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郭静娟 奚春燕 2018.10‎ 友情提醒:‎ 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案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附加卷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一、选择题(18分。每题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成为文化世家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有着________的文化底蕴。北宋最著名的文化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父亲苏洵发奋苦读、勤于笔耕的美名________,而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在文坛的影响更是超过了父亲,真可谓________。‎ A. 深厚 家喻户晓 长江后浪推前浪 B. 深厚 不言而喻 这山望着那山高 C. 深重 不言而喻 长江后浪推前浪 D. 深重 家喻户晓 这山望着那山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深厚:①感情深切浓厚,②基础扎实坚固,③形容雄浑、博大。深重:①深厚,深广。②指罪孽、灾难、苦闷等程度深。文段中用来形容文化底蕴,用“深厚”恰当。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文中说苏氏一门大家都知道,应该用“家喻户晓”。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新出现的有一定积淀积累的人事物等推动旧的人事物等的在某方面的发展等情况。也可指有一定资历的新人新事胜过旧人旧事 。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文段中说儿子超过父亲,应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故本题答案应为A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为促进广大同学自觉养成文明排队、有序就餐、遵守公共秩序规则,现长期面向全校招募食堂引导志愿者。‎ B.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准备设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以便成员单位及时应对并了解在抵抗山区生态灾害时可能遇到的危险。‎ C.‎ - 29 -‎ ‎ 专家表示,我国房地产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稳健发展的势头,仍是国人投资、抵御通胀的主要手段。‎ D. 历史上看,现代西方人是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直接后裔,跟古希腊文化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是他们甘愿宣称自己是希腊文化之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A项,“养成文明排队、有序就餐、遵守公共秩序规则”成分残缺,应改为“养成文明排队、有序就餐、遵守公共秩序规则的习惯”;B项,“及时应对并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及时了解并应对”;C项,“房地产……仍是国人投资、抵御通胀的主要手段”搭配不当,可在“仍是国人投资、抵御通胀的主要手段”前加上“投资房地产”。‎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 A. 翠袖低垂笼玉笋,湘裙斜曳露金莲。‎ B.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C.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D.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使用了借代手法,以“鸭绿”借指水,以“鹅黄”借指杨柳。‎ 点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区别借代与借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 - 29 -‎ A. 为了方便请教,想惠存您的电话号码。‎ B. 拍摄工作已经完成,感谢您的鼎力相助。‎ C. 令郎天资聪颖,他日定成国家栋梁。‎ D. 小店刚刚开业,欢迎各位大驾光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得体。A项,“惠存”,敬词,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不能说惠存别人的电话号码。B项,“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使用得体。C项,“令郎”,令郎,指称对方儿子的敬词。使用得体。D项,“大驾光临”,形容尊贵的客人到家或单位做客。现在一般当“来”的客气说法。本句用于欢迎别人的到来,使用得体。所以选A项。‎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到了天池,有人脱口说了一句:“春水碧于蓝。”________这样的风景就像在明信片上看到过的一样。‎ ‎①它们长得非常整齐,一棵一棵挨着,依山而上。‎ ‎②天池的水,就是碧蓝碧蓝的。‎ ‎③池水极平静,雪山和塔松倒映在池水当中。‎ ‎④上面稍远处,是雪白的雪山。‎ ‎⑤山上密密匝匝地布满了塔松,塔松即云杉 A. ②①③⑤④‎ B. ②④⑤①③‎ C. ③②④①⑤‎ D. ③④⑤①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横线上内容的第一句应该紧承“春水碧于蓝”,与“水”有关,②③都与“水”有关,但第③句中还有“雪山和塔松”,在第③‎ - 29 -‎ 句前面应该有对“雪山和塔松”分别解说的内容,所以第②句应放在最前面,且第②句中的“就是碧蓝碧蓝的”内容与“春水碧于蓝”接应。所以排除C、D项。从第③句中“雪山和塔松”推断,④⑤句应放在③句的前面,“塔松”是长在“山上(雪山)”的,所以④在⑤前,①句又紧承⑤句,是云杉“长得非常整齐,一棵一棵挨着,依山而上”,所以选B项。‎ ‎6.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被 :覆盖 B.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极:尽情 C.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彭端淑《白鹤堂文录》) 鄙:边界、地方 D. 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病:困苦、困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根据该词在语境中的位置判断词性或结合句意推断该词含义,选择题可用代入法。本题B项,‎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极:尽情”解释错误,这句话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联系课文内容,这句话的意思是“却不能够极尽那游览的乐趣”,“极”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极尽”。故选B。‎ ‎7.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屈原《涉江》) 乘:登、升 B.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除:台阶 C. 见方山子从二骑,挟二矢,游西山 (苏轼《方山子传》) 从: 跟随,随从 D. 