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番茄汁显酸性,在番茄上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形成一个原电池,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铜片上发生氧化反应 B.锌片为正极,铜片为负极 C.锌片为阴极,铜片为阳极 D.番茄汁起电解质溶液的作用 ‎2.分析图中的能量变化情况,下列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2A+B=2C ΔH<0‎ B.2C=2A+B ΔH<0‎ C.2A(g)+B(g)=2C(g) ΔH>0‎ D.2A(g)+B(g)=2C(g) ΔH<0‎ ‎3.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s)+3Y(g) 2Z(g);Δ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 ‎①高温;②低温;③高压;④低压;⑤加正催化剂;⑥分离出Z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e作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负极反应:2H++2e-=H2↑‎ C.工作一段时间后,两烧杯中溶液pH均不变 D.工作一段时间后,NaCl溶液中c(Cl-)增大 ‎5.氢气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已知在25 ℃、101 kPa下,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142.9 kJ,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2+O2 === 2H2O; ΔH=142.9 kJ·mol-1‎ B.2H2(g)+O2(g)===2H2O(l); ΔH=-142.9 kJ·mol-1‎ C.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D.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6.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的同时生成n mol AB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B的同时生成n mol B2‎ D.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的同时生成n mol B2‎ ‎7.反应4A(s)+3B(g)=2C(g)+D(g),经过2 min,B的浓度减少0.6 mol/L,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min)‎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值为3∶2∶1‎ 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min)‎ D.在这2 min内用D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3 mol/(L·min)‎ ‎8.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烷的燃烧热为 890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ΔH=-890 kJ·mol-1‎ B.500℃、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ΔH=-38.6 kJ·mol-1‎ C.已知:H2(g)+F2(g)=2HF(g);ΔH=-270 kJ·mol-1,则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D.在C中相同条件下,2 mol HF气体的能量小于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的能量总和 ‎9.电镀废液中Cr2O72-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4):Cr2O72-(aq)+2Pb2+(aq)+H2O(l)2PbCrO4(s)+2H+(aq) ΔH<0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10.实验室用标准盐酸测定NaOH溶液的浓度,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 )‎ A.酸式滴定管在装酸液前未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2~3次 B.开始实验时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在滴定过程中气泡消失 C.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立即记下滴定管内液面所在刻度 D.盛NaOH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润洗2~3次 ‎11.实验测得常温下0.1 mol/L某一元酸(HA)溶液的pH不等于l ,0.1 mol/L某一元碱(BOH)溶液里:c(H+)/c(OH-)=10-12。将这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里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c(B+)> c(A-)> c(OH-)> c(H+) B.c(A-)> c(B+)> c(H+)> c(OH-)‎ C.c(H+)> c(A-)>c(OH-)>c(B+) D.c(B+)>c(A-)> c(H+)> c(OH-)‎ ‎12.常温下,pH=11的氨水溶液和pH=1的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不考虑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恰好完全反应,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弱碱的浓度大于强酸的浓度 B.反应完全后的溶液呈酸性 C.原氨水中有1%的含氮微粒为NH4+‎ D.反应后的溶液中NH4+、NH3·H2O与NH3三种微粒的平衡浓度之和为0.05 mol·L-1‎ ‎13.已知298K时,Mg(OH)2的溶度积常数Ksp=5.6×10-12,取适量的MgCl2‎ 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烧碱溶液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测得pH=13.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中的c(H+) =1.0×10-13mol·L-1‎ B.