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Word版)

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期末考试 生物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1. 流感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其外面有一层来自于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包膜,有帮助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凝血素和帮助病毒摆脱宿主细胞的神经氨酸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流感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 破坏神经氨酸酶能抑制流感病毒的扩散 C. 抗流感病毒的抗体能和侵入呼吸道细胞内的病毒特异性结合,阻止其增殖 D. 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遗传信息可从R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质 2. 据最新报道,国内某女大学生感染了“网红细菌”——MRSA,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患者经医院抢救21天,最终脱离危险。关于MRSA叙述正确的是(      )‎ A. 网红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有细胞壁 B. 网红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网红细菌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 D. 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 3. 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只在动物细胞中能找到 B. 甲图中③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则蓝藻细胞的③为DNA和RNA C. 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氢原子数增加3个 D. 乙图中若单体是4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最多有6种 4.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B. 线粒体外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载体 C. 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线粒体中则会发生C6H12O6→丙酮酸→CO2 D. 叶肉细胞中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其破坏 B. 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C. 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D. 发生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可以不相等 6. 下列有关水对动、植物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在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降低植物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渡过不利的环境条件            ‎ ‎②衰老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     ‎ 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期末考试 生物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1. 流感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其外面有一层来自于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包膜,有帮助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凝血素和帮助病毒摆脱宿主细胞的神经氨酸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流感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B. 破坏神经氨酸酶能抑制流感病毒的扩散 C. 抗流感病毒的抗体能和侵入呼吸道细胞内的病毒特异性结合,阻止其增殖 D. 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遗传信息可从R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质 2. 据最新报道,国内某女大学生感染了“网红细菌”——MRSA,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患者经医院抢救21天,最终脱离危险。关于MRSA叙述正确的是(      )‎ A. 网红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有细胞壁 B. 网红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网红细菌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 D. 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 3. 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只在动物细胞中能找到 B. 甲图中③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则蓝藻细胞的③为DNA和RNA C. 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氢原子数增加3个 D. 乙图中若单体是4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最多有6种 4.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B. 线粒体外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载体 C. 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线粒体中则会发生C6H12O6→丙酮酸→CO2 D. 叶肉细胞中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其破坏 B. 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C. 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D. 发生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可以不相等 6. 下列有关水对动、植物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在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降低植物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渡过不利的环境条件            ‎ ‎②衰老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     ‎ ‎③癌细胞是一种分裂失控、代谢旺盛的细胞,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低 ‎④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也能够贮藏能量和为生命活动供能 A. 0 B. 1 C. 2 D. 3‎ 1. 下图表示细胞中某条生物反应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蛋白质类酶,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化合物。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甲的消耗速度加快 B. 若乙大量积累,则很可能是b和c催化的反应被抑制所致 C. 酶a、b、c必须在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下保存 D. 酶a、b、c的功能不同只与各自的空间结构不同有关 2. 下图为人体内部分细胞的物质运输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①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随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情况 B. 