北邀当国者相见 (文天祥《指南录后续》) 当:执掌、主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根据该词在语境中的位置判断词性或结合句意推断该词含义,选择题可用代入法。本题C项,“方山子从二骑”中“从:跟随,随从”解释错误,在课文《方山子传》中方山子为传主,“二骑”指的是他的两个随从,“从”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应该解释为“使……跟从”,可引申为“率领”。故选C。‎ - 29 -‎ ‎8.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蒲松龄《促织》) 得无:莫非、该不会 B.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顾:只、不过 C.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司马迁《鸿门宴》) 过:责备 D.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本:根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根据该词在语境中的位置判断词性或结合句意推断该词含义,选择题可用代入法。D项,“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中“本:根本”解释错误,“本其成败”为动宾短语,“本”这里是动词,应该解释为“推究”。故选D。‎ ‎9.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司马迁《魏公子列传》) 间:间隙 B.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司马迁《孙膑》) 疾:通“嫉”,嫉妒、妒忌 C.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克:能够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相:帮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根据该词在语境中的位置判断词性或结合句意推断该词含义,选择题可用代入法。A项,“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中“间:间隙”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侯生于是屏退左右(或者使人避开)悄悄地说”,“间”在这句话中修饰动词“语”,“间”应翻译成副词“悄悄地”。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 29 -‎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练,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二、 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 海 秋 传 姚 莹 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也。”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大臣用事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 君少为文,有奇气。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君曰:“是不足言文也。”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 - 29 -‎ 者三十余卷。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又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问,升沉存殁若此,悲夫!‎ ‎(有删改)‎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人讦之 讦:揭发 B. 吏议轻,不足以儆 儆:敬重 C. 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 拟:模仿 D. 已梓者三十余卷 梓:刊刻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道光:皇帝的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外,也有用干支等纪年的。‎ B.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朝廷殿试而录取的人。‎ C. 文中“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之”与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之”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D. 户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与“礼、吏、兵、刑、工”合称“六部”。‎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2)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 ‎13. 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答案】10. B 11. C ‎ ‎12. (1) 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激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 ‎(2) (汤海秋)没有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 ‎ ‎13. 严明执法;敢于谏言,善于总结得失,心忧天下。‎ ‎【解析】‎ ‎【10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吏议轻,不足以儆”意思是“(如果)官员判罪轻了,不能用作警戒”,在这句话中“儆”,应该解释为“警戒,警告”。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本题C项,“文中‘诗多悲愤沉痛之作’的‘之’与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之’用法和意义都相同”表述错误,“诗多悲愤沉痛之作”的“之”是结构助词,应该解释为“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之”是代词,解释为“这些,这类”。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分点:“习”,熟悉;“慨然”,情绪微昂;“荷”,担负。第二句中得分点:“君见其言不用”,被动句;“不用”,不能被采纳;“暴白”,显露、陈述;“欲有所暴白于天下”,状语后置句;“为”,写、写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特点”,作答时明确答题区域在第二段,然后从第二段中筛选相关信息,主要是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言行事迹,“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最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翻译:‎ 海秋姓汤名鹏,是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中了进士。起初担任礼部主事,年刚二十,自负才气。写的文章深刻奇特,大家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调任军机章京。