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莱芜市2017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和 2B 铅笔 分别涂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直接答 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不能答在试卷上;试题不交,请妥善保存,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共 36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 世纪初,埃德加·盖洛,一位英国长城研究者、旅行家,在(考查/考察)长城之后说: “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潜心研究和平的艺术,并从心里鄙视那些穷兵黩武的武夫。” 他认为,长城是祈求和平的象征。中国人知道,①,保护生灵的城墙总比掩埋尸体的壕沟好。 长城是和平的标志,是人们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绵延万里的长城,(包含/包涵)着这个 东方民族要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个爱和平的民族,实在不愿打仗,才会投入这么多的 人力、物力去修长城。中国文化从本质上不赋予侵略性,世世代代修长城这一事实本身,就 是对这一点的说明。 长城的修筑, ② 。汉代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站在长城下,写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 不葬乌可食┅┅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一场战争过后,尸横遍 野,(奋勇/骁勇)的战马都在战斗中被打死,只有一匹劣马在苍凉的芦苇丛中厮鸣。这首诗 流传广远,它表达了人民憎恶战争的心情。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潜(qián) 祈求 B. 骑(qí) 壕沟 C. 黩(dú) 赋予 D. 憎(zèng) 厮鸣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考查 包含 奋勇 B. 考察 包含 骁勇 C. 考查 包涵 骁勇 D. 考察 包涵 奋勇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堆积石块远远好于抛掷石块伤人 ②联系着反对战争的愿望 B. ①堆积石块总比抛掷石块伤人好 ②与反对战争的愿望是联系在一起的 C. ①堆积石块总比抛掷石块伤人好 ②联系着反对战争的愿望 D. ①堆积石块远远好于抛掷石块伤人 ②与反对战争的愿望是联系在一起的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安土重迁,居住环境 得到显著改善。 ②演员甄子丹凭借电影《笑太极》出道,因《叶问》这部电影而声名鹊起,被圈内人士誉为 新一代的“功夫之王”。 ③学术不端行为有个人的投机原因,而一些学校和科研团体也是急功近利,默许甚至鼓励科 研人员不择手段。 ④一架载有巴西足球队员的飞机在哥伦比亚坠毁,几十人遇难,噩耗传来,不少家属在电视 机旁就已长歌当哭。 ⑤内地的援藏干部表示,我们一定会对藏区人们鼎力相助,让藏族同胞早日脱贫,圆满完成 这次的援藏任务。 ⑥坚持稳中求进的核心是稳政策、稳预期,“稳”是基石,“进”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2016 年 12 月 14 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6 年十大流行 语”,包含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流行语入选。 B. 在美国,每年至少有 200 多万人被超级细菌感染,严重的甚至会死亡,如果任其发展,到 2050 年超级细菌杀死的人将达 1000 万。 C. 2016 年 9 月 3 日,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先期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阐述对 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和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张。 D. 教育部表示,将 8 年抗战改为 14 年抗战,是为了实现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 70 周年 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1. A 2. B 3. B 4. D 5.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 查字音和字形。应结合文意。B 项,“骑”应读“jì”,意思为“骑马的人”“一人一马的合 称”。C 项,“赋予”应为“富有”。“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富有,大量具有。D 项,“憎”应读“zēng”,厌恶。“厮鸣”应是“嘶鸣”,是指马放声鸣叫。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辨 析。“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 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考察”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两者的目的和对象都不相 同。第一处,对象是“长城”,应使用“考察”。“包含”,里边含有。“包涵”,为客套话, 请人原谅;宽容,原谅。由于情有可原而宽恕某种过失、疏忽、失职或失败。两者皆为动词, 但使用场合和意思不同,用法也不同。第二处,是说长城里边含有愿望,应使用“包含”。“骁 勇”,勇猛矫健;“奋勇”,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第三处是形容“战马”,应使用“骁勇”。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 再作区别。比如,“考察”和“考查”,不同的语素是“察”和“查”,“察”意思是“观 察”,强调实地了解;“查”,意思是“考核、检查”。(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 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包含”是“里边含有”,而“包 涵”是请人原谅,而句中是含有之意,故确定为“包含”。(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 用法方面考虑。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应结合成语的情感色彩、适用对象、语体色彩、谦敬色 彩以及语境来分析。“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不合语境。“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使用正确。“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句中使用正确。“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 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不合语境。“鼎力相助”,尽全力帮助,敬辞, 不能用于自身。谦敬不当。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辨析。首先应浏览选项,找出有标志的典型病句进行排除;然后 对剩下的句子进行压缩,保留主谓宾,再看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等问题, 如主干没有问题,就要来分析修饰成分,一看修饰语与中心词的搭配,二看修饰语的顺序。A 项,“包含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流行语入选”句式杂糅,“包含……”和“……入选”两 句杂糅,二者留一。B 项,“至少有 200 多”赘余,“至少”和“多”二者留一。D 项,“实 现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 70 周年有关精神”搭配不当,“实现”与“精神”不搭配。