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四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 B. 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 C. 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答案】C ‎【解析】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生物体的相对性状;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会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独立的遗传给后代,A正确;‎ B、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B正确;‎ C、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会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自由组合而组合。‎ ‎2.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不必考虑的是( )‎ A. 亲本的双方都必须为纯合子 B. 每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 需要对母本去雄 D. 显性亲本作为父本,隐性亲本作为母本 ‎【答案】D ‎【解析】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的,F1自交,F2出现黄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详解】A、亲本双方必须是纯合子,如果不是,F1就不都是双杂合子,无法得到F2的特殊比值,A正确;‎ B、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便于观察和统计,B正确;‎ C、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后,要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C正确;‎ D、孟德尔杂交实验中,进行了正交实验,也进行了反交实验,因此不一定要以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D错误。故选D。‎ ‎3.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和灰色,尾巴有短尾和长尾,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设为A、a,另一对等位基因设为B、b(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黄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有两种 B. 控制短尾的基因是B,控制黄色的基因是A C. 让F1中黄色长尾雌雄鼠自由交配,F2中不会出现短尾鼠 D. 让F1中黄色短尾雌鼠与灰色长尾雄鼠交配,F2的表现型之比为1∶1∶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判断出显隐性关系,并判断出短尾显性纯合致死,再准确判断选项。‎ ‎【详解】A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黄色和短尾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亲本是短尾而后代出现了短尾∶长尾=2∶1,说明亲本是杂合子,且后代中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由题意知等位基因B、b具有显性纯合致 死效应,所以控制短尾的基因是B,控制黄色的基因是A,而且黄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故A、B正确;‎ C、由题意和前面分析可知,亲本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F1中黄色长尾雌雄鼠的基因型为A_bb,所以让F1中黄色长尾雌雄鼠自由交配,F2中不会出现短尾鼠(_ _Bb),故C正确;‎ D、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aBb,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A_Bb)∶黄色长尾(A_bb)∶灰色短尾(aaBb)∶灰色长尾(aabb)=6∶3∶2∶1,让F1中黄色短尾鼠(1/3AABb和2/3AaBb)与灰色长尾鼠(aabb)交配,F2的表现型之比为黄色短尾(AaBb,2/3×1/2)∶黄色长尾(Aabb,2/3×1/2)∶灰色短尾(aaBb,1/3×1/2)∶灰色长尾(aabb,1/3×1/2)=2∶2∶1∶1,故D错误。‎ 故选D。‎ ‎4.某科研小组研究小鼠毛色(A、a)的遗传,进行了下表的实验,结果发现基因型为AA的小鼠胚胎期死亡。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小鼠毛色中黄色是显性 B. 第一组亲代基因型都是aa C. 第二组子代中Aa占1/2 D. 第三组亲、子代黄色鼠基因型相同 ‎【答案】C ‎【解析】根据第二组分析可知,小鼠毛色中黄色是显性,A正确;‎ 黑色是隐性性状,而第一组亲代均为黑色,因此第一组亲代的基因型都是aa,B正确;‎ 第二组亲代的基因型均为Aa,即Aa×Aa,则子代的情况为AA:Aa:aa=1:2:1,因为基因型为AA的小鼠胚胎期死亡,因此子代中Aa占2/3,C错误;‎ 因为基因型为AA的小鼠胚胎期死亡,因此第三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黄色)×aa(黑色),子代的基因型也为Aa(黄色)、aa(黑色),D正确。‎ ‎5.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 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 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答案】C ‎【解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则子一代为杂合子,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A正确;若子一代雌雄性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B正确;若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不为3:1,C错误;若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则表现型比例为3:1,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弄清楚子一代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子二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成立的前提条件。‎ ‎6.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 豌豆和玉米都只有隐性个体 B.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且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C. 豌豆只有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D. 玉米只有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答案】C ‎【解析】玉米雌雄同株异花,自然状态下是自由交配;豌豆是雌雄同花,自然状态下严格的自交,故为纯合子。‎ ‎【详解】设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为A、a,由于豌豆是严格的自交,故隐性植株aa上自交后代全是隐性性状;玉米是自由交配,隐性植株aa上可以接受自身花粉a,也可以接受来自AA的花粉A,故隐性植株上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7.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经过了 A 实验→分析→假设→结论 B. 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 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D. 分析→假说→实验→验证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运用假说--演绎法,即科学实验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反复实验揭示规律,前两个阶段属于假说阶段,后两个阶段属于演绎阶段。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8. 有关下列两个细胞分裂图像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 、 ② 均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 B. ① 、 ② 中均含两对同源染色体 C. ② 能产生 1 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D. ①能产生 4 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所在的生物是雄性动物;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所在的生物为雌性动物。‎ ‎【详解】①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A错误;②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②分裂后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其中极体会退化消失,因此②‎ 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因此,①能产生2种类型的生殖细胞,D错误。‎ ‎9.用显微镜观察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时,发现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并排列于赤道板上,此细胞处于 A. 有丝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C. 有丝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答案】B ‎【解析】二倍体生物含有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详解】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说明该时期无同源染色体,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又根据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故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0.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正确;‎ B、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故选B。‎ ‎【点睛】要注意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配对;虽然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11.