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记叙文体的高分架构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记叙文体的高分架构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记叙文体的高分架构 学案 记叙文不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有整体的布局和构思。为了适应考场作文的短时有效,真正在短时间内把故事讲好,我们可以掌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叙事范式。‎ 一、记叙文之“线串珍珠”式结构 所谓“线”即线索,所谓“珠”即生动丰富的材料。线串珍珠即用线索将记叙的内容贯串组织起来。‎ 记叙类文章线索有以下几类: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感情为线索;⑤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运用线索贯串组织内容的常见形式有如下几种:‎ 单线贯串 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故事情节围绕线索展开。‎ 双线贯串 或者分别叙述两件事,或平行前进,或交织发展,在特定的契合点汇合;或者是设置明、暗两条线,同叙一件事。‎ ‎  实际上,记叙文的行文线索并不是有意而设,而是为使主题表达鲜明的自然需要。换言之,怎样使主题鲜明,就怎样设置合理的线索。‎ ‎[典例] (2017·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审题立意]‎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作文材料的引子,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考生展开联想。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是虚化的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车来车往”后的内容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现在汽车已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由车的变迁引发的生活观念的转变,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综合来写,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范文多维观摩]‎ 成就那盘棋 一考生 ‎①‎ 阳光普照,爷爷沐浴着温暖斜躺在窗边的太师椅上。旁边的孙女不时去抓抓爷爷的胡子,告诉爷爷些许趣事,便自顾自地去玩耍了。老爷子看着外面街道上的轿车一辆一辆疾驰而过。‎ ‎②“丫头,过来,学学棋,陪爷爷杀一盘儿。”‎ ‎③小丫头乐呵呵地跑过来,接下来却看着自己的棋子一个一个被吃掉,她表情开始沮丧了。最后棋盘上只剩下了“车”,跑得很远的只有它!“车”却保护不了“老将”,最终她败给了这个幸灾乐祸的老头儿。‎ ‎④“爷爷,不行,重来……”‎ ‎⑤“车可是有很大的用处哩,你没用好。”爷爷满脸慈祥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孙女,接着说,“丫头,别窝火了,爷爷用板车带你去耍一会儿去?”‎ ‎⑥小丫头对爷爷的突发奇想早已习以为常,十分赞同。‎ ‎⑦到了水泥地面,爷爷便拉着板车跑了起来,丫头在车上开怀大笑,如银铃一般清脆、悦耳!爷爷脚步终于一点点慢了下来,下面就是气喘吁吁了。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啊!‎ ‎⑧一辆自行车此时超过了祖孙二人,丫头看愣了,那湛蓝色的车架、米白色的座椅,还有那小巧可爱的铃铛,组合成一个优美的精灵,优雅地在地面舞动着行着。‎ ‎⑨几天后,“丁零、丁零……”悦耳的铃声响起,眨眼间,声音便已来到身前,那蓝白相间略带几分优雅的精灵飘然而至,爷爷推着它,就仿佛搀扶着嫁进门的公主,满脸微笑和幸福。‎ ‎⑩“丫头,上来!”爷爷笑容满面地命令着。丫头先是犹豫不决,而后满脸幸福地坐到后面的车座上。丫头听到了爷爷骑车的均匀的呼吸声,感受到了他的欢喜……‎ ‎⑪丫头爱惜极了这个精灵,不轻易地骑它,常常将它锁在家里。‎ ‎⑫窗外,车来车往;窗内,丫头又陪着爷爷下棋。她的棋子又只剩下了“车”,爷爷止住了笑,捏了捏丫头的小脸,朗声说道:“车是用来载人载物的,而不是留来欣赏的。要正常使用它,让它也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否则,再厉害的车也保护不了老将,更挽救不了棋局。你的车何尝不是如此呀……”‎ ‎⑬多年后,丫头知道了爷爷的苦心,便也明白爷爷才是自己前行路上的车,无论是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在生活的旅途中!‎ ‎⑭工作后的第一天,丫头骑着自行车开始了新的生活,面对呼啸而过的汽车,她的嘴角泛起了浅浅的微笑。‎ ‎1.学开头 开篇以场景描写入手,描绘出了一幅祥和、温馨的生活图景。“老爷子看着外面街道上的轿车一辆一辆疾驰而过”,这句话暗中点题,颇为奇妙。‎ ‎2.学描写 文中对丫头和爷爷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细节刻画十分生动、自然。如第③段写丫头先是“乐呵呵”地跑过来,再写她表情开始“沮丧”;第⑤段写爷爷“满脸慈祥”‎ 地看着心爱的孙女,这些描写画面感强,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突出了人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3.