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 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 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 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 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 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 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 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 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 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 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 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 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 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 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 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 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 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 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 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 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 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 “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 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 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6. 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 的德行臻于完善。 B.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 思想会产生混乱。 C. 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 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 能达到的。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就需确立其自身 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B. 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 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C. 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 生俱来”的性质。... D. 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 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 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B. 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这就需要以 观念的力量使逻辑得以运作。 C.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 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D. 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 为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答案】6. B 7. D 8. A 【解析】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 项“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 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 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 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可知,“它”是指推演活动,偷换概念。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 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 出“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故考生可以直接找到第二段,然后把选项 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 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 信息的辨析。D 项“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 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从文章第一段来看逻辑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 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本题,应先浏览选 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别。A 项,“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 的知识内涵”有误;第三段说的是“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 最完美的内涵”,选项忽略了“已经确立”这一限制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 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谟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 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 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 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 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揭书于市,逻者以 上。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 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 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 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 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 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 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 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 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 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所谟画 谟:谋划、谋议 B. 当仍以赡学 赡:赡养 C. 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 鞫:审问 D. 桑哥气沮 沮:阻止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 非蛇鳝之穴 B. 家富于赀 虽才高于世 C. 致远察其情 其皆出于此乎 D. 众赖以安 臣具以表闻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B.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C.