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北师大盐城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北师大盐城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北师大盐城附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 A. 宗法制度的衰落 B. 贵族统治的完善 C. 血缘政治的打破 D. 分封制度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打破商朝的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了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就是分封制的推行,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的衰落,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特权,因此B错误;分封制度与血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说“血缘政治的打破”不准确,C错误。‎ ‎2.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A. 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 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来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郁神权色彩,故A选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宗法制无关,故排除B、C两项;D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3.197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战国时期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出土了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 经济发展使陪葬品丰富 B. 统治者追求物质享受 C. 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D. 诸侯王代行周天子权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是象征天子权威的,但却出现在诸侯的坟墓里,这是礼崩乐坏的表现,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C正确。在分封制下,即使经济发展,陪葬品的规格也是有严格规定的,A错误。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战国时期等级秩序遭到破坏,不能说明诸侯王代行周天子权力,D错误。‎ ‎4. 有历史学者在论及某王朝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的“‘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 郡国并行制 B. 分封制 C. 内外朝制度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根据“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体现的是西汉的郡国并行的制度,故A正确。‎ ‎5.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 A. 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 监察制度由此建立 C. 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 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绳愆纠缪”,意思为“改正过失,纠正错误”;联系材料“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可知,明代仁宗皇帝是要求他们四人帮助皇帝来监督官员,以纠正官员的错误及过失,由此判断D正确;据所学可知,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是掌握是掌握实权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皇帝顾问机构,A错误;据所学可知早在秦朝就已经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户、兵、刑、工其他部门,更没有体现各部权力制衡,C错误。‎ ‎6.《宋史》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 ‎ ‎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材料中“ ”处的官职应该是 A. 三司使 B. 参知政事 C.枢密使 D. 御史大夫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盐铁、度支、户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为A项。BC项,根据所学可知,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行使行政权;枢密使掌军权。与“盐铁、度支、户部”不符,排除;D项,御史大夫是秦朝的监察官职,不符合题意,排除。‎ ‎7.汉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 以孝廉作为唯一选拔标准 B. 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 C. 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D. 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可知,由策问到考试反映了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公正、合理。故答案为D项。A项,“唯一”表述不符合史实,汉代除察举制外还有征辟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与题干无关,排除。‎ ‎8.在某一条约签订后,梁章钜致信福建巡抚:“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乃江南、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即广东的广州,江苏的上海,浙江的宁波,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由材料“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这说明梁章钜的愤不平是因为《南京条约》规定福州、厦门的开放,故A符合题意;《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故B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是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与福建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无关通商口岸,故D不符合题意。‎ ‎9.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 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D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毁坏了圆明园,选项B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侵略中国,选项A排除; 《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选项C排除;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选项D排除。‎ ‎10.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 B. 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C. 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 D. 中国默许鸦片贸易合法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说明英国的主要目标不是进行鸦片贸易,而是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正确;A项错误;C和D均不是材料体现主要信息。‎ ‎11.如图为《战争在中国1900—1901》一书中的漫画《被城门困住的中国龙》。该漫画主要揭示了 A. 闭关锁国遭致帝国主义的侵略 B. 巨额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C. 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A ‎【解析】漫画反映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龙”因为城门所困即将被一个举起刀的侵略者砍去头颅,比喻中国政府员为闭关锁国政策而被打,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巨额赔款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故C不符合题意;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不符合题意。‎ ‎1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用法律方式确立了主权在民 C.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 D. 成功地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答案】B ‎【解析】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方式确立了主权在民,宣告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故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也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故AC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实现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13.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 防止帝制复辟 B. 限制袁世凯权力 C. 维护民主共和制 D. 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临时约法》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并不是防止帝制复辟,A错误;维护民主共和制是根本目的,C错误;《临时约法》颁布的时候,清政府已经被推翻,D错误。‎ ‎14.“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 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 B. 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 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 D. 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反映出该“文件”反清和平均主义的诉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该文件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故B正确;该文件具有空想性,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故A错误;该文件激发了农民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不是反帝爱国运动,故C错误;这是农民经济的革命纲领,故D错误。‎ ‎15.美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曾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该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从“巴黎决议”和“民族觉醒”等关键词中我们能欧看出这件事情与巴黎和会有关,是一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辛亥革命发生在巴黎和会之前,故排除;C、D选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与巴黎和会无关。‎ ‎16.