学修辞 在第⑧~⑪段,作者把自行车比作“精灵”,一方面写出了自行车在丫头眼中显现出来的精美,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丫头对自行车的喜爱之情。 ‎ ‎★4.学深刻 第⑫段爷爷的话含意丰厚,能引发我们对生活的种种感悟,是本文最为深刻的地方。‎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本文属于典型的“线串珍珠”式结构,文章以“车”为线索,将爷孙二人的生活片断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作者先写爷孙下棋的情景,接着描写爷爷用板车带丫头玩耍的场面,再叙写爷爷送丫头自行车的事情,最后又以丫头骑着自行车开始新生活作为结局。文章以写老爷子看轿车从眼前疾驰而过起,以孙女骑自行车微笑着面对生活终,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对自行车时代和谐宁静生活的眷恋,一方面表达对生活的哲思。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特别写孙女对爷爷话语的反思,给人以启迪,彰显出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 ‎[微技法系统点拨] 记叙文深刻“3角度”‎ 许多人总以为记叙类文章与深刻无关,但事实却是记叙文越有深度,分数就越高。文贵感人,意贵服人。无疑,好的记叙文离不开文采与意境,但若能用深刻的思想来点化文采、意境,就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1.换种思维,深入理解 生活中的事看似繁琐平常,但是却常常包含哲理,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角度,深入理解生活,那么诉诸笔下的生活内容更容易做到既深刻又富有新意。如表现常见的“母爱”主题,正面描写母亲爱子之举的文章往往铺天盖地,此类对母亲的解读往往流于形式,实难再吸引人,但若有考生写母亲严厉“呵斥”的温暖或者“藏”了一半的爱来赞扬母爱的理性和母亲教子的高超艺术,对比之下对母亲的解读明显更深刻,高低立见。‎ ‎2.巧妙克隆,注入新意 在任务驱动型和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无疑是记叙类文章最佳的选择。但是纵观各地考场,满分作文中仍不乏从教材或者典故中取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构思,巧妙“克隆”‎ 出来的佳作。这类巧妙克隆佳作以绝妙的点化手法注入时代新意,使典故、名段变得活色生香,成为与直接书写时代生活并驾而驱的第二种深刻。当然,这种写法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古”“今”联系,并让“古”为“今”服务,不能空谈,要有实际内容,要揭示生活的内涵情理。‎ ‎3.寓意深远,多用曲笔 寓意,是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具体来说,文章“寓意深远”的特点指语言含蓄,有意蕴,多使用曲笔,整体上以实写虚,有暗示性、隐喻性,对读者有启发意义。写寓意深远的文章不一定用寓言体,在一般的记叙类文章中作包含寓意或带有象征意味的观点表述,同样可以使文句有意蕴,使文意有寄托性。‎ 二、记叙文之“蒙太奇”式结构 在记叙文叙事结构中,可以把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几个片段连缀起来,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发展变化,这就是记叙文中的“蒙太奇”结构。它有如下好处:①可以节省谋篇布局的时间,不必再去纠结情节的编排是否曲折;②操作性强,只需撷取符合题意的生活片段入文;③能够激发关注生活的热情,加深生命体验,养成勤于思考、勤于记录生活点滴的良好习惯。‎ ‎[典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关于灵性、才华的蕴含哲理意味的命题。‎ 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或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最后的省略号提示考生还应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 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考生“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这里的智慧有别于一般的智力,是“智力”“情感”“意志”的综合体。写智慧实际就是表达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事物的深刻体验是一种智慧;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是一种智慧;对传统的坚守是一种智慧;对未知的探索是一种智慧……像这样表现人类精神境界的崇高和美好就是文章立意所在。‎ ‎[范文多维观摩]‎ 皱纹中的智慧 一考生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起了呦喝声。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的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朦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起,自己又开拨。