所得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 =1.0×10-13 mol·L-1‎ C.所加的烧碱溶液pH=13.0‎ D.所得溶液中的c(Mg2+)=5.6×10-10 mol·L-1‎ ‎14.室温下,将1.000 mol·L-1盐酸滴入20.00 mL1.000 mol·L-1氨水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4 mol·L-1‎ B.b点:c(NH4+)+c(NH3·H2O)=c(Cl-)‎ C.c点:c(Cl-)=c(NH4+)‎ D.d点后,溶液温度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NH3·H2O电离吸热 ‎15.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 和 b 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a 和 b 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 C.无论 a 和 b 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D.a 和 b 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2+向铜电极移动 ‎16.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O2的电子式: B.CH4的比例模型:‎ C.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NaCl的电子式:‎ ‎17.下列元素位于p区的是 A.Ti B.Cu C.S D.Na ‎18.下列有关碳原子排布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9.磷原子中的不成对电子,不同的是 A.电子云形状 B.电子云伸展方向 C.电子能量 D.电子自旋状态 ‎20.气态中性基态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如下变化,吸收能量最多的是 (  )‎ A.1s22s22p63s23p2→1s22s22p63s23p1 B.1s22s22p63s23p3→1s22s22p63s23p2‎ C.1s22s22p63s23p4→1s22s22p63s23p3 D.[Ar]3d104s24p2→ [Ar]3d104s24p1‎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每空2分)‎ ‎21.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原理为:‎ 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①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②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可知,对于该反应,温度越高,其平衡常数的值越 。‎ ‎(2)某温度下,若把10 mol N2与30 mol H2置于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为20%,则该温度下反应的K= (可用分数表示)。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正(N2)=2v逆(NH3)‎ d.混合气体中c(NH3)不变 ‎(3)对于合成氨反应而言,下列有关图像一定正确的是(选填序号) 。‎ ‎22.如图所示,甲、乙两装置电极材料都是铁棒与碳棒,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两装置中均为CuSO4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 ‎①有红色物质析出的是甲装置中的________棒,乙装置中的________棒。‎ ‎②乙装置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两装置中均为饱和NaCl溶液:‎ ‎①写出乙装置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装置中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装置碳极的电极反应属于________(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③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乙装置碳极附近,发现试纸变蓝,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反应aA(g)+bB(g) cC(g)(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回答问题:‎ ‎(1)B的平衡转化率αⅠ(B)、αⅡ(B)、αⅢ(B)中最小的是 ,其值是 ;‎ ‎(2)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 ,采取的措施是 ;‎ ‎(3)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 T3(填“>”、“<”、“=”),判断的理由是 。‎ ‎24.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能源,它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 Ⅰ.工业制备二甲醚的生产流程如下:‎ 催化反应室中(压强2.0~10.0 MPa,温度230~280℃)进行下列反应:‎ CO(g)+2H2(g) CH3OH(g)ΔH=-90.7 kJ/mol ①‎ ‎2CH3OH(g) CH3OCH3(g)+H2O(g)ΔH=-23.5 kJ/mol ②‎ CO(g)+H2O(g) CO2(g)+H2(g)ΔH=-41.2 kJ/mol ③‎ ‎(1)甲烷氧化可制得合成气,反应如下:CH4(g)+O2(g) CO(g)+2H2(g) ΔH=-35.6 kJ/mol。该反应是 反应(填“自发”或“非自发”)。‎ ‎(2)催化反应室中总反应3CO(g)+3H2(g) CH3OCH3(g)+CO2(g)的ΔH= 。830℃时反应③的K=1.0,则在催化反应室中反应③的K 1.0(填“>”、“<”或“=”)。‎ ‎(3)上述反应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 Ⅱ.如图为绿色电源“二甲醚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b电极是 极。‎ 林虑中学2017级高二寒假开学检测 化学答案 ‎1.D【解析】Zn、Cu和番茄汁(酸性)形成的原电池,其中锌片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番茄汁起电解质溶液的作用。