补任户部主事,转任贵州司员外郎,提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 ‎ - 29 -‎ 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微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每次给高官写信,经常发表各种见解。等到担任御史,二十天上了三篇奏章。有个担任尚书的宗室叱责某官员,旁人跟风批评,皇上搁置了尚书的奏章。海秋认为官员如果有过失,应当交给有关部门来处理,不可像对待仆人一样侮辱他;长此以往,大臣慢慢会形成威福之势,(对这种做法)如果处理过轻,不足以起到警告作用,并且引用嘉庆年间的旧事作为证据。皇上认为海秋不能胜任言官的职责,罢了他的官,让他回户部继续担任员外郎。当时,海秋正打算上奏,文章很有见解。但他还没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一篇文章数千字,遍论治国之道及其他学术文章;有《明林》十六卷,指出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晓明经义;《止信笔初稿》,记录了很多的传说或事实。所有的作品都给人看,惟有《止信笔初稿》,几乎没人见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人看),他答:“这是藏在石室里的书啊。”英国入侵,沿海各省闹心。皇上两次下令,没有结果,最终还是和英国谈判通商。海秋大怒,无奈已经被罢黜,不能给朝迁进言,却犹然分条上书,谈了三十件事,通过尚书转奏给皇上。主掌朝政的大臣说:“这是书生之见罢了!”皇上虽然召见海秋,却什么也没问他,只是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了。海秋这时已经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朝廷竟没有考核他。海秋感慨郁抑,所作的诗经常充满悲愤沉痛。二十四年七月去世。年四十四。 海秋从小就写文章,才气出众。刚中进士时,所写的作品,人们争着传诵他的稿子,几乎洛阳纸贵。海秋说:“这些文章不足一提啊。”取法汉魏六朝到唐人的诗歌,摩仿他,一定要一模一样,完全具备它的形体特征,已经付印的有三十多卷。又喜欢写文章,曾经对他的友人说:“汉朝以后的作者,有的专门擅长文辞,但在义理、时务方面不足;有的精通义理、明晓时务,但无文采;二者兼有的只有唐时的陆宣公、宋时的朱子罢了。我想效法古人,以二公为目标。”他的观点就是这样的。 姚莹说:有人凭借宗室尚书的亲近尊贵,令举朝之人不敢呼吸,但海秋却敢放言弹劾他,可见他的刚硬风骨。他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用诗相交。我仍然记得他来狱中探望我,等我出狱后,又与大家为我置酒相庆,又一同赴亨甫之丧,依依不舍地送我出都门时的情景。转眼二十年间,人生浮沉生死竟如此,好痛啊!‎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 29 -‎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4. 结合诗歌的颔联与颈联,概括作者“恋吾庐”的两点原因。‎ ‎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流露出哪些情感。‎ ‎16. 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4. ①远离费尽心机的官场人事,可以不问政事;②故居拥有生机盎然的美景,可以乐在其中。 ‎ ‎15. ①对故居遭受战火、毁弃严重的痛惜之情;②对自己远离官场、不用机心的欣喜之情;③对自己等待诏书、急于做官的后悔之情;④对故居清新明媚、盎然春景的沉醉之情;⑤自己绝缘政治、深隐故居的闲适之情。 ‎ ‎16. ①照应颔联,阐释了“忘机渐喜逢人少”中的“人”为“长者”即达官贵人。②用典。③借用法真和陶渊明不与达官贵人交往、遁形远世的典故。④表达自己深隐故居、啸歌山林的悠然自适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立足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恋吾庐”的原因,“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少,所以用不着心机了,诗人因此很高兴;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乱后烧残数架书”,对故居遭受战火、毁弃严重的痛惜;“忘机渐喜逢人少”,对自己远离官场、不用机心的欣喜;“空怜待鹤疏”,对自己等待诏书、急于做官的后悔;“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对故居清新明媚、盎然春景的沉醉;“逃名”“不必门多长者车”,结合注释③、④分析,自己绝缘政治、深隐故居的闲适。‎ - 29 -‎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赏析。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尾联通过用典,照应颔联,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四、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成如容易却艰辛。‎ ‎(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4)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5)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 ‎(6)历览前贤国与家,______________。(李商隐《咏史》)‎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答案】 (1). 看似寻常最奇崛 (2). 半丝半缕 (3). 恒念物力维艰 (4). 青青子衿 (5). 悠悠我心 (6). 逸豫可以亡身 (7). 一尊还酹江月 (8). 成由勤俭败由奢 (9). 驽马十驾 (10). 功在不舍 (11). 挟飞仙以遨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奇崛(2)缕、维(3)衿(4)逸豫(5)尊、酹(6)勤俭、奢(7)驽、驾(8)挟、遨。‎ - 29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 ( 20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失乐园 师 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作“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 29 -‎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作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呼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大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呼哨声都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地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才”呢?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子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黄花苔》,有删改)‎ ‎18. 请简要说明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9. 作者为什么说“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20. 请根据第④段文意,简要分析“哀伤”的内涵。‎ ‎21. 请探究标题“失乐园”的深刻意蕴。