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文科综合地理测试(十一)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文科综合地理测试(十一)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十一)‎ 命题人:王翠娥 冉呈艳 刘志国 一、选择题 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马加迪湖形成于( )‎ A. 火山口集水 B. 河流改道 C. 滑坡阻断河流 D. 地壳断陷集水 ‎2. 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 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 B. 汇入淡水较少 C. 蒸发量较小 D. 湖泊没有出口 ‎3. 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A. 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 B. 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 C. 气候干燥,不利于疾病传播 D. 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断裂下陷而成。据题中“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可知,该湖泊是断裂下陷湖。D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2题详解】‎ 从图中的纬度可看出该地在1°S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故该湖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C,C符合题意。通过该地的纬度可知该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汇入淡水较少,由于湖泊没有出口(地表或地下),因此水分流失仅能通过蒸发产生。其余选项都是可能的,可排除。故选C。‎ ‎【3题详解】‎ 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B正确;干季天敌依旧多,A错;气候干燥,不利于疾病传播,但这并不是在该处觅食的主要原因;入湖河流少,D错。故选B。‎ 下图为2018年1月2日至4日雨雪分界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4. 引起图中雨雪界线变化天气系统是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准静止锋 ‎5. 影响图中曲线“东部稀疏西部密集”的原因最可能是 A. 纬度高低 B. 冷空气强弱 C. 地形地势 D. 距海远近 ‎【答案】4. A 5. C ‎【解析】‎ ‎【4题详解】‎ 从图中看雨雪界线不断向南移,说明该天气系统自北向南移,说明冷空气不对向南推进,冷空气势力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为冷锋,A正确。‎ ‎【5题详解】‎ 图中西部地区受东西走向山脉的影响,冷气团向南移动受阻,东部地区没有地形阻挡冷气团向南推进速度快,C正确。‎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古代称堪舆术,将古代天文、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构建环境的艺术之中。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旅游业发达。读图,回答下题。‎ ‎6. 下列对阆中城区所在地的叙述,最可能的是 A. 河岸坡度大 B. 土层深厚,颗粒大 C. 地下水埋藏较深 D. 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 ‎7. 下列有关阆中城区布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地是沿江防洪堤最厚最高区域 B. 乙地建筑较为高大密集 C. 丙地为重工业区 D. 古城区布局因受行政规划影响而成 ‎8. 从传统风水学说来看,阆中城所在地是一个风水宝地。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 三面环水,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大 B. 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 C. 北方山地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冬季相对温暖 D. 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 ‎【答案】6. D 7. B 8. A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阆中城区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等高线稀疏,河岸坡度较小,土层深厚,颗粒较小,地下水埋藏较浅,故D项正确。‎ ‎【7题详解】‎ 甲地为河流凸岸,以沉积为主,沿江防洪堤并非最高;乙地位于城区,且处在道路交汇处,应为商业区,建筑物高大密集;丙地位于城区,发展重工业会对城区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故不可能是重工业,应为环境污染较小的服装厂等;古城区沿河岸布局,便于取水生活、农业耕作,并非是受行政规划影响形成,故B项正确。‎ ‎【8题详解】‎ 读图可知,阆中城所在地三面环水,受河流影响,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小;地势周高中低,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北方有山地屏障,可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冬季相对温暖;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图示地势低平,起伏较小,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故A项正确。‎ 里海为一封闭海盆,水平面变化主要受制于伏尔加河径流量。近百年来里海水平面升降幅度大,1930-1977年,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伏尔加三角洲位于里海北部,以多汊道著称,下图示意伏尔加三角洲分区及相邻各地形单元,图中a为伏尔加三角洲顶部地区,b为上三角洲平原,c为下三角洲平原,d为前三角洲(三角洲水下部分),短虚线为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伏尔加三角洲多汊道,与其形成相关的是 A. 地势起伏较大 B. 河道下切严重 C. 水量变化较大 D. 人工开挖排水渠 ‎10.‎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伏尔加河下游相继建成一些大型水库用于农业灌溉等,水库建成后的伏尔加三角洲地区 A. 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缩小 B. 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大 C. 下三角洲平原侵蚀加剧 D. 前三角洲面积可能减小 ‎11. 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三角洲上 A. 主要汊道河床变宽、缩短 B. 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 C. 人工鱼道的作用减小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9. C 10. D 11. B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9题详解】‎ 伏尔加三角洲地区地势平缓、河床较浅、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此河流经常改道,形成众多汊道,故C项正确。地势起伏较大,河道下切严重,则河流汊道较少。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与三角洲多汊道无关,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水库建成后,注入里海的水量减少,河水含沙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不会缩小,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小,A、B两项错误;水库建成后,入湖径流量减少,里海水平面下降,下三角洲平原将向里海延伸,前三角洲面积可能会缩小,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水流速度加快,伏尔加三角洲上主要汊道河床变窄、加长,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水位下降,人工鱼道的作用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B。‎ 二、综合题 ‎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蓝莓,果实颜色极具吸引力,好吃又兼营养保健功能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现已培育出七十多个品种,蓝莓植株高度有的品种达 1.5 米左右,有的品种仅 0.3-0.8 米。