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把客观题填涂到答题卡上,主观题工整的写到答题纸和作文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 透过地质学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发展史,便可以看到一幅人类自食其果的图景:我们对待土 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纬度。还可以看到避免悲剧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人类不再愚昧地重复无限损耗土壤资源的行为,便可以避免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但遗憾的是,当今人类的行为,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 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 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是否农业活动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 如何重新思考传统农业中的智慧,进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变对土壤的看法开始:土壤不只是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基质,它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问题,因为人们没有严肃地对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B. 世界地貌变化的动力一般来自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但一种新的观念认为,人类活动也正在重构世界地貌。 C. 如果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悲剧就会发生。 D. 审视农业发展史,人们迷惑:农业活动造就了文明,也导致了文明的消失,成为真正的罪魁祸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B.文章从地质学视角展开论述,得出人类无限损耗土地资源,可能会带来文明灭亡的命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今天的事例,旨在揭示土壤危机被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取代。 D. 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家的观点作为直接的论据运用于文章的论述中,支持本文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对待土壤资源,那么,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才会持续。 B. 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是因为地质学家认为改变地貌的动力在于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 C. 文章立足于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的观点,指出人类文明的衰退乃至毁灭的原因,还在于农业活动无节制地摧毁土壤。 D.土壤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保护人类文明就是保护土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是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5.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9.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想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 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B.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C.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D.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 居丧,守孝。古代尊亲死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活动,表示哀悼。 C. 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D. 故事,有多种含义,可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 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 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 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5分)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呈蒋、薛二友 (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①,一杯山茗当香醪②。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 (注)①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②香醪:美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B. “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C. 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D. 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 15.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精妙,请从表现手法和塑造形象角度加以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 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 ⑵ 杜甫的《登高》中有一联“ , ”俯仰结合,声色并茂,有动有静,对仗工整,可谓佳句。 ⑶ 陆游《游山西村》中,介绍农家盛情款待宾客的一句是“ ”,直接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对吾土吾民之爱的一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________。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________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要“量身定做”,不要”_______。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________,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B. 