图②表示神经元静息状态时,K+流出神经元的速度随细胞内外浓度差变化的情况 C. 图③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随消化道内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情况 D. 图③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速度随细胞内O2浓度变化的情况 3.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已存在对照,不需要增设一组对照组 B. 在该实验中,操作步骤为:制片、低倍镜观察、滴加蔗糖、高倍镜观察 C. 用黑藻叶做该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D. 材料的不同位置其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4. 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B. 该组织细胞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 C. 该组织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D. 图中的两条曲线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5. 如图为pH对作用于同一底物的两种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任何温度条件下,pH=5时,酶1的活性高于酶2 B. 将酶2由pH=9转移到pH=4的环境中,活性上升 C. 在两种不同的pH条件下,酶1活性可能相同 D. 酶1和酶2能够水解同一种底物是酶专一性的体现 1. 下列各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及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B. 乙图所示冬季密闭的蔬菜大棚中一天内CO2的浓度变化 C. 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CO2生成速率的关系,a点时ATP产生量最大 D. 丁图表示小鼠体内酶活性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2. 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可以是根尖成熟区的细胞 B. 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b点左移 C. 用一定浓度的KN03溶液代替B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D. 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3. 科学家从牛的胰脏中分离出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Ub),通过研究发现Ub在细胞自我监测和去除某些“不适用蛋白”(即靶蛋白)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某个蛋白质分子被贴上了Ub这个“标签”,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蛋白酶处被水解掉,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如果该靶蛋白不与Ub结合,便不能被水解 B. 第二步反应中ATP分子断裂一个高能键 C. 去除“不适用蛋白”所需的ATP全部由线粒体提供 D. 上述过程得到的氨基酸可以用于正常蛋白质的合成 4. 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如图是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或膜上结构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与抗体的合成加工有关 B. 破坏菠菜细胞的②结构,细胞壁不能正常合成 C. ③是叶绿体内膜 D. ④所表示的结构是线粒体内膜 1. 氰化物进入细胞后,会妨碍线粒体的功能,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引起细胞窒息。在培养植物根尖的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氰化物后,根尖细胞吸收K+的速率随之降低(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正常组织细胞中利用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 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 4 h后根尖细胞因缺少能量供应不能吸收K+ D. 氰化物会影响O2进入线粒体从而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 2. 用特异性的酶处理某一生物细胞的最外面部分,发现降解产物主要是葡萄糖,进一步分离该细胞的某些细胞器进行分析,发现均含有尿嘧啶。据此推知,在相关条件下,这些细胞器不可能完成的生物化学反应是()‎ A.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B. 丙氨酸+甘氨酸→丙甘二肽+H2O C. C3H4O3(丙酮酸)+3H2O3CO2+10[H]+能量 D. CO2+H2O(CH2O)+O2‎ 3.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pH=c时,e点为0 B. 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C.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 D.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动,d点左移 4. 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在保持一定的pH和温度时,给予不同条件的处理,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如图所示(纵坐标“溶解度”表示溶液的溶氧量)。不考虑无氧呼吸,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绿藻细胞的呼吸速率为2.5微摩尔氧气/分 B. 在乙处给予光照时,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含量增加 C. 第6~7分钟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基本相等 D. 如果在丁处将装置移入黑暗环境中,那么溶液的溶解氧对应曲线g 1. 为了研究缺失叶黄素的植株(甲)和正常的植株(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并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温度和 CO2 浓度等条件均适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klx)‎ 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klx)‎ 光合速率最大值时CO2吸收量mg/(100cm2)‎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 植株甲 ‎1‎ ‎3‎ ‎12‎ ‎6‎ 植株乙 ‎3‎ ‎9‎ ‎30‎ ‎14‎ A. 植株甲因缺少叶黄素而使得叶片呈现黄色,且呼吸速率降低 B. 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作用所需CO2只来源于呼吸作用 C. 光照强度为1klx时,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大于其呼吸速率 D. 光照强度为3klx 时,甲,乙两植株固定CO2速率的差为 4mg/ 100cm2﹒h 2. 图1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0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6点和19点。图2表示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24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0〜5点和20〜24点 B. 图1的阴影部分可表示6〜19点有机物的积累量 C. 图2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 D. 图2的C点时,每个细胞合成ATP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3.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图甲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两者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实际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单位:mg·h-1)。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X代表C3,Y代表丙酮酸,①③④过程都能使ATP含量减少 B. 