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年秋邻水实验学校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A. m=900,n=100 B. m=800,n=200 C. m=600,n=400 D. m=400,n=60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题干,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本质上考查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价格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价格革命,货币贬值。在价格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暴利,传统的封建主阶层逐渐没落。根据材料分析,得出结论:m比例变小,n比例比大。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错误,排除ABC。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价格革命”与传统封建主阶层的没落 2.某历史老师在讲解《新航路开辟》一课时,运用多元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符合“文明史观”的是 A. 世界各个地区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成为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B. 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C. 加速了不同文明碰撞,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会合交融 D.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明史观的理解。A项体现了全球史观;BD项体现了社会史观;C项体现了文明史观。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评价 3.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 英国原始积累的影响 B. 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 C. 欧洲商业革命的作用 D. 荷兰殖民范围的扩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C项符合题意;A是原始资本积累;B是世界市场作用;D属于殖民扩张。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 4.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A. 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 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C. 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D. 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察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势力的衰落,“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正是对这一作用的反映。故选C。A项错误, 材料并非主要说明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B项错误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是说了一个方面,没有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D项本身正确,但是曲解了材料的中心意思。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这一切都推动了世界向近代的方向发展。 5. 15世纪末英国开始崛起,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途径有 ①新航路开辟后,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②政府采用“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 ③成立殖民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掠夺 ④圈地运动 ⑤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⑤均是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通过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英国的资本主义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答案选B项。 考点:英国的崛起 点评:18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②制度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④武力保障: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殖民扩张,为此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6.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马克思说:“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④英国是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才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故当时的“工业资本”是指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工业资本,①说法错误,排除ACD。②③④正确分析了英荷争霸的史实,故答案为B。 7. “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丛1768年开始就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趟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中最准确的是 A. 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 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 C. 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D. 黑奴贸易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答案】D 【解析】 略 8. “西班牙就像一张嘴,填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为了把它送进别人的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一点碎屑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这句话主要是讲西班牙掠夺来的财富( ) A. 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B. 主要流向了罗马教廷 C. 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国家 D. 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本国的手工业不发达,为了满足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把掠夺来的金银用来购买商品,结果导致大量金银财富涌入英国和荷兰等国,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吗,排除。 9.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美洲社会的进步 B. 美洲国家的独立 C. 工业革命的扩展 D. 欧洲的殖民扩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国家大力开展殖民扩张,占领了亚非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地区,因此出现了类似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这种地名的出现,是欧洲殖民者直接掠夺美洲的结果,名称直接反映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侵略。所以答案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10. 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A. 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 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说明当时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促使财富的增长,故D项正确;A是18世纪中期;B不是材料主旨;C只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 考点: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1.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 B. 早期的殖民扩张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产生,对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力控制,以获取最大垄断利润,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殖民扩张内容,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实行机器大生产,题干未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相关经济现象,排除。 12.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的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 A. 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 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对美洲的殖民 C. 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 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哥伦布航行……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可知,符合题意的为B项。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3.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B. 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进行剥削和掠夺,使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本题选A项。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项错误,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开始出现的。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是逆向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题干是影响,考查的是什么样的时间造成了这样的影响。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材料重现历史,题目难度中等,设计的灵巧。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各大洲分散的局面被打破。 14.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A. 技术支持 B. 市场支持 C. 劳动力支持 D. 资本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量用木头建造房租,必然对钉子的需求量也巨大,所以由题干材料“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可知,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支持,B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市场的支持,并不是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的支持,A、C和D错误。 15.下图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该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国家 总人口 (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 百分比 城市人口 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 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 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 200 89% 11% A.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西欧国家的差距较大 B.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C. 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强于农业文明 D. 近代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仍然很浓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表格反映英国的城市化程度最高,中国的最低,东西方差距大,但是这只是现象,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工业革命之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因此答案为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6.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 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 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 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六大公司组成两大集团,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的信息反映了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企业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故选C。材料中并不是说明化学工业的发展,A错误;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不是材料体现出的本质问题,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并不是说明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D错误。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作者强调的是 A.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必然趋势 B. 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通性、整体性 C. 西欧文明引领着世界文明的潮流 D. 工业文明的传播具有单向性、平等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可知工业文明不仅在西欧发展,也惠及到俄国、美国甚至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地,反映了作者强调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通性、整体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文明的信息,也无法体现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必然趋势,A项错误。材料强调工业文明的影响,使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通性、整体性;且工业文明只是西欧文明的一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通性、整体性,而不是单向性、平等性,D项错误。 