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丽水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9年11月高二四校期中联考生物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是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不同组织含水量相同 B. 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与水分子间的氢键有关 C. 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正常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 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植物叶片缺镁会发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水作为溶剂,在细胞内的液体、血浆等人和动物的体液及植物的汁液中,都溶有多种多样生物必需的溶质,这些溶质大多是极性分子或离子,如葡萄糖分子、镁离子(Mg 2+)等,当然,水也就成了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不同组织细胞的代谢强弱存在差异,它们的含水量也会有所不同。(2)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约占1%~1.5%。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血浆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包括 Na+、K+、Ca2+、Mg2+等正离子,以及 Cl-、HCO-3、H2PO-4等负离子。这些离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若哺乳动物血液中Ca2+的含量过低,则会发生抽搐。无机盐还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详解】A、水是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不同组织含水量不同,A错误;‎ B、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与水分子间的氢键有关,B正确;‎ 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正常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C正确;‎ D、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植物叶片缺镁会导致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叶片发黄,D正确。‎ 故选A。‎ ‎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人的ABO血型 B. 豌豆的黄豆荚和绿子叶 C. 果蝇的红眼和棒眼 D. 猫的短耳和狗的长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A、人的ABO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O型,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 B、C、豌豆的黄豆荚和绿子叶、果蝇的红眼和棒眼,均为同种生物的两种性状,因此都不属于相对性状,B、C错误;‎ D、猫的短耳和狗的长耳为两种生物的耳的长度,因此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A。‎ ‎【点睛】依据相对性状概念的内涵,注意从“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三个方面理解并加以判断各选项。‎ ‎3.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的关系如图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优生措施是 A. 基因诊断 B. 婚前检查 C. 适龄生育 D. 禁止近亲结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母亲的年龄小于30岁时,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低于2%。母亲的年龄大于30岁时,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逐渐增大,特别是母亲的年龄大于35岁之后,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随着母亲的年龄的增加而快速增大。‎ ‎【详解】由图示可知:母亲的年龄大于3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逐渐增大,所以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优生措施是适龄生育。‎ 故选C。‎ ‎4.下列能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是 A. 杂交育种 B. 诱变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转基因技术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人为地进行基因重组。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②自然条件下,突变(包括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详解】A、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单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不能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C错误;‎ D、转基因技术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正确。‎ 故选D。‎ ‎5.兰花螳螂的步足演化出现了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还能随花色的深浅调整身体的颜色,使它能在兰花丛中等候以捕食猎物。兰花螳螂的这种演化是 A. 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 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 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而且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从而使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之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在种群中相关的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 ‎【详解】兰花螳螂的步足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步足的构造和颜色,有的与花瓣差异较小,有的与花瓣的差异较大,在生长着兰花的特定环境的选择下,步足的构造和颜色与花瓣的差异较大的兰花螳螂被淘汰,而与花瓣差异较小的兰花螳螂生存的机会增多,并通过繁殖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兰花螳螂的步足演化出现了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还能随花色的深浅调整身体的颜色。可见,兰花螳螂的这种演化是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C。‎ ‎6.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即细胞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C. 细胞内的各种酶促反应需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D. 