基因型为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详解】如果性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未分离,会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和一个含有两个性染色体的次级性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会产生两个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和两个有两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单体没分开,也可以产生没有性染色体的配子,故③正确④错误;2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单体没分开,产生AA型配子。故①正确②错误;答案选A。‎ ‎12.某动物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4种精子(无互换和基因突变),这4种精子( )‎ A. 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B. 可能来自三个精原细胞 C. 可能来自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D. 可能来自三个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B ‎【解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A、在无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精子,A错误;‎ B、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精子,因此三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产生2、4或6种精子,B正确;‎ 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种精子,则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最多能形成2种精子,C错误;‎ D、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种精子,则三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最多能形成3种精子,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在无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精子,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种精子。‎ ‎13.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有关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 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在后代中能表现出该染色体上所有基因控制的性状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D ‎【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DNA分子上的分布是不连续的;真核细胞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其次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因此也含有少量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详解】A、据图分析,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应该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控制白眼与朱红眼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时不分离,所以不遵循着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不一定都表达,C错误;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线性排列,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并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4.摩尔根成功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下列叙述与他当时的研究过程不符的是( )‎ A. 以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B. 引用荧光标记这一新技术对基因进行定位 C. 他敢于怀疑,勤奋实践 D. 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进行研究 ‎【答案】B ‎【解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中,用果蝇为试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解释,又用杂交试验进行了验证,最后首次将基因定位到染色体上。‎ ‎【详解】A、摩尔根的杂交试验中,用果蝇为试验材料,A正确; B、摩尔根并非用荧光标记定位基因,而是用杂交试验验证的,B错误; C、摩尔根在试验中,敢于怀疑,勤奋实践,C正确; D、摩尔根对试验的解释中,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15.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 A. 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二者都是成单存在 B. 体细胞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C. 非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基因和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变异 ‎【答案】D ‎【解析】所谓平行关系即两者的行为要表现一致,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A正确;‎ B、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在生殖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体现二者间的平行关系,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如下图所示,为了鉴定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需釆用特殊的鉴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 A. 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 B. 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 C. 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D. 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答案】D ‎【解析】线粒体DNA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 ‎【详解】分析系谱图可得,2号的线粒体DNA能传给6号,但是6号的线粒体DNA不能传给8号,所以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A错误; 3号线粒体不能传给7号,也就不能传给8号,所以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B错误;2号的X染色体能传给6号,但6号的X染色体不能传给8号,所以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C错误;8号和5号的Y染色体均来自1号,因此可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是否相同来鉴定8与本家族的亲子关系,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17.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B ‎【解析】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错误;‎ 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病父必病,B正确;‎ 伴X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错误;‎ 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错误。‎ ‎18.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B. 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C. 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D. 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D ‎【解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 ‎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同位素标记: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 不同点 方法不同 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结论不同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 质不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 相同点 ‎①均使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都遵循了对照原则; 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三个实验中,只有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A错误;‎ B、肺炎链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C错误;‎ 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有T2噬菌体、小鼠、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9.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如图所示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 ① ④ B. ② ④ C. ① ⑤ D. ③ ⑤‎ ‎【答案】A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含氮碱基(胞嘧啶或鸟嘌呤);④为R基;⑤为肽键(-CO-NH-)。 