18.1870—1900年美、德、法、俄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年代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3.3 13.2 10.3 3.7 1887—1895 28.6 13.9 8.6 3.4 1896—1900 30.1 16.6 7.1 5.0 以上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 A. 俄国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B. 德国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C. 美国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D. 法国的经济已出现严重负增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看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时间上分析可知,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本题可用排除法,俄国开始农奴制改革,刚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选项A不符合史实,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排除A。表头的标题是美、德、法、俄在不同时期在世界制造业产品的比例,不能反映出增长速度,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从三个时期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选择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制造业 19. 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对此,一些史学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这主要是指( ) A. 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B. 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C. 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 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垄断是一个好东西”“是一种社会进步”,由题干可知B项。A项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C项D项题干未涉及。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影响 20. 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 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陆军 B. 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C.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D. 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答案】C 【解析】 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A、B、D三项都是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扩张性。C正确。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限制词“根本原因”,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角度分析。 21. 下图是漫画《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其说明 A. 美国国家权力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 B. 垄断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C. 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需要 D. 垄断组织的形成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水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漫画的主旨是指“垄断组织正在操控美国参议院,是反映垄断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社会现象,“美国国家权力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需要、垄断组织的形成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水平”当然本身均是非常正确的说法,但是和本本漫画的主旨是毫无关系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 22. 1882年,洛克菲勒开创了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这个极易聚集财富的结构使标准石油两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这说明 ①生产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③石油能源在19世纪晚期影响巨大 ④垄断势力开始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项,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托拉斯结构“使标准石油两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体现了生产的垄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①项正确。②项,石油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部门,其迅速发展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故②项正确。③项,材料中石油托拉斯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说明这一时期石油能源在世界范围影响巨大。故③项正确。④项,材料未反映洛克菲勒本人或石油托拉斯组织与政府、议会政治决策之间的关系。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项。 23. 当代一历史学家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他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②地理大发现促进新旧大陆的联系 ③科学革命导致一系列新发明出现 ④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为“当代一历史学家”“在过去的200年中”这些关键信息和时间点,可以知道材料所指200年是19世纪、20世纪,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以来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世界文明的进步,本题应选③④项,第①项文艺复兴兴起于14~17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时间17~18世纪;第②项地理大发现指新航路开辟,是在15~16世纪,时间上与本题不符合,可排除。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4.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图为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西欧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开始后,西欧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迅速上升,此后呈现下降趋势,①符合西欧,故A项正确;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初成为头号经济大国,②符合美国,故B项排除;1820年左右,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鸦片战争后所占比重迅速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呈现上升趋势,③代表中国,故C项排除;印度与中国类似,但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低于中国,④代表印度,故D项排除。 25.“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 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 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答案】D 【解析】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资本积累,资产阶级不惜掠夺殖民地财产、不惜杀人越货夺得财宝等,具有明显的血腥性质。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题是资本原始积累,不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26.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A. 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 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胡佛任职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 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面积增长了40%,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胡佛总统面对危机采取了政府干预政策,这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对经济是有限度的干预,不是全面干预,故B项错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没有取得成效,故D项错误。 27. 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A. 生产严重过剩 B. 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 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 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B 【解析】 从图3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从图2“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从图1“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可体现出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经济的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故选B. 点睛:本题以漫画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相关知识点的了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8.下图是美国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指数的趋势图。联系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最有可能是 A. 工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 B. 银行存款总量趋势图 C. 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的趋势图 D. 农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是:1921-1929位经济迅速发展,1929-1933年为经济大危机,1933-1945年经济恢复发展。故可知工业生产发展指数在1933-194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A。银行存款总量在1933-194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B。经济危机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和社会保障措施,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故在一定程度上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呈下降趋势,C项正确。农业生产发展指数在1933-194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9.美国学者威廉·卡顿在《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到1929年,美国……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轨,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了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再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由此可知,威廉·卡顿从哪一方面揭示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A.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 B. 垄断资本破坏市场规则,经济正常运行受阻 C. 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 D. 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 【答案】C 【解析】 由“1929年国民再收人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可知,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严重,阶级对立日益尖锐,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C项正确;“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开始的,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29年国民再收人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结合所学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解答即可。 30.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929~1938年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百分比) A. 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 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 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显示,美国制造业所占的份额虽然总体上是下降的,但与其他各国相比仍然最高,说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仍居于关键地位,D项正确;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是欧洲强国,A项错误;英国在1929年前就已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B项错误;苏联并未卷入当时的经济危机,C项错误。 31.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 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 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答案】D 【解析】 由“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可以分析出苏联大量引用西方先进技术,发展重工业,增强国家的实力,成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因此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西方国家大萧条与苏联的工业化没有关系。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西方大国并没支持苏联的工业化。