无论机体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内环境始终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 B、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内的各种酶促反应需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C正确;‎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B. 甲状腺素是唯一含碘的激素 C. 雄激素的主要成分是睾酮 D. 卵巢分泌的激素就是雌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睾丸分泌雄激素,其主要成分是睾酮。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人体内只有这两种激素含碘。‎ ‎【详解】A、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 B、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都是含碘的激素,B错误;‎ C、雄激素的主要成分是睾酮,C正确;‎ D、雌激素是卵巢分泌的激素之一,D错误。‎ 故选C。‎ ‎8.如图是某细菌的模式图,序号①~⑤代表相应的结构或物质,已知序号④为细胞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中除④外,无其他任何生物膜结构 B. 结构③的成分、功能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同 C. S型肺炎双球菌具有类似于图中②的结构 D. ⑤处的DNA也存在与组蛋白、非组蛋白结合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①是细胞质,②是荚膜,③是细胞壁,④为细胞膜,⑤是拟核。‎ ‎【详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组成细菌的原核细胞没有核膜与细胞器膜,但有细胞膜,所以该细胞中除④所示的细胞膜外,无其他任何生物膜结构,A正确;‎ B、结构③为细菌细胞壁,其成分、功能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同,B正确;‎ C、图中②为荚膜,S型肺炎双球菌菌体的外面也有荚膜,因此S型肺炎双球菌具有类似于图中②的结构,C正确;‎ D、⑤是拟核,拟核处的DNA没有与组蛋白、非组蛋白结合,D错误。‎ 故选D。‎ ‎9.甲、乙、丙是细胞中的某些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和乙增大生物膜面积的方式相同 B. 甲和乙中遗传物质的传递遵循孟德尔定律 C. 甲、乙、丙结构中均含有核糖体 D. 丙是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主要场所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甲是线粒体,乙是叶绿体,丙是细胞核。‎ ‎【详解】A、甲所示的线粒体是通过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来增大生物膜面积,乙所示的叶绿体是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来增大生物膜面积,A错误;‎ B、孟德尔定律适用于核基因的遗传,甲所示的线粒体和乙所示的叶绿体中遗传物质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定律,B错误;‎ C、甲所示的线粒体和乙所示的叶绿体中都有核糖体,丙所示的细胞核中没有核糖体,C错误; ‎ D、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丙所示的细胞核是转录的主要场所,D正确。‎ 故选D。‎ ‎10.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 ATP﹣ADP相互转化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中都能形成ATP D. 一个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且都易水解断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 ‎ 是由1个核糖、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糖与腺嘌呤结合成的基团叫腺苷,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组成腺苷三磷酸。3个磷酸基团中的一个磷酸基团连接在糖分子上,其余2个则相继连接在前一个磷酸基团上。连接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比较不稳定,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比连接在糖分子上的磷酸键要多,所以称为高能磷酸键。ATP 发生水解时形成腺苷二磷酸(ADP),释放1个磷酸基团,同时释放能量。这些能量就会被利用,如用于肌肉收缩、神经细胞的活动以及细胞中的许多其他活动。ATP 在细胞中易于再生,因此可以作为源源不断的能源。通过 ATP 的合成和水解使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的过程称为ATP-ADP循环。ATP再生时所需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详解】A、ATP合成时所需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所释放的化学能和光合作用中色素分子所吸收的光能,A错误;‎ B、ATP-ADP相互转化使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并不能使细胞储存大量的ATP,B错误;‎ C、在有氧条件下细胞进行需氧呼吸,在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进行厌氧呼吸,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在细胞溶胶中进行,都是1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2个丙酮酸分子,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C正确;‎ D、一个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断裂,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ATP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形成途径、功能等相关知识。‎ ‎11.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酶只能在活细胞中产生,但不只在活细胞中发挥作用 B. 淀粉酶具有专一性,能催化淀粉水解,但不能被蛋白酶水解 C. 0℃升温至100℃与100℃降温至0℃对酶活性影响不相同 D. 在酶的高效性实验中,将酶的用量减少一半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高;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高温使酶永久失活;低温时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会恢复。‎ ‎【详解】A、酶只能在活细胞中产生,适宜条件下,酶在活细胞中和细胞外都能发挥作用,A 正确;‎ B、淀粉酶具有专一性,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被蛋白酶水解,B错误;‎ C、0℃升温至100℃的过程中,在温度达到最适温度前,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温度达到最适温度后,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直至失活,100℃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当温度由100℃降温至0℃时酶活性不变,C正确;‎ D、在酶的高效性实验中,将酶的用量减少一半,酶促反应速率会变慢,但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明显影响,D正确。‎ 故选B。‎ ‎12.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 B. 实验材料换成黑藻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C. 实验步骤中吸水纸的作用是吸去多余的蔗糖溶液 D. 