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爷爷清了清嗓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转保定乾坤……”爷爷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 ‎1.学开头 这篇文章开篇用肖像描写设置悬念,紧扣题目,妙趣横生。‎ ‎2.学运用小标题 作者在文中设置了三个小标题,小标题“牛耕”,点明了事件,也表明作者善于在生活周围发现提炼写作素材。另外两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爷爷的智慧,串起整篇文章。‎ ‎3.学描写 文中大量运用细节描写手法来刻画爷爷的形象,如“拨弄”“开拨”等动作描写,符合“珠算”事件的特征,祖孙之间的对话描写,形成对比,暗扣主题。‎ ‎★4.学人称转换 在行文中,文章时而站在爷爷的角度,时而站在“我”的角度。这种人称视角的转换,很好地完成了对“爷爷”的形象的塑造。‎ ‎5.学点题 每段结尾处画线句由原来的叙述转入议论抒情,成为了文章的点睛之笔。‎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采用了“蒙太奇”式结构,作者精心剪辑爷爷智慧人生中的三个生活片段,抓拍“特写镜头”,画面感强,有感人的形象,使文章意味十足,文章增色不少。难能可贵的是,三个小标题统领全篇,连缀成文,内容取向扣紧主旨,是对爷爷“纯朴的智慧”的形象再现。在平凡而智慧的生活片段描写中,传达了这样深刻的理念: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 ‎[微技法系统点拨] 转换叙述视角“3方面”‎ ‎1.“我”的视角转换 记叙文一般要有“我”,考生写记叙文都会用“我”的视角去写,这固然不错,但是文中的“我”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所谓转换“我”的视角,就是改变把“我”等同于作者自己的写作定势。‎ ‎(1)“我”不是我 ‎“我”不是我,就是说“我”可以是他人,把“他人”变成“我”。例如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你可以真实地从自己的视角去描述。但是,如果我们轻轻一变,就会有别样的风采。如完全可以把“我”变成一位盲人,从盲人的角度用“我”展开叙述,那情景多么动人。又如以“杜甫”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可能自然地从自己的角度去写,如果转换一下,把“我”变成李白,变成杜甫的儿子,变成杜甫的朋友严武,那写起来会多么令人耳目一新呀!‎ ‎(2)“我”不是人 ‎“我”不是人,就是说视角可以换为动物、植物、器物或者抽象的事物。例如以“高三”‎ 为话题写记叙文,考生自然会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视角去写高三生活之苦之累等,可是有一位考生以“狗眼看高三”为题,把“我”变为一名高三学生家中的宠物狗,写“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整天不是排骨就是鸡骨,又写“我”的主人突然对“我”疏远了,而且女主人一见“我”“汪汪”叫就打“我”。正是从“狗”的视角写出家有孩子读高三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读来妙趣横生。‎ ‎(3)“我”可以是多个我 还记得苏轼的《赤壁赋》吗?文章采用主客对答、抑客扬主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人生思考。不少专家都把“主”“客”两人理解为两个苏轼,“主”代表达观的苏轼,“客”代表悲观的苏轼,“主”“客”的辩法正反映了苏轼内心的悲观与乐观的矛盾斗争。心理学上讲“我”有三个,本我、自我、超我。我们为什么不把文中的“我”也变成两个“我”甚至三个“我”呢?如以现在的“我”的口吻给未来的“我”写封信,能不有新奇之效吗?‎ ‎2.他、它的视角转换 文中有“我”,自然有“他”“它”。转换视角,也可以把“他”“它”换成“你”。这样一变,拉近了距离,便于展开对话和抒情。在一篇《汝是一朵勇气花》的高考满分作文中,作者选取醇香的茉莉——王昭君、带刺的玫瑰——武则天、火红的杜鹃——花木兰三个历史人物,分述其“勇气”行为后,升华其“勇气”价值。“昭君,汝是一朵勇气花!牺牲自我著和平,幸福了汉人、胡人!”“媚娘,汝是一朵勇气花!无字丰碑任评说,吸引着古人、今人!”“木兰,汝是一朵勇气花!骏马秋风骄须眉,感动着男人、女人!”角度新颖,辞采醉人。试想,如果把“汝”换成“她”,情、色上会黯淡多少!‎ ‎3.变单一视角为双重或多重视角 古典诗歌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对写法”,就是从对方的角度表现“我”。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开头两句写“我”想“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接着写“他们”想“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然“他们想我”也终归是“我”的视角,但这一变换,使诗有了双重视角,仿佛是“一种情,两地思”,有了画面感和时空感。这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式写别情,新颖别致,大大拓展了表现空间。我们写记叙文,也可以借鉴这种“对写法”,把单一的“我”的视角变为“我”“你”“他”同时出现的多重视角。