C项不选,1931年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已经停止了。 32.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获通过,该法案规定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到1937年,19家私营电力公司被迫将全部设备售给该局,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B. 美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C. 发展电力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D. 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立法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干中“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分析,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B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美国联邦中央实行的是“三权分立”,排除;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C;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了金融、工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核心内容(中心措施)是整顿工业方面,排除D。故选A。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概况及认识 33. “它大体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面临空前困难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下列措施属于“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的是 A. 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B. 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C. 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与“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的措施;“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是恢复面临空前困难的经济的措施;“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克服原来的自由政策下造成的无序状态,这也是新政的突出特点。故应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34.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由英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A. 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 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 D.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B 【解析】 略 35. 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 A. 平衡市场缓解危机 B.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C. 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 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提到“1936年”说明该法案属于罗斯福新政内容,与缓解经济危机有关,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给提到保障农场主,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布局调整,故D项错误。 36. 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 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有力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①②正确;英国政府的上述做法体现了通过国家干预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④符合题意;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科技革命的结果,③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应为①②④,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英国制定的《旅游发展法》 37.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下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 “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 C. 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 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答案】B 【解析】 实施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了社会平等,排除A;福利制度有一个极大的弊端,即助长了人的惰性心理,排除C;国家福利与保障就业和收入不能划等号,排除D。二战后,西方国家从缓解社会矛盾的角度提出建立“福利国家”的主张,社会福利的核心是为了消减贫困,故B项正确。 38.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拄着拐杖走路”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渐有起色,应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A项实行余粮征集制,遭到农民的是强烈的不满;C项是在1925年后,列宁已经去世;D项是在1936年确立。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39.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产品的权利 B.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C. 农民自由支配交纳国家后的剩余农产品 D.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面的异同点,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都是在国家享有优先权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与新经济政策不符;C选项错误,对于剩余农产品方面两个政策采取的措施不同;D选项错误,这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40. 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 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 改变对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 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依据题干中“1933年”可以直接排除A,因为在罗斯福新政下政府是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改变国有制”的表述不合史实,罗斯福新政中没有改变企业的国有制;C与题意无关;依据材料中“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可知其只是使企业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故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1. 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A. 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 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 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 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图片中显示“1936一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说明是罗斯福新政实施导致经济开始复苏导致的,故D项正确;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变化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影响。 42.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二、材料题 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棉纺织革命与世界市场 材料一 “先在英格兰发生,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的棉纺织革命,事实上首先是对印度工业的模仿,然后作为一种报复,赶上并超过印度。”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光绪十二年《遵化通志》记载:洋线盛行以来,价廉易售,玉(田)丰(润)产棉之境苦难销运,种棉倍少,纺线织布亦鲜利益,多至辍业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首先发生于英格兰的“棉纺织革命”主要成就是什么?对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世代传习”与英国“专利保护”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时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1624年英国制订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据《大国崛起》《为什么175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有哪些?分析材料说明“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1)主要成就: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从输入棉纺业产品到大量输出。(2分)影响:大量的廉价棉纺织品流入印度和中国,造成当地传统的棉纺织业破产;中国和印度被迫卷入世界市场。(2分) (2)影响:保证了手艺的家庭积累;妨碍了工艺技术的革新发展。(2分)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男尊女卑);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时代传习;手工业市场狭小,为了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2分) (3)珍妮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改良蒸汽机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专利制度保护发明的财产权,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力,推动工业革命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主要成就”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材料一中的信息“赶上并超过印度”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洋线盛行以来……产棉之境……纺线织布亦鲜利益,多至辍业”作答。 (2)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影响”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不求革新和提高”作答;“原因”可从小农经济的特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官方的政策等角度作答。 (3)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第一小问任意列举工业革命期间两项发明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其对发明者的激励和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表现与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的特点与影响 44. 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三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高/考/资/源/网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什么地位?这种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4)根据材料四,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答案】(22分)(1)新航路开辟。(2分) 影响: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4分) (2)处于“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2分) 原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最大的殖民帝国;发达交通运输网络;(4分) (3)特点: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上升。(2分)影响: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2分) 社会问题:贫困现象严重;贫富悬殊;公共设施不完善;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等。(两点即可,2分) (4)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分)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对欧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结合材料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二问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及殖民地位优势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可知当时英国城市化加快,二问结合所学从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进行回答,三问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即可。 (4)根据图示可从两次工业革命前后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结合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回答。 4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异彩纷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服务。1956年日本敢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叶蔚、袁清文《网络金融概论》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的不同及其取得的共同效果。 (2)根据材料三,“新经济”的发展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 【答案】 【解析】 (1)本问要求对材料一的概况和总结,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集中了市场、国家干预和社会保障,日本和联邦德国的不同在材料中可以分析得出,相同作用是都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2)材料三中的信息提取即可得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变化(3)首先答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自身完善的措施即可,欧洲国家在此期间逐渐走向了联合,建立的欧共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