‎ ‎【答案】18. ①写出了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②与下文孩子们在“乐园”嬉戏时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 ‎ ‎19. ①村庄贫穷落后,娱乐生活较少;②秋后的禾场适合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玩乐;③禾场上的游戏给天真、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带来了快乐。 ‎ ‎20. ①失去亲人的哀痛;②想参与儿童游戏而不得的慨叹;③美好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④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 ‎ ‎21.‎ - 29 -‎ ‎ ①对过去美好乐园的追忆;②对童真失去、快乐时光消逝的叹惋;③对家园丧失的哀痛;④对教育现状的隐忧,对儿童命运的关切;⑤对社会环境恶化、今不如昔的感喟;⑥对成年人变得虚伪、平庸的无奈和反省;⑦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向往。‎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文章第①段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本题主要是考查首段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首段主要写了乡下人的生活状况: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给人的感觉是“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那么,首段在内容方面的作用,即:渲染了“寂寞”或冷寂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环境。结构方面,与下文第②段孩子们在“乐园”嬉戏的热闹情景形成对比,“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衬托出“乐园”的美好。‎ 点睛:散文开头、结尾、中间段的作用:(1)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2)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3)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作者为什么说‘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时要先找出该句话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分析。如这句话在原文的第②段,根据上下文语境看,“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最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即可。‎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第④段文意,简要分析“哀伤”内涵”,这是考查对文本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感悟能力。作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及文章的主旨进行考虑,首先从文中找到令“我”哀伤的原因,即“我失去乐园”“‎ - 29 -‎ 我已经不是孩子”,心里却一直惦记着“乐园”,放不下“乐园”。但是,“我”父亲故去,“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我已经不是孩子”。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结合文章的主旨,分点概括即可。‎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探究标题‘失乐园’的深刻意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散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一般比较丰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标题“失乐园”,表层意思是孩子们失去了自己的“乐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乐园的追忆;深层含义从文中相关信息里分析,如“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优愁”“孩于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最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 (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在聪明与糊涂之间 牟钟鉴 ‎①板桥书写过一横额:“难得糊涂”,颇受人喜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其新颖独特也。平常生活中,人们都想做聪明人,都愿别人夸自己聪明;都不想做糊涂人,都不愿别人说自己糊涂。可是板桥别出心裁,偏偏称赞糊涂,而且这种糊涂一般人还不易达到,在中国文人里,题写“难得糊涂”者只此一家,这就引起社会关注,纷纷加以解说并列为座右铭。‎ ‎②在喜欢“难得糊涂”的人中,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宣扬圆滑自私、不分是非、明哲保身的处世格言,果若如此,那就是孔孟尖锐批判的“乡原”,完全曲解了板桥的本心。板桥在此横额下有几句解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再联系板桥为人行事,“难得糊涂”的真义是劝人在处理利益关系上多一点忠厚利他之心,少一点个人盘算之机,不斤斤计较,忍让吃亏,多做善事,使自己心安理得,并不求回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智若愚,它是经由大聪明的反思而得来的。板桥的“糊涂”乃是“中庸”的兼顾,不是“乡原”的世故。“中庸”和“乡原”表面上有些相似,都不走极端,而骨子里完全相反。“中庸”以利他济世为准则,“乡原”则为私媚世而乱德。‎ - 29 -‎ ‎③板桥认为,要关爱、包容他人,必须“糊涂”一点,就是要自觉吃亏。什么是“吃亏”?俗人认为是个人利益受损,板桥认为是人我俱安。他写过“吃亏是福”的横额,并注曰:“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里有着儒家“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情怀,又有道家“满招损,谦受益”的智慧。‎ ‎④如果读者要真正了解板桥心中的“难得糊涂”,不妨看一下他于雍正十年寄舍弟墨的一封家书,内中说:“愚兄为秀才时,捡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呼!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若事事预留把炳,使入其网罗,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吾弟识之。”板桥思想里有着“天道福善祸淫”“天道循环倚伏”的观念,虽未必都符合科学理念,然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把聪明用在损人利己上的人,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工于谋画害人的人,难免以害己告终,所以《红楼梦》里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是历史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⑤板桥的“难得糊涂”,从思想根源上说是受益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和老子的“愚人之心”,孔老都坚信与人为善则人亦善己。