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D.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B. “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代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C.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他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后来他担任寿 昌府判官时,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D.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怕桑哥,不敢前往湖广巡视,申屠 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3)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答案】9. B 10. A 11. C 12. D 13. (1)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致远生气地拒绝 了他。 (2)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 实际不是谋反,都获得了释放。 (3)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B 项,“当仍以赡学”,“赡”如解释为“赡养”,与语境不合,“赡” 的对象是“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赡”应解释为“供 应”。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 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 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 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 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项,两个“之”都为结构助词,的。B 项,第一个“于”,在,第 二个“于”,比。C 项,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猜测,大概。D 项,第一个“以” 相当于“而”,连词;第二个“以”介词,用。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 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 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 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 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 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 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 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前后词语的词性也 相同。比如“以”,第一个“以”后面的“安”活用为动词,第二个“以”后面的“表”是名 词,故两者不同。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 /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申屠致远知道他 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 具,让他们充军赎罪”;可以先抓句中的人名,比如“致远”“忙兀台”“显”,倒装句“胁 之以势”。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 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和桑哥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有误;文章最后一 段说的是“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 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 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 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 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 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 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谳”,审讯、审议、审判;“辜”,罪;“以……为”, 拿……当作;“贿”,财物。第二句中,“属县械反者十七人”,定语后置句;“盖”,表原因; “释”,释放。第三句中,“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辱;“名”,名词做动词,命名,取 名。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 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 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 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 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 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 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 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 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 拿财物作酬谢,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 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叛离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 叛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 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 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至元二十年, 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必追问, 并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忙兀台必欲置之死地。申屠致远知道 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 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吏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要束木,桑 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 派御吏到湖广巡查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 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论。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 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 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 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且官场弊端也革除了。