过程②可产生合成Z的原料,这些原料的运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C. 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根据图乙分析可知,催化该过程的酶的最适温度是30℃左右 D. 图乙分析可知,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有关酶的作用机理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用以催化反应加速进行 1. 某同学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实验,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CBA,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DB B. 因为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的是呼吸作用,所以装置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C. 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可以准确得到实验结论 D. 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2 mol,而释放的CO2为10 mo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质量是720g 2. 图中表示将某植物放在不同CO2浓度环境条件下,其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a、b、c三点所对应的叶肉细胞中C3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 A. a>b>c B. a C. a>b=c D. a=b 3. 下图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含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 A. 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小 B. 在bc段,单独增加适宜的光照或温度或NaHCO3溶液浓度,都可以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 C. 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 D. 因配制的NaHCO3溶液中不含氧气,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叶片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1. 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与PPDK酶基因导入水稻后,在某一温度下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双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影响如图1;在光照为1000μmol·m-2·s-1下测得温度影响光合速率如图2,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PEPC酶基因与PPDK酶基因共同作用下不改变水稻的呼吸强度 B. 用温度25℃重复图1相关实验,A点向右上方移动 C. 转双基因水稻可提高对CO2的利用而增强光合速率 D. 转双基因水稻更适合栽种在高温度、强光照环境中 2. 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 a ‎ b ‎ c ‎ d ‎ 产生CO2的量(mol) ‎ ‎0.9 ‎ ‎1.3 ‎ ‎1.5 ‎ ‎3.0 ‎ 产生C2H5OH的量(mol) ‎ ‎0.9 ‎ ‎0.7 ‎ ‎0.6 ‎ ‎0 ‎ A. 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 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6mol C. 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D. 氧浓度为c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50%用于酒精发酵 3. 科研人员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品种甲和乙光合速率的影响(图1),以及番茄品种甲的叶片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胞间CO2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图2)。(注: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和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强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光合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 B. 气孔导度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C. 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50%的条件下,比含水量在90%条件下的光补偿点低 D. 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可能是因为水分亏缺导致类囊体结构破坏 1. 下图为某二十肽,其中含天门冬氨酸4个,分别位于第5、6、15、20位;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二十肽含有肽键数为20个 B. 该二十肽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至少为1个和4个 C. 肽酶X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中氮原子数目比二十肽少1个 D. 肽酶Y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中氧原子数目比二十肽多4个 2. 经测定,某多肽链分子式是C21HxOyN4S2(—SH+—SH→—S—S—+2H),其中含有一个二硫键(—S—S—)。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作为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O2N)、天冬氨酸(C4H7O4N)、丙氨酸(C3H7O2N)、亮氨酸(C6H13O2N)、半胱氨酸(C3H7O2NS)。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多肽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分别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 B. 该多肽中H原子数和O原子数分别是32和5 C. 该多肽在核糖体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D. 该多肽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6‎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3. 我国热带植物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现一个具有分泌功能的植物新种(高等植物),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结构A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则结构A为________________。‎ ‎(2)将该植物的正常活细胞浸在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中,图中被染成蓝绿色的结构是________(填字母)。‎ ‎(3)该细胞中脂质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 ‎(4)经检验该植物细胞的分泌物含有一种多肽,请写出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和字母表示,)。‎ ‎(5)该植物相邻细胞之间可通过结构F进行信息交流,则F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 ‎(6)与动物细胞相比,该植物细胞缺少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某生物研究小组用某种绿色植物做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图1为某植物在密闭透光的玻璃小室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假若一昼夜6时日出,18时日落),图2表示该植物在温度为A时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变化情况(其中a为无光条件),图3表示该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图1曲线的A至G的7个点中,代表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的是_______点,对应图2中的______(用a、b、c、d表示)点,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从外界吸收______个单位CO2。