该实验中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水分子的双向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流程如下:‎ ‎【详解】A ‎、该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二次与第一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可见,该实验有设置对照,A错误;‎ B、组成黑藻的细胞中也有成熟的植物细胞,因此将实验材料换成黑藻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B正确;‎ C、实验步骤中吸水纸的作用是引流,使洋葱表皮浸入到蔗糖溶液或清水中,以便观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错误;‎ D、该实验中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水分子的双向运动,D错误。‎ 故选B。‎ ‎13.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三个途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③④中均有ATP生成 B. 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内膜上 C. 除过程④外,其他三个过程均可以发生在酵母菌中 D. 马拉松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来自于过程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①③为有氧呼吸过程,③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①②或①④代表无氧呼吸过程,②④代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详解】A、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ATP生成,A错误;‎ B、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 C、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可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不产生乳酸,C正确;‎ D、马拉松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对动物呼吸方式认识不清。动物的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而是产生乳酸。‎ ‎14.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化使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B. 衰老细胞会出现核膜内折,细胞核体积增大等现象 C. 癌变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减少,使它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D. 细胞凋亡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是: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衰老的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导致头发变白;③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④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正常细胞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过程称为癌变。癌变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其表面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所以癌细胞容易在组织间转移。(4)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使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A正确;‎ B、衰老细胞会出现核膜内折,细胞核体积增大等现象,B正确;‎ C、癌变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减少,使它容易在组织间转移,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因此细胞凋亡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增强,D正确。‎ 故选C。‎ ‎15.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 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B. 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C. 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D. 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答案】A ‎【解析】‎ F1‎ 是YyRr,自交后自然情况下对非糯性和糯性没有明显选择,而自然条件下对不抗病的植株淘汰的概率较大,因此Y基因频率基本不变,而R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大,A正确,B、C、D错误。‎ ‎16.图表示某生物性染色体结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形式,因而基因组成有差异 B. 若Y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在X染色体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则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C. 若Y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则只限于相应性别的个体之间遗传 D. 正交结果和反交结果可作为判断遗传方式的依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该生物为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X表示,雄性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Y表示。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既有同源区段,也有非同源区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表现为伴性遗传。‎ ‎【详解】A、该生物雌、雄个体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X、XY,有同型和异型两种形式,X和Y中存在非同源区段,因而基因组成有差异,A正确;‎ B. 若Y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在X染色体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B错误;‎ C、若Y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则在X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雄性的个体之间遗传,C正确;‎ D、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的亲本杂交,若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一致,则可判断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否则位于性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D正确。‎ 故选B。‎ ‎17.下列表示某同学制作的构成脱氧核苷酸的小分子结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③、①③④都能构成脱氧核苷酸 B. ①和③可形成DNA主链的基本骨架 C. DNA单链中②和④数量相等 D. ②和④通过2个或3个氢键相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依题意并分析图示:①是脱氧核糖,②为胞嘧啶(C)或胸腺嘧啶(T),③是磷酸,④为腺嘌呤(A)或鸟嘌呤(G)。