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生长环境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例如,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可耐-35℃低温,但极端天气下,当地气温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冻害。下图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 ‎(1)据图比较冬、夏季山谷和山顶气温及其日变化的差异。‎ ‎(2)分析影响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 ‎(4)简述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理。‎ ‎【答案】(1)冬季: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于山顶,夜晚山顶气温高于山谷,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 ‎(2)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因河流和丰富的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冬季,太阳辐射减弱,(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暧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生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 ‎(4)冬季时堆雪(积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土壤积雪(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农业的区位因素。‎ ‎【详解】(1)根据图示曲线,左图是冬季气温曲线,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气温日较差是一日中气温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右图是夏季气温曲线,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 ‎(2) ‎ 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主要从水分、热量、土壤角度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有河流和丰富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沉积深厚,土壤肥沃。‎ ‎(3)冬季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减弱,夜晚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谷底的气温低,易受冻害。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所以半山坡生长的野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不易受冻害。‎ ‎(4)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约0.3-0.8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积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从而减少了冻害发生。‎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可可树起源于南美,适宜生长在全年气温高,湿度大,土壤肥沃,海拔一般低于300米的地区。目前全球超过90%的可可仍是由自给农场的小农生产,全球70%的可可豆来自非洲。下图为“美洲主要可可树种植国家分布图”。‎ 材料二 全球气温的上升将导致原可可树种植区域不再适应可可树生长,为满足市场需求,可可种植区不得不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我国南方地区也有可可的广泛分布。‎ ‎(1)阅读材料,归纳可可树分布特征。南美洲是世界上主要种植可可树的地区之一,简述其生产的有利条件。‎ ‎(2)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依然能够满足可可树种植的气候条件,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说明可可树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可能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可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主要在热带地区;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中北部。地处热带,全年高温,降水丰富,市场广阔。‎ ‎(2)甲地位于较低纬度;受暖流影响;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 ‎(3)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专业化水平;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 ‎【详解】(1)可可树适宜生长在全年气温高的地区,故主要在热带地区。可可树起源于南美,适宜生长在全年气温高,湿度大,土壤肥沃,海拔一般低于300米的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可树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中北部,纬度低,地处热带,全年高温,受赤道影响大,降水丰富,美洲市场广阔。‎ ‎(2)甲地位于较低纬度,全年气温高;受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适合可可树生长。‎ ‎(3)可可树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占有原有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单一,加剧水土流失;枯枝落叶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国可可产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可可的品质和适应性;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规模效应;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效率;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的最后一天,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供电照明系统施工顺利完成并全线亮灯。历经6年筹备、8年建设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主体工程如期具备通车条件,符合工期计划目标。港澳台媒体评价说,作为横跨粤港澳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不仅让三地进入“一小时生活圈”,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也将助力形成旅游新形态,制造观光新景点。下图为港珠澳大桥示意图、桥塔造型和夜景灯光照片。‎ 请设计港珠澳大桥旅游的可行性项目,并指出港珠澳大桥旅游管理应该注意的事项。‎ ‎【答案】旅游项目:①乘船游览(参观)港珠澳大桥;②乘车游览(体验)港珠澳大桥;③乘热气球俯视港珠澳大桥;④两端陆岸设立观桥游览活动平台;⑤港珠澳大桥灯光夜景旅游;⑥港珠澳大桥和周边城市景区组合旅游;‎ 注意事项:①调控每天每个时段的游客数量,防止阻塞海上、大桥交通和出现交通事故;②关注天气预报,尽量避免恶劣天气下旅游,确保旅游质量和安全。‎ ‎【解析】‎ ‎【分析】‎ 考查旅游项目的设计、旅游注意事项。‎ ‎【详解】‎ 到港珠澳大桥旅游可乘船、乘车或乘热气球游览大桥;可旅游大桥灯光夜景,及大桥和周过城市景区组合旅游。港珠澳大桥旅游管理应该注意的事项应从交通、天气、安全等方面来分析;首先要调控游客数量,防止交通阻塞及交通事故;关注天气,确保旅游质量和安全。‎ ‎15.‎ 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组以芦苇为载体,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主要分析芦苇对白洋淀水质净化、水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结合上一题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从管护和收割两个方面作答。‎ ‎【点睛】湿地的作用 ‎1.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大气组分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5.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6.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