‎ ‎(2)该玻璃小室内的植物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有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描述图3中阴影部分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1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部分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将一株正常生长的该植物的幼苗放在透明且密闭的容器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 ‎(1)图1中,过程①、②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植物根细胞中能进行图1中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填序号)。‎ ‎(2)若图2烧杯中放入的物质是水,且起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则一段时间内,锥形瓶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若图2烧杯中放入的物质是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则该实验装置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测得的结果代表该幼苗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的量。如果利用该装置测定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则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 1. 下图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示意图。图中展示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和质粒上的限制酶酶切位点及质粒上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其中ampR和tetR分别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图中展示的限制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均不相同。据图回答: ‎ ‎​‎ ‎(1)为了防止酶切产物自身环化等现象,通常采用____(单/双)酶切处理目的基因和载体,据图应选择______________限制酶。‎ ‎(2)发生转化后,转化体系中除了含有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肠杆菌。‎ ‎(3)为了筛选含有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应将转化产物先涂布在含有_________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培养基中存活的菌落按照原有位置接种在含有_________‎ 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最后根据在两种培养基中的培养状况来选择,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的菌落作为后期研究对象。‎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D 3. D 4. B 5. D 6. C 7. B 8. B 9. B 10. B 11. C 12. A 13. D 14. C 15. C 16. B 17. A 18. C 19. D 20. D 21. D 22. B 23. D 24. A 25. C 26. B 27. D 28. C 29. C 30. D ‎ ‎31. (1)核孔 ‎(2)E  ‎ ‎(3)内质网 ‎(4)B→C→M→G→N     ‎ ‎(5)胞间连丝 ‎(6)中心体 ‎  ‎ ‎32. (1)B和F  c  2‎ ‎(2)是  G点的CO2浓度低于A点,有机物有积累 ‎(3)温度在15℃~35℃之间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相对值 ‎  ‎ ‎33. (1)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②③④‎ ‎(2)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3)氧气释放(或吸收)量  先将装置移到黑暗处,测出幼苗单位时间内氧气吸收量(呼吸速率);再给予一定光照条件,测出幼苗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量(净光合速率),二者之和即为该光照条件下幼苗实际光合作用的速率 ‎  ‎ ‎34. (1)双  EcoRⅠ和HindⅢ ‎(2)含有空质粒的大肠杆菌、不含质粒的大肠杆菌 ‎(3)氨苄青霉素  四环素  能够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中生存而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中不能生存 ‎  ‎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免疫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 A.流感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正确;‎ B.流感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其外面有一层来自于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包膜,有帮助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凝血素和帮助病毒摆脱宿主细胞的神经氨酸酶。所以破坏神经氨酸酶能抑制流感病毒的扩散,B正确;‎ C.抗流感病毒的抗体不能和侵入呼吸道细胞内的病毒特异性结合,阻止其增殖,C错误;‎ D.流感病毒是单链RNA病毒,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遗传信息可从R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 A.网红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动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错误;‎ B.网红细菌于原核细胞,细胞内没有染色体,B错误;‎ C.网红细菌的抗药性变异不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C错误;‎ D.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D正确。‎ 故选D。‎ ‎3. 【分析】‎ 本题结合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图,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 (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4)糖类是由C、H、O组成。‎ ‎ 2、分析题图甲: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或核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 ‎ ‎【解答】‎ A.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且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可能是脂肪,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中都能够找到,A错误; B.若甲图中③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则蓝藻细胞的③是DNA,B错误; C.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为四肽,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需要3分子水,所以水解后的产物中氢原子数增加6个,C错误; D.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A、C、G、T,共6种,D正确。 故选D。  ‎ ‎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器的功能等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N存在于含氮碱基中,A错误; ‎ B.