‎ ‎(2)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图及解读如下,每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图中的5′端),两条链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①是脱氧核糖,③是磷酸,②为胞嘧啶(C)或胸腺嘧啶(T),④为腺嘌呤(A)或鸟嘌呤(G),1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是由1分子的磷酸、1分子的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所示组成,即①②③、①③④都能构成脱氧核苷酸,A正确;‎ B、在双链DNA分子中,①所示的脱氧核糖和③所示的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形成DNA主链的基本骨架,B正确;‎ C、②为胞嘧啶(C)或胸腺嘧啶(T),④为腺嘌呤(A)或鸟嘌呤(G),因此DNA单链中②和④的数量不一定相等,C错误;‎ D、②为胞嘧啶(C)或胸腺嘧啶(T),④为腺嘌呤(A)或鸟嘌呤(G),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②和④通过2个或3个氢键相连,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DNA分子的化学组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涵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各数字所表示的物质名称,进而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8.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可通过下图中的①④途径和②③④途径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都要加热处理 B. ③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型细菌共同培养 C. ②③④的结果只有S型细菌或R型细菌一种菌落 D. ①④的结果可能是有S型细菌、R型细菌两种菌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④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培养,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②③④是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等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培养,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经④过程后,可能培养出S型细菌、R型细菌两种菌落。‎ ‎【详解】A、①需要加热处理,②不需要加热处理,A错误;‎ B、③要将DNA、蛋白质等提取物分别与R型细菌共同培养,B错误;‎ C、②③④的结果可能有S型细菌、R型细菌两种菌落,C错误;‎ D、①④的结果可能是有S型细菌、R型细菌两种菌落,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活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离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其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信息为切入点,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9.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 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 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RNA,可以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可以进行RNA复制。‎ ‎【详解】A、RNA复制过程为RNA→互补RNA→RNA,该过程不涉及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A错误;‎ B、RNA复制过程中,模板RNA与互补RNA之间会形成双链,B正确;‎ C、依图示,一条QPRNA能翻译出多条肽链,C错误;‎ D、依题干信息,QPRNA先翻译出复制酶,然后在复制酶催化下进行自身的复制,D错误。‎ 故选B。‎ ‎【点睛】Qβ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RNA复制,不能进行逆转录过程。‎ ‎20.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粒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B. 该细胞含有2个四分体、2个染色体组 C. 染色体1与3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D. 染色体1与2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每条染色体含2个染色单体,着丝粒均在染色体端部,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据此可推知:该图像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A错误; ‎ B、该细胞含有4个四分体、2个染色体组,B错误;‎ C、染色体1与3是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在后续的分裂过程,1可能和3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也可能与4出现在同一个子细胞中,C错误;‎ D、染色体1与2是同源染色体,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D正确。‎ 故选D。‎ ‎21.某兴趣小组将含未知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a和b放在切去尖端的幼苗两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幼苗向右弯曲生长,则说明左侧细胞分裂快 B. 若幼苗向右弯曲生长,则说明a中生长素浓度比b高 C. 若幼苗直立生长,则说明a和b生长素浓度相等 D. 若幼苗不生长,则可能是a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可用下图表示),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 ‎(2)分析题图:琼脂块所含未知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通过扩散作用沿着与幼苗的接触面向下运输。幼苗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详解】A、若幼苗向右弯曲生长,则说明左侧细胞伸长生长的速度快,A错误;‎ B、若幼苗向右弯曲生长,则说明a中生长素浓度可能比b中高,所起的促进作用可能比b中强,B错误;‎ C、若幼苗直立生长,则说明a和b生长素浓度所起的促进作用相同,但a和b生长素浓度不一定相等,C错误;‎ D、若幼苗不生长,则可能是a和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细胞生长,D正确。‎ 故选D。‎ ‎2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从根本上说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B. 所有细胞内均可由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 成熟中的植物果实能合成乙烯,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D.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并参与具体的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顶芽、幼叶、胚,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乙烯的合成部位为成熟中的果实、茎的节、衰老的叶子,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 ‎【详解】A、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 错误;‎ B、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顶芽、幼叶、胚,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B错误;‎ C、成熟中的植物果实能合成乙烯,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正确;‎ D、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但并不参与具体的化学反应,D错误。