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 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有感五首(其三)①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②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秋,当时,受粮食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因此朝 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 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 迁都洛阳。 C.颈联前一句是说“金汤固”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作用,后一句突出对政治革新的认 识。 D.尾联中的“不过”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 E.“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 【答案】(1)BC(对一个得 2 分,全对得 3 分) (2)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态度:颈联 两句通过对比点明对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们安居乐业;尾联 进一步说明了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长令宇宙新”。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 综合题,既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的分析,也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应先浏览选项, 看选项涉及哪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B 项,“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 阳”有误;“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红粟腐”用《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 相因,腐败而不可食。”“翠华”是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近 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 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 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 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 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C 项,“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 作用”错;“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莫取”,就是“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杜甫并 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借是不断革 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 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 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这是考查诗歌的 主旨。“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这两句是说, 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这里所说的 内容也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 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 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杜甫是反对迁都洛 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 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 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主张迁都洛 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 汤固,长令宇宙新”。诗歌尾联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 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 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 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 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 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 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 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 暗示。比如本题中,要求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可以结合诗句分析,本题主要结合 颔联和尾联进行分析。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 心理。 (2)《诗经•氓》中用水和低洼的湿地比兴,描写任何事物都该有边际的两句话是“_____ , 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 ,____ ”的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应注意如下词语的书写: “谀”“淇”“隰”“泮”“豪杰”等词语。 1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 。 。 。 。 。 。 。 ①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 ②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 ③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④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 ⑤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 ⑥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 A. ②①⑤④③⑥ B. ④⑤③②①⑥ C. ④⑤①⑥③② D. ②①⑤③④⑥... 【答案】D 17.国民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改善了,消费观念变化了,而奢侈浪费的行为也悄然成了一部 分人的“时髦”。请你针对这一现象,拟一条公益广告词。要求:①立意明确,能起到警醒或 劝诫的作用。②用语文明,措辞得体。④句式要整齐,不超过 30 字。 【答案】①实用是原则,节俭是美德,做文明消费者!②物质消费的奢侈时髦是精神消费的 贫困和落伍! ③经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消费要理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针对“奢侈浪费的行为”这一现象,拟一条公益广告词,需要 我们明确:此类广告词 的对象目标是“公益”,其旨在警醒或劝诫社会上的人,因此,注意语用要求,结合立意要求 加以构 思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公益广告因其“入心、入脑、入耳”的优势和“思想性、艺术性、构思独特性” 的特点,越 来越以强大的感染力传递着勇气、责任和信心,唤起着民众的爱心和行动,也越来越为命题 者所青睐。 一幅好的公益广告,如一首歌,像一首诗,能带给人美好的意识享受。创意是公益广告的生 命,有创 意,才会有魅力。那么如何写好有创意的广告词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考虑。1.运用修 辞。运 用修辞,是为了把词句修饰得优美些、生动些,感人些。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意图, 力求简 洁鲜明,言有尽而意无穷。一般常用的修辞有:对偶、双关、对比、仿拟、比喻、设问。 2.语言质 朴。就是用日常通俗朴实的口语编拟公益广告词。3.