线粒体外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载体,B正确; ‎ C.由于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直接分解,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先分解成丙酮酸,所以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线粒体中则会发生丙酮酸→CO2 ,C错误; ‎ D.液泡中也有色素,D错误。‎ 故选B。‎ ‎5.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所以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其破坏,A错误; B.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分类、包装,B错误; C.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内损伤的细胞结构,C错误; D.发生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可以不相等,D正确。 故选D。 ‎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与水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情况。‎ ‎【解答】‎ ‎①在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降低植物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渡过不利的环境条件,①正确;‎ ‎②衰老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②正确;‎ ‎③癌细胞是一种分裂失控、代谢旺盛的细胞,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高,③错误;‎ ‎④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不能够贮藏能量和为生命活动供能,④错误。‎ 综上所述,③④错误,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 【分析】‎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解答】‎ A.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甲的消耗速度减慢,A错误;  B.若乙大量积累,则很可能是b和c催化的反应被抑制所致,B正确;  C.低温能抑制酶的活性,酶a、b、c应在低温下保存,C错误;  D.酶a、b、c代表不同的蛋白质类酶,蛋白质的结构不同决定了其功能不同,蛋白质的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D错误。‎ 故选B。‎ ‎8.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相关曲线,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表示自由扩散,②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③可表示自由扩散。‎ ‎【解答】‎ A.图①不能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协助扩散)的速度随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情况,A错误;  B.图②表示神经元静息状态时,K+流出神经元(协助扩散)的速度随细胞内外浓度差变化的情况,B正确; C.图③不能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速度随消化道内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情况,C错误; ‎ D.图③不能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胞吐)的速度随细胞内O2浓度变化的情况,D错误。‎ 故选B。‎ ‎9. 【分析】‎ 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答】‎ A.该实验滴加溶液前的镜检与滴加溶液后的镜检形成自身对照,不需要增设一组对照组,A正确;‎ B.在该实验中,操作步骤为:制片→显微观察→滴加蔗糖→显微观察→滴加清水→显微观察​,B错误;‎ C.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C正确;‎ D.材料不同位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相同,其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并不完全一致,D正确。‎ 故选B。‎ ‎10. 【分析】‎ 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特点、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主动运输的特点、条件和影响因素。‎ ‎【解答】‎ A.两种离子均能从高浓度的一侧运输到低浓度的一侧,也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A错误; ‎ B.细胞内离子甲的浓度高于离子乙的浓度,说明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数量多,B正确;‎ C.由图看出两种离子在细胞内的浓度均可高于细胞外,所以吸收方式都为主动运输,C错误;‎ D.图中的两条曲线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11. 【分析】‎ 本题考查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 A.高温使酶变性失活,在高温环境条件下,pH=5时,酶1的活性等于酶2,A错误;‎ B.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活,pH=9的环境下,酶2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即使pH值恢复到最适,酶的活性也不能恢复,所以将酶2由pH=9转移到pH=4的环境中,酶活性不变,B错误;‎ C.由图可知,在最适pH值的两侧,有两种不同的pH条件下,酶1活性可能相同,C正确;‎ D.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的特性,酶1和酶2能够水解同一种底物不是酶专一性的体现,D错误。‎ ‎​故选C。‎ ‎12.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呼吸作用和酶、光合作用过程、ATP的合成、酶活性与温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有一定难度。‎ 据图分析,甲图中ATP的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代表无氧呼吸。丙图可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关系,氧气浓度为0,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二氧化碳释放量减少,a点之后,随着氧气浓度增加,有氧呼吸增强,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丁图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解答】‎ A.甲图表示ATP的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其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A正确;‎ B.冬季密闭的蔬菜大棚中白天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中午12点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浓度继续降低,当傍晚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及夜间时,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乙图不能表示温室中一天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B错误; C.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CO2产生量的关系,a点时呼吸作用最弱,ATP产生量最小,C错误; D.小鼠属于恒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变化,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则酶的活性也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A。 ‎ ‎1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失水程度越高;在分析曲线时,明确a点之后细胞液浓度已经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解答】‎ A.