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必考热点分类集中营8
2014 高考生物必考热点分类集中营 8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 变,形成生殖隔离时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B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在自然选择的作 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从而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答案:D 3.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 B.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D.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马和驴交配后产生的骡子并没有生殖能力,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4.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 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 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导致稳定 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有 利的个体,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答案:B 5.(2011·盐城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 是修改内容(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共同点是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 样性、适应性,均以可遗传变异作为进化材料,并由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不同点:①达 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一 缺点。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群体的进化,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B 6.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 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②是物种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包含多个种群;在物种形成过程中, 隔离是必要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先出现地理隔离,然后再出现生殖隔离。因此①④错误。 答案:B 7.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A 和 a 位于常染色 体上。将纯种的灰身和黑身果蝇杂交,F1 全为灰身。F1 自交产生 F2,将 F2 的灰身果蝇取出,让 其分别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互交)和自由交配,则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 ) A.1/8,1/9 B.1/6,1/4 C.1/8,1/6 D.1/6,1/9 解析:由题意可知,F2 中取出的灰身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2/3Aa、1/3AA,在自交时只 有 2/3Aa 自交才能获得黑身果蝇,其比例为 2/3×1/4=1/6;在自由交配时,只有 2/3Aa×2/3Aa 时才能获得黑身果蝇,其比例为 2/3×2/3×1/4=1/9。 答案:D 8.(2011·九江调研)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且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 得快 解析: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且变异的有利与有 害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 基因频率,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因 频率的改变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慢取决于哪种性状 表现更能适应当前环境。 答案:C 9.(2011·盐城检测)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 T(抗锈病)对 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 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 TT 为 20%,Tt 为 60%,tt 为 20%,该小麦种群突然 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 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 T 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 50% B.50%和 62.5% C.62.5%和 50% D.50%和 100% 解析:小麦种群中 TT 为 20%,Tt 为 60%,tt 为 20%,所以 T 的基因频率为 20%+1/2×60% =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 TT、Tt 的基 因型频率分别为 1/4、3/4,T 的基因频率是 1/4+1/2×3/4=62.5%。 答案:B 10.(2011·西安质检)18 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浅色树干上, 大多数桦尺蠖体色是浅色(由 s 基因决定)的,少数深色(由 S 基因决定)的;100 年后,工业污 染把树皮熏成黑褐色,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浅色却成了少数;2009 年据科学家调查 研究,英国的桦尺蠖浅色型正在增加。下列有关桦尺蠖体色由浅变深,又变浅现象的分析推 理,不.正确的是( ) A.桦尺蠖体色的深或浅是可以遗传的性状 B.树干颜色的变化是桦尺蠖种群体色变化的环境条件 C.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基因 s 能突变成基因 S,基因 S 也能突变成基因 s D.这是环境治理成效的很好例证 解析: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树干颜色这一环境 对生物进行了定向地选择。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11.(14 分)(2010·上海高考有改动)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 3 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 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 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__。 (3)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 3 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 在夏季,种群 A 与 B、种群 A 与 C 的成员间可以通 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 1900 至 2000 年间 3 个种群 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 1915 年在种群 A 和 B 的栖息 地之间建了矿,1920 年在种群 A 和 C 的栖息地之间 修了路。100 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小。 建矿之后,种群 B 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 A、C 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 B 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种群 A、C 的规模、等位基因 1(T/t)和 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 因的频率。 年份 种群 A 种群 C 规模 t(%) w(%) 规模 t(%) w(%) 1900 46 000 5 1 1 000 5 1 1920 45 000 5.5 1 850 7 1 1940 48 000 7 1 850 9 0.8 1960 44000 8 1 800 12 0.6 1980 42 000 6 1 600 10 0.8 2000 40 000 5 1 550 11 1 ①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 C 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 A.等位基因 1 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 A 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受气候影响更大 ②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 C 的基因库比种群 A__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_的频率 变化关系密切。 解析:(1)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个体之间会发生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导致个体数不可能无限增加。 (2)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图示①表示的就是居中间的个体数最多, 可用图①表示。图③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会越来越大,即进化方向不同。最容易发 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种。 (3)种群 A 与 B、种群 A 与 C,原来可以迁移,进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矿之后,种群 A 与 B 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进而与种群 C 之间也是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样 种群 B 进化方向与原来相比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长期进化过程,种群 B 与 A、C 间产生生殖隔 离,形成新种。 (4)①种群 C 与种群 A 之间,等位基因 1 和 2 在 100 年内仍然都存在,因此两种群可以进 行基因交流,但是等位基因 1 中 t 的概率在增加,因此等位基因 1 的杂合子逐渐增多。从表 中数据和上述资料不能判断哪一个种群受气候影响更大。②由于种群 C 的规模仅有 550,远少 于种群 A 的规模 40 000,因此种群 C 的基因库(种群内的全部基因)比种群 A 小。比较两个等 位基因的频率变化,可以发现 T/t 的频率变化和种群规模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2)① ③ (3)由于与种群 A 之间的地理隔 离,阻断了种群 B 与种群 A、种群 B 与种群 C 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 B 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 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 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4)A (5)小 1(T/t) 12.(16 分)“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 每年的 4、5 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 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 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 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 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 ______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由亲代基因型频率可计算出基因频率是 A 60%,a 40%,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AA 36%、 Aa 48%、aa16%。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都能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 这一性状没有作用,基因不发生突变,则后代的基因频率会维持不变。基因突变后,基因频 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 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本题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AA 36%、Aa 48%、aa 16% (2)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 有作用;雌雄个体都可自由交配产生子代;没有基因突变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 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 (4)物种 13.(20 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 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 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 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 5 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 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 B、b 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F2 中 BB∶Bb=1∶2,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 B∶b=2∶1,故 F3 中 bb 为 1/3×1/3 =1/9,即 F3 中长翅果蝇占 8/9,其中的纯合子为 BB=2/3×2/3=4/9,占长翅总数的 1/2。(2) 要研究人工选择作用是否对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影响,需要以人工选择作用作为单一的变量, 通过由人工选择作用的种群和自然繁殖的种群繁殖若干代后进行对照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1/2 (2)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3)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 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 5 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 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 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 出甲、乙两组中的 B、b 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4)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 B 基因的频率增大,b 基因的频率减小 [教师备选题] 14.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 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 长期的地理隔离大多可导致生殖隔离,但不能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D 15.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 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 有不同的鸟类。 答案: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