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C. 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D. 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 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20.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对于北京地区配送延迟的通告 尊敬的联通用户: 根据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通知,自11月20日开始至12月底,北京地区将集中40天时间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在此期间,发往北京的实物礼品发货及配送时间将受到影响。给您带来不便,我们非常不好意思。 感谢您对中国联通积分商城的支持与抬爱! 2017年11月23日 中国联通积分商城 21.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一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和体会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6分) 要求:(1)不得少于75字;(2)要有细节描写;(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没有严肃地对待”只是原因之一;C项,结论绝对;D项,将原文中的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错在论证的论点有误,应为“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中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错在颠倒关系,应为“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文明”。 答案: 4、B B项“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错,应是引出主体内容。 5、【答案示例】①承上启下。首句,由上文写的自然的伟力转入人的因素,引起后文内容。②交代来历。中间描写了敦煌石刻的形成过程,交代了敦煌石刻佛造像的来历。③点题。尾句点明了“镌刻的信仰”的题意,揭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仔细分析第④段,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将其与前后文以及主旨联系起来,抓住核心要点,得出答案。 6、【答案示例】①“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是客观存在,是历史事实;“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是文化意义,是历史价值。②作者这样写,意在通过对比——工匠、画师自身无名和留名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镌刻的信仰”的无名者的热情礼赞,也起到了突显主旨的作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看作者这样说的语境,从文本中挖掘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各自的内涵。重点是对作者这一写法的意图的理解,回答意图需要梳理文章思路,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 7.(3分)D(“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错,原文“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8.(3分)C(“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9.(6分)(1)(2分,每点1分) 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4分)答案示例: 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1分) 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1分) 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1分) 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1分) 评分标准:从课程和师资两方面提出其它合理可行的措施亦可,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 10.【文言断句】(3分)D 11.【文化常识】(3分) A (给予子孙权利,不一定是指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1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 C(“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错,应是有人递诉状被钱勰认出字迹,是以前上诉过的,钱勰指出并批评他) 13.【文言翻译】(10分) (1)钱勰当即分析判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诫不要再来。(得分点:剖、简、识,各1分,句意2分) (2)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得分点:敛、虽、械,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钱勰,字穆父。五岁时,每天背诵一千字。因恩荫担任尉氏县知县,授任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曾经登记进用次第的簿册,神宗称赞陈襄。陈襄说:“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钱勰做的。”第二天召入应对,将要委任钱勰清贵重要的官职。王安石让他的弟弟王安礼来见钱勰,答应任用钱勰做御史。钱勰辞谢说:“家里贫穷,母亲年老,不能远行万里。” 制定官制,钱勰正居家守孝。皇帝在左司郎中之格亲自写下钱勰的姓名,等到服丧结束时授给他。奉命出使高丽进行慰问。钱勰入朝请领出使旨意,皇帝说:“高丽喜好文学,又重视士大夫家世,所以选择了您,没有别的原因。”就要求按照吕端旧例出行,凡是馈赠不是本来就有的都没有接受。回来时停留在紫燕岛,高丽国王派两个官吏追送金银器四千两。钱勰说:“在客馆时已经推辞了,现在来干什么?”官支哭泣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死,况且左番已经接受了。”钱想说:“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最终没有接受。凭着龙图阁待制担任开封府知府。老官吏畏惧他的机敏,想以事使他困窘,引来人们上诉文书至七百件。钱勰当即分析判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诫不要再来。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我原来已经告诫你了,怎么能骗我?”那人撒谎说:“没有。”钱勰说:“你以前上诉如此如此,我标记以某字。”打开封口给他看,果然如此,府中上下都很惊诧。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这样慢慢地被很多人怨恨,出京任越州知州。召入朝廷担任工部、户部侍郎。