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质量调研(期中)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质量调研(期中)试题(解析版)

高二质量调研试题 历史2017.11‎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表明老子 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答案】D ‎【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A项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道家主张,故B项不正确;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采用如“以弱胜强”式的或缓和斗争方式,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项正确。‎ ‎2. 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 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他“礼”的思想。孔子崇尚周礼,即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他提倡的“克己复礼”实际上是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故答案为B。题目中未涉及孔子“仁”的思想,排除AC;题干没有体现“忠孝”观念,排除D。‎ ‎3. 下表通过对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的统计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道德观 道 ‎6367次 ‎16.9%‎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9.5%‎ A. 主流价值儒学化 B. 法家大行其道 C. 重利轻义观盛行 D. 伦理脱离政治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不可能盛行;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答案选A。‎ ‎4.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材料主要反映了 A. 记载没有史学价值 B. 董仲舒的思想观念 C. 司马迁精通天文学 D. 材料毫无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同时也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排除A;“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B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这一记载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记载也并毫无科学精神,排除 D。‎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D。考生可能认为此记载对于研究天文没有意义,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古代的记载对于现在的研究很有用处。‎ ‎5. 南宋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道家等思想,加以整理,构造出新儒学体系。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其主要原因是 A. 理学家们积极传播 B. 它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C. 新儒学取众家之长 D. 它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了朱熹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把唐宋时期的佛家、道家思想精华整理融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和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故B正确。AC不是主要原因;D是理学的影响。‎ ‎6.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差异 ‎【答案】C ‎【解析】商鞅处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够完善,封建经济有待发展,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巩固统治基础,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而黄宗羲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形势,故C项正确;二者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B项不是根源;二者社会性质都是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7. 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种观点可以反映当时 A. 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 B. 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 C. 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D. 宗法血缘选官制渐趋瓦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处于战国时期,当时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故D正确。察举制在西汉时期,以孝廉为依据,材料未涉及,故A排除。官僚政治使奴隶主贵族利益受到破坏,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故C排除。‎ ‎8.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从而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道家学说导致汉初的社会动荡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需要 C. 新儒学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 统治集团内部权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解析】汉初为了国家的稳定和恢复秦末战乱中遭到破坏的自然经济,汉高祖刘邦采用了符合当时国情需要的黄老道家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采纳经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通过控制思想领域加强皇权的现实需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汉初的社会动荡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排除A;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道家和儒家思想适应了不同时期的需要,排除C;D项不符合题意。‎ ‎9.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东林党人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倡议:修复东林书院,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表明东林党人 A. 倡议复兴儒家经典 B. 要求思想言论自由 C. 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D. 成为民主改革先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可知求学应当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是倡导经世致用的体现,C正确。明朝理学依然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没有体现要求复兴儒家经典,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致力于思想解放,排除B;题干看不出 民主改革,排除D。‎ ‎10. 《周髀算经》、《水经注》、《黄帝内经》、《甘石星经》等中国古代科技往往以“经”命名,而且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的特征之一是 A. 儒学化 B. 理论化 C. 通俗化 D. 思辨化 ‎【答案】A ‎【解析】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这一学派 A. 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受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 B. 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法律问题 C. 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思想,重视教育 D. 强调自由,但在社会道德方面应统一尺度 ‎【答案】B ‎【解析】表明材料重在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提倡怀疑精神,否认绝对权威,强调人的价值,所以答案选B。智者学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奴隶制城邦文明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类自身,排除A;C是苏格拉底提出来的,排除;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道德,排除D。‎ ‎12. 下表反映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A. 都重视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研究 B. 都重视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研究 C. 都重视对人类自身或人性的研究 D. 都重视对人和人的道德品质研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不重视对自然的研究,而注重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排除A;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侧重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研究,而不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排除B;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重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也重视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排除C;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不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研究,排除D。‎ ‎13. 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的这种主张 A. 强调了教权的至高无上 B. 揭露了教会的丑恶现象 C. 强化了世俗王权的地位 D. 提出了王权与教权平等 ‎【答案】C ‎【解析】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驾凌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C正确,A错误;BD不是材料的本质意图,排除。