‎ 故选C。‎ ‎23.图为膝反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③构成了完整的膝反射的反射弧 B. ②是膝反射的反射中枢 C. 刺激图中的A或B或伸肌,电流表的指针都会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膝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受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躯体运动区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膝反射的过程:敲击使股四头肌受到牵拉,刺激了其中的感受器(肌梭),使传入神经元的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到脊髓,经过突触引起传出神经元的兴奋,动作电位沿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伸肌)收缩,发生膝反射。这个反射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中进行的,这种结构就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2)分析题图:①是传入神经元,②反射中枢,③④传出神经元。‎ ‎【详解】A ‎、①是传入神经元,③是传出神经元,完整的膝反射的反射弧除了包括①③外,还有感受器、反射中枢、效应器,A错误;‎ B、②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即膝反射的反射中枢,B正确;‎ C、A或B均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因此刺激图中的A或B产生的兴奋会先后经过电流表的两电极,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伸肌属于效应器的范畴,刺激图中的伸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电流表的两电极,所以电流表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C错误;‎ D、膝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D错误。‎ 故选B。‎ ‎24.下图所示为甲种遗传病(相关基因为A、a)和乙种遗传病(相关基因为B、b)的家庭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Ⅲ2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 C. 如果Ⅳ6是女孩,且为乙病的患者,说明Ⅲ1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 若从第Ⅲ代个体中取样获得乙病致病基因,提供样本的合适个体为Ⅲ2、Ⅲ3、Ⅲ4‎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由Ⅰ代的“患甲病的双亲,其女儿正常”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Ⅰ代的“表现型都正常的双亲,其儿子患乙病”可推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依据题意“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进一步推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系谱图显示:“患甲病的双亲有一个正常的女儿”,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正常的双亲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再结合题意“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进一步推知: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Ⅲ3为患乙病的男性,其基因型为aaXbY,他的表现型正常的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进而推知:Ⅲ2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B正确;‎ C、Ⅲ1为患甲病的男性,其基因型为AaXBY,理论上不可能生出基因型为XbXb的患乙病的女儿,如果Ⅳ6是女孩,且为乙病患者,则说明Ⅲ1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B突变为b),C正确;‎ D、只研究乙病,则Ⅲ2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不一定含有乙病致病基因,Ⅲ1和Ⅲ5的基因型均为XBY,Ⅲ3、Ⅲ4的基因型分别是XbY、XBXb,可见,若从第Ⅲ代个体中取样获得乙病致病基因,提供样本的合适个体为Ⅲ3、Ⅲ4,D错误。‎ 故选D。‎ ‎【点睛】从图示中提取信息,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准确定位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知识,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25.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健康小鼠依次置于25 ℃、0 ℃、25 ℃环境中,在每一种环境中均生活15 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 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共测了9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鼠由25℃环境进入到0℃环境时,机体散热量减少 B. 据表分析,指标C代表皮肤血流量,指标B代表TSH C. TSH对TRH的释放存在负反馈抑制作用 D. 实验过程中,小鼠在25℃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在0℃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寒冷环境中,机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还会导致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因毛细血管收缩而使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由此可见,在实验过程中,表中能调节小鼠产热量的生理指标: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B促甲状腺激素(TSH),能调节小鼠散热量的生理指标C是皮肤血流量。‎ ‎【详解】A、小鼠由25℃环境进入到0℃环境时,通过神经调节,会导致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因毛细血管收缩而使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但由于环境温度与体温的温差增大,所以机体散热量增加,A错误;‎ B、表中信息显示,进入0℃环境时,首先增加的是A,随后增加的是B,但C却减少,据此结合题意可推知:A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B代表促甲状腺激素(TSH),C代表皮肤血流量,B正确;‎ C、TSH对TRH的释放不存在负反馈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对TRH的释放存在负反馈抑制作用,C错误;‎ D、实验过程中,小鼠25℃环境中产热等于散热,在0℃环境中散热等于产热,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26.图1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若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用于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可选取人体的________细胞作为合适的材料。