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六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学案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六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两次鸦片战争 与太平天国运动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 2015北京文综,16,4分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变革发饰的目的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 2013北京文综,17,4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影响 史料实证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 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 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2)洋务运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社会生活的变迁 — — — ★☆☆ 新思潮的萌发、 实践与发展 (1)“开眼看世界” (2)体用之争 (3)早期维新思想 2014北京文综,16,4分 《海国图志》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分析解读 近几年北京卷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不多,从内容上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海国图志》等均有涉及;从形式上看,多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加以考查。备考时要注意将本时期的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同时要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1.《乾隆御制诗》写道:“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其所示现象被改变是在(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期 答案 A 2.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答案 D 3.李鸿章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所理解的“变局”主要是( )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②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③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已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4.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 C.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答案 B 5.1902年,孙中山获得了有关太平天国的珍贵史料,并安排其属下编成《太平天国战史》,描述了太平天国领袖们的英雄形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太平天国的事迹利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 B.孙中山实践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思想 C.该作品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D.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深受洪秀全的影响 答案 A 6.(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7分) 答案 (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考点二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读下表,下列相关解读最正确的是( ) 中英贸易概况(单位:千两) 时间 中国对英输出额 英国对华输入额 1790—1794年 5844 5008 1800—1804年 7557 7716 1820—1824年 6525 9816 1830—1833年 7335 9950 A.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B.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始终处于入超地位 C.中国的商品价格远高于英国商品价格 D.19世纪英国迅速扭转了对华贸易的逆差局面 答案 D 2.1844年,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愿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1849年议定《云南矿厂章程》四条,由是“一时矿禁大弛”。上述材料可以表明( ) A.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 B.清政府开矿筹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清政府鼓励兴办洋务以实现自强求富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发展近代工矿业 答案 A 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4.1873年,李鸿章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督商办,委任经营茶叶和地产业获利丰厚的商人徐润为会办,开始进行新一轮招股。拟定首期招股100万两白银,徐润入股24万两,又广招亲友入股,后来社会上入股者踊跃,100万两很快招齐。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洋务运动由此失败 C.实业救国浪潮的涌动 D.民族资本家经营得法 答案 D 5.1877年,清政府派遣学生赴格林威治海军大学留学期间的某一“考问课目”为:“……四曰铁甲穿弹;五曰炮垒;六曰汽机;七曰船身浮率定力;八曰风候海流;九曰海岛测绘。”据此判断其目的是( ) A.学习航海技术 B.增强海防力量 C.发展军事工业 D.创办民用工业 答案 B 6.下表反映了19世纪60—90年代中国近代主要民办企业的概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行业种类 建厂数(个) 平均资本(两) 分布地区及数量(家) 船舶和 机器修造 16 625 上海12,广东2, 天津、武汉各1 缫丝 97 38392 上海8,广东88,烟台1 面粉 3 40000 上海、天津、北京各1 棉纺织 2 240000 上海2 ①经营范围涉及轮船修理和加工制造 ②以轻工业为主,各类企业规模大小悬殊 ③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 ④其发展主要得益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7.(节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 材料二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三十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有大量华工被西方殖民者贩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到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破产的农民、手工业工人被迫出洋,与被拐骗出国的契约华工一同,沦为西方资本的奴隶或雇佣劳动力。 ——摘编自《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华工出洋的特点。(6分) 答案 (2)主要包含契约华工和因生计所迫出国的两类华工;始于鸦片战争后,延续时间长;华工流至的地域广。(3点给6分) 考点三 新思潮的萌发、实践与发展 1.“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境为己任,何其编录之周详,议论之激切如此哉?……其书罗列荒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文中的“奇书”是( ) 答案 B 2.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翻译和编著的作品有《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这反映出国人( ) A.冲破传统愚昧的华夏中心观念 B.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 C.积极向西方寻求“制度”之道 D.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 B 3.1867年,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畬曾说过:“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据此可知徐继畬( ) A.倡导君民共治 B.赞同西方教育 C.主张民主革命 D.关注美国制度 答案 D 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答案 D 探史料 提能力 探究一 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晚清外交近代化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②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政府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③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摘编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史料2 中国与英、美、法、俄订立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极大地扩充了列强在华特权,不平等条约由此而初步形成体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西双方都试着开始调整政策,中国逐渐加入近代国际体系,④晚清官员在逐渐认知和接受西方国家的外交观念上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国际法的接纳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业英《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朝贡体系”体现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心态 史料2:“不平等条约体系”迫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史料 解读 史料 背景 史料1描述的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史料2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外关系发生了质变 重点 阐释 史料1: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朝贡外交。①②③概述了清朝朝贡体制的范围、礼仪及主要方式,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史料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外交的影响。④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使晚清官员被迫逐渐接纳近代外交观念和国际法,中外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即“不平等条约体系”建立,并由此构建了近代中西方关系的基本模式 史料 认识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概括清朝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思路分析 可从范围、礼仪及主要方式等角度分析归纳清朝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对清朝朝贡制度的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前的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 答案 内容:主要涉及周边国家,同时也有部分西方国家;通过三跪九叩等朝贡礼仪体现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定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 评价:体现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和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性,并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2.