苏轼趁钱勰伏案时送给他诗,勰提笔立刻写成作为回报。苏轼说:“如电一扫公庭诉讼,如回声对答诗筒,是近来没有见过的。”翰林缺学士,章惇三次推荐林希,皇帝却任命了钱勰。钱勰因曾经拟写章惇的贬谪文词,害怕而要求离去。皇帝说:“朕原已知道,不用回避。”曾经在经幄讲学,皇帝留下他,对他说:“台臣论述徐府的事,言辞涉及郑雍。如果郑雍有奏请,一定交付给您用赞扬的诏书安慰他。”不久郑雍的奏章到,钱勰答诏道:“朕察觉此事纯属诬告,力求明辨。”皇帝见了,认为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章惇因此极力排挤诋毁钱勰,暗币指使全台攻击钱勰。罢免原职担任池州知州,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14.C 15.①意境上,此联通过“竹”“梅”“月”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清雅、幽静的意境。②手法上,动静结合(答“衬托”“以景衬人”“俯仰结合”“ 情景交融”等,且分析合理,也可给分)。该联集中笔力描摹室外之景,上句写月出惊鸟,禽翻竹动,叶颤霜下,属于动态描写;下句描摹了人立梅花之下,明月高悬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生动形象。③形象上,通过“竹”“梅”“月”等意象及整个画面的特点,衬托出一位情操高洁、心境淡泊的诗人形象。 16. 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⑶丰年留客足鸡豚 衣冠简朴古风存 17.B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 18.C.A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B项,最后一个分句“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句式杂糅,是“人才数量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与“人才数量是评价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末句同B项末句一样,表意不通。 19 .A.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是否”“能否”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项,“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把“引才”变成了“人才”,既扩大了概念范围,又偏离了文段的中心话题,改变了文意。D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应予以调整。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前后语义的连贯,内容的照应,主语的一致。 20.①题目中把“对于”改成“关于”② “北京地区”句最后加上“专项行动”③ “我们非常不好意思”改为“敬请谅解”④把“抬爱”改为“关爱”⑤文末的署名在前,日期在后 注:每处1分,只指出没有改正,或者改正不对不得分。 21. 21.(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补鞋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仿佛一曲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的眼睛也总是笑眯眯地眯成一条缝。 (2)一位三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穿梭,明显不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首尾相继的车队所形成的那种。 (评分标准:整体意境1分,细节描写2分,修辞2分) 22.写作提示: 争与不争的背后是进与退,是积极与消极,是拼搏与淡然,是热闹与安静,是儒家与道家,是青春与暮年,是都市与田园,是不同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三条名言围绕“争与不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 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你看江河湖海,到处都是千帆竞渡;你看城市乡村,处处都是行色匆匆的芸芸众生,生活是公平的,在人生的每一道驿站,每一瞬间,我们若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得老远,或是淘汰出局。 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 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世界也会在竞争的多姿多彩。 第二、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 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的人心灵更纯净,内心更安静,他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看天边云卷云舒。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为艰难困苦而却步,不为鲜花掌声而迷失,方显英雄本色。高山无语,深水无波。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 适用角度: 竞争与合作、淡泊与达观、自信与自在 佳作示范: 1.纯粹地拥有竞争心 邓淑欣 正处科技发达的年代,竞争心被当作滑稽的戏码,与世无争被苟且偷安的人捧上神坛,对此本末倒置之状我深感痛心。 安于现状的人总把不争当作懒惰的借口。科技发达的年代难道不是几十年前祖辈们苦苦竞争的功劳吗?那些在二战中与别国竞争求进步的祖祖辈辈难道是假的?不!他们的精神深植在每个国人的心中,流淌在国人的热血中。昔有谭嗣同“岂有不流血之革命”领导变法维新,今有航天科技人员秉承工匠精神在竞争场上夹缝生存。难道他们教会我们的只是与世无争,安然处世? 罡风呼啸,也依旧怀揣一颗竞争心,方能进步。常言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在人类社会中一朵“无实花”,因为不懂竞争,我们经历了屈辱的侵略史,因为懂得竞争,中国人民走出水深火热。普列姆昌德说的竞争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恰如四五十年代德国兴起的“吃潮”“冰箱潮”种种丑态,西方文化俨如消失殆尽,而四十年后的德国,却是一个连底层扫街工人都可以每年出国旅游的国家。诚然,是竞争心推动了社会进步,让德国披上华丽外衣东山再起。 但人们也总会提起伊战,想起魏晋风流,可细而观之,这也只是极端个例,不足以以偏概全地否定竞争。竞争过度让伊战的爆发触及无数无辜者的生命,可美国从此学会了在国际赛场上不得鲁莽。魏晋风流则相反,人们夸夸而谈的“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那是他们皆意有所郁结,才选择躲避政治黑暗的官场而处之以明哲保身。但生命的本真是追溯生命的价值,今天的我们谈何“郁结”“避世”,应该狠狠地把“老虎”关进权力的牢笼里。马克吐温就曾说过:“黄金时代在我们身前而非身后。”在竞争中求进步才是普世价值之所在。 人类进步的道路如荆江般九曲回环,认识到竞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到学会权衡,需要觉悟,由此反映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水平。竞争不是去听文雅而冗长的委婉之词,而是真枪实干。 生活中有太多被污名化的竞争,脱下污名化的外衣,还竞争一个真相,给自己和社会一次机会,恰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同等重要。 