‎ ‎(2)目前被大家公认的细胞膜模型是________,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 其基本支架是[ ]_________。‎ ‎(3)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细胞,该过程称为______,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4)蓝细菌的质膜与大肠杆菌相比,由于质膜中含有________,所以蓝细菌能吸收并转化光能。‎ ‎(5)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中,甘油分子可通过图1中_____方式(填序号)进入细胞内,请在图2中画出这种跨膜运输方式对应的曲线图:______。‎ ‎(6)图1中_____(填序号)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答案】 (1). 成熟红细胞 (2). 流动镶嵌模型 (3). 脂质和蛋白质(磷脂和蛋白质) (4). B磷脂双分子层 (5). 胞吞 (6).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7). 光合色素 (8). b (9). (10). a、e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为蛋白质,B为磷脂双分子层,D为位于细胞膜外表面的糖类分子。a、e过程所示的物质,均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代表的运输方式均是主动运输;b过程所示的物质,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代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c、d过程所示的物质,都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分别需要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的协助,均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代表的运输方式都是协助扩散。‎ ‎【详解】(1)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也就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是制得纯净的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2) 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细胞膜模型。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磷脂和蛋白质)。[B]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3) 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细胞属于颗粒性物质,人体的白细胞是通过胞吞过程吞噬颗粒性物质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4) 与大肠杆菌相比,蓝细菌的质膜中含有光合色素(藻蓝素和叶绿素),所以蓝细菌能吸收并转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5)‎ ‎ 分析图1可知:a、b、c、d、e表示的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甘油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若图1中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中,则甘油分子可通过图1中b方式进入细胞内,而且细胞内外浓度差越大,甘油分子被转运的速率越快,与之对应的曲线图见答案。‎ ‎(6) 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即图1中的a、e。‎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原理、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原核细胞的结构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27.下图甲表示发生在番茄细胞内的生理反应过程,图乙表示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X物质是__________;④过程是在_________中进行;①~⑤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__________(写标号)。‎ ‎(2)乙图中表示番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_______;表示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____。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若在B点突然停止光照,则甲图中的过程_________将首先受到影响,叶绿体内X物质含量将_________。‎ ‎(4)经过一昼夜后,乙图所示番茄植株体内有机物含量将____(增多、减少、或不变)。‎ ‎(5)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番茄幼苗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如图丙所示),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6小时后,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相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A、MB。若M=MB﹣MA,则M的确切含义可以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磷酸甘油酸(三碳酸) (2). 线粒体基质(或线粒体) (3). ② (4). B、D (5). D (6). 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大量吸收CO2 (7). ① (8). 增加 (9). 增多 (10). B叶片被截取部分在6小时内(或实验过程中)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①表示光反应过程中的水在光下分解;②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3的还原;③表示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O2的固定;X物质是3-磷酸甘油酸(三碳酸);Y物质表示丙酮酸。分析乙图:A→B段和D→E段,CO2的相对含量都逐渐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D段,CO2含量逐渐减少,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因此B点和D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分析丙图:在适宜光照下,遮光的A部分能进行呼吸作用,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做处理的B部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能进行。‎ ‎【详解】(1) 分析甲图可知:①表示光反应过程中的水在光下分解;②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3的还原,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使ADP含量增多;③表示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物质Y是丙酮酸,该过程能产生少量ATP,使ADP含量减少;④表示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为线粒体基质,能产生少量ATP,使ADP含量减少;⑤表示暗反应过程中的CO2的固定,产生的物质X是3-磷酸甘油酸(三碳酸),该过程既不消耗ATP,也不产生ATP,因此不会导致ADP含量的变化。综上分析,①~⑤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②。