根据史料2及所学知识概括“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特点。 思路分析 从史料2出发并结合《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概括。 答案 特点:形式上建立中西平等的关系,实质上有利于列强扩充在华特权,促使中国半殖民地秩序的确立;清政府逐渐接受国际法,加入近代国际体系。 3.综合上述史料, 结合所学概括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 思路分析 审明题意,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几个角度去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答案 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使中国经济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探究二 “欧风美雨”下的晚清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2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②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黄炎培等《川沙县志》 史料3 ③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史料2: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给国人生活带来的变化 史料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研究历史事件,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下,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重点 阐释 史料1:对自然经济解体,应一分为二地认识。①说明陈旭麓先生认为虽然旧的生产方式逐步解体给社会带来了苦难,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新生产方式的诞生是 社会进步的表现 史料2: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②反映了洋纱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妇女传统技能荒废,被迫进入工厂做工 史料3:多种视角认识洋务运动。③指出洋务运动既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也是一场近代化运动,虽没有实现自强的目标,但为中国的进步积累了物质和文化力量 史料 认识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衰败、解体,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由此改变,出现了以洋务企业、民族工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史料应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1中“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的含义。 思路分析 理解史料1中“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及“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依据史料2,概括在近代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国人“痛苦”的表现。 思路分析 在近代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国人的“痛苦”指的是列强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依据史料2分层概括即可。 答案 传统谋生手段消失,为谋生迁往城市做工,社会风气变化。 3.史料3分别从哪些角度评价了洋务运动? 思路分析 史料3中两个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三层,分别呈现了三个角度,即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社会发展的角度以及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 答案 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发展。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4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B 2.(2013北京文综,17,4分)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 D 3.(2012北京文综,15,4分)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 B 4.(2012北京文综,16,4分)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答案 B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Ⅲ,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 B 2.(2019江苏单科,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 D 3.(2018江苏单科,6,3分)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 B 4.(2018天津文综,5,4分)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 A 5.(2018课标Ⅱ,28,4分)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 D 6.(2017天津文综,5,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 C 7.(2017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 A 8.(2017课标Ⅰ,28,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 A 9.(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 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 D 10.(2016江苏单科,7,3分)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 B 11.(2016课标Ⅰ,29,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 C 12.(2015重庆文综,6,4分)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答案 D 13.(2015课标Ⅰ,28,4分)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 D 14.(2015课标Ⅱ,28,4分)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 A 15.(2015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 A 16.(2016天津文综,14,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 答案 (2)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17.(2015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政府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政府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1.(2016江苏单科,6,3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 D 2.(2015安徽文综,15,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B 3.(2015上海单科,19,2分)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 A.夷场 B.冒险家的乐园 C.文明的窗口 D.外人居留地 答案 D 4.(2015山东文综,15,4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 B 5.(2015江苏单科,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 D 考点二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7课标Ⅱ,28,4分)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 B 2.(2014课标Ⅰ,28,4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 D 3.(2014重庆文综,6,4分)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答案 D 考点三 新思潮的萌发、实践与发展 1.(2015江苏单科,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2.(2014天津文综,6,4分)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 D 3.(2011北京文综,16,4分)“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答案 A 4.(2019江苏单科,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答案 要点: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略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6分) 1.(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3)在整个18世纪,英国对茶叶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从1684年的5箱增至1720年的40万镑,到1800年则又增长50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是中国市售茶叶的大约七分之一。这表明在18世纪( ) ①清朝政府已经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中国传统外贸商品在国际上仍有优势 ③大量白银从海外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④英国由此控制了中国茶叶生产和销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2.(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4)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东、湖南、江西从事运输、护商、旅店、商贩等业及依附为生者百万人失业。东南沿海从事从长江口到广州运输的商船等亦受到排挤,大部分破产歇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国内战乱破坏了经济发展 B.外商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 C.洋货倾销破坏传统手工业 D.五口通商后外贸中心转移 答案 D 3.(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谈判代表给英国的照会中写道:“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其意在( ) A.