏至日之间,故答案选B项。 【点睛】决定地球上某地昼夜长短的因素有:季节、纬度。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此时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此时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40.某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5点,则该地经度为() A. 175°E B. 130°W C. 75° E D. 165°E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某地正午,地方时为12:00,北京时间为15:00,表示120°E的地方时为15:00,某地比北京晚3个小时,位于120°E西方45°,为75°E。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二、为双选题 41.关于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向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 背斜利于储存地下水,形成自流水盆地 C. 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利于采石 D. 水库建设应该避开断层带 【答案】C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研究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在向斜盆地中,AB错误;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容易引发地震。崩塌等地质灾害,D正确;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利于采石,C正确。故答案选CD项。 42.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地球上南北半球的昼夜情况,阴影表示夜半球,其中日期相同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C 【解析】 阴影表示夜半球,根据四幅图反映的地球上南北半球的昼夜情况,①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是夏至日。 ②昼夜平分,是二分日。③是南极图,南极圈是极夜现象,说明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是夏至日。④是南极,南极圈是极昼现象,是冬至日。A、C对。B、D错。 点睛:夏至日,北极圈是极昼现象,南极圈是极夜现象。昼夜平分,是二分日。冬至日,南极圈是极昼现象,南极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43.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B.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C.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能同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D. 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特征。岩石圈循环不断的改变地表形态,B正确;能进行物质交换和进行能量传递,C正确;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岩,D错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A正确。故答案选AC项。 44.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 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 C.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北半球夏至日是6月22 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A错误;夏至日地球接近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越来越慢,C.D错误;这一天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B正确。 考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板块交界处较稳定 B. 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 C. 赤道共穿过了六大板块 D.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陆地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答案】B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故A错误;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B正确;赤道共穿过了六大板块,C正确;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故D错误。故答案BC项。 【点睛】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点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是由板块构成;(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 46.下列4幅图中,能正确反映空气流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D 【解析】 【详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时区温度高于郊区,因此市区应该为上升气流,郊区应该为下沉气流,故①错误;赤道受热,形成上升气流,30°气流下沉,在赤道与30°之间形成大气环流,B正确;晚上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低,故海洋盛行上升气流,陆地盛行下沉气流,故④正确;白天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海洋盛行下沉气流,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故③错误。因此BD正确,故答案选BD。 47.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B.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 C. 地壳就是整个岩石圈 D. 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A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顶部,B错误;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C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D正确。故答案选AD项。 48.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 偏东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B. 正午的阳光比早上的灼热 C. 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 D. 正午的太阳夏季比冬季高 【答案】CD 【解析】 【详解】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C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的,D对。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A 错。正午的阳光比早上灼热,是太阳高度日变化造成,是自转产生的现象,B错。因此CD正确,故答案选CD。 点睛:由于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夏季昼长,冬季昼短。各地正午时间都是12点,所以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是公转影响产生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点睛】公转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和五带划分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9. 关于图所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向斜成岭 B. 该地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C. ② 地有可能找到石油 D. ②处比③处岩石坚硬 50.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图中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 甲一Ⅲ B. 乙一 Ⅱ C. 丙一Ⅰ D. 丁一Ⅳ 【答案】49. AC 50. AD 【解析】 【49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①地为山地,地质构造属于向斜,A正确;该地属于背斜和向斜,地质基础很稳定,B错误;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②地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C正确;②处位于背斜,岩层受张力,岩石容易破碎,③地位于向斜,岩层受挤压,岩石坚硬,,因此D错误。