老子所谓“愚”乃真朴之义。人类在进化的同时,人性亦有退化,如同一个人在智力成长的同时往往丧失儿童的赤子之心。老子提倡返朴归真,却被自认为聪明的世俗之人视为蠢笨。《道德经》说:“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一般人总是自作聪明,精于计算,分毫必较,却昧于大道,这是小聪明大糊涂。得道之人,虽昧于个人利益,却明于“知和曰常”(十六章)、“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这是大聪明小糊涂,可以说是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故板桥说“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庄子.德充符》有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所以道通为一。这是一个“大我”的境界,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彼此不能分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如墨子所说“兼相爱则交相利”,反之兼相恶则交相害,板桥是有这种智慧的。‎ - 29 -‎ ‎⑥当然,社会人群具有复杂性,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圣贤;人们都有个人、家庭正当利益的考量,但底线是不能损害他人。《聊斋》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意思是做好事动机要纯,否则不宜赞扬,如同板桥以仁心积阴德,不求受惠者回报,甚至不使其知晓施惠者为谁,这个标准也许太高了。人人都想做聪明人而不糊涂,但对聪明与糊涂的理解颇难取得共识。不过聪明人只要不聪明到害了自己,糊涂人只要不糊涂到触犯法律,也就罢了。正如板桥在家书中所说“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精神生活中会充满光明,心中安详而自在,丑恶和烦恼便会离他而去。‎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减)‎ ‎22. 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层次。‎ ‎23. 请分析第④段中所引《红楼梦》中相关语句的作用。‎ ‎24. 作者对“聪明人”、“糊涂人”和“难得糊涂人”分别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22. 首先,由郑板桥的经典横额引出“难得糊涂”的话题;其次,阐释“难得糊涂”的内涵及思想根源;最后,表明对“聪明人”“糊涂人”和“难得糊涂人”应持的态度。 ‎ ‎23. 论证深刻的哲理:工于谋画害人的人,难免以害己告终;反面证明郑板桥的观点:要关爱,包容他人,必须“糊涂”一点,就是要自觉吃亏;引用论证,增强文学性,增强论证的力量。 ‎ ‎24. 对聪明人:聪明人只要不聪明到害了自己就罢了;对糊涂人:糊涂人只要不糊涂到触犯法律就罢了;难得糊涂人利他济世,作者肯定欣赏。‎ ‎【解析】‎ ‎【22题详解】‎ - 29 -‎ 试题分析:题干说“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层次。”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同时也考查考生整合、概括内容的能力。论述类文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对文章进行阅读,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在回答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时,要对各段段意进行合并。就答题规范而言,第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第二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第三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模式回答。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本题要先阅读全文,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概括各段段意如下:第①节,由郑板桥的经典横额引出“难得糊涂”的话题。第②节,阐释“难得糊涂”的内涵:“难得糊涂”的真义是劝人在处理利益关系上多一点忠厚利他之心,少一点个人盘算之机,不斤斤计较,忍让吃亏,多做善事,使自己心安理得,并不求回报。第③节,作者进一步分析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内涵:“要关爱、包容他人,必须‘糊涂’一点,就是要自觉吃亏。”第④节,作者认为“难得糊涂”有着深刻的哲理:把聪明用在损人利己上的人,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工于谋画害人的人,难免以害己告终。第⑤节,作者举例阐释“难得糊涂”,从思想根源上说是受益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和老子的“愚人之心”,孔老都坚信与人为善则人亦善己。即该节阐释“难得糊涂”的内涵及思想根源。第⑥节,作者表明对“聪明人”“糊涂人”和“难得糊涂人”应持的不同态度。对以上各段意进行合并:第①节为第一层,由郑板桥的经典横额引出“难得糊涂”的话题。第②③④节合并为第二层,阐释“难得糊涂”的内涵。第⑤节阐释“难得糊涂”的内涵及思想根源。进一步把②③④⑤四节合并为:阐释“难得糊涂”的内涵及思想根源。第⑥节,单独一层,表明对“聪明人”“糊涂人”和“难得糊涂人”应持的态度。综上分析得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如下:首先,由郑板桥的经典横额引出“难得糊涂”的话题;其次,阐释“难得糊涂”的内涵及思想根源;最后,表明对“聪明人”“糊涂人”和“难得糊涂人”应持的态度。‎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说“请分析第④段中所引《红楼梦》中相关语句的作用。”本题考查分析文中论据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论点的。阅读第③④两节文字,找到作者表明自己观点的语句进行分析筛选概括本题的答案。第④节中,作者先是举郑板桥的例子,首先是证明第③节中的“要关爱、包容他人,必须‘糊涂’一点,就是要自觉吃亏”的观点,同时也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把聪明用在损人利己上的人,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工于谋画害人的人,难免以害己告终。”最后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由“所以”一词引出《红楼梦》中相关语句,并得出“这是历史昭示给我们的真理”的结论。引用《红楼梦》中相关语句之后由“所以”一词得出“这是历史昭示给我们的真理。”昭示什么真理呢,就是上文所说的“深刻的哲理”。而这个深刻的哲理是由郑板桥的例子得出的。由此分析,作者引《红楼梦》中相关语句是为了论证深刻的哲理,即工于谋画害人的人,难免以害己告终。同时从反面证明郑板桥的观点:要关爱,包容他人,必须“糊涂”一点,就是要自觉吃亏。此外,引用诗句是为了增强文学性,增强论证的力量。‎ ‎【24题详解】‎ - 29 -‎ 试题分析:题干说“作者对‘聪明人’、‘糊涂人’和‘难得糊涂人’分别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阅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再提取概括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态度即可。阅读文章第⑥节,“聪明人只要不聪明到害了自己,糊涂人只要不糊涂到触犯法律,也就罢了。”由此可见作者对对聪明人的态度是:聪明人只要不聪明到害了自己就罢了;对糊涂人的态度是:糊涂人只要不糊涂到触犯法律就罢了。