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的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答案】A ‎【解析】依据“上海的法租界”“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A正确;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是国民党一大,故B错误;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故C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是八七会议,故D错误。‎ ‎17.“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D.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可知1930年中共部分领导者仍然主张城市中心论,但是1928年中共在事实上已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说明党内在革命道路上仍然存在分歧,A选项符合题意;实践证明城市中心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B选项排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条争取的革命道路,C选项排除;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选项排除。‎ ‎18.“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上述中国共产党的口号应发布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日军全面侵华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土地革命时期是打土豪,分田地。依据“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抗日反蒋”“维埃分田地”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不是抗日反蒋,A错误;日军全面侵华时期主要是抗日,不符合“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的信息,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日本已经被打败,D错误。‎ ‎19.毛泽东曾这样描述某次军事行动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纵横十一个省这次军事行动指 A.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 中央工农红军长征 C. 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 D. 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纵横十一个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史实,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没有纵横十一个省,故A项错误;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主要在华北地区,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也不符合“纵横十一个省”,故D项错误。‎ ‎20.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 长征的胜利结束 C.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答案】D ‎【解析】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反映了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中共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故D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属于1927年后的井冈山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这并不是毛泽东掌握领导权的“分水岭”,故B错误;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 ‎21.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A ‎【解析】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铁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嫩江桥奋勇抵抗”等内容可知该笔记的主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地区抗日活动的高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都是在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45年,故排除BCD项。‎ ‎22.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 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B. 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 对抗战策略的重新认识 D. 着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得出,蒋介石认为中国抗战胜利的重点是农村和民心,这说明了蒋介石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对抗战策略也重新认识了,C正确。材料中蒋介石的话是比较客观的,不是推卸责任,A错误。认识到农村的作用,不代表停止正面战场作战,B错误。敌后游击战争是共产党方面开展的,蒋介石只是在思想上有了认识,不代表行动上已经改变,D错误。‎ ‎23.“此战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役,使日本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政’‘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战是 A. 太原会战 B. 淞沪会战 C. 百团大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关键信息:“主动进攻”、“华北”等,我们可以得知,这场战役是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D选项都是正面战场的战役,都不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战役,故排除。‎ ‎24.蒋介石在1938年1月15日日记中记载:这一星期中,自敌人借口所谓宣战,否认国民政府,继续军事行动等观之,对我威胁逼迫,可之极矣。固无论其出如何举动,皆不能动摇我抗战之决心及胜利之信念。”下列战役中,进一步推动蒋介石这一信念的是 A. 长城抗战 B. 收复多伦 C. 平型关大捷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关注的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年1月15日。这个时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具体来说这一时间之后就是台儿庄战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长城抗战发生在1933年;B选项收复多伦发生在1933年7月1日;C选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 ‎25.“进入1947年后,国民党军集中力量攻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防御则缺乏主力部队支撑,有空虚之虞。因此,毛泽东决心抓住有利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为此,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A. 全面进攻 B. 重点进攻 C. 战略反攻 D. 战略决战 ‎【答案】C ‎【解析】全面进攻是1946年由国民政府发动的,而题意是1947年中共的反击,故A选项错误;B选项重点进攻是1947年之后,国民政府针对全面进攻失败之后进行的调整,题中设问是针对此事件中共的应对,故错误;C选项,针对国民政府进攻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为代表的三路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打进了国统区此事件称之为战略反攻,符合题意故正确;D选项战略决战1948年开始的其背景是战略反攻的胜利,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26.2018年12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中,“根本政治前提”是指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共同纲领》的颁布 C. 三大改造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A ‎【解析】根据“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故A正确;“根本政治前提”主要指实现国家的独立,《共同纲领》的颁布不是“根本政治前提”,排除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属于“根本政治前提”,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但并非“根本政治前提”,排除D。‎ ‎27.“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体现的是“一支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体现的是“好花终须绿叶扶”,故选C;A项是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排除;B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的地位,排除;D项基层民主是在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排除。‎ ‎28.20世纪中叶,某国际会议通过决议向世界宣告:“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该文献是 A.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B. 1954年《日内瓦协议》‎ C. 1955年《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 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答案】B ‎【解析】有关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日内瓦协议》,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C选项和D选项时间都过晚,直接排除。‎ ‎29.苏联外交官马立克说:“某些国家的政府,用他们的外交部长的手,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照会上签字,而另一方面,又用他们驻安理会的手,投票支持也已宣布和他断绝了外交关系的国民党集团的代表。”这一现象结束于 A. 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时 B. 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时 C. 中国与东欧国家建交 D.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时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为一些国家一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方面也继续和国民党保持外交关系,实质是承认台湾国民党政府是独立主权国家,该现象的结束始于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将台湾政府赶出联合国,从而否定了台湾政府的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故D正确;A、B、C只是体现了美日和东欧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可,没有体现对台湾国民党集团的态度,故A、B、C均不正确。‎ ‎30.毛泽东肯定和赞扬基辛格为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他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该“公告”中震动世界的内容是 A. 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 B. 