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历史(文)‎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 强调“大一统”‎ B. 推崇法的作用 C. 主张顺应自然 D. 相信天人感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老子的思想是遵循“道”,“道”就是规律,因此他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不符;B选项主要是法家学派的思想;D选项是董仲舒的思想。‎ ‎2. 韩非“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 以法治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 B. 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C. 以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D. 用法律来约束所有人的行动 ‎【答案】B ‎【解析】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韩非子的“法”是君主制定的游戏规则,用来规范除君主之外其他人的行为,故排除D,选C;韩非子的“法”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君主权威的,本质还是“人治”,故排除AC。‎ 点睛:本题要采用阶级分析法。韩非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法”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故容易排除ACD,选B。‎ ‎3.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已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属于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项均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故排除。“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5.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 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 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 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 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焚书坑儒 ‎6.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断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7.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的心学的思想,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即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这也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故B项正确;A项是自然景色的描绘,C项描述的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D项描绘的是友人失约后无聊、失望的心情,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8.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 “经世致用”‎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工商皆本”‎ ‎【答案】D ‎【解析】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均是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但是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只是“工商皆本”,因为明清之际的时代潮流是资本主义,而“工商皆本”体现了资本主义潮流,故选D; A、B、C均不是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的思想,排除。‎ ‎9.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B. “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朱元璋 C. “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 “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春秋史 ‎【答案】B ‎【解析】唐朝中期的文献中已经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因此,“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唐朝,故排除A。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相”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朝,故选B;“楚河、汉界”源自于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秦末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故排除C;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排除D。‎ ‎10. 下图是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下列关于15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的束缚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制约 C.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 D. 封建专制对思想文化的禁锢 ‎【答案】C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来看,15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重道轻器”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使得市场相对狭小,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封建专制对思想文化的禁锢不利于思维创新,故排除AB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间不符,故选C。‎ ‎11. 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代表这一时期特有的表现形式,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有《念奴娇》等词牌 B. 继承了唐代以来词的发展 C. 出现女词人李清照 D. 苏轼是南宋豪放派代表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ABC符合宋词的相关知识,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轼是北宋文学家,D说法错误,故选D。‎ ‎12. 下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水墨《黄甲图》,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 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 “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 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徐渭的画作是文人画风格,该画的艺术特色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是风俗画的特点;“‘以形写神’,形态逼真”是魏晋时期人物画的特色;秦汉时期墓室的壁画、帛画,以及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存的绘画实物,都讲求工笔重彩。故答案为C。‎ ‎13. 下列四项考题,其中最有可能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14.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 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 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仅摭拾泰西皮毛”即仅仅学习西方(泰西)的皮毛,“遂乃自足”即自满自足了,这符合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技而忽视其政治制度的特点,这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故选B。‎ ‎15.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6.‎ ‎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存在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为核心,后期则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由前期到后期的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 A. 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自由兼容 B. 救亡图存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C. 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极力推崇 D. 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只是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强占封建腐朽思想创造条件,排除A;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所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故选B;胡适、刘半农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并不提倡马克思主义,排除C;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排除D。‎ ‎17. 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记录蒋介石日记的有关内容: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杂志;1923年9月6日下午看马克思经济学说;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从以上日记内容可以看出 A. 蒋介石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B. 蒋介石对新思潮感兴趣 C. 蒋介石是马克思主义者 D. 蒋介石想寻找证据屠杀共产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蒋介石看《新青年》杂志、看马克思经济学说、看《马克思学说概要》,反映了蒋介石对新思潮感兴 趣,B项正确;《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排除A;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D材 料没有体现,排除。所以选B ‎18.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A. 《民报》、《时务报》‎ B. 《民报》、《天演论》‎ C. 《天演论》、《时务报》‎ D. 《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观点,后者是维新派的观点,分别出自《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和维新派的《时务报》,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 ‎19.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中国人学习西方为为了寻找反封建反侵略的武器,故答案为C项。A项只看到了否定封建制度的一面,没有看到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排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需要向西方学习,B项逻辑关系错误,排除;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糅合了反侵略求民主的的愿望,而不单单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 点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既要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又要完成反侵略的任务。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 ‎20.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C. 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说明毛泽东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A项说法错误,B项“全面照搬”错误, C项“完全吸收”说法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 ‎21.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说明当时存在的左倾错误束缚亟待突破,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应排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之后,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22. 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 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 实事求是的原则 C. 