“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精神生活中会充满光明,心中安详而自在,丑恶和烦恼便会离他而去。”作者认为难得糊涂人利他济世,是应该肯定和欣赏的。‎ ‎【点睛】概述论述层次是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出题的形式上有两种:局部段落论述层次概括和整体文章论述层次概括两种。梳理论证思路:1、阅读。要强化阅读,要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这样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合并。就是合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从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 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七、作文 ‎2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当下时间的划分越来越细,生命的展开被打上越来越细密的刻度,这一刻度彰显出人生命的压力,时间俨然成了一道厚厚的屏障,遮挡着生命的光亮……‎ ‎【答案】让生命闪亮 生活不是一张简单的白纸,你可以用它来书写人生。——题记 或许你还在埋怨上天给予你的太少,或许你还沉浸在烦恼中不能自拔,亦或许你还在为命运的捉弄而苦苦纠结。‎ 是的,人生的旅途中,困难、挫折、烦恼、焦虑、不可避免,我们要想焕发人生的光彩,唯有用乐观积极的精神或者平和淡然的心态来面对,让生命闪亮。‎ 医生建议情绪低落的人去看马戏团的表演特别是小丑出色的表演,殊不知“小丑”就是看病的人。他的出色表演能带给别人欢乐,现实生活中的他活得却不快乐。‎ 探究小丑的病因,应该是心态问题。他没有敞开自己的心扉,使得心灵渐渐蒙尘沙化,微笑之花焉能含苞绽放?小丑的心空满布阴霾,舞台上便只能强颜欢笑了。‎ - 29 -‎ 毋庸置疑不可否认,生活的压力有时确实让人喘不过气息。面对物欲充斥的社会,很多人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殊不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悲喜交加的,岂可忽视了生活的美妙精彩让自己沉于万千烦恼丝中不可自拔?‎ 当我们埋怨现实的残忍时,是否意识到是没有把心态摆正?当我们在挫折失败后怨天尤人时,是否意识到是自身出现了问题?真的是我们错了,没有学会潇潇洒洒地过,没有学会简简单单地活。繁复与单一中,我们都该安之若素,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始终相信这句话,积极的人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再皎洁无瑕终会被黑夜笼罩。‎ 的确如此,不然为何有的人能轰轰烈烈灿烂一生,而有的人却灰心丧气妄自菲薄,引咎自责一世?无数的事例都在证明着这一点:乐观者乐活,悲观者苦过。‎ 失去了听力,遭受生活重创的江梦南让心灵开一朵坚强乐观的花,通过解读唇语考上清华博士,在吉林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留下了她振奋人心的励志演讲。‎ 遭遇家庭变故,因为负债累累16岁便辍学打工的李明勇让心灵开一朵执着勇敢的花,三次考研失败,41岁博士毕业,终于成为一名讲师站在大学课堂上。‎ 他们的事迹无一不令我们感动,然而,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背负着重压而致使心灵之花日渐枯萎甚而过早凋谢。‎ ‎2017年12月25日西交大博士杨德宝投湖自尽了;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2018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博士生跳江,生前留下遗言:有那么点累了,所有就算了?!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2018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博士生跳江,生前留下遗言:有那么点累了,所有就算了?! ‎ ‎2018年12月13日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生陆经纬跳楼自杀了……‎ 他们原本都就读于名牌学校,学习成绩也都是佼佼者,生活如此精彩,曾经令人羡慕嫉妒,而今却只剩下恨,恨他们不爱惜生命,不珍爱生活,让纯净澄澈的心灵为阴霾覆盖,以致过早地结束大好年华、青春。这难道不足以给我们以警示,以启迪?‎ 时光匆匆,生命短暂,人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无法改变客观,只能选择微笑面对,改变主观心态,让生命在缝隙里闪光,繁重的压力下我们也能度过快乐的一生,生命是会闪亮的。‎ ‎【解析】‎ ‎【详解】审题:‎ - 29 -‎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考生应该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本题中显性关键词有“时间”“生命”“压力”;整段材料的大意是:短暂的生命,繁重的压力下,我们如何度过快乐的一生?材料中隐性的关键词就是“心态”,考生应将这四个关键词语结合起来分析。“当下时间的划分越来越细,生命的展开被打上越来越细密的刻度”这句话是说时光匆匆流逝太快,人生要做的事很多。材料中“这一刻度彰显出人生命的压力,时间俨然成了一道厚厚的屏障,遮挡着生命的光亮……”意在告诉考生,每个时间点都有事情要做,总盯着这看,总会有压力。生命短暂,客观事物和外在环境无法改变的,我们要淡定面对压力,改变主观心态,微笑着面对生活。‎ 立意:‎ ‎1.让生命在时间的缝隙里闪光;‎ ‎2.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压力,珍惜时间,心中充满阳光;‎ ‎3.为拥有而快乐,为失去而洒脱。‎ 素材:‎ ‎1.给心灵一份释然,是苏轼在身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仍能“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旷达;是陶潜远离官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闲适;是柳永科举落第,世人嘲笑之中仍能写作“且把浮名换得潜斟低唱”的淡定……‎ ‎2.人生就是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看风景的心情。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收获别样的人生。‎ ‎3.世界知名品牌创始人皮尔·卡丹,人生也遭遇过不顺,因家庭贫困而被迫放弃自己热爱的舞蹈,沦落到在一个裁缝店里做学徒。面对老板的轻视,谩骂,皮尔·卡丹给心一份释然,找到灵魂的栖息地——服装设计,终创世界品牌。‎ ‎4.唇语女孩江梦南,给心灵一份释然,用不屈的意志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努力谁都能实现清北的梦想;脑瘫女孩余秀华给心灵一份释然,凭借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唯一一个诗集超过10万册销量的现象级“网红女诗人”;‎ 盲人模特王蕾蕾给心灵一份释然,在丈夫和儿子的支持帮助下勇敢地登上《超级演说家》的舞台并荣获《妈妈咪呀》年度总冠军……‎ ‎5.生活赋予了我们什么,就欣然接受什么。如果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景你都能看到美,那你的心态便是无人能比的,你的人生也是异彩纷呈幸福快乐的。‎ ‎ 行文架构提示:‎ ‎(1)靓题增色,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如本题“让生命闪亮”。‎ ‎(2)题记名言“生活不是一张简单的白纸,你可以用它来书写人生”,启迪深深。‎ ‎(3‎ - 29 -‎ ‎)修辞开头,文采斐然。