‎ ‎2.C【解析】由图可知,生成物[2C(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2A(g)+B(g)]具有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ΔH的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选项A、B错误。‎ ‎3.B【解析】正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对于这样一个可逆反应,用化学平衡的原理及有关知识容易得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低温、高压、分离出Z。‎ ‎4.D【解析】A项,Fe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正确;B项,负极反应为:Fe-2e-=Fe2+,故不正确;C项,因为正极反应为:2H++2e-=H2↑,故右侧烧杯中溶液的pH增大,不正确;D项,因为在原电池盐桥中Cl-离子向负极移动,故NaCl溶液中c(Cl-)增大,正确。‎ ‎5.C【解析】分析:25℃、101kPa下,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142.9kJ,则4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应为2H2(g)+O2(g)═2H2O(1)△H=-571.6 kJ•mol-1,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4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kJ热量,A、4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571.6kJ,不是142.9kJ,同时物质聚集状态未标注,选项A错误;B、4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571.6kJ,不是142.9kJ,选项B错误;C、4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kJ热量,放热时焓变值为负值,物质聚集状态标注,选项C正确;D、4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571.6kJ,放热时焓变值为负值,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系数的含义,注意焓变的正负和物质的状态。‎ ‎6.C【解析】A项所述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B项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始终不变;D项生成A2和B2同为逆反应。‎ ‎7.B【解析】因A是固态物质,不能用其浓度变化来表示速率,A项不正确,C项所求的反应速率 是2 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2 min末的反应速率是瞬时速率,C项不正确。‎ ‎8.D【解析】根据燃烧热的概念,A中生成的水应呈液态,A错;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是可逆反应,其不能完全转化为氨气,所以放出的热量也不是38.6 kJ,B错;气态物质转化为液态物质时放热,故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氟化氢时放出的热量大于270 kJ,C错;由于氢气和氟气反应生成氟化氢时放热,故2 mol HF气体的能量小于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的能量总和,D对。‎ ‎9.A【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及图像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物质转化率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化学图像的认识。该反应放热(ΔH<0),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K减小,A项正确;B项pH增大时,c(OH-)增大,平衡正向移动,Cr2O72-转化率升高,B项错误;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C项错误;c(Pb2+)增大时,平衡正向移动,n(Cr2O72-)减小,D项错误。‎ ‎10.C【解析】A项为正确操作;B项中标准液体积偏大,c(NaOH)偏高;C项中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立即停止,则滴定有可能是局部酸过量造成,摇动锥形瓶,仍显黄色,这样V(HCl)偏低,c(NaOH)偏低;D项中锥形瓶用NaOH润洗后,消耗HCl的量偏多,c(NaOH)偏高。‎ ‎11.A【解析】常温下,0.1 mol/L某一元酸(HA)溶液的pH不等于1,说明HA没有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0.1 mol/L某一元碱(BOH)溶液里:c(H‎+‎)‎c(OH‎-‎)‎=10-12,则c(OH-)=0.1 mol/L,说明BOH能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将这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HA和B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强碱弱酸盐BA,A-水解导致溶液显碱性,A项正确。‎ ‎12.A【解析】pH=11的氨水与pH=1的稀盐酸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NH4Cl溶液,在NH4Cl溶液中,由于NH4+的水解而呈酸性;完全反应还说明氨水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都是0.1 mol·L-1,在氨水中NH4+占含氮粒子的×100%=1%,选项A、B错,C正确;因反应后的体积约为反应前氨水体积的2倍,由物料守恒可知选项D正确。‎ ‎13.C【解析】A项,pH=13的溶液中,c(H+)=10-13mol/L;B项,NaOH抑制水的电离,水电离产生的c(OH-)=10-13mol/L;C项,因为向MgCl2溶液中加NaOH溶液后,混合溶液的pH=13,所以所加的NaOH溶液pH>13;D项,溶液中的c(Mg2+)=Ksp/c2(OH-)=5.6×10-10mol/L。‎ ‎14.C【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图像的分析能力及对酸 碱中和滴定和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掌握情况。