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 全面改革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不能够体现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依靠群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非进行全面改革,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 ‎23. 2017年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遵义会议、“十二大”‎ B. “八大”、“十三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D. “七大”、“十五大”‎ ‎【答案】D ‎【解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的时间是七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指导思想时间为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时间为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在十八大被确立为指导思想,故排除ABC,选D。‎ 点睛:本题以新修改通过的党章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党的思想理论写入党章的时间,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识记。‎ ‎24. 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一课题的第一手资料的是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邓小平传》‎ ‎【答案】C ‎【解析】《井冈山的斗争》属于毛泽东思想内容,不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排除A;《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A;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的一系列谈话,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也为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确立了基本原则,符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国情,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主题,故选C;《邓小平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学习主题,但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二手资料,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董仲舒传》‎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经济背景。‎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至深至巨”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5)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混战;诸侯奉行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应用与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井田制破坏),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深化:吸收融合了佛、道等宗教思想,形成了注重思辨、思想体系严密的新儒学。‎ 影响:理学成为古代中国官方正统思想,成为维护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支柱。‎ ‎(4)思想: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原因:①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②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③理学走向僵化、极端。‎ ‎(5)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或思想文化在继承与融合中不断发展、丰富)‎ ‎【解析】(1)由材料“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可以归纳为: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第二小问实际是百家争鸣的背景,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归纳。‎ ‎(2)由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容易归纳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结合所学,宋明理学吸收融合了佛、道等宗教思想,形成了注重思辨、思想体系严密的新儒学。从南宋朱熹建立庞大的理学体系后,理学成为古代中国官方正统思想,成为维护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支柱。‎ ‎(4)由材料“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见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要从明末清初时期政治、经济和理学走向僵化等方面归纳。‎ ‎(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精彩纷呈。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维护政治大一统和巩固统治的工具。宋代时期,三教合一,理学成为庞大的富有哲学思辨性的新儒学。明末清初,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焕发新机。由此可见,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26. 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历史知识,感知体验历史,再到理解感悟历史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授课素材简表 项目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背景图片 ‎③‎ ‎(只填写杂志名)‎ 历史人物 ‎①‎ 康有为 陈独秀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 民主、科学 材料二“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四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请回答:‎ ‎(1)根据提示,将材料一中①②③所对应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2)概括材料二中张之洞的主要观点。指出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主要意图。‎ ‎(4)据材料四,指出陈独秀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答案】(1)①魏源;②实行君主立宪(维新变法);③《新青年》(《青年杂志》)‎ ‎(2)观点:中体西用。实践活动:洋务运动 ‎(3)态度: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 意图: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减少改革阻力 ‎(4)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 进步作用: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1)由材料“《海国图志》”,结合所学,可知作者是魏源。由康有为,结合所学,康有为领导了维新变法。由陈独秀,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 ‎(2)由材料“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可以归纳为中体西用。结合所学,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开展了洋务运动。‎ ‎(3)由材料“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可见康有为假借传统儒家思想来宣扬维新思想。结合所学,其意图是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减少改革阻力。‎ ‎(4)由材料“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见陈独秀全盘否定传统儒学。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儒家思想,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7.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3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4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用所学知识证明,材料二中“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论断的正确性。‎ ‎(3)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三图5所示历史现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图6所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或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的发展。或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2)1929年、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形成与国民党政权相对峙的局面。‎ ‎(3)原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与时俱进(或不断创新)。‎ ‎【解析】(1)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发展资本主义。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它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 材料二中“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出自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论断,其依据要结合当时革命形势,如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和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代表的革命政权的建立等。‎ ‎(3)第一小问的理论,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知道,理论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小问的核心,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核心思想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本小问的共同特点,根据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知道,以上理论体系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故可以答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答案】(1)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主权在民(实现民主)是主要任务;‎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2)示例一 观点: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 论述: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总结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教训,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综上所述,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论述: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综上所述,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解析】(1)显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都体现在自由平等扥方面,但是,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由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可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国内的封建专制统治。结合所学,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结合长期以来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践,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国主义的新内涵。‎ ‎(2)第二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若认为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主要证据是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的过程。若认为 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则要从孙中山的思想体系深刻体现了把西方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相结合的特征。‎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