2、由于DNA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蛋白质中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一般还含有S元素,而噬菌体中只含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故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详解】由于P元素存在于磷酸部位,S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所以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磷酸和R基团,即①和④部位,A正确。故选A。‎ ‎20.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T2噬菌体是噬菌体的一个品系,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大肠杆菌)的病毒,具有蝌蚪状外形,头部呈正20面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包裹DNA作为遗传物质。侵染寄主时,尾鞘收缩,头部的DNA即通过中空的尾部注入细胞内,进而通过寄主体内的物质合成子代噬菌体。‎ ‎【详解】A、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不会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T2噬菌体是DNA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病毒颗粒内不会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噬菌体的原料来自于宿主细胞,C正确;‎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HIV,是RNA病毒,也是逆转录病毒,与T2噬菌体(DNA病毒)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都不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T2噬菌体和HIV的结构和增殖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区分。‎ ‎21.下图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其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营养成分中的P应含32P标记 B. 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进行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 C. 图中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的是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 D. 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实验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 ‎【答案】A ‎【解析】依题意,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因此题图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让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的,其营养成分中不能加入32‎ P,A项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因此,需要增设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所进行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B项正确;用32P标记的是亲代噬菌体的DNA,若只在C(大肠杆菌)中含大量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C项正确; B为上清液,若其中出现少量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也有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导致的,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下列有关结构数目正确的是( )‎ ‎①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 ‎②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2n)/2‎ ‎③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 ‎④G的数量为m-n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双链DNA分子中A=T,C=G,且A+G=C+T=DNA双链碱基总数。‎ ‎【详解】①每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均有一个五碳糖,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故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数=m,①正确;‎ ‎②A-T碱基之间为2个氢键,C-G碱基之间为3个氢键,腺嘌呤数为n,则胸腺嘧啶数为n,碱基总数为m,则胞嘧啶与尿嘧啶数均为(m-2n)/2,故氢键总数为2n+3(m-2n)/2=(‎3m-2n)/2,②正确;‎ ‎③腺嘌呤总数为n,故两条链中A+T=2n,又由于DNA两条链之间A+T相同,故一条链中A+T=n,③正确;‎ ‎④腺嘌呤数为n,则胸腺嘧啶数为n,碱基总数为m,则胞嘧啶与尿嘧啶数均为(m-2n)/2,即G的数量为(m-2n)/2,④错误;故选D。‎ ‎23.下列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G与C碱基对含量较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 B. 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C.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 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碱基互补配对形成了氢键 ‎【答案】B ‎【解析】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结构层次如图解:‎ ‎ ‎ ‎(2)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3) DNA分子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含有的氢键数目越多,其结构越稳定。‎ ‎【详解】DNA分子中的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DNA分子中G与C碱基对含量较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A正确;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错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这是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D正确。‎ ‎24.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碱基依靠①连接 B. ②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 ③的形成只能发生在细胞核 D. 若a链中A+T占48%,则DNA分子中G占26%‎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氢键,②为腺嘌呤,③为磷酸二酯键。‎ ‎【详解】由图可知,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碱基依靠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A错误;②表示腺嘌呤,B错误;③为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过程中会形成,DNA复制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C错误;若a链中A+T占4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A+T占48%,则G+C占52%,则DNA分子中G占26%,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25.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②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 ‎③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 ‎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是:(1)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DNA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这为解释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提供了依据;一个DNA分子之所以能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其原因是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精确完成,所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为人们后来阐明DNA复制的机理奠定了基础。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26.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 A. 0条 B. 20条 C. 大于0条小于20条 D. 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与DNA分子复制建立联系。‎ ‎【详解】玉米体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的。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20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双链DNA分子中都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被32‎ P 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其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由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所以在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20条。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27.某双链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有4100种 B. 