‎ ‎(2) 乙图中:A→B段和D→E段,CO2的相对含量都逐渐增加,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D段,CO2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可见,B点和D点表示番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有机物的积累是从B点开始,到D点结束,因此D点积累的机物最多。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引起密闭大棚内CO2含量逐渐减少。‎ ‎(3) 乙图中,若在B点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停止,甲图中①所示的水在光下分解的过程将首先受到影响。由于光反应停止,不再产生ATP和NADPH,导致甲图中②所示C3的还原过程受阻,叶绿体内X物质所示的3-磷酸甘油酸(三碳酸)的含量将增加。‎ ‎(4) 乙图显示:E点的CO2的相对含量低于A点,说明经过一昼夜后,乙图所示番茄植株体内有机物含量将增多。‎ ‎(5) 设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相等面积的叶片的初始重量为E,由题意可知,MA=E-6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MB=E-6小时呼吸作用的消耗总量+B叶片被截取部分6小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所以M=MB-MA ‎=(E-6小时呼吸作用的消耗总量+B叶片被截取部分6小时光合作用的合成的有机物总量)-(E-6小时呼吸作用的消耗有机物总量)=B叶片被截取部分6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点睛】本题结合过程图和曲线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准确定位甲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名称和数字所指代的生理过程,明确乙图中CO2相对含量反映的是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 释放的CO2量的差值,进而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围绕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8.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甲图所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___,此细胞含有____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条染色单体。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 ‎(2)乙图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其染色体变化对应丙图的___段,该时期细胞中有______条X染色体。‎ ‎(3)丙图中的cd段,细胞中发生____________,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_。‎ ‎(4)从乙图所示细胞可以判断出,在由正常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4 (3). 0 (4). AaBb (5). 第一极体 (6). ef (7). 2 (8). 同源染色体分离 (9). 减半 (10).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甲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图中的ob段表示有丝分裂,bf段表示减数分裂。‎ ‎【详解】(1)‎ ‎ 甲图所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细胞含有4组非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因此含有4个染色体组,含有0条染色单体。由于此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体细胞,所以其基因型与该雌性高等动物的基因型相同,为AaBb。 ‎ ‎(2) 丙图中的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乙图所示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其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而且为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所以该细胞的名称是第一极体,其染色体变化对应丙图的ef段,该时期细胞中有2条X染色体。‎ ‎(3) 丙图中的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4) 乙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分裂图像。两极对应的两条染色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正常情况下,这两条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应相同,而乙图中的两极对应的两条完全是黑色的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说明在由正常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能结合曲线图准确判断曲线中各段相应细胞类型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9.果蝇长翅和残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发现,含有一个L基因和B基因的区段(简称为LB区段,可用“+”表示)的果蝇表现为圆眼性状,含有两个LB区段的果蝇表现为棒眼性状(可用“++”表示),L基因与个体成活有关。研究者让一只长翅棒眼雌果蝇与一只长翅圆眼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亲本 F1‎ 雌 雄 长翅棒眼(♀)×长翅圆眼(♂)‎ 长翅圆眼:长翅棒眼:残翅圆眼:残翅棒眼=3:3:1:1‎ 长翅圆眼:残翅圆眼=3: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定律。‎ ‎(2)残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果蝇的正常圆眼变成棒眼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引起的。根据显性性状的表现形式,棒眼属于_____________。‎ ‎(3)亲本中雌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F1中的雌果蝇出现四种表现型是_______的结果。F1中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_________。‎ ‎(4)让F1中的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相互交配,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 ‎(5)选择F1的残翅棒眼雌果蝇与残翅圆眼雄果蝇相互交配,请预测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并用遗传图解表示:______。‎ ‎【答案】 (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常染色体隐性 (3). 重复 (4). 完全显性 (5). AaX++X+ (6). 基因重组 (7). 2:1 (8). 1/21 (9). ‎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信息:亲代长翅雌果蝇与长翅雄果蝇杂交所得F1中,长翅与残翅的数量比在雌雄果蝇中都是3∶1,说明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亲代棒眼雌果蝇与圆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中,雌果蝇∶雄果蝇=2∶1,雌果蝇中的棒眼∶圆眼=1∶1,雄果蝇均为圆眼,说明棒眼与圆眼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X+与X+Y,而且X++Y致死。