押韵口诀。就是由字数相等并且押韵的 两句话 或多句话作为公益广告词。这种口诀不是经典语句,而是创作自行设计出来的,传达信息往 往比较直 接、简练、明确,其主要目的是使人易读易记。4.字词巧排。通过字词的巧妙排列,造成语 音,语 义上的循环往复,既有要求,又有标准,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本题注意结合题目的“立意 明确,能 起到警醒或劝诫的作用”这一要求加以构思即可得出答案。 18. 下面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周年》纪念邮票(整体色调为蓝色),请写出除文 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 【答案】构图要素:女性头像剪影、展翅高飞的白鸽。寓意:彰显新时期妇女开拓进取、奋 发向上的时代风采;象征劳动妇女的辛勤耕耘使世界更加美好,也象征了和平、平等、生命、 希望等。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这属于图文转 化。对于第一问,考生可以找出图形中包含的部分,从图上来看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女性 的头像,二是展翅高飞的白鸽。第二问,应结合图形的形状和邮票使用的场合来分析。这是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周年”的纪念邮票,女性高昂的头像和白鸽振翅高飞的形象 彰显了新时代女性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风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婆的悲伤 葛明霞 ①马婆从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那么要强爱面子的马婆,面对路人诧异 的目光视若不见。仲秋的微雨浸润着马婆规整的套装,马婆的心凌乱成泥。马婆没有回家。 她穿过两个十字路口拐进了龙泉湖公园,蹒跚地上了湖边八角亭。马婆斜靠在亭柱上,不知 不觉收住了眼泪。过往的岁月就在马婆静静的呆坐里浮出了水面。 ②马婆还是马嫂的时候,精力全部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从幼儿的益智类训练开始,到 剑桥英语、到奥数培优、到解题速效……正规不正规的培训班,只要不与正课冲突,马嫂都 推着儿子上。儿子大学毕业去美国深造时,马婆费尽心机说服他留在了国外。马哥虽不太支 持,可为了儿子的将来,只好认了。 ③之后,马婆和马爷就成了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尤其是马婆的妹妹。她的儿子成绩不 太好,毕业后留在了本地。妹妹一生气就开骂,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 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只有马婆知道,她和马爷过得是什么日子。 ④每天早上一起床,马爷就打开电视,一整天不让关。他说这样可以逼逼屋里的冷气。 马婆嘴上不说,内心里也难受。她觉得自己虽然有儿子,常年过得却是没儿子的生活。马婆 整晚整晚睡不着,睡不着就想儿子,就想如何证明自己有儿子。半月后马婆终于想出了一个 办法。马婆不再随随便便穿衣服了。就连上菜场也是整齐的套装,仰脸挺胸,微微地趾高气 扬。马爷说她,马婆硬硬地回嘴,我和那些没儿子的老人不一样,我有儿子,儿子在国外, 怎么着也得给他充充面子。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 ⑤儿子去国外后,马婆很少再与马爷争吵。用马婆的话说,这老东西辛苦了一辈子,到 头来连儿子的面都难见,我得让他享享福。马爷没有享福的命,儿子在美国定居不到两年, 他就失了健康。一开始马婆没太当回事。等她知道不好时,马爷的腿已经不太听使唤了。马 爷犯病是在早上,等办好住院手续时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好在马爷是轻微的脑梗,没耽误 多大事。躺着输液的马爷,看到其他病人都有小辈陪着,羡慕得眼里几乎迸出血来。他一忍 再忍,最后还是张大嘴巴嚎起来。马婆又累又急又尴尬,边向同屋的人道歉边劝马爷。劝着 劝着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好在外甥及时赶到,止住了他们的哭声。 ⑥马爷出院后腿虽稍能走动,右胳膊和右手却失了灵活。马婆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除 了监督马爷进行自我煅炼外,就是不停地帮他按摩恢复。马婆渐渐地瘦了,由原来的一百四 十多斤瘦到了一百一十斤。马爷看着难受,忍不住骂儿子。马婆却不依,你知道啥,儿子不 是没孝心,他在国外生活压力大,也难。马婆出门买菜仍旧穿戴整齐,仰脸挺胸,微微地趾 高气扬。 ⑦斜靠在亭柱上的马婆不知不觉坐了一个小时。仲秋的微雨打湿了她的后背,马婆这才 想起该给马爷做饭了。马婆小心地下了八角亭,走出了龙泉湖。 ⑧平静下来的马婆又想起她从妹家出来的情景。今天是妹妹的六十大寿。饭后,妹妹当 着她的面又骂起了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外 甥喝多了酒,大着舌头回嘴,妈,你老……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一点……都不知 道,我大姨,大……姨夫的苦。外甥媳妇忙岔开了话,大姨,你怎么不让姨夫来,就两站的 路,来热闹热闹多好。马婆强忍着将落的泪说,对了,我得回去给他做饭了。外甥媳妇跑去 厨房给马婆打包现成菜时,马婆挣脱妹妹的手出来了。等外甥媳妇追出来,马婆已经走了三 十多米远。听到喊声,马婆没敢回头,她怕满脸的泪吓坏年轻人。 ⑨马婆擦了擦眼睛,迎着仲秋的微雨向家走去。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不能倒下,她还要照 顾马爷,她还得擎起这个家。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 在秋风中的老叶。 (有删改) 19. 小说第三段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20.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 ②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 2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马婆的形象特点。 22. 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9. 不能删去。本段采用对比手法,用马婆妹妹对儿子的责骂和马婆的孩子作对比, 引发读者对于教育子女成败标准的思考。 20.①这句话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马爷对妻子做法的无奈、酸痛以及“儿子在国外”这一光 环背后的凄楚。②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了马婆晚年孤独、凄凉的生活,引人深思 。 21. 文中的“马婆”是一位当代中国典型妇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位母亲的形象特点: 她深爱儿子,全力培养儿子成才;她要强爱面子;她理解、关心并精心照顾丈夫;她晚年生 活孤独,常年思念儿子。 22.小说通过讲述马婆夫妇俩的空巢生活,反映出当今社会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 这一问题的关注。小说还通过马婆姐妹对教育子女及晚景的截然不同,引发人们对子女教育 成败、对生活幸福与否等社会问题的思索。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第三段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这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 明确态度,一般依从作者的意见,既然文中出现,说明这一段有存在的理由。然后从内容和 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先找到第三段,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上 下文的关系。“之后,马婆和马爷就成了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尤其是马婆的妹妹。她的儿 子成绩不太好,毕业后留在了本地。妹妹一生气就开骂,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 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只有马婆知道,她和马爷过得是什么日子”,这一段写到马婆儿 子的“成功”以及马婆妹妹儿子的“失败”,两者放在一起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于子女成功 标准的思考;同时“只有马婆知道,她和马爷过得是什么日子”为下文做了铺垫。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和含义的能力。 