运用排比“或许……,或许……,或许……”句式,列举每个人人都会面对的种种困境。‎ ‎(4)引经据典写故事,丰实内容富有文学底蕴,引用你马戏团小丑的事例,引出心态这一话题。‎ ‎(5)正反事例对比,详略有别,取材多面,行文有变,波澜起伏。‎ ‎(6)最后得出结论“时光匆匆,生命短暂,人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无法改变客观,只能选择微笑面对,改变主观心态”,巧借名句显华彩,抑或呼告祈使一呼百应。‎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附加卷 一、文言文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古所谓歌者诗三百止尔。唐宋间始为长短句,法非古意,然数百年来工者凡人,美成、白石,逮今脍炙人口。知者谓丽莫若周,赋情或近俚;骚莫若姜,放意或近率。今玉田张君,无二家所短,而兼所长。春水一词,绝唱千古,人以张春水目之。盖其父寄闲先生善词名世,君又得之家庭所传者。中间落落不偶,北上燕南,留宿海上,憔悴见颜色。至酒酣浩歌不改王孙公子蕴藉身外穷达诚不足动其心馁其气与?岁庚子相遇东吴,示予词若干首,使为序云。‎ ‎(节选自邓牧《张叔夏词集序》)‎ ‎26.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7. 文中的美成、白石的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8. 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玉田(张炎)词作的特点。 ‎ ‎【答案】26. 至酒酣浩歌/不改王孙公子蕴藉/身外穷达/诚不足动其心馁其气与? ‎ ‎27. (1). 周邦彦 (2). 姜夔 ‎ - 29 -‎ ‎28. 曲丽精雅、率性自然 ‎【解析】‎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等。本题中“诚……与?”为固定短语,“诚”用在问句句首,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诚”前面应断开;“身外穷达”是下文的条件状语,“身外穷达”应该独立成句;句中“至酒酣浩歌”与“不改王孙公子蕴藉”构成语意上的转折关系,两个分句之间应断开。这句话的大意是:饮酒至兴头上放声高歌,丝毫不改王子王孙的君子气质;失意和发达,难道不足以动摇他的心性,使他的志向改变吗?‎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考生应加强对诗词作者姓名、字号、籍贯以及作品这主要观点的实际能力,平时注意积累,运用联系法理解性记忆。根据语境,文章介绍的是唐宋间诗词作者,考生应锁定范围。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考生据此文学常识作答即可。‎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和理解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到文中筛选相关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要求为“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玉田(张炎)词作的特点”,根据文本“知者谓丽莫若周,赋情或近俚;骚莫若姜,放意或近率。今玉田张君,无二家所短,而兼所长”可知,张炎在诗词创作方面博采各家之长,“丽”指遣词造句,流丽清畅;“赋情或近俚”“ 放意或近率”指张词感情真挚细腻,充满诗情画意又率真自然。考生可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网上无翻译。‎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9.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预先料到诸葛亮会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诸葛亮设计“装神”,引司马懿的兵来追,但又屡追不上,抢得割麦时间。‎ - 29 -‎ B. 《呐喊》中弥漫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例如《药》中坟场“有如铜丝”的枯草、“铁铸”般站着的乌鸦,还有“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的路人。‎ C. 《边城》中天保决定成全弟弟,于是外出闯滩,却意外溺水而亡,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很悲痛,选择出走远方。‎ D. 《茶馆》第二幕中,原国会议员、干过革命的崔久丰不满现实,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出了“中国非亡不可”的话,这反映了当时中同难以救治的黑暗现实。‎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和一位侯爵的女儿订下了婚姻,欧也妮得到消息深受刺激,希望破灭后,她答应与对她一往情深的德·蓬风结婚,前提是终身保持自由。‎ ‎【答案】A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与相应的名著内容进行比对,最后做出选择。本题中,A项,“六出祁山时”说法错误,应是诸葛亮五出祁山之时发生的事情;E项,“对她一往情深的德•蓬风”说法有误,德•莲风是贪图欧也妮的财产。故选AE。‎ ‎30.名著简答题。‎ ‎(1)《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两次写到黛玉葬花,请结合相关情节的分析黛玉两次葬花不同的心境。‎ ‎(2)“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请简述宝玉见龄官贾蔷情深意浓,心有感悟之事。‎ ‎【答案】(1)第一回葬花发生在宝黛共读西厢过程中,黛玉虽伤感于春光易逝,但更多的是从《西厢记》得到启发的爱情的觉醒和听到宝玉第一次表白的欢欣。第二回的黛玉葬花,是因为前一天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又听到宝玉宝钗在里面说笑,产生误解和伤感。第二天葬花并作《葬花吟》,感叹寄人篱下的身世和痛苦无望的爱情。这次葬花完全沉浸在痛苦悲剧的气氛中,是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一个预兆。‎ ‎(2)①宝玉想起《牡丹亭》曲来,闻得小旦龄官唱得好,便来到梨香院。②龄官不理宝玉,有人告诉宝玉贾蔷来了龄官就会唱。③贾蔷买了雀儿衔旗串戏台哄龄官,龄官怨他“打趣形容我们”,贾蔷慌忙赌身立誓,将雀儿放了,把笼子拆了。④宝玉见了这般景况,才领会了划“蔷”深意。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解析】‎ - 29 -‎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红楼梦》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著作,也是名著导读中要求学生阅读的著作。学生阅读之后要对其中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两次黛玉葬花发生背景不同,自然黛玉的心境也不同。第一次欣喜。第一次葬花,和宝玉共读西厢。在遇见宝玉之前,葬花只是她的闲情雅趣。这一次黛玉葬花的一幕,感觉到的是风流诗意。是她对落花的怜惜。第二次伤感。根据作品内容:那一日晚饭后,黛玉因担心宝玉受舅舅贾政的责罚,不管夜色已深依旧去怡红院拜访,不料那日晴雯和碧痕拌嘴生气心情不好,宝钗又大晚上的过来,她们这些丫鬟不得休息还得谨慎的端茶倒水,晴雯满肚子的怨气无处释放,恰巧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晴雯气不打一处来,果断的给门外人吃了闭门羹,黛玉心知这些丫鬟素来玩笑放肆惯了,于是大声说“是我!”