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14.像山那样思考》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14.像山那样思考》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1.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附相关字词: 嗥(h€醥)叫:号叫,大声叫。 拾遗(y€恚菏叭”鹑艘攀У亩鳎菸河小? 毛骨悚(s 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 堪(k n):可,能。如:堪当重任。 辨:湍(tu n)急:水势急。 揣(chu i)测:猜测,推测。 辨:饿殍(pi o):饿死的人。 俘(f€┞玻捍蛘淌弊阶〉牡腥恕? 2.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 3.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人,“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理解的呢? 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老狼垂死时眼中的绿光,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6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的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如第9自然段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最终的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我们先来补充作者个人的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和谐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成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段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1自然段齐读一遍,这段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包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6.通过我们先前反复的朗读,我们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它与我们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7.结合文章内容我们再看文章的标题“像山那样思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要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生物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伤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倡议书,优秀的作品可以张贴在学校、住宅区等场所。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于春婷) (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资料,了解利奥波德的“土地道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了解作者及《沙乡年鉴》。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资料: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其中的一则随笔。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1.嗥叫(h€醥) 驯服(x€鵱) 蔑视(mi€瑁”欧ⅲ╞€鑞g) 湍急(tu n)艾蒿(€鄆 h o) 疲惫(b€鑙) 饿殍(pi o) 蜿蜒(w n y€醤) 毛骨悚然(s ng) 2.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文章结构内容。 文章第1自然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接下来第2、3自然段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山能听懂的含义。第4至7自然段再次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第8至10自然段写了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及作者的思考。即: (1)狼的嗥叫及其含义(第1—3自然段)。 狼的嗥叫,引起下文。 狼的嗥叫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地听取)。 (2)作者认识的由来(第4—7自然段)。 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3)作者更深层的思考(第8—10自然段)。 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 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2.小结。 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波德的大声疾呼了。 四、问题探究。 1.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捕狼、杀狼前后有着不同的看法,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作者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1)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地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2)作者后来不这样认为了,自从他“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他的想法开始转变了。 用文中的话说:“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从前的观点。“新的东西”指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小结: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害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耿耿于怀,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1)那么,在失去了狼之后,自然界会怎样呢?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于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2)“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 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 (3)“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3.我们再来思考: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深沉、骄傲,包含着“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山是从生态角度出发去思考,而不像人那样从自私角度去思考。所以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五、感悟联想。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方式。学过此文后,你感悟或联想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一谈。 (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谈破坏环境的教训,谈读此文的启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小结: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杀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得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他们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 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地思考,而这种沉默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大的悲剧。《像山那样思考》作者一文惊醒梦中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层的含义,深入浅出,像山那样思考,那样客观地思考,与狼共舞! 六、布置作业。 请你也设计一种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形式不限,要有创意。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的嗥叫: 深沉 骄傲 悲哀 蔑视 作者认识的由来: 一只狼的死去——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 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作者更深层的思考: 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