‎ 三、记叙文之“波澜起伏”式结构 一般说来,考生虽然对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较为熟悉,但写的文章却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有意识地训练把情节写得生动、波澜起伏。这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构思精巧”的明确要求,需要在复习中引起高度重视。‎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层层设疑、巧合、抑扬交错、故意延宕、情节突转等多种方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波澜起伏”式结构常用5大模板变式:‎ 模板变式 方法要领 层层设疑式 ‎“设疑”又称“卖关子”,即文中设下疑团,借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巧合式 巧合式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使用时需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抑扬交错式 抑扬交错式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生活素材抑扬交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属性,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一种构思方法。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故意延宕式 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用“故意延宕式”就是展开情节时,故意延缓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使高潮的出现产生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勾起读者关注情节结局的急切心情,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情节 突转式 情节突转式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文章结尾处,这种陡转应该是既出人意料,又要符合情理,水到渠成,毫不牵强。‎ ‎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材料中小鱼最后问的那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审题的关键。所以,最关键点就是要抓住“水”和“鱼”的关系。因为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越是平凡的东西,越是已经拥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长时间生活在水中,也就不知道水的重要性,甚至水的存在性。由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鱼”的角度立意:有些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懂得珍惜。 ‎ ‎2.从“水”的角度立意:越是平凡的爱,越容易被忽视。‎ ‎3.从“鱼”和“水”的角度立意:只有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认识到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从而达到和谐共赢的理想境地。 ‎ ‎[范文多维观摩]‎ 一束花,改变了我 一考生 ‎①有那么一种花,它也许并不是最美的最香的,但它有着独特的花语,改变了我,使我原本迷茫的心勇往直前。‎ ‎②踏着泥泞的小路,我挎着书包一路小跑,双脚不安分地抬起,小腿一勾,用力前冲,一块无辜的石子便被我踹到了几丈之外。一系列动作完美无瑕,我自顾得意着,却丝毫没有注意到,早晨妈妈刚给我刷的白净的鞋子早已泥泞不堪,书包也平添了几点豹纹。‎ ‎③就这样踩着一串泥泞的脚印飞奔着,路过邻家门前,眼一瞟,刚好瞥见邻家小妹妹正缩在妈妈怀里撒娇,手中小心翼翼地捏着一束粉红色的小花。阿姨一手搂着小妹妹,一手捧着花朵,生怕被风吹散了似的,满眼垂怜。我的目光又急速抽了回来,不屑一顾,自叹无聊地甩了甩头走了。‎ ‎④刚踏进家门,就看见妈妈守候的身影,还未待妈妈开口,我便将斑斑点点的书包投向沙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换好妈妈早已备好的鞋子,向家门外跑去。扔给妈妈一句:“妈,我去玩了!”她抬起一半的胳膊忽然定格,只得合上张了一半的嘴,我也实在分不清她的目光中是气愤,还是惊愕。‎ ‎⑤良久,我大汗淋漓地回到家,不待洗手就开始享用桌上为我留的热腾腾的饭菜。正当我要抱怨饭菜不可口时,突然意识到偌大的房子里不见了妈妈的身影。‎ ‎⑥我顿时放下了筷子,冲向妈妈的房间,不由分说地撞开了房门。房间里,一切静悄悄的,只听见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那么压抑,如一块钢铁压在了我的心口。我抬头,看见妈妈正斜坐在床边上,背对着房门,手中似乎还拿着什么东西。‎ ‎⑦听见门响,妈妈怔怔地转过身来,看见我尤为惊讶,飘忽的眼神中有那么一丝不安。她与我对视了一秒钟,又急忙抽出手将手中的东西藏到了身后。‎ ‎⑧我立即露出了一抹贪婪的笑容,一个箭步扑向妈妈,扒开了她的双手,就在那小东西露出头时,我呆住了。那是一朵花,一朵粉红色的花,在妈妈眼前高昂着头。根部悬着一张可爱至极的卡片,乍一看便知出自邻家小妹妹之手:“阿姨,母亲节快乐!”‎ ‎⑨母亲节,母亲节。‎ ‎⑩我两眼无神地看着妈妈,内疚充斥着我的大脑。