答案选AC项。 【50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甲为山顶,冰川广布,受冰川作用,易形成冰川地貌,对应Ⅲ,A正确;乙位于河流的出山口,河流流速减缓,易形成冲积扇,对应Ⅰ,B错误;丙位于河流的中游,主要以流水的搬运为主,不可能是冲积扇,C错误;丁位于河口位置,泥沙沉积,流速减缓,形成三角洲,对应Ⅳ,因此D正确。故答案选AD项。 三、非选择题 5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是___ 。 (2)图中AB是_______(晨、昏)线。A地此時正值 _____(日出或日落)。 (3)图中D地的地方时为__,昼长为__小时。 (4)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是_____,这一天过后水富的白昼将渐渐变___ 。 (5)图中B地此时的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A.B.C.D四地线速度最小的是 ___。 【答案】 (1). 冬至 (2).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 晨 (4). 日出 (5). 21时 (6). 18 (7). 90°E (8). 长 (9). 0° (10).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以及意义。 【详解】(1)读图,地球公转方向为顺时针,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2)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越过AB线是由晚上到白天,说明AB线为晨线;A点在晨线上,说明A地正值日出。 (3)图中B点所在的经线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D点所在的经线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相差45°,时间相差3小时,而且位于西侧,因此 D点的地方时为21点,又因为D点位于昏线上,因此D点正在日落,说明日落时间为21点,昼长=2(日落时间-12),得出昼长为18小时。 (4)太阳直射的经度为12时的经度,白天的中央经线为12时,图中90°W为12时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该日为冬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5)此时,B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因此B点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大。 5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地貌是____,乙地地质构造是_____; (2)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 (3)从地质构造上看,丁是________,其成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4)在甲、乙、丙三地中最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________地。假设该河流位于我国,自西向东流若只考虑地转偏向力,河流的________(南或北)岸侵蚀严重。 (5)在甲、乙、丙,丁地中,如果修建地下隧道的应选________地,可能找到地下水是____地。 【答案】 (1). 山岭 (2). 断层 (3). 冲积扇 (4). 流水堆积 (5). 背斜 (6). 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7). 乙 (8). 南 (9). 丁 (10). 甲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以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为山地,乙地岩层断裂,并且发生错位,属于断层。 (2)丙地位于河流的出山口,为河流的冲积扇,主要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3)图示丁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 (4)由上题分析可知,乙为断层,岩层破碎,易侵蚀,在甲、乙、丙三地中最可能发育成河流。在河流上游的山区段,河流主要表现为向下侵蚀,形成V型谷。我国位于北半球,地砖偏向力向右,自西向东流,河流的南岸为右岸,若只考虑地砖偏向力,河流的南岸侵蚀严重。 (5)地下隧道要建设在背斜,丁为背斜,所以应该建在丙处,水容易在向斜部位汇集,所以甲处容易找到地下水。 【点睛】地质构造的应用: (1)找矿: 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如上图所示。 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2)找水: 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如上图所示。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上图所示。 (3)工程建设: 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②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该结构不仅结实坚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如上图所示。 53.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方向___ (2)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低是__________。甲乙两地受热的是_____,空气___ 运动。 (3)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4)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5)若图中甲处为陆地,乙处为海洋,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白天或夜间)。 【答案】 (1). 逆时针运动 (2). 丁 (3). 乙 (4). 膨胀上升 (5). 西南风 (6). 甲 (7). 夜间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以及应用。 【详解】(1)根据等压线“凸高凹低”的规律可知,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即气压值甲>乙。甲处由于气流下沉形成了高压,则丁处为低压,而乙处由于气流上升形成了低压,则丙处为高压,故气压值丙>丁。再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进一步推出气压值:甲>乙>丙>丁,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甲处气流向下,乙处气流向上,即可推出丁→甲,乙→丙。水平方向上高压指向低压,那么甲→乙,丙→丁,呈逆时针运动。 (2)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低是丁。甲处气流下沉形成了高压,说明甲处冷却;而乙处由于气流上升,说明乙处受热。 (3)图中甲、乙两地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由于该地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向右偏,根据图中的南北方向可推出,风向右偏,形成了西南风。 (4)若为城市热岛环流,郊区气温低于市区,气流呈下沉状态,使得郊区形成高压,图中甲处为高压,即符合郊区特征。 (5)图中甲处为高压,若乙处为海洋,此时吹陆风,热力环流出现在夜间。 54.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___;B___; C___ ;D___。 (2)图中A.B.C.D过程中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 。 【答案】 (1). 岩浆岩 (2). 变质岩 (3). 重熔再生 (4). 外力作用 (5).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物质循环以及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A指向岩浆岩,说明A形成岩浆岩,A为岩浆,B和岩浆岩可以相互转化,因此B为变质岩。岩浆岩经过D作用形成沉积岩,因此D代表外力作用;B为重融再生作用。 (2)由上题分析可知,D为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的外部;C为重融再生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的内部。 【点睛】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55.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B___;C___;D___ ;E___; (2)A.B.C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___。 【答案】 (1). 太阳辐射 (2). 地面辐射 (3). 大气逆辐射 (4). 云层反射 (5).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B为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E为云层对大气的反射作用。 (2)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因此A、B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C、D属于长波辐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