‎ ‎14. 自14世纪起,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了以崇古、复古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怀疑和批判神学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思潮的兴起。这一“革命思潮”‎ A. 促进了文化的再生 B.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C. 推动了人性的解放 D. 摧毁了宗教的枷锁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性质:它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现,排除A;B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排除;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推动了人性的解放,C正确;D是属于宗教改革运动,排除。‎ ‎15.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 A.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B.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天主教会的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D. 将人们从宗教中彻底解放出来 ‎【答案】A ‎【解析】“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从神学角度表明人的独立和自由,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故A项正确。《九十五条纲论》反教会而不反基督教,“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体现了对上帝和宗教持的肯定,故BD项错误。“荡然无存”夸大了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后,教会力量仍然十分强大,故C项错误。‎ ‎16. 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 B. 理学兴起,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 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即是指市民文化,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有关,故本题选择C项。A不是主要原因;B不属于市民文化;D与市民文化没有关系。‎ ‎17.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B.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C. 儒家思想的不断完善 D. 通俗文学逐渐平民化 ‎【答案】D ‎【解析】从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中可以发现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有直接关系,所以文学主流形式的变化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故D正确。专制皇权、科举考试、儒家思想与推动文学主流形式的变化原因不符,排除。‎ ‎18. 古人认为,猴子有善变多计、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样,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由此可见 A. 我国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C. 中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样,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可以看出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A项正确。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我国的汉字的组成结构,C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9.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主要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三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壁画具有不同的内容,体现出壁画的时代性特征,故D项正确。A项不全面;根据材料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材料体现的都是壁画这种艺术形式,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内容·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名师点睛】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战国时期的一些帛画已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魏晋时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后世的国画艺术的发展,隋唐以前,人物工笔画占主导地位,隋唐时代,山水画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绘画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绢素以及矿物颜料。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又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在艺术风格上,中国画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20. 《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反映出 A.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 B. 传统文化存在着心理优势 C.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 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利玛窦的《乾坤体义》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与《楚辞•天问》同,反映了西方的观点在中国早有记载,B正确;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说法错误,排除A;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与材料无关,排除C;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西科技对比 ‎21. 1690年后许多欧洲严肃的思想家认为上帝是神秘的造钟人,在混沌初开时,建造了一个完美的时钟,然后就让它按照预定的规则自由运转。这种主张 A. 受到牛顿力学体系影响 B.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观念 C. 颠覆了上帝造人的学说 D. 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是按照预定的规律自由运转的,这种思想主要是受到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否定神的作用,A正确;宗教改革与世界运行规律无关,排除B;进化论颠覆了上帝造人的学说,进化论与世界运行规律无关,排除C;材料这种思想促进启蒙思想产生,D与材料无关。‎ ‎22.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 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条件 B. 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C. 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到“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是指牛顿三大定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瓦特拿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是指瓦特将牛顿的理论变为实践,改良蒸汽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材料反映的是科学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1765年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故B项错误。牛顿1727年逝世,工业革命1765年开始,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没有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故D项错误。‎ ‎23.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说明 A. 欧洲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商品输出是世界市场的纽带 D. 科技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可知蒸汽机为欧洲支配世界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材料强调蒸汽机的运用对欧洲对外扩张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A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BC材料未能体现,排除;‎ ‎24. 从下表《1901~200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颁奖总数 主要国家 德 英 法 美 ‎1901~1920‎ ‎61‎ ‎19‎ ‎8‎ ‎10‎ ‎2‎ ‎1921~1940‎ ‎70‎ ‎17‎ ‎15‎ ‎5‎ ‎11‎ ‎1941~1960‎ ‎88‎ ‎6‎ ‎15‎ ‎0‎ ‎42‎ ‎1961~1980‎ ‎125‎ ‎8‎ ‎21‎ ‎6‎ ‎65‎ ‎1981~2000‎ ‎127‎ ‎14‎ ‎7‎ ‎4‎ ‎72‎ A.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B. 欧洲国家长期拥有世界科技优势 C.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合作加强 D. 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答案】D ‎ ‎ 点睛: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 ‎25.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答案】B ‎26. 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 A. 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B. 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 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D. 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答案】C ‎【解析】由胡适看中儒家思想来看,胡适没有否定儒家思想,排除A;胡适崇敬儒学人物,并非说明要复兴儒学,排除B;D和题意无关,排除;胡适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并非一概否定儒学,批判儒学中为封建专制服务的部分,故选C。