a点即是1.000 mol·L-1的氨水,NH3·H2O是弱电解质,未完全电离,c(OH-)<1 mol·L-1,水电离出的c(H+)>1.0×10-14 mol·L-1,A项错误;b点处,加入盐酸的体积未知,不能进行比较,B项错误;c点溶液显中性,即c(OH-)=c(H+),结合电荷守恒关系:c(OH-)+c(Cl-)=c(H+)+c(NH4+),有c(Cl-)=c(NH4+),C项正确;d点后,溶液温度下降是由于加入的冷溶液与原溶液发生热传递,D项错误。‎ ‎15.D【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意在考查考生对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现象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的掌握情况。a、b不连接,未形成原电池,Cu2+与Fe在接触面上直接反应,A项正确;a、b用导线连接,铜片作正极,Cu2+在该电极上得电子,B项正确;a、b连接与否,溶液中的Cu2+均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u,Fe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2+,故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C项正确;a与电源正极相连时,Cu片作阳极,Cu2+向Fe电极移动,D项错误。‎ ‎16.B【解析】【详解】A项、CO2的电子式为:,A错误;‎ B项、CH4的比例模型:,B正确;‎ C项、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 D项、NaCl的电子式为:,D错误;‎ 故本题选B。‎ ‎17.C【解析】【详解】A.Ti位于第四周期IVB,属于d区,故A错误;‎ B.Cu位于第四周期IB,属于d区,故B错误;‎ C. S位于第三周期VIA,属于P区,故C正确;‎ D. Na位于第三周期IA,属于S区,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18.C【解析】【分析】根据构造原理,按照能级顺序,用能级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能级上电子数的式子,叫做电子排布式;用方框表示一个原子轨道,用箭头“↑”或“↓”来区别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叫做电子排布图。‎ ‎【详解】C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则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为,故选C。‎ ‎19.B【解析】【详解】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3,其中不成对电子有3个,分别位于3p1x 、3p1y 、3p1z上,因此可知电子能量相同、电子云形状相同、自旋方向相同,但电子云伸展方向不相同,所以B 选项是正确的;综上所述,本题选B。‎ ‎20.B【解析】【详解】B项中前者最外层有5个电子,p轨道处于半满状态,根据洪特规则,当原子最外层轨道处于半满或全满时,能量变低,失去1个电子变成后者所需的能量较大;A、B、C三项中基态原子最外层p轨道只有2个或4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故吸收能量最多的是B项,故B项正确。答案:B。‎ ‎21.(1)① ②小 ‎(2) b、d ‎(3)a、c ‎【解析】N2(g)+3H2(g) 2NH3(g)ΔH=-92.4 kJ/mol,‎ 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 ‎(1)①由方程式知K=。‎ ‎②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NH3)减小,c(N2)、c(H2)增大,故减小,K值减小。‎ ‎(2)设N2转化了x mol·L-1则N2(g)+H2(g) 2NH3(g)‎ 开始时:(mol·L-1) 1 3 0转化:(mol·L-1) x 3x 2x 平衡时:(mol·L-1) 1-x 3-3x 2x 则=20%,x=;K===。‎ 判断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①v(正)=v(逆),②各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ρ=始终不变,a不能说明是否达平衡状态,,c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 ‎(3)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达平衡所用时间越短。T1 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1)由题图知,A、B、C三种气体达到平衡时浓度的变化值分别为1.00 mol·L-1、3.00 mol·L-1、2.00 mol·L-1,在一定时间内,三种气体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a∶b∶c=‎ ‎1∶3∶2。‎ αⅠ(B)=×100%=50%, αⅡ(B)=×100%=38%,αⅢ(B)=×100%=19%,‎ 即最小的是αⅢ(B)。‎ ‎(2)由图可知,达到第一次平衡后,C的浓度瞬间减小,而A和B的浓度瞬间不变,说明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了C,从而减小了C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由题意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第Ⅱ阶段的温度高于第Ⅲ阶段,即T2>T3。‎ ‎24.Ⅰ.(1)自发 (2)-246.1 kJ/mol > (3)CO、H2、甲醇和水 Ⅱ.正 【解析】Ⅰ.(1)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混乱度增加,熵增大,ΔS>0,由复合判据得该反应能自发进行。‎ ‎(2)反应3CO(g)+3H2(g) CH3OCH3(g)+CO2(g)可利用题给的三个反应,将①×2+②+③得到,则ΔH=-90.7 kJ/mol×2+(-23.5 kJ/mol)+(-41.2 kJ/mol)=-246.1 kJ/mol;因为催化反应室中的温度低于830℃,温度降低,反应③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K>1.0。‎ ‎(3)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出排出的物质CO、H2、甲醇和水在反应①、②、③中可以作为反应物,故均可以循环利用。‎ Ⅱ.燃料电池中通入O2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即b电极是正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