根尖成熟区的细胞有大液泡,该细胞可以是根尖成熟区的细胞,A正确;‎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浓度差变小,相同时间内失水的程度变小,复原时所需要的时间变短,即a点下移,b点左移,B正确;‎ C.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B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C正确;‎ D.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减小,D错误。‎ 故选D。‎ ‎1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氨基酸、酶、ATP和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体内ATP的来源、氨基酸的种类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识图能力。‎ ‎【解答】‎ A.由图示可知,如果靶蛋白不与Ub结合,则可能不被水解,A正确; ‎ B.由图可知,第二步反应中ATP分子断裂一个高能键​,B正确;‎ C.去除“不适用蛋白”所需要的ATP可来自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上述过程得到的氨基酸可以用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 ‎15.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和反应场所,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 A.据图分析可知,①与抗体(属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有关,A正确; B.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②膜上进行的反应是葡萄糖形成纤维素,可见②是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破坏菠菜细胞的②结构,细胞壁不能形成,B正确; C.③膜上进行的是光反应阶段,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不是叶绿体内膜,C错误; D.④膜上进行的反应是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D正确。 故选C。  ‎ ‎16. 【分析】‎ 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反应的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正常组织细胞中,O2在线粒体内膜上与[H]结合生成H2O,A错误;  B.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4h后根尖细胞能吸收K+,C错误;  D.氰化物不会影响O2进入线粒体,但氰化物进入细胞后,会妨碍线粒体的功能,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D错误。‎ 故选B。 ‎ ‎17.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该细胞为植物细胞,含有尿嘧啶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核糖体和线粒体;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各种细胞器的功能,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用特异性酶处理生物细胞的最外面,产物主要是葡萄糖,说明其最外面含有大量多糖,则可判断该细胞为植物细胞,最外面为细胞壁,该酶为纤维素酶,在植物细胞中含有尿嘧啶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核糖体和线粒体。‎ ‎【解答】‎ A.表示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第二和第三阶段,A符合题意;‎ B.丙氨酸+甘氨酸→丙甘二肽+H2O表示脱水缩合,场所是核糖体,B不符合题意;‎ C.C3H4O3(丙酮酸)+3H2O3CO2+10[H]+能量 ,可以发生在线粒体中,C不符合题意;‎ D.“”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温度、pH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分析曲线图,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pH=c时,酶变性失活,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缓慢分解,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A错误;  B.乙图表示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pH=a时,酶的活性减弱,酶促反应速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B错误;  C.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C正确;  D.底物(H2O2量)增加时,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升高,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所需的时间延长,即e点上移,d点右移,D错误。‎ 故选C。 ‎ ‎19.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 A.分析题图可知,在0~4分细胞吸收的氧气的值=210-200=10微摩,绿藻细胞的呼吸速率为微摩尔氧气/分,A正确;‎ B.在乙处给予光照时,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含量增加,B正确;‎ C.第6~7分钟内,溶液的溶氧量不变,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基本相等,C正确;‎ D.如果在丁处将装置移入黑暗环境中,此时绿藻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又恢复到0~4分时的状态,并且呼吸速率不变,因此e可以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D错误。‎ 故选D。 ‎ ‎20.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植株甲因缺少叶黄素而使得叶片呈现绿色,A错误;‎ B.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于呼吸作用和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错误;‎ C.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乙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光照强度为1klx时,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小于其呼吸速率,C错误;‎ D.光照强度为3klx时,甲,乙两植株固定CO2速率的差为mg/ 100cm2﹒h,D正确。‎ 故选D。‎ ‎21.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答】‎ A.0~5点和20~24点O2吸收速率保持稳定,说明此时影响氧气吸收的只有呼吸作用,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图1的阴影部分可表示6~19点有机物的积累量,B正确;  C.图2中A~C段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速率增大,因此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C正确;  D.根尖等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此图2的C点时,并不是每个细胞合成ATP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22.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以及酶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图甲:①过程产生氧气和还原氢,因此是光反应过程,同时合成ATP,Z物质是ATP,①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②过程是葡萄糖形成,需要消耗还原氢、ATP,因此是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物质X是三碳化合物,⑤过程是二氧化碳形成三碳化合物过程,因此是二氧化碳固定,②⑤过程是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过程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Y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是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过程,③④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中。