‎ ‎【详解】(1)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长翅棒眼(♀)与长翅圆眼(♂)杂交所得F1中,长翅与残翅的数量比在雌果蝇与雄果蝇中都是3∶1,说明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相关的等位基因A与a位于常染色体上;雌果蝇中的棒眼∶圆眼=1∶1,雄果蝇均为圆眼,而且雌果蝇∶雄果蝇=2∶1,说明棒眼与圆眼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且棒眼雄果蝇(X++Y)致死。综上分析,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依题意并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残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果蝇的正常圆眼变成棒眼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引起的。亲代棒眼雌果蝇与圆眼雄果蝇杂交,F1果蝇中存在棒眼与圆眼这两种表现型,说明棒眼属于完全显性。‎ ‎(3) 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亲本中雌蝇的基因型为AaX++X+,雄蝇的基因型AaX+Y,二者杂交所得F1中,AA∶Aa∶aa=1∶2∶1,X++X+ ∶X+X+∶X++Y∶X+Y=1∶1∶1∶1。由于双亲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导致F1中的雌果蝇出现四种表现型。由于基因型为X++Y的雄果蝇致死,所以F1中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2∶1。 ‎ ‎(4) F1中的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2/3Aa、1/2 X++X+、1/2 X++X+,产生的雌配子为2/3A、1/3a、1/4 X++、3/4X+;F1中的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Y,产生的雄配子为a、1/2 X+、1/2Y。让F1中的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相互交配,在F2中,Aa∶aa=2∶1,X++X+ ∶X+X+∶X++Y(致死)∶X+Y=1∶3∶1∶3,其中残翅棒眼果蝇的概率为1/3aa×1/7X++X+=1/21。‎ ‎(5) F1的残翅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X+,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X++∶aX+=1∶1;F1的残翅圆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Y,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X+∶aY=1∶1。可见,选择F1的残翅棒眼雌果蝇与残翅圆眼雄果蝇相互交配,下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X+ ∶aaX+X+∶aaX++Y∶aaX+Y=1∶1∶1∶1,由于基因型为aaX++Y的个体致死,所以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残翅棒眼雌果蝇∶残翅圆眼雌果蝇∶残翅圆眼雄果蝇=1∶1∶1。在写遗传图解时,要注意写清楚亲代、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亲代产生的配子的种类、相关的过程需用箭头连接。详见答案所示。‎ ‎【点睛】本题的切入点为表格中呈现的“亲、子代雌雄果蝇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这一信息。借助统计分析的方法,依据表格呈现的信息,将F1每一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的比例统计出来,若该比例在雌雄个体中存在差异,则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否则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且所占比值较高的表现型为显性性状。据此依据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推知双亲的基因型,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组合。‎ ‎30.已知“间歇性热量限制”(只限制热量一段时间,然后恢复正常饮食)能通过降低空腹血糖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来有效干预糖尿病。为了验证该干预机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人类而言,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________,其作用的机理之一是促进葡萄糖和_______运进细胞。‎ ‎(2)该实验小组应以__________小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后,甲组小鼠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乙组小鼠进行正常饮食处理,其他培养条件适宜且相同。请用一个坐标曲线图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 ‎(3)能否通过冷冻研磨新鲜动物胰腺的方法来获取胰岛素?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素 (2). 氨基酸 (3). 糖尿病 (4). 间歇性热量限制 (5). (6). 不能 (7). 因为胰腺中有胰蛋白酶,胰岛素是蛋白质,研磨过程中可被胰蛋白酶分解 ‎【解析】‎ 分析】‎ ‎(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间歇性热量限制”能通过降低空腹血糖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来有效干预糖尿病的机制,自变量是有无“间歇性热量限制”,因变量是空腹血糖浓度和胰岛β细胞数量。(2)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①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②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 ‎【详解】(1) 胰岛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作用机理之一是促进葡萄糖和氨基酸运进细胞。‎ ‎(2)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间歇性热量限制”能通过降低空腹血糖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来有效干预糖尿病的机制,因此应以糖尿病小鼠为实验对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间歇性热量限制”,因此对甲(实验)组小鼠应进行间歇性热量限制处理,对乙(对照)组小鼠应进行正常饮食处理。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空腹血糖浓度和胰岛β细胞数量。因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结论是已知的,即“间歇性热量限制”能通过降低空腹血糖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来有效干预糖尿病,所以该实验结果是: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甲(实验)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浓度逐渐降低,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而乙(对照)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浓度和胰岛β细胞数量不变。反映实验结果的坐标曲线图见答案。‎ ‎(3) 由于胰腺中含有胰蛋白酶,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研磨过程中胰岛素可被胰蛋白酶分解,所以不能通过冷冻研磨新鲜动物胰腺的方法来获取胰岛素。‎ ‎【点睛】梳理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准确定位实验目的(验证“间歇性热量限制”能通过降低空腹血糖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来有效干预糖尿病的机制),据此明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