可偏偏那日晴雯没有听出来是黛玉,仍然不肯开门,黛玉觉得没趣正想离去,却不料贾宝玉送薛宝钗出门,二人欢欢喜喜有说有笑,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第二日,正值芒种,传说这一天花神退位,百花凋零,望着这些枯萎的花,想到自己悲惨的身世和在贾府中的境遇,黛玉悲从中来,泪水止不住落下,一首《葬花吟》就是在这种情境下被黛玉吟唱出来的,表面上是在惋惜花,其实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逐项进行分析,注意细节。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内课外作品,多欣赏,多思索。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内容,相关情节为:挨了一顿打之后贾宝玉的心情怎么着也不会好,百无聊赖中就想去听一出《牡丹亭》还就想听龄官的,可是就有不买账的,龄官不但声称“嗓子哑了”,不肯唱,还站起来躲避,贾宝玉从来没被人这样厌弃过,他突然发现并不是每个女孩都愿意拿感情来葬自己,向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他又难堪又诧异,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见到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用金簪划地,“……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只见他(龄官)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十个‘蔷’。”‎ - 29 -‎ ‎ 这般景况指的是怕龄官生气,贾蔷慌忙将买来给龄官解闷的鸟儿(玉顶金豆雀)放了生;龄官咳嗽,贾蔷忙着要去请大夫,龄官不许贾蔷顶着大毒日头去请安。划“蔷”深意指的是龄官对贾蔷的一番深情。两段迷惑是一个谜底,而这个谜底是如此动人,这个无依无靠的女孩爱上了贾府里的公子,爱得深沉绝望,他不在身边的时候,他的名字就是她唯一的钥匙,一笔一画写出来就是豁然开启,她从这里走进他心中,可是同样是寄人篱下的他能给她什么天长地久的承诺?她是一个戏子,是爱情使她勇敢,别扭着,使着小性子,可那都是爱而不能得的焦躁与不安,因为她想用眼泪葬的那个人不能给她这个资格,这样强烈的感情,怎能不使贾宝玉相形见绌?宝玉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阐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作为艺术,文学语言不仅有达意的沟通功能,更有语言形式表述完美的审美功能,并超出文本字面,有更丰富、更深远的含义。《论语·八佾》中,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对此大为赞赏,甚至认为学生对老师有所启发。这段话说明了一点,即诗的语言不是简单直白的表述,诗的含义往往需要解释。可以说文学从一开始,就离不开阐释。‎ 古代希腊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诗人就像巫师一样,因为神灵附体,才在一种迷狂状态中唱出诗句来。这就是所谓诗人“灵感”的概念。柏拉图曾说,诗人只有“受到灵感,完全失去自我,不再有理性的时候,才可能作诗”。这就使得批评和阐释成为必要,作品的意义必须通过批评和阐释的理性说明,才得以被一般读者所理解。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菜尔马赫为阐释学的任务作了这样的界定:把作者无意识的创作带入意识的领域。现代的文学批评家不再说诗人处于迷狂状态、神志不清或无意识创作,却认为文学不能直接诉诸读者,只有批评才能直接而明确地告诉读者,文学的意蕴何在。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弗莱就一再强调,“艺术只是表现,但不能直说任何东西”。换言之,文学要在社会上具有存在价值,产生影响,都必须经过文学批评和阐释的中介。‎ 由上面简短的讨论我们可以见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诗或文学都与批评和阐释共存,而诗或文学的语言因为意蕴深厚,丰富含蓄,往往允许多种解释,可以见仁见智,乃至诗无达诂,使批评和阐释更显得重要。当然,没有文学及其深厚的意蕴,就不会有文学的阐释,但没有能揭示深厚意蕴的阐释,文学作品也就像一些“无言的花朵”,终究不能被读者深入理解。‎ ‎(选自《文学评论》,有删改)‎ ‎31. 从文中看,“文学的语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32. 第二段中引用柏拉图的话,有何作用?‎ ‎33. 文末说文学作品像“无言的花朵”,请用简洁的语言作出解释。‎ - 29 -‎ ‎【答案】31. ①具有达意的沟通功能;②具有语言形式表述完美的审美功能;③超出文字表面,具有更丰富、更深远的含义。 ‎ ‎32. ①解释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状态;②解释文学语言丰富多义的成因;③证明文学必须经过阐释才能为一般读者所理解。 ‎ ‎33. ①作家呈现给读者美好的作品,语言意蕴深厚、丰富含蓄,但并不直接明确地告诉读者其内在意蕴。②文学必须通过批评与阐释,才能使读者明白,从而产生影响,使文学获得存在价值(或“如果没有能揭示深厚意蕴的阐释,就不能被读者深入理解”)。‎ ‎【解析】‎ ‎【3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文中看,‘文学的语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如第一段开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作为艺术”,这就提示了答题的区域,紧跟着后面说第“文学语言不仅有达意的通讯功能,更有语言形式表述完美的审美功能,并超出文本字面,有更丰富、更深远的含义”,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3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2段中,引用柏拉图的话,有何作用”,这是考查文中引用的作用。首先理解巴拉图这段话的意思,然后分析所在段落的意思以及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最后再分析柏拉图的话与本文中心之间的关联,作为名句,一般是道理论据,目的是为了证明观点。“受到灵感,完全失去自我,不再有理性的时候,才可能作诗”,联系前面 “认为诗人就像巫师一样,因为神灵附体,才在一种迷狂状态中唱出诗句来。这就是所谓诗人‘灵感’的概念”这一内容,可见柏拉图的话解释了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状态,即“受到灵感,失去自我,不再有理性”;再联系后面的内容“这就使得批评和阐释成为必要,作品的意义必须通过批评和阐释的理性说明,才得以被一般读者所理解”,“这”其实是针对柏拉图的话而言,柏拉图的话解释文学语言丰富多义的成因,证明了文学必须经过阐释才能被读者所理解。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把握其意思和作用。‎ ‎【3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说文学像‘无言的花朵’‎ - 29 -‎ ‎,请用简洁的语言作出解释”,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内涵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无言的花朵”这一内容,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解释。在文章最后一段,“文学作品也就像一些‘无言的花朵’”,为什么会像“无言的花朵”,文中做出了解释,“没有文学及其深厚的意蕴,就不会有文学的阐释,但没有能揭示深厚意蕴的阐释,……终究不能被读者深入理解”,“诗或文学都与批评和阐释共存,而诗或文学的语言因为意蕴深厚,丰富含蓄,往往允许多种解释,可以见仁见智,乃至诗无达诂,使批评和阐释更显得重要”,“认为文学不能直接诉诸读者,只有批评才能直接而明确地告诉读者,文学的意蕴何在”,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 ‎ - 29 -‎ ‎ ‎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