望着尴尬的妈妈,我的眼眶湿润了,泪水喷涌而出,我扑向妈妈的怀抱。‎ ‎⑪对不起,对不起。‎ ‎⑫‎ 如今的我,早已收敛了许多。往日留给妈妈一筐筐泥泞的衣服再也不是我的风格,不知不觉我似乎能看懂妈妈的心,那颗永远为我的心。每日清晨都不难看到,一对亲密的母女相拥着,嬉笑取乐。母亲慈爱地抚摩着女儿的头,目光中满是亲昵。女儿痴痴地望着母亲,暗暗下定决心:妈妈,女儿以后定不会让您失望!继而搀起母亲的手,踱步向前。‎ ‎⑬那改变我的小家伙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康乃馨。‎ ‎1.学开篇点题 开头以“一种花”“改变了我”点题,简洁明快。‎ ‎2.学对比 ‎“我”不是没有注意到,弄脏的衣服鞋子会给妈妈带来更重的负担;“我”不是不知道,多陪伴一下妈妈会让她更开心。但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不屑一顾,文章前半部分即让自己与小妹妹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事在对比中慢慢显出谜底。‎ ‎3.学设置悬念 ‎“我”明明看到了母亲的动作、神情,却选择视而不见,虽然作者此时一点都不想探究,但是,在读者心中却留下了疑问:这位妈妈抬起一半的胳膊是想干什么?张了一半的嘴是想说什么?文章继续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往下看。‎ ‎★4.学多角度刻画形象 ‎“扔给妈妈一句……还是惊愕”“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那么压抑……手中似乎还拿着什么东西”“眼神中有那么一丝不安……急忙抽出手将手中的东西藏到了身后”等句子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神态,全方位地刻画了人物,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5.学结尾 结尾呼应标题与开头,终于揭开文章谜底——这朵花即是代表母爱以及爱母亲的康乃馨,以此为寓意,深化了文章主旨。‎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不仅开篇设置悬念,还在第一个悬念并未解开的时候又另外设置新的悬念,一环扣一环,然后一个一个揭开谜底,层层推进中将一个简单的母女亲情故事讲述得波澜起伏,有滋有味。‎ ‎ [微技法系统点拨] 人物形象丰满“3策略”‎ ‎1.以立体的角度塑造丰满 人物形象是否丰满,事件是否有深刻的意义,作文选择的表现角度是关键。在行文时,我们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如对人而言,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人物的外貌有什么特征?人物的动作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在什么地方?别人是如何看这个人的?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立体化的刻画。‎ ‎2.以独特的个性展示丰满 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最忌千人一面。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容易显得与众不同。要在800字左右的文章里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特征进行描绘,以彰显其独特的个性。抓住特点进行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动作展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心灵描述显示人物的思想,凸显人物的个性,达到写意传神的目的。描绘特征,一定要做到写出人物所具有而别人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鲁迅在描绘其笔下的悲剧女性祥林嫂时,就是抓住她的“眼睛”进行描写的:“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通过眼睛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表现,使她成为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描写,写出了她那悲剧命运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程度,是最明显的个性化描写。所以,独特的个性并不需太多的语言来展示,只要抓住了“特征”,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 ‎3.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描绘丰满 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避免干瘪乏味,从而增强感染力。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所谓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要描绘丰满的形象,就要选用典型细节。典型的细节表现在必须揭示人物特有的性格底蕴和感情走向,它反映的只能是某个特定的人才具有的东西。细节描写如果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就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