首先应明确所涉及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再分析句子所写的对象,最后从不同的角度赏析。 “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 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这两句都是对人物的描写,前者描写的对象是马爷,后者描写 的对象是马婆;前者主要从神态细节角度描写,结合前后的语境可以知道,“酸”体现出马 爷内心的酸楚;后者是从外貌角度对马婆进行描写,同时运用比喻,“灰白的头发”“规整 的套装”“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写出马婆晚年的凄凉。 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 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 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 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比如本题,所给的两个句子都属于人物描写,前一句 是对人物神态细节的描写,后一句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前一句所 处的语境是“马婆硬硬地回嘴,我和那些没儿子的老人不一样,我有儿子,儿子在国外,怎 么着也得给他充充面子”,可见“酸”“眼泪差点滑出”表现出马爷内心的酸痛;后一句的语 境是“马婆擦了擦眼睛,迎着仲秋的微雨向家走去。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不能倒下,她还要照 顾马爷,她还得擎起这个家”,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以及比喻手法的运用表现马婆晚年生活的孤 独凄凉。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马婆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 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马婆”是当代中国典型妇女形象;然后找出描写“马婆”的行为、 心理等的内容,从对儿子的培养上来看,她深爱儿子,从各种培训班到出国深造,她极尽所 能培养儿子,可以说在儿子的成才路上,她功不可没;从对丈夫的照顾上来看,“这老东西 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连儿子的面都难见,我得让他享享福”,她理解丈夫,丈夫生病之后无 微不至地照顾他;在外人面前,她“连上菜场也是整齐的套装,仰脸挺胸,微微地趾高气 扬”,她要强、爱面子;人后,她“马婆整晚整晚睡不着,睡不着就想儿子”。 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中对于“马婆”的言行举 止的描写,有对马婆的外貌的描写,也有对其神态心理的描写;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主要包括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2. 点睛:题干问的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首先要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然后看围绕主人公写了哪些 事,表现了什么。从文中来看,主要人物是“马婆夫妇”,文中主要写了身为空巢老人的马婆 夫妇的生活,直接指向生活中的空巢老人问题;同时文中还写到马婆妹妹对孩子的教育,这 里又指向人们对孩子是否成才、教育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等问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为加强食堂管理,改善学生用餐伙食差、秩序乱的状况,某校出台了校长陪餐制度。制度规 定校长每月应至少陪餐一次,每学期陪餐四次以上。对该校的规定,叫好者有之,反对者亦 有之。 对于校长陪餐制度,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①自拟题目,不得抄袭。②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 征鲜明。 【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 为什么在高山上,普通的锅煮不出熟饭?为什么河流中的漩涡是逆时针转动?为什么电灯在 没有电的情况下不亮?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所谓“实际“就是客观的事实,没有反例来推翻它。它成为人行为的一种准则。... 是实际推动着历史的机车,是实际输送着人类的梦想,是实际导航着成功之帆…… 实际就是真理。 在古罗马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哲人,他叫亚里士多德。在他之前的人们都认为,从同一高度 落下的铁球和木球,铁球会比木球先着地。但没有事实依据,他们只凭感觉,只凭想像。而 亚里士多德却不同,他注重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一天,他登上了比萨斜塔,准备做这个实验。 塔下的人都嘲笑着并让他下来,可他还是松开了那坚定不移的思想支配着的手,两球同时着 地了。 正是这个实验,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从此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智者”。 实际之手就像那磁场之手,探寻时,无影无踪;不关心时,又引领你走向成功。 可以这么说,没有实际,就没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实际,就没有有识之士的艰 难探索;没有实际,世界自由之钟就不会撞响;没有实际,黑暗的魔鬼就不会被驱除…… 骡子和马虽然是原始的运输方式,但它符合了施工的实际需要。而先进的机械此时只能是附 庸,是一堆垃圾。 东西是过去的,但它所发挥的作用却是现在的,符合实情的。我们不能以时间来决定一切, 必须以实际需要来决定所要采取的方法或措施。 人并不是一定要工作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擅长什么工作,就应该大 胆地去做。“左”倾、“右倾”不能束缚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 元。社会需要每一份工作,并且它们都是平等的。把握自己的一片蓝天,自由自在地翱翔。 人生的旅途坎坷而漫长,但实际之路就紧挨在它的边上,沿着人生之路和实际之路的界线不 停地走下去,虽然会荆棘满地,但也会被“实际”所软化,从而让你顺利到达成功的目的地。 一切从实际出发吧,抓住生命,把握生命,快乐的生活便从此开始,成功的骄子就会向你招 手!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心事件是“校长陪餐”,人们的反应是“叫 好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我们可以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从初衷来看,这条制度无疑是个好 想法,对广大学生来说也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校长陪同学生用餐,不仅能让校长亲近学生和 群众更显亲和,也能让校长了解学校食堂情况,更有利于加强食堂管理,并改善学生就餐状 况。校长在食堂进餐本来就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事,而我国却只能用制度来保证。然而,好想 法却不一定会好实现,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校方面,校级领导脱离学生时间过长,有可能造成 敷衍陪餐,进入食堂寥寥一尝,陪餐变成作秀,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食堂方面,提前知 道领导行程,知道何时前来陪餐,食堂临时改善伙食或提供领导小灶都会让这个好想法变成 新形式。好想法一旦流于形式,学生就不会买账,反更怨声载道。 参考立意: 要让制度常态化、正常化 要标本兼治 防止作秀式的“陪餐”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 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 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 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 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先概括核心事件——校长陪餐,然后就“校长陪餐”的初衷和 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立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