宣称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结束 C. 阐述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D. 宣告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故选A;B不符合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公告的内容,排除B;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排除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 ‎31.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答案】B ‎【解析】根据设“直接原因”推断这种改变得益于1988年前不久的某件事件,1987年介于当时的形势蒋经国同意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与大陆对于蒋经国去世的态度起到直接影响故B选项正确;A选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1979年与此事相距甚远,故错误;C选项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故错误;D选项两岸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晚于1988年,故错误。‎ ‎32.2019年2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废止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南部边境“国家紧急状态”行政令。这意味着,特朗普试图借“紧急状态令”绕过国会正常拨款程序、筹集美国与墨西哥边境隔离墙建造经费的打算再次受阻。但随后,特朗普动用行政否决权,否决了国会的的决议。这一事件表明美国 A. 国会立法权徒有虚名 B. 美国的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国会无法与总统抗衡 D. 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答案】D ‎【解析】国会制约了总统的权力,特朗普动用行政否决权,否决了国会的的决议,反映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故D正确;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了国会与总统的相互制衡,C错误。‎ ‎3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其中“重大的压力”促成了 A. 光荣革命的爆发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议会改革的开展 ‎【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爆发于1688年是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合材料中的先后顺序,故A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产生于光荣革命之后,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合材料中的先后顺序,故B选项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在1721年之后逐渐形成,而工业革命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晚于责任内阁的形成,故C选项错误;D选项,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需要更大的政治权利,故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符合题意故正确。‎ ‎34.《大国崛起》中指出: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更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光荣革命”‎ A. 实现了英国的政治变革 B. 推行了责任内阁制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 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光荣革命”以理想的方式通过较小的代价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故A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始于1721年,故B不符合题意;C以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为标志,D以1832年议会改革为标志,故CD不符合题意。‎ ‎35.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揭晓后,支持“留欧”的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根据英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卡梅伦内阁其他成员 A.全部继续履职 B. 由女王决定去留 C. 部分继续履职 D. 全体辞职 ‎【答案】D ‎【解析】从英国现行政治制度来看,责任制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因此首相辞职,内阁其他成员应全体辞职。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英国现行政治制度的规定,排除A、B、C项。‎ ‎36.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从材料中可知 A. 美园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B. 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并未建立 C. 美元对英铹有重大依赖性 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按照材料意思,当时的美国形式上规定了统一的货币,但是地方各州各行其是,这意味着中央政权松散无力,故B项正确;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地方各州的货币价值不同,不是强调美元对英镑的依附,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颁布以后才确立起民主共和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7.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允许“9·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这体现了 A. 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B.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D. 民众利益高于一切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总统和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B正确;A与美国史实不符,总统掌握行政权,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与材料无关。‎ ‎3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享有征税权、办理外交和缔结条约权等……联邦不得对从任何州输出的商品收税,未得到州的同意,不得改变州疆界……各州可以指定和改变州法律,管理州内工商业。”上述规定体现了美国实行 A. 邦联制 B. 责任内阁制 C. 总统制 D. 联邦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的划分,所以体现的是联邦制,故选D项;美国1787年宪法改邦联制为联邦制,排除A项;美国没有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与总统制无关,排除C。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39.对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与妥善处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实行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答案】(1)制度:郡县制。‎ 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原因:打破了自然的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 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关系: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也要让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依据材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得出:郡县制。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打破了自然的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得出:打破了自然的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依据材料“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得出: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第二小“作用”,依据命题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结合第(1)(2)问,分析相关的经验和教训,要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也要让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统得过死。‎ ‎40.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请回答:‎ ‎(1)结合光荣革命的结果,分析材料一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妥协”现象的认识。‎ ‎【答案】(1)理由:“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 表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2)原因: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 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州与北方之间;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之间。‎ ‎(3)认识: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和完善;政治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理由”,材料中“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表明了“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因为如果说是某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的革命那么应该是彻底的废除掉旧有的阶级统治的现象。第二小问“表现”,应该依据革命前与革命后的英国的统治方式与掌握国家权力的不同机构来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得出: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依据材料“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得出: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第二小问“体现”,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多元利益的妥协”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大州与小州关系、南方与北方关系等。‎ ‎(3)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围绕民主政治中“妥协”,持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成文,均可酌情给分。如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妥协所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以及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