‎ 题图乙:是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由题图曲线可知,实际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30℃,呼吸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45℃,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 ‎【解答】‎ A.图甲中,X代表C3,Y代表丙酮酸,①③④过程都能使ATP含量增加,A错误;‎ B.Z物质是ATP,过程②是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可产生合成Z的原料,这些原料的运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B正确;‎ C.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根据图乙分析可知,催化该过程的酶的最适温度是45℃左右,C错误;‎ D.图乙分析可知,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有关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以催化反应加速进行,D错误。‎ 故选B。 ‎ ‎23. 【分析】‎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图的分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一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实验二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 A.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C→A→B,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D→B,A错误; B.由于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细胞呼吸与光照无关,所以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呼吸作用方式时,装置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B错误; ‎ C.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如果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将10%NaOH换成等量清水,其他设置相同,C错误; D.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2mol,而释放的CO2为10mo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为8mol,消耗葡萄糖的质量是1804=720g,D正确。 故选D。 ‎ ‎24.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解答】‎ 分析题图可知:b点与a点相比较,两点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同,而b点的光照强度高于a点,因此b点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多,促进了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导致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减少,a>b;b点与c点相比较,两点的光照强度相同,但是b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c点,因此b点的二氧化碳固定强,叶肉细胞中生成的C3多,因此其含量高,b>c。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5.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读图可知,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而使细胞间隙中充满气体所致。‎ ‎【解答】‎ A.曲线ab段说明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加,释放的氧气变多,A错误;‎ B.bc段的限制因素不是碳酸氢钠浓度了,而是其他条件,增加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上浮时间变长,B错误;‎ C.c点以后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C正确;‎ D.光合作用可以为叶片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呼吸作用始终进行,D错误。‎ 故选C。‎ ‎26.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的识图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图分析:图1中,A表示原种水稻在某温度下的光饱和点,A点以前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自变量光照强度,其后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图2表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在光照为1000μmol•m-2•s-1下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 ‎【解答】‎ A.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PEPC酶基因与PPDK酶基因不会影响水稻的呼吸强度,A正确; B.如图可知是在30℃时做的实验,25℃时净光合变低,所以A点向左下移动,B错误; C.转双基因水稻可提高对CO2的利用而增强光合速率,C正确; D.图2中温度相同时,转双基因水稻光合速率强,更适合栽种在高温度、强光照环境中,D正确。 故选B。 ‎ ‎27.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式,无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式,准确分析表格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掌握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分析题图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二氧化碳和酒精的产生量相等,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分析题图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为b时,酒精的生成量为0.7,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也是0.7,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1.3-0.7=0.6,B正确; C.分析题图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为d时,酒精的生成量是0,细胞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分析题图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为c时,酒精的生成量是0.6,消耗的葡萄糖是0.3,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0.9,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15,所以有2/3的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D错误。 故选D。‎ ‎28. 【分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要求考生要能够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对曲线进行分析。‎ ‎【解答】‎ A.根据图1中的两条曲线的趋势可以看出,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A正确; B.图2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番茄的气孔导度也逐渐下降,即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B正确; C.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50%的条件下,气孔导度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因此要达到光补偿点需要提高光照,即比含水量在90%条件下的光补偿点高,C错误; D.