谴责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B.挽回损失的国家利益 C.维护“天朝上国”形象 D.反对通商口岸的开放 答案 C 4.(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5)“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影响广泛的思想主张。其代表人物张之洞认为“西学应世事,中学治身心”,“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下列主张与之一致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 C.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于三代先王以行之 D.欲避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答案 A 5.(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6)若给下则年表命名,正确的名称是( ) 1861年(咸丰十一年) 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 1865年(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1866年(同治五年) 左宗棠设船政局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1872年(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1876年(光绪二年) 李鸿章派军官赴德学陆军,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1880年(光绪六年)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设电报局,请修铁路 1881年(光绪七年) 李鸿章设立的开平矿务局正式投产 1888年(光绪十四年)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A.洋务运动部分成就一览表 B.李鸿章生平部分事迹一览表 C.晚清教育发展部分成就一览表 D.晚清军事工业发展部分成就一览表 答案 A 6.(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5)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县人,曾任上海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的总办。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的主张。下列选项中,对其评价准确的有( ) ①是主张开眼看世界群体中的一员 ②倡导力师西法以期维护礼教纲常 ③从关注工商科技推演到制度文化 ④逐步深入反思中西文化体用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7.(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8)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沿海形成了首尾相连的“)”形发达地带,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水平较高。造成这种分布状态的相关因素有( ) ①条约体系 ②对外贸易 ③洋务运动 ④百日维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8.(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5)有学者评价某历史文献是“近代中国要求学习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著作”。该历史文献可能是( ) A.《四洲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 答案 C 9.(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6)洋务运动迈开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近代化步伐。它的建立源于军事上的需要,它的发展和影响,又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它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和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材料中的“它”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发昌机器厂 D.湖北织布局 答案 A 10.(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7)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 ( ) A.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C.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答案 D 11. (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8)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财政问题彻底解决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B 12.(2019北京海淀二模,16)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政府)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答案 D 13.(2019北京顺义一模,10)《太平天国之秋》指出:“英美两国通过转口倒卖中国茶叶获得了暴利……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东南半壁江山,导致英美茶叶利益严重受损,迫使两国下决心干涉中国内战,最终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说明( ) A.太平天国彻底打击西方殖民侵略 B.太平天国担起反帝反封双重任务 C.英美对华政策受其经济利益支配 D.中国完全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答案 C 14.(2019北京西城一模,16)纪念邮票(右图)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从英国购置,1873年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此举标志着中国(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造船工业诞生 C.近代海军初具规模 D.航运业进入新阶段 答案 D 15.(2019北京石景山一模,17)阅读1873—1878年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表,据此可知( ) 1873年 得利六万七千余两 1874年 得利十三万五千余两 1875年 得利十五万一千余两 1876年 得利三十四万九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半年少得十余万两) 1877年 得利四十一万九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少得利十万两) 1878年 得利七十六万六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议和,故有所增长) A.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B.西方列强大量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C.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 D.洋务企业向洋商大肆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 C 16.(2019北京西城一模,15)19世纪70—80年代,清朝外交官郭嵩焘抨击西方对中国进行侵略“其势日逼,其患日深”,同时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并呼吁“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此思想( ) A.代表了洋务运动时期的主流认识 B.直接指导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C.反映出对待西方文明的理性态度 D.与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一致 答案 C 17.(2019北京朝阳二模,16)光绪初年,唐廷枢受命创办开平煤矿,不料建成投产后,礼部侍郎祁世长出来参奏,扬言煤矿邻近遵化“陵寝重地”,在此采煤有碍皇陵风水,奏请封矿。后经矿务局派人绘图说明陵寝位置和山川形势,保证无碍皇陵风水,方使煤矿得以继续开办。这反映出( ) A.官办企业受到普遍支持 B.民营企业创业环境恶劣 C.实业救国促进矿业开采 D.以富求强遭遇迷信阻挠 答案 D 18.(2019北京东城二模,17)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驳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 A.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 C 19.(2018北京海淀一模,17) 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长江下游 岭南 西北 华北 长江上游 云贵 1843年 7.4 7.0 4.9 4.2 4.1 4.0 1893年 10.6 8.7 5.4 4.8 4.7 4.5 对上表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开埠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20.(2019北京东城期末,34)报刊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材料一 1815年,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人在马六甲创刊。大部分篇幅介绍《圣经》并阐发教义,还介绍了少部分天文地理知识。 1833年,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由荷兰人在广州创刊。主要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主张中国人不应将洋人视为“蛮夷”,应学习各国的长处。 ——摘编自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 材料二 名称 创办时间 宗旨及其他 《循环日报》 1874年 王韬提出“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民报》 1905年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广东七十 二行商报》 1906年 发刊词反映了广东商界对自身经济实力的自信,以及商界团体争取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利的要求 《新青年》 1915年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学生报道》 1937年 “本刊……停止一切内战,积极对外抗战,才能符合民众的要求” 《人民日报》 1946年 1953年第八版社论“国家大规模建设开始了” 《光明日报》 1949年 1978年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求是》 1988年 创刊号设“改革开放论坛”“探索与争鸣”“调查报告”等栏目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份报纸内容的主旨有何不同。(4分) (2)请从材料二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对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观点的提出至少依据表格中的两则信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答案 (1)主旨:前者旨在宣传宗教,后者旨在传播文化、科技等西方文明,改变中国人的华夷观念。 (2)答案示例: 论题:报刊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论据:《循环日报》中王韬提出“变法以自强”,推动了思想的进步,《民报》中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青年》中科学与人权并重,欲使国人摆脱蒙昧时代,《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