‎ ‎27. 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A. 民主制度必须与思想进步相结合 B. 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C. 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 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民权政治与科学思想相辅相成,故A选项正确;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学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地位问题,故C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与材料一致,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8.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D. 未摆脱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李大钊一方面认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另一方面又认为“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反映了李大钊对传统文化能够批判地继承,而不是自相矛盾,故A正确,B错误。新文化运动前期,存在着明显的绝对化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专制,必反儒教,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李大钊的观点显然已经摆脱了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故D错误。认为再造中华靠儒教,显示出李大钊此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故C错误。‎ 点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以西方的民主、科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材料 可以看出李大钊此时已经跳出了这种绝对化的观点。‎ ‎29. 下表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从材料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强的一股思潮 B. 《新青年》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 C. 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图表分析能力。由图表可知,《新青年》介绍马克思主义文章最多,这也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所以答案选B。A说法有误;C太绝对;从图表可以看出,《新青年》介绍西方习俗礼仪很少,所以D说法有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 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 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 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报刊和书籍中,开始出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有关著作和思想的片段,表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已有所接触,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排除A。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到政治和思想层面,排除B。题干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各种其他思想的传播,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40分。其中第31小题12分,第32题10分,第33小题8分,第34小题1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藉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氏遗书》卷二十二 材料二“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李贽《藏书》‎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观念产生的经济根源及这种观念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 ‎【答案】(1)材料一观念是“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观念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影响:维护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思想等。‎ ‎(2)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得出材料一观念是“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反映了李贽强调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穿衣吃饭,人伦物理”即是这种观点的反映。第二小问,结合宋明理学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逐渐比较看重“私”“利”,逐渐与以往“重义轻利”分道扬镳,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次思想运动所承担的相似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答案】(1)社会出现大变革;士阶层的兴起;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2)使命:解放思想,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促进社会转型)。贡献: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等。‎ ‎【解析】(1)由“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可知社会大裂变;由“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可知宗法制的解体;由“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可知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由“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可知士阶层自身的优势;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可知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2)综合比较分析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意义,第一小问关键信息:呼唤建立新的社会、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分析材料一、二可知,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都是促进社会转型。第二小问考查文艺复兴的意义,回顾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概括回答即可 ‎3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他信奉自然权利说,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启蒙运动)的“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抨击天主教会的统治,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承认财产权利的不平等;主张实行开明君主立宪制。‎ ‎(2)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推动法国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解放了思想,促使人们觉醒;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等。‎ ‎【解析】(1)根据材料“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得出抨击天主教会的统治,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根据材料“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得出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承认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根据材料“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得出主张实行开明君主立宪制。‎ ‎(2)根据材料“(启蒙运动)的‘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得出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根据材料“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得出根据材料“推动法国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得出根据材料“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得出解放了思想,促使人们觉醒;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等。‎ 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表5‎ 姓名 成就 中国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提出“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牛顿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表5是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7世纪中国、欧洲科技发展的特点。‎ ‎【答案】(1)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中国古代科技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以应用技术为主;西方科技采用观察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科学。‎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印刷术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2)根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重视典籍的整理,多总结,少创造,主要是应用科学,服务于农业文明;根据“太阳中心说”、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可知西方近代科技采用观察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科学,服务于工业文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