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C.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 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时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A、因4种碱基的数量是特定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少于4100种,A错误;‎ B、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相邻的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 C、DNA分子中大多数脱氧核糖连接2个磷酸和1个碱基,C错误;‎ D、与第3次复制相比,第4次复制后增加的DNA分子数是16-8=8个,需要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是8×65=520个,D正确。‎ 故选D。‎ ‎28.在DNA复制开始时,将大肠杆菌放在含低剂量3H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的培养基中,3H-dT可掺入正在复制的DNA分子中,使其带有放射性标记。几分钟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髙剂量3H-d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收集、裂解细胞,抽取其中的DNA进行放射性自显影检测,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高放射性低放射性高放射性 A. 复制起始区在高放射性区域 B.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C. DNA复制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 D. DNA复制方向为a→c ‎【答案】C ‎【解析】DNA的复制相关知识点:‎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复制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4、复制条件 (1)模板: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 (2)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 (3)能量:ATP ‎ (4)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5、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6、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 ‎7、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详解】根据放射性自显影结果可知,中间低放射性区域是复制开始时在含低剂量3H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的培养基中进行复制的结果,A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B错误;两侧高放射性区域是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高剂量3H-dT的培养基中进行复制的结果,因此可判断DNA复制从起始点(中间)向两个方向延伸,C正确,D错误。‎ ‎29.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 B. 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 C. 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D. 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提高复制效率,A正确。DNA为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B正确。DNA解旋酶破坏碱基对的氢键,使DNA双链解旋,DNA聚合酶形成氢键,C错。碱基对之间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遗传信息准确从亲代DNA传向子代DNA,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0.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 B.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 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的 D.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答案】B ‎【解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A正确; B、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只有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连一个磷酸,B错误;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因此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的,C正确; D、萨顿观察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从而推断出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31.种羊的性别决定为XY型。已知其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黑毛和白毛由等位基因(M/m)控制,且黑毛对白毛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若多对杂合体公羊与杂合体母羊杂交,则理论上,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2)某同学为了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让多对纯合黑毛母羊与纯合白毛公羊交配,子二代中黑毛∶白毛=3∶‎ ‎1,我们认为根据这一实验数据,不能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需要补充数据,如统计子二代中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M/m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3)一般来说,对于性别决定为XY型的动物群体而言,当一对等位基因(如A/a)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____种;当其位于X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____种;当其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如图所示),基因型有____种。‎ ‎【答案】有角∶无角=1∶3 有角∶无角=3∶1 白毛个体全为雄性 白毛个体中雄性∶雌性=1∶1 3 5 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遗从性遗传、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可知,羊的有角与无角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Nn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NN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由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属于伴性遗传,可以通过统计后代中不同的性状分离比进行判定。‎ ‎(1)由题意亲代基因为Nn×Nn,子代基因型为NN:Nn:nn=1:2:1。在母羊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无角:有角=3:1,公羊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角:无角=3:1 ‎ ‎(2)如果M/m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XMXM×XmY,F1为XMXm、XMY,F2为XMXM:XmY:XMXm:XMY=1:1:1:1,白毛个体全为雄性。如果M/m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没有性别差异,白毛个体中雌性:雄性=1:1。 ‎ ‎(3)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3种:AA、Aa、aa;若位于X染色体上时,有5种:雌性—XAXA、XAXa、XaXa,雄性—XAY、XaY。‎ ‎.‎ ‎32.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过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等量的______________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等量的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______和______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_____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预测实验结果:‎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图。‎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图。‎ ‎【答案】大肠杆菌菌液 T2噬菌体 32P标记 35S标记 未被标记 B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相关内容。‎ ‎(1)把宿主细菌分别培养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宿主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就分别被35S和32P所标记。‎ ‎(2)用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被35S和32P标记的宿主细菌。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增殖,裂解后释放出很多子代噬菌体,在这些子代噬菌体中,前者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所标记,后者的DNA被32P所标记。‎ 预测结果:由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内部,故用甲培养液培养的结果中上清液(蛋白质外壳)放射性低,沉淀物(被感染的大肠杆菌)放射性高,如B图;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外部,故用乙培养液培养的结果上清液(蛋白质外壳)放射性高,沉淀物(被感染的大肠杆菌)放射性低(沉淀物中有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在细菌表面还没有侵入),如A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