2.不争方能得始终 方子茵 与人世无争,不屑与人世有争。也许你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态度,但我看到的,却是在认清世事后,仍能“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爱秋月春风”的恬静淡然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 不与人争,并非是一种放弃有所作为的心态,而恰恰是一种不忘初心、不为追名逐利去做自己心中所属之事的人生观。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被竞争观念充斥着的当今社会,竞争心不断鞭笞着人们为了赢取他人、争名夺利而玷污着本该是一尘不染、无比纯粹之事,导致当今各行业皆飘荡着铜臭之气。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曾在写给他女儿18岁生日的信件中说道:“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的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而这一切,无关物质与名利,更无关攀比与竞争。”诚然,诸如居里 夫人之提炼镭,默默地进行这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本着将科学事业作为生命的初心,而不是为了去与他人竞争科学界的光环,最终使她的美丽跨越百年,生生不息。因为热爱,而非竞争,才能无怨地付出,才能方得始终。 不与人争,是一种看透浮世之后仍能豁达于世、寻找自己价值的真正勇者的选择。苏东坡在王安石变法相争无果、乌台诗案被贬后,没有再去纠结变法是对是错,没有再去竞争谁能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欣然离去,在赤壁之处高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泥泞小道大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逃避,而是他知道,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必是两派对立、政治腐败,民间亦再无安宁之日,既不争可换自身逍遥,不争可得百姓祥和,又何不淡然处世?而竞争的孰是孰非,千百年后,后人自有论断。不与人竞争,不抱着处处攻击他人、处处带刺提刀防人、处处不予人以活路的竞争心,才有陶潜之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才有杨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才有竹林七贤“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的淡泊。 古时崇尚无为,却从来都非无所作为,而反观今时,却处处提倡着只为名利与竞争的处世之道。有人说,竞争心能促进社会发展。诚然,有竞争心并非什么不可饶恕之事,也确是人之常情。但看今日之社会,电影市场上,导演为竞争票房、争抢话题,而越发肆无忌惮,下跪炒作之事层出不穷,微博排片之战更是司空见惯;而房地产大亨为竞争钱财、竞争土地资源,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各大演员花旦,为竞争知名度,争相以私事博尺度、占话题,而忘却了自己演艺之本心。岂不悲哉! 我想,只有逍遥无所待,不背负着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去行事,才能方得始终,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罢! 精选素材: 撒切尔夫人:永远争做第一 父亲对玛格丽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玛格丽特上大学时,1年内学完了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同时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 40年后,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福特“—束灯光”的竞争温情 2008年9月16日,“通用汽车百年庆典日庆祝活动”在通用汽车全球总部——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正式启动。让人讶异的是,同属“百年俱乐部” 的福特汽车,也为它的老朋友带去了一份特殊的祝福:利用福特的办公大楼以及楼内的灯光,打造出了“HAPPY 100 GM”的字样。这份特殊的祝福,让我们看到了百年福特的恢宏气度,也让我们看到了良性竞争的温情。通用和福特是一对相互竞争也相互尊敬的对手。在通用公司开始起步的时候,早其5年成立的福特公司于1908年研发生产出第一辆属于普通老百姓的T型车。而通用也不甘落后,于1928年一举超越福特。一百年来,这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互相借鉴的过程,有力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神州”与“万家乐”的双赢 “神州”和“万家乐”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神州”的广告语为“款款神州,万家追求”,而“万家乐”的广告语为“万家乐崛起于神州”。他们各自的广告语中都包含了对方的产品品牌。这样双方都能扬名获利。你把客户送到我这里,我把客户送到你那里。两种热水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为两家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了双赢。 杨绛的不争 杨绛不举行签名售书仪式,不为稿费转赠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提出条件,不接受百岁生日祝福和采访,真正做到了心静如水,不求名利,甘于寂寞,与世无争。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这种“不争哲学”,正是成就她伟大人生的一个支点。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正是有着“不争哲学”,她才能把不平常的岁月当成平常的日子,始终以宁静的心情对待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杨绛会留下这么多文字,会有这么多虔诚的读者,会被人由衷地尊称为先生。 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一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和体会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薄。(5分) 要求:(1)不得少于50字;(2)要有细节描写;(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3(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补鞋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仿佛一曲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的眼睛也总是笑眯眯地眯成一条缝。 (2)一位三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穿梭,明显不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首尾相继的车队所形成的那种。 (评分标准:整体意境1分,细节描写2分,修辞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