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可能是因为水分亏缺导致类囊体结构破坏,D正确。 故选C。‎ ‎29. 【分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信息分析应用能力。熟练掌握脱水缩合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该20肽是由20个氨基酸构成的一条肽链应含19个肽键,A错误;‎ B.一条肽链两端分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而4个天门冬氨酸中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且未知其他氨基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因此,含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至少为1和5个,B错误;‎ C.肽酶X作用后,形成三条多肽,去掉第6位天门冬氨酸,因此作用后的多肽有19个氨基酸,多肽中氮原子数目比二十肽少1个,C正确;‎ D.肽酶Y作用过程中,需4个水参与水解反应,作用后去掉第5和第20位的天门冬氨酸,去掉了8个氧,因此作用后与作用前相比少了4个氧,D错误。‎ 故选C。‎ ‎30. 【分析】‎ 本题考查多肽脱水缩合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解答】‎ A.根据原子守恒,由多肽和五种氨基酸分子式中N、S原子的数目可推知:多肽分子中有2个S、4个N,此多肽由4个氨基酸脱掉3个水形成,其中含有2个半胱氨酸(因为C、N、S原子在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数目不发生变化),然后据C原子数目进行计算:多肽链中C原子总数为21,减去两个半胱氨酸中的6个C原子后还剩15个,两个氨基酸的C原子之和是15的只能是是苯丙氨酸(9个C)和亮氨酸(6个C)。该多肽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分别是半胱氨酸、苯丙氨酸和亮氨酸,A错误; B.该多肽形成过程脱去3分子水和形成二硫键脱去2个氢,所以多肽中氧为8-3=5,多肽中氢为38-6-2=30,B错误; C.该多肽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该多肽形成时脱去3分子水和2个氢,相对分子质量减少,D正确。‎ 故选D。‎ ‎31.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综合能力和识图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结构A为核孔。‎ ‎(2)线粒体能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在图示结构中,E表示线粒体。‎ ‎(3)内质网是细胞内脂质合成的车间。‎ ‎(4)在图示细胞中,B表示核糖体,C表示内质网,M表示内质网产生的囊泡,G表示高尔基体,N表示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故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是B→C→M→G→N。‎ ‎(5)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完成信息交流,F代表胞间连丝。‎ ‎(6)与动物细胞相比,该植物细胞缺少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3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据图分析,图1为某植物在密闭透光的玻璃小室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其中B、F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G点与A点相比,玻璃小室内一昼夜CO2浓度降低,说明植物的有机物有积累,表现为生长现象。图2中a点没有光照,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强度为6;b点产生的氧气总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表示呼吸速率是光合速率的两倍;c点没有二氧化碳的释放,且氧气产生总量为6,说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d点氧气产生总量是8,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3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据图分析,15℃~35℃之间,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植物的有机物有积累。‎ ‎【解答】‎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的B、F点以及图2中的c点都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的氧气产生总量是8,需要消耗8个单位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只能产生6个单位,因此还需要从空气中吸收2个单位二氧化碳。‎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G点的CO2浓度低于A点,说明有机物有积累(一个昼夜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多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温度在15℃~35℃之间,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即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相对值(净光合作用强度)。‎ ‎33. 【分析】 ‎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1)分析图1可知,①合成糖类,是C3化合物的还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②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⑤是光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根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在图1中的生理过程有②③④。‎ ‎(2)烧杯中放入的物质是水,且起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CO2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减小,直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CO2保持相对稳定。‎ ‎(3)NaHCO3溶液可以维持装置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探究“光照强度对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可以用氧气释放(或吸收)量来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先将装置移到黑暗处,测出幼苗单位时间内氧气吸收量(呼吸速率);再给予一定光照条件,测出幼苗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量(净光合速率),二者之和即为该光照条件下幼苗实际光合作用的速率。‎ ‎34.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1)构建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时,选用EcoRⅠ和HindⅢ酶对外源DNA和质粒进行切割,这样使目的基因两端的黏性末端不同,可以防止含目的基因自身环化,同理,也可以防止质粒自身环化。‎ ‎(2)经转化处理后,在该体系中除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外,还有含有空质粒的大肠杆菌以及不含质粒的大肠杆菌。‎ ‎(3)因本题上有2个标记基因,但抗四环素基因被插入的基因破坏掉,因此剩下的是抗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如果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说明已经导入了重组质粒或普通质粒,因为普通质粒和重组质粒都含有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一段时间后,将培养基中存活的菌落按照原有位置接种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空圈相对应的菌落表现型是抗氨苄青霉素但不抗